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婦產科
#澳洲護理
#抹片檢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看過婦產科?身為護理系的學生,我相信大家都在婦產科實習過。
然而澳洲的婦產科是非常非常不一樣的喔🥰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在婦產科工作的經驗。
順便讓大家知道其實澳洲的護理系只有三年,原因就是因為並不包含婦科跟產科。
這邊其實也有推動額外+1年的學習,畢業時你就可以拿到護理師Registered Nurse 跟助產士Midwifery 的執照。👩⚕️
✨澳洲婦產科工作大小事✨
其實澳洲的婦產科是不會請護理師的,這邊的徵才會分得很清楚。
只有助產士可以去婦產科工作的。
但有時候澳洲非常缺人的時候,會從人力銀行去找護理人員(Agency, casual pool, relief pool, bank)幫忙。
我也是在那個時候在Agency當Casual nurse得到的機會去婦產科,然後有了當地的經驗。
一開始去其實也很好奇要做什麼,但主要也是要幫忙孕產婦的一些產前產後的準備。我覺得我很幸運,當初在台南護專實習婦產科,因為印象深刻,所以那些臨床的知識跟技能都還記得一些。
我那時候台灣實習其實有幫忙產婦按摩乳腺、然後講解分泌物、幫嬰兒洗澡等~也跟著接生了兩個寶寶👶
但在澳洲的話就不一樣了,因為你是拿護理師執照所以對方不會期待你也不要你去做這些部分。
我去上婦產科的時候,真的就只是幫忙發藥跟做一些文書處理哈哈哈。
真的是一個太輕鬆的班了😂
是那種上起來會覺得自己No function but Good money 的班😅
但這有好有壞喔。因為有些婦產科的助產士其實並不喜歡護理師Registered nurse 或護士Enrolled nurse去上。
畢竟在澳洲這是兩個分開的學科,隔行如隔山,臨床上的照顧就變成會增加病房助產士的loading。
所以雖然那些班,因為我還有婦產科的經驗跟知識,同事都對我非常的好。但畢竟那些經驗跟知識都是有點久遠了,我覺得我還是沒有自信可以給寶寶們或孕婦們最好的照顧,所以最後我就沒有再多接幾個班。🙂
但如果你本身很喜歡婦產科,或是在台灣都已經有婦產科經驗的朋友們,歡迎來嘗試澳洲的婦產科喔。是一個非常非常有愛的單位呢❤️
👩⚕️ 關於澳洲的婦產科,大家有什麼想問的問題嗎?
歡迎大家留言或直接私訊我喔🥰
✨澳洲看婦產科✨
接下來想聊的這個話題,是因為前幾天跟台灣的朋友們聊到了婦產科的看診經驗。
發現大家其實都不太喜歡那個看診檯,也就是需要把整個腳打開,然後會有一塊俗稱的遮羞布擋在你跟醫生的中間。
其實在不久前我正好跟澳洲的醫護朋友們聊到那塊布的定義。
我們都覺得護病關係裡或是說醫病關係裡,資訊的公開透明是很重要的。
當有人在做內診時,其實看得到對方蠻尷尬的,這個我了解。😶
但如果你看不到對方在做什麼時,這其實是更危險的不是嗎?🤔
當學生的時候,我在天母的診所當護理師。
我都需要協助婦科跟診。
我當時的婦產科醫生是一位台大然後哥倫比亞畢業的帥氣女醫師。非常聰明專業然後有禮貌。
因為這個診所本身跟美國學校有合作,所以我們的客人大多都來自於美國或是在國外唸書工作的人。當時的這個診所的診療台雖然一樣有開腳檯(不好意思不知道正確名稱)但是也沒有那塊布的👍🏻
然後過程中,醫師都會很仔細的跟看診病患解釋我們每一個步驟,確保對方的同意後才繼續執行。
這跟我在澳洲遇到的狀況是很像的。
但是在台灣,我覺得那塊布讓人害怕發問跟對話,製造了距離感。
跟診護理人員站的角度也很重要。澳洲因為是女醫師或女超音波檢查師,所以沒有跟診的第三人。
朋友上次看一般診需要脫衣服聽心音,因為是男醫生所以有女護理人員跟診。
在內診方面,我覺得護理人員跟醫師不該站在同一側。
而是護理人員應該站在病人的旁邊。
這樣不管是提供器材或者是協助的時候,都可以讓病人有種更安心的感受。
而非感覺像兩個人從自己的下方觀看自己的私密處。你們有遇到這情形嗎?
✅我在澳洲看診的感覺還有做抹片檢查的感覺非常好👍🏻
(以下是我個人的分享,不代表全澳洲的經驗)
首先,澳洲的婦科檢查都是由女醫師或是女超音波檢查師執行。
我們檢查的地點其實就是一般的檢查床
然後他們會指導你怎麼去擺位。
所以過程中就跟一般的雷射比基尼除毛一樣,沒有太多的冰冷儀器的感覺。
👍🏻陰道超音波則是另外一個我覺得很特別的地方。
這邊的會先問你要自己拿超音波的探頭。還是她們執行?
醫護關係裡,最重要的是控制權跟選擇權。
澳洲一直都很強調讓病人做決定讓病人去有能力決定他們要什麼。我覺得只有在你自己換位思考的時候,變成一個醫療消費者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對醫療的互信度真的幫助很大。

這樣的情況下,在內診過程中,患者可以擁有更多的掌控權,順著他們的指示,去調整探頭的深度跟方向。因此你不舒服的時候,就可以隨時停止。
整體檢查的過程中心態上安心許多。
身體上當然還是不舒服,畢竟有一個棒狀儀器在身體內。
但比別人拿著棒狀物這樣子在你身體裡移動,我覺得對女生來說能自己控制一定會比較有安全感。
當然我也不確定這是文化的問題,還是是因為醫療體制上的時間掌控的關係。
總之個人的想法是,以下這三件事情如果改變對台灣婦產科患者的影響會是好的👌
1.移除遮羞布
2.改善開腳台使用時機
3.讓病患自己操作陰道超音波探頭
希望這樣的分享讓大家可以稍微了解澳洲的婦產科
工作內容以及去婦產科看診的過程囉🥰

😀歡迎分享或留言想知道的問題
有時間我會慢慢回的😘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俗 女 接生 醫生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蘇格蘭產檢大不同」
與台灣很不同的產檢,在我懷第一胎時就很驚訝,但是頭一胎根本是產婆說什麼都好,也沒想太多,還好孕期都順利最後也是傻傻的去生小孩了。
「在英國,負責孕婦大小事的都是midwife 俗稱產婆,她們都是經過專業訓練,從抽血、產檢、量心跳,安排超音波甚至到接生都是產婆ㄧ手包辦,當然也會指派婦科醫生,但是除非情況特殊或危急婦科醫生才會出場」
疫情發生前,我只在20週產檢超音波時見過婦科醫生,聊過自己的medical condition,懷二寶後,因為疫情,制度都改了。
除了定期的12週、20週超音波會到醫院,而且規定只有一個birth partner 能陪伴,其他時期的常規檢查(抽血、量肚圍等等)是跟社區midwife預約,看情況midwfie可能到府幫檢查,生產時birth partner能陪伴,但生完就得離開,只留產婦跟胎兒在醫院。
懷二寶的初期有出血的狀況,所以我自費去照早期超音波,還好沒大礙,喝了很多雞精把元氣補好,胎兒就穩住了(現在想到雞精還會抖🥺)
本想說孕期順利到了7個月,沒想到上週的7個月產檢,產婆量我肚圍,輸入電腦,電腦判定我肚子跟正常值比偏小,於是我必需要再照一次超音波確認寶寶生長狀況
我心想,怎麼會呢,我肚子比上個月大很多啊,20週產檢也說寶寶器官發展都正常,12週產檢還說寶寶大小超前ㄧ週(應該是雞精補的)胎動什麼的都很旺盛,但我的肚子比標準小2公分,於是昨天去照了第三次超音波,檢查結果是正常,寶寶成長大於平均標準😅 ㄟ這樣是說我女兒比較大嗎?
超音波師說肚子大小要看個人狀況,不要跟其他人比較,啊是電腦說我不標準啊😂
Anyway,還好我們家牛妹妹ㄧ切安好,至於為什麼會肚子偏小但胎兒偏大,就不可考了😅...
////////
托女兒福,s排休帶我去產檢,送兒子去幼稚園後,我們就去園藝中心約會,現在也沒其他地方能去啦😅 我很喜歡花花草草去到那很開心,還看到這個沒見過的雙愛心多肉盆栽😍
買了這個心情真好,代表我們的愛,希望女兒到時能平安出生❤️
俗 女 接生 醫生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我們華人社會的一些用詞稱謂(措辭稱謂),我們也可是俗稱標籤,如:
我們駡別人家的孩子:「ABC,真的是不肖兒!」
——意思就是説這個孩子一點都不像父親,或者是既不像父親,又沒出息和不成才!
當父親駡自己的孩子:「你這個不肖兒!」
——可能,這個父親就是想要駡自己的孩子不成才,沒出息,教而不善。
當然,做父親的,我們也可以以這樣説:「兄台,關照一下,我這個不肖兒陳大文……」
這個用法其實不算是貶詞,前面二種用法,已經是貶詞了。
如果我們要再激烈一點措辭就説:「你這個不孝兒!」
如果別人看不過眼,對某人的孩子之行為很不肖,就在背後講是非駡道:「陳大文,張三,李四,三個人加起來真的是不孝,生一塊叉燒下來,把他吃掉,更加好!」
——事實上,如果真的生出一塊叉燒之後,我不懂接生的醫生該如何處理?會不會變成全球新聞?如果現場拍下視頻,會不會爆紅?
當然,文學類比措辭的說法,用詞也許激烈一點,但是為了表述心中的憤慨感受,是不需要事實檢驗與考究的。
這裡文學式措辭,不必深究思辨,否則不懂會不會變成了思辨病態!
再譬如説:
難道我説,剛才那個笑話 笑到我下巴都掉下來/笑到我肚子痛……
我們不會扣鎖對方的文學性措辭,而逼問對方:「為什麼你的下巴還在的?肚子痛需要風油嗎?」
因為文學措辭,祇不過推演一個誇張畫面出來表述心中感受!
好了,轉個畫面,變成稱讚的畫面。
父母或第三方説:「張三李四真的很孝順哦!」
至於説,我們進到學校,學校可能就會告訴我們:「偉大的父母……」
至於怎樣的父母才是偉大,學校是很少下清晰的定義。
問題是如果真的下了清晰的定義之後,還剩下多少位偉大的父母就變成一個疑問了!
可是,如果我們用模糊不清的概念説偉大的父母變成可能是指以下兩種:
父母對子女的愛(看不到的, 屬於無形感受的屬性);
無微不至的照顧,或者衹是例行公事的照顧(看到的,屬於比較實在的)。
二者都算是一個偉大的父母。
如果是這樣,偉大的父母,其屬性可能是介於有實質的,有無形的,二者交錯的文學性措辭。
多年來也沒有人很強逼症去追求清晰的定義。也許這是灰色地帶的文學性措辭。
我們大多數人都聽過偉大的父母,可是,我們就很難聽到用一句話來稱讚:「偉大的孩子」!
天馬行空幻想一下,假如有一天,你父母跟你説:「張煒,你真的是一個很偉大的孩子!」
你先假設那位叫張煒的人,他是做了一些東西,然後又給到父母一種愛關懷的感受吧,你暫且當作是這樣,結果父母因為自己有了感受,進而對自己的孩子發出這樣的讚歎,故此不必思辨之,當成是灰色地帶的文學性措辭。
所以,現在我就比較好奇了,如果是你碰到這樣的一個情況 你又會如何應對?
我不懂被稱讚的孩子該怎樣回答父母?
如:
不!這是應該的!
不!這是應該的,當年你也是一樣這樣來照顧我!
不!無所謂,我們是兩母子,不必再説這樣的話!
而如果有一天,真的發生這樣的事情,該怎樣的回答?
怎樣的回應,才會讓父母沒有任何的虧欠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