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 諺語新知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大家都知道。但為什麼會說匹夫呢?古時候「匹夫」是指社會地位低下、經濟地位也不髙的普通百姓。匹,是一個數量單位,古代4丈為1匹,2丈為1端,2端為兩,所以兩就等於匹。兩而成匹,就是相合之意,按照這個意義,夫婦陰陽相合,就叫做匹夫、匹婦。段玉裁注《說文》說:「雖其半,亦得云匹……猶人言匹夫也。」說的是匹夫、匹婦也可單獨拆離使用。後來「匹夫」這個詞的外延和內涵有所擴大,慢慢便不光指男子,而泛指普通人、平常人了。
真正讓「匹夫」兩字廣為人知的,自然是由於成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說了一個淺顯而深刻的道理,即不論身份地位髙低,是在朝為官還是做平民百姓,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以天下為己任,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主義思想,因為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因此每個人都要有責任感、使命感。
而其實這是出自顧炎武的《日知錄》:「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顧炎武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自幼過繼給去世的堂叔顧同吉為嗣,養母獨力撫養顧炎武成人,教以岳飛、文天祥、方孝孺忠義之節。清兵入關後,顧炎武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務。但是清兵勢不可擋,顧炎武生母何氏遭清軍斷去右臂,兩位弟弟被殺,養母王氏絕食而亡,遺命顧炎武終身不得事清。後來顧炎武終生反清,康熙曾多次嘗試招攬他也被一口拒絕,愛國之心,由此可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後來被不少人奉為座右銘。梁啟超在他的《飲冰室合集》中也加以引用:「今欲國恥之一灑,其在我輩之自新……夫我輩則多矣,欲盡人而自新,雲胡可致?我勿問他人,問我而已。斯乃真顧亭林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
#知史 #諺語新知 #中國歷史 #明清歷史 #匹夫 #匹夫有責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聽過「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這句話嗎?意思是說在朝為官的人如果不廉潔、不知恥,那麼國家很快就會走向滅亡之路,因此,不知廉恥就是國家之恥!所謂士大夫指的是在朝為官或是知識分子!這句話,出自顧炎武先生大作《日知錄‧卷十七‧廉恥》。 同樣出自顧炎武先生語錄的有「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保天...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過去普通人為什麼被稱為「匹夫」? | 舊史新知
古時候「匹夫」是指社會地位低下、經濟地位也不髙的芸芸眾生、普通百姓。為什麼普通人被稱為「匹夫」呢?
匹,原來是一個數量單位,古代四丈為一匹。一說兩丈為一端,二端為兩,每兩就成一匹,長四丈。兩而成匹是相合之意,按照這個意義,夫婦陰陽相合,就叫做匹夫、匹婦。段玉裁注《說文》說:「雖其半,亦得雲匹……猶人言匹夫也。」說的是匹夫、匹婦也可單獨拆離使用。經過若干年的發展,「匹夫」這個詞的外延和內涵有所擴大,慢慢便不光指男子,而泛指普通人、平常人了。
真正讓「匹夫」兩字煥發光彩、登堂人室,是由於成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廣為流傳。它由清代愛國文人顧炎武首創。顧炎武在著作《日知錄》中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梁啟超在他的《飲冰室合集》中也加以引用:「今欲國恥之一灑,其在我輩之自新……夫我輩則多矣,欲盡人而自新,雲胡可致?我勿問他人,問我而已。斯乃真顧亭林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闡述了一個淺顯而深刻的道理,即不論身份地位髙低,是在朝為官還是做平民百姓,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以天下為己任,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主義思想,因為天下(國家)是所有人的天下(國家),因此每個中國人都要有責任感、使命感。這一名言的廣為傳播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無論是抗擊外族入侵還是戰勝自然災害,它都是許多人的精神支柱和動力,逐漸成為名人名言中的精品,被許多普通人奉為座右銘。在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歷史進程中,它也發揮了良好的鞭策、鼓舞作用,激發了全國人民奮發進取、只爭朝夕的積極性、主動性。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過去普通人為什麼被稱為「匹夫」? | 舊史新知
古時候「匹夫」是指社會地位低下、經濟地位也不髙的芸芸眾生、普通百姓。為什麼普通人被稱為「匹夫」呢?
匹,原來是一個數量單位,古代四丈為一匹。一說兩丈為一端,二端為兩,每兩就成一匹,長四丈。兩而成匹是相合之意,按照這個意義,夫婦陰陽相合,就叫做匹夫、匹婦。段玉裁注《說文》說:「雖其半,亦得雲匹……猶人言匹夫也。」說的是匹夫、匹婦也可單獨拆離使用。經過若干年的發展,「匹夫」這個詞的外延和內涵有所擴大,慢慢便不光指男子,而泛指普通人、平常人了。
真正讓「匹夫」兩字煥發光彩、登堂人室,是由於成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廣為流傳。它由清代愛國文人顧炎武首創。顧炎武在著作《日知錄》中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梁啟超在他的《飲冰室合集》中也加以引用:「今欲國恥之一灑,其在我輩之自新……夫我輩則多矣,欲盡人而自新,雲胡可致?我勿問他人,問我而已。斯乃真顧亭林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闡述了一個淺顯而深刻的道理,即不論身份地位髙低,是在朝為官還是做平民百姓,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以天下為己任,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主義思想,因為天下(國家)是所有人的天下(國家),因此每個中國人都要有責任感、使命感。這一名言的廣為傳播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無論是抗擊外族入侵還是戰勝自然災害,它都是許多人的精神支柱和動力,逐漸成為名人名言中的精品,被許多普通人奉為座右銘。在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歷史進程中,它也發揮了良好的鞭策、鼓舞作用,激發了全國人民奮發進取、只爭朝夕的積極性、主動性。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聽過「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這句話嗎?意思是說在朝為官的人如果不廉潔、不知恥,那麼國家很快就會走向滅亡之路,因此,不知廉恥就是國家之恥!所謂士大夫指的是在朝為官或是知識分子!這句話,出自顧炎武先生大作《日知錄‧卷十七‧廉恥》。
同樣出自顧炎武先生語錄的有「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這句話後被梁啟超引用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行己有恥」、「博學於文」……等等。
這些振聾發聵的語錄,放諸四海皆準,用在現今社會,竟然也毫無違和感,心有戚戚!不得不佩服顧炎武先生的真知灼見呀!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