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的敏捷團隊建立,在成熟度演進的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特徵表現跟需求並不相同。
終極目標當然是自主管理,但這是階段演進的,不會因為敏捷轉型、scrum或什麼方法論,就讓團隊一步到位,直接進入後面的階段。
所以往往要幾個 sprint (3個以上) ,團隊才有機會趨於穩定,最傻的莫過於就是任務編組,在每一個專案結束就把有默契的一組team拆掉重組,等到下一個專案要開始才從各處重組一個team。這通常都是組織管理者為了政治利益跟籌碼的產物。
#敏捷
#團隊成熟度進化
From 《個體與交互—敏捷實踐指南》
個體與交互 在 91 敏捷開發之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個故事把DISC四種性格的人,行為特徵描繪出來,即視感超強烈!
#個體與交互-敏捷實踐指南
---
書的引言寫得很好:
《敏捷宣言》出來後,我們開始重視敏捷宣言的「左半部」重於「右半部」,諷刺的是,其實大部分的敏捷團隊,仍在重視「敏捷式的右半部」
開著 daily meeting, 讓大家制式化的講出昨天、今天、碰到的問題,然後各自散開回去做事。
開著 retrospective,充滿著指責、自顧自的氛圍。
Refinement meeting 由 PO 說明完需求後,透過 planning poker 來進行估算,儘快得到估算結果,記錄到 Jira, redmine, Trello 或 TFS 上,以盡快結束這冗長的會議。
有了實體看板跟便利貼, CI, CD, 自動測試, TDD, 離線式的code review,就是敏捷?
這些,不就是 XP, scrum, devops 的流程、工具跟框架嗎?
有重視整個過程中每個人的感受嗎?有良好的面對面溝通嗎?暴露出來的問題,團隊有一起關心嗎?
重新檢視一下,自己團隊是否其實還是流於「敏捷」的儀式、工具、流程呢?
真是一本當頭棒喝的好書!
---
上次參加培訓,做完測驗的結果以及別人對我的感受,我是CD人...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