#鄭和除了下西洋還負責監督建了哪項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
鄭和是偉大的航海家,但他在建築上也很有造詣,這就鮮為人知了。江蘇省建築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孫宗文說,鄭和是內官監太監,主要負責宮廷、塔寺、陵墓等工程方面的事務,天長日久的過問,加上他的天賦和專研,在建築方面不斷有所建樹,堪稱是一位建築工程專家。
孫宗文曾就任於北京建築科學院、中國古建築研究室、東南大學建築研究室,從事宗教建築研究長達70餘年,尤其擅長佛像、佛塔、佛寺的建築考古,是該領域中的權威。他告訴記者,鄭和出訪西洋各國時,抽空在當地建築中式的城池廟宇寺塔,把中華建築藝術介紹到海外去。在麻六甲山峰就有一座三寶城,充滿中華文化韻味。麻六甲建造王宮時第一次使用的磚瓦,是鄭和船隊從福建載運過去的,磚瓦泥工也同隨而去,於是,麻六甲人也學回了製磚做瓦,建造房屋的技術。在泰國等地鄭和建有三寶寺塔等建築遺跡,他使中式建築藝術登上了泰國的殿堂。
鄭和下西洋每次出海,他都十分留心觀察西洋諸國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和雕刻藝術,並善於借鑒其精華,引進國內來。孫宗文舉例說,如福建閩侯縣著名的雪峰寺,是中國佛教歷史上頗具影響的禪寺。在明朝永樂中期,鄭和從南洋攜來兩座瓦塔,安放在這座寺廟前。該塔早已毀壞,遺址尚在。鄭和六下西洋之後,明成祖朱棣已死,航海停了下來,鄭和只能發揮他在建築上的才華。大報恩寺為明代南京名刹,位於中華門外一華里的古長千里。鄭和在下西洋停置期間駐守南京,曾奉敕負責主持修繕南京皇宮和續建大報恩寺琉璃塔工程。該琉璃塔光彩璀璨,蜚聲中外,成為中國佛教文化的一朵奇葩,可惜如今只留下一塊殘碑。
孫宗文評價說,大報恩寺琉璃塔建築極其完美,集明代以前中國建築藝術精華於一身,其中以大雄寶殿和四天王殿最為壯觀,下牆、石壇及欄杆,都用漢白玉砌成,雕鏤得非常別致。整個建築群殿閣重重,宏偉壯觀,精巧絕倫,世間無比。琉璃塔全部用白石和五色琉璃瓷磚砌成的。白瓷磚嵌於塔的外壁,每塊瓷塊中央都有一尊金剛佛像,塔上下有鍍金佛像千萬尊;每一佛像用十塊琉璃磚拼成;每層塔樓均用五色琉璃構件,其中黃綠相間的拱門上,飛天、雷神、獅子、白象、花卉等圖案,色彩絢麗;每層塔心,晝夜點燃「長明燈」,入夜燈光十裡可見;八個角都垂掛風鈴,風吹鈴響,遠近皆聞。此塔是當時南京最高的建築,登上塔頂,鐘山大江盡收眼底。為明代南京的標誌,被譽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之一。
據史料記載,清乾隆皇帝曾偕同皇太后數下江南,看了南京大報恩寺的琉璃塔和杭州的六和塔,讚不絕口。弘曆年間,在皇太后的旨意下,在承德避暑山莊也仿照了一座永佑寺塔。大報恩寺琉璃塔還令海外各國讚歎不已,認為是舉世無雙的,它的完美建築還影響到歐洲。《造園史綱》中提及:法國路易十四仿南京琉璃塔,於1670年在凡爾賽建造富有中式情調的「藍白瓷宮」。
孫宗文還介紹說,最酷似琉璃塔的莫過於晚於它十年左右建造的南京牛首山的弘覺寺塔,簡直是琉璃塔的一個縮影,不同的是它是用普通青磚造的七級浮圖。鄭和還奉命修繕南京宮殿等建築營建的項目,更體現他非凡的建築才華。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知史 #中國歷史 #鄭和 #琉璃塔 #鄭和下西洋 #大報恩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敦煌石窟是佛教藝術的寶庫,更被譽為「中世紀的百科全書」。2014年香港文化博物館首次與敦煌研究院合辦「敦煌 — 說不完的故事」展覽,廣受歡迎。這次我們很榮幸可以與敦煌研究院再度合作,透過數碼化保護技術的成果,結合敦煌出土文物、石窟藝術和嶄新的多媒體節目體驗,帶領觀眾深入認識敦煌文化的內容,細味佛國世...
佛教飛天 在 微笑台灣319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被建築與森山療癒|#花蓮 #散步
在花蓮淨土上的 #靜思堂,顯得格外莊重與寧靜。三層「人字形」屋頂結構、總長度1360公尺的立體飛天浮雕,走進講經堂,還有數千盞燈泡構成銀河,在屋頂閃耀。
靜思堂外,還可順遊花蓮市小鎮上,一間由林務局舊宿舍改造的飲食空間「#森山舍」,除了被樹木群環繞,還可坐望中央山脈,一起來看→
作者:張雅琳,《廟宇覺旅:走訪台灣十條心靈朝聖路》
佛教飛天 在 項明生 James H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印恩怨千年】
中印邊境爆發近半世紀以來首次致命衝突,至少廿名印度軍人死亡。
對於印度,我一向心存恩師的景仰。一如3750年巴比倫的《漢摩拉比法典》是世界法典之父、雅典市集誕生的民主女神為近代民主之母、英國《大憲章》限制了絕對權力、西方的三次工業革命,均為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重要里程碑。影響亞洲數千年最深的思想莫如這個宗教博物館誕生的婆羅門教、佛教以及印度教。所以我三訪印度全境,著成《足足五萬年: 西遊記》。序言如下:
「無論我站在吳哥窟看日落、在越南的美山做瑜伽、在老撾龍坡邦供僧、在印尼峇里島的度假村休閒、爬上婆羅浮屠看日出、京都的清水寺賞櫻、在首爾學習打坐、走到緬甸蒲甘的佛塔上、曼谷煙霧繚繞的四面佛、斯里蘭卡的佛牙寺、還是在旅途中發現新加坡的名字Singa由來原是梵文中的獅子、空中發現印尼航空Garuda的名字是印度教毗濕奴的坐騎金翅鳥、日常漢語中的佛教用詞、敦煌飛天還有經變圖……千山萬水,魂縈夢牽,每次都將我的思緒扯向亞洲諸國四十億子民的那條根。」
佛祖的一言一行,已經記錄在萬卷大藏經之中。但佛祖的故土,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傳統上「印度」並非是一個大一統國家,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認為「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曰天竺,今從正音,宜云印度。」於是正式以印度泛指這個次大陸。歷史上的印度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諸侯林立,分裂割據。例如佛祖就是釋迦國的王子、佛滅後有八國共分佛舍利、佛經中「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就是指釋迦牟尼廿多年居留說法的摩揭陀國。到底有多少國呢? 英屬印度時記錄了全國有562個土邦國王!英屬印度(包括現今的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等)面積約中國一半,但中國的戰國分裂也只是七雄,春秋大小諸侯國見諸經傳的有170個,遠不及印度分裂得那麼徹底!
這次爆發中印邊境衝突的加勒萬山谷,就是歷史上的拉達克王國,傳統上並非屬於恒河文明,而是由吐蕃帝國分裂出來的喜瑪拉雅山文明,所以居民以藏人為主,信仰密宗。
1679年(時值清康熙年間)西藏五世達賴喇嘛入侵並佔領其國。1834年喀什米爾的鍚克人左拉瓦爾率兵入侵拉達克,時值道光年間,一直打到西藏阿里地區,駐藏大臣向滿清朝廷求救,道光忙於應付鴉片戰爭,無暇西顧,左拉瓦爾最後被藏軍殺死,他自稱“拉達克的征服者”,被譽為“印度的拿破崙”。所以,今天發生衝突的地區稱為拉達克,但就隸屬印度的查謨和克什米爾邦。
@溫暖人間 545期
佛教飛天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敦煌石窟是佛教藝術的寶庫,更被譽為「中世紀的百科全書」。2014年香港文化博物館首次與敦煌研究院合辦「敦煌 — 說不完的故事」展覽,廣受歡迎。這次我們很榮幸可以與敦煌研究院再度合作,透過數碼化保護技術的成果,結合敦煌出土文物、石窟藝術和嶄新的多媒體節目體驗,帶領觀眾深入認識敦煌文化的內容,細味佛國世界和平凡眾生的故事。科技在文物保育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敦煌研究院在數碼影像紀錄、三維信息提取、虛擬現實重現,以至透過互聯網和多媒體節目作推廣方面,都是內地博物館界的先驅,而且取得了顯著成績。是次展覽有超過100組展品,透過西魏時期極具代表性的285窟、以數碼技術展現的虛擬洞窟和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圖」壁畫、文物文獻、多媒體互動裝置及影音節目等,全方位介紹敦煌的歷史和藝術內容。展覽期間,本館將於一樓聚賢廳展出敦煌音樂文化相關的展品。
莫高窟第285窟位於九層樓以北,西魏開鑿,中唐、宋、西夏、元重修,窟內北壁有西魏的大統四年、五年(即公元538、539年)發願文題記,說明此窟建於此時。它是莫高窟最早有紀年的洞窟,也是早期內容最豐富的洞窟。窟形呈平面方形,覆斗形頂,西壁開3個圓券龕,南北壁各開4禪窟。前室西壁門上為第286窟、門北為第287窟,甬道和前室壁畫為五代重繪。西壁主龕內塑坐佛一身,脅侍菩薩兩身,兩側龕塑結跏坐禪僧像。北壁四禪窟內畫有禪僧像;窟頂四披繪飛天、雷神、飛廉、朱雀、烏獲、開明、伏羲、女媧等,邊沿畫山居禪僧像35身;西壁龕外畫供養菩薩、諸天、神將、力士;南北壁壁畫上下分段,各段分組,各自內容獨立,但又有總體佈局:上部畫伎樂飛天12身,奏樂或散花,飄逸多姿,氣韻生動;下方一橫幅故事畫《五百強盜成佛》,畫有戰爭、受審施刑、剃度等場面,為我們提供了古代兵器、刑法、建築、服飾等形象資料;中部畫佛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下部畫藥叉。北壁上部畫說法圖八鋪,每鋪下方有願文和供養人,中部畫佛和菩薩。東壁門兩側畫觀無量壽佛,下畫供養人,並有願文榜題。所繪人物身體修長,俊秀,眉目疏朗傳神。繪畫技法上是西域藝術風格與中原藝術風格相結合,題材上包含了中國與印度的傳統神靈。因此窟開鑿於東陽王元榮任瓜州刺史之時,史載元榮曾在莫高窟造一大窟,故有專家認為此窟為東陽王窟。整個洞窟畫面紛繁複雜,但卻統一在“禪修”這一主題當中。
第61窟又名“文殊堂”。建於五代947~951年間,元重修,窟主曹元忠。覆斗形頂下方四角龕內,畫四大天王像,為五代洞窟的特征。東壁以及南北壁東側下方分別繪回鶻公 主、於闐公主、曹氏女供養人像。主室中心佛壇為背屏式馬蹄形佛壇,背屏上僅殘存主尊文殊所騎獅子像尾。此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畫是西壁的巨幅五台山圖,這是敦 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圖,也是最大的全景式歷史地圖。此圖長13米,高3.6米,畫中詳細描繪了東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圓五百裡的山川地形 及社會風情。圖中所繪城郭、寺廟、樓台、亭閣、佛塔、草廬、橋梁等各類建築一百七十多處,是十分珍貴的古代建築史料。
博物館為參觀人士提供免費的導賞服務。除特別註明外,導賞服務毋須預約,歡迎到指定的集合地點即場參加。每團人數約20人,先到先得。有關惡劣天氣的緊急安排,請按此參閱詳情。如有任何查詢,歡迎致電2180 8180。
下午12時45分至1時45分及下午3時15分至4時15分(每日,博物館休館日除外)
下午12時45分至1時45分、下午3時15分至4時15分及下午4時30分至5時30分(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