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佳賢。
我和佳賢見面的次數不多,這一生目前為止,只有三次。
如果憑著記憶(雖然不那麼確定),我們是每隔六年見面一次。
2006年,他因「賢途有你」採訪我。我還記得那一天我在拍攝棚內,一面哭一面對他說著我的生命故事。到最後,佳賢把它剪成兩集。也因此,我們都誤以為我們見面了兩次。(記憶一直都是這麼騙著我們。)
2012年,他因「遇見生命」再一次採訪我。我們倆人「明顯地」長大了。字句裡頭,不管是詢問的,還是回答的,都已經有了自己生命一定的歷練。 我非常喜歡而且很享受第二次我們花了將近四個小時的對談。
2018年,這張照片記錄著我們人生第三次的見面。我們因「馬來西亞生死特展」再度握手擁抱見面。這次角色交換,輪到我聽他說故事。謝謝他願意告訴我們這麼多我們都不知道的故事。
我及籌委夥伴們都喜歡佳賢。各自喜歡佳賢的原因不一樣。
而我,像他昨晚站在台上所說的,「我不喜歡自己忘稿。可是我又無法背稿。我現在願意讓自己忘稿。我願意。我說到哪裡,時間到了就代表我們的緣分就到哪裡。」
這就是我很喜歡的一種態度。單單幾段字,你就知道,他在探索生命的路途上,不讓外在的設限、社會的規則捆綁自己,而盡量找到一個瞭解自己後的自己。誰說一定要背稿、誰說談生死一定要學術、誰說結尾不能超時、誰說演講一定要怎樣這樣.......是啊,是誰說的?我們有沒有聽一聽自己想要說什麼呢?
佳賢這一次帶來了八個理清生命的清單。
我喜歡的有幾個、感動的也有好幾個。
如:
1。如果ta有的選擇,ta也不想要這樣。我們沒有人有權力用言語去傷害ta。
2。我們如何把告別當成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3。我们千万不要轻视告别的重要。告別對活著的人是如此的重要。
4。如果人生最后一里路,你想留什么给你的家人,留什么给這個世界?
5。聊生死,不需要很大的动作,只要开口说,就可以聊生死。
6。各种离开的方式其实都是合理的。
7。我希望我所做的事情,都是能带给别人良善。
還有很多。然而以上是我現在清晨六時的頭腦依然可以記住的話語。
時間到了,又要離別了。相擁道別,如佳賢所說:我們要把告別當作日常。以生命給我們的見面方程式來說,下一回見面應該是六年後的 2024年了。
謝謝佳賢。
謝謝生命。
謝謝。
#你們呢
#你們又有哪些需要釐清的生命清單
以量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