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引導問話術,主管自己累成渣》用PDCA提問法主持會議
你有想過嗎,要如何擺脫沉悶無趣的會議方式,成為一個好的會議主持人?我更好奇的是,除了傳統的「是/否」、「對/錯」之類沒有討論空間的命令式問題外,還有什麼方法,能夠讓會議充滿更有建設性的討論?我從一本書裡找到滿意的答案。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how-to-host-meeting/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不懂引導問話術,主管自己累成渣》這本書廣義來說,是教主管們如何提出「優質提問」,引導下屬採取行動、催生成長。狹義來說,書中的焦點實例在於「會議主持」,透過引導提問的方式,激發部屬的發言慾望和思考,達成更有效的討論。同樣的概念,也適用於任何的會議主持人,用來讓會議進行地更流暢、更活絡。
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商業引導服務〉機構的代表人新岡優子,曾任IT工程師、專案經理、公司顧問,目前運用自己在產業多元的經驗,協助其他公司進行團隊開發、領導能力、流程改善、會議改善。如同大部分日本的商業書籍,這是一本道理講得少、案例練習講得多的書。
書中很具體地展示了88個問句,如何應用在不同的情境和流程中,鉅細靡遺地說明使用時機和例外條件。這篇文章整理我讀完後的收穫,以及濃縮對我最有幫助的問句,畫成一張「主持會議的PDCA提問循環」提供日後參考。
.
#優質提問為什麼很重要?
.
先說結論:「好的提問能激發好的反思,好的反思容易帶來優質的行動」。在我的職場經驗裡,感受尤其深刻。最近有一位時常指導我的經理,對我(或對別人)最常問的一句話就是:「關於這件事,你有什麼想法?」每當自己被問到,腦中立馬千頭萬緒。
這句話真是簡單又萬用的提問,而且屢試不爽。當我們接到這個提問時,會為了回答而「反思」,也就是連結過去的經驗與價值觀,整理出自己的判斷與想法。反思很可能會帶來新的發現,促使積極的人發想具體的策略,最終促成「行動」。
在主持會議的時候,這句話也適用於對其他的與會者提問,激發對方的思考和表達,進而傾聽對方真實的訴求與想法。《莫守成規》這本書裡提到叛逆型的領導者會懂得跳脫框架、建立「關係」,而且不斷發問:「當我們藉由提問與他人互動時,彼此的關係會變得更強韌。」
作者精煉多年來傳授「引導提問術」的經驗寫道:「優化關係品質和思考品質,促進行動品質的提升,進而帶來成果品質的提升。」這就是優質的提問能達到的效果,提升整體團隊的關係與思考、採取具體行動、強化最終成果。
.
#如何激起部屬發言慾望?
.
站在主管兼會議主持人的角度,不外乎希望大家參與會議,是能夠「達成共識」、「解決問題」、「促進行動」。要讓團隊產生化學效應,最重要的就是加深彼此的「信賴」關係。作者提出五個基本功,若自然而然掛在嘴邊,便能提升部屬的發言慾望:
1.「謝謝。」保持真誠的笑容,無論部屬發言是否有益,皆表達感謝,讓人感到自己有所貢獻、還想再發言。
2.「原來如此,這也是一種看法。」聽到立場不同或者相反的意見時,表達接納對方的發言,但還不表示肯定對方的意見。
3.「讓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讓部屬把你當作一同思考的戰友,但要搭配問「各位覺得怎麼辦才好?」不要淪為只有自己動腦。
4.「……(不多話)」身為主管常有強烈使命感,認為自己要負責解決問題。然而,太多話只會剝奪部屬思考與發言機會。
5.「我還是想提出這個看法…」用於當團隊思考開始侷限、失焦時,用這句話擴大思考框架,或提出完全相反的想法。
此外,保持「謙遜」的態度也會讓部屬勇於發言。我讀管理名著《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時寫下這則感想:「領導者要認知到,自己不一定得是團隊中懂最多或最厲害的人,懂得讓出空間給下屬發揮和表現,讓下屬來『教』自己。」
.
#開會時應該問哪些問題?
.
讀到這本書的後半段,看到作者把「PDCA循環」用來做為會議的審視和改善規則手法。但我對於制定會議的規則比較不感興趣,反而覺得這個循環很適合做為會議的起承轉合,我整理書中實用的問句範例,畫成以下這張「主持會議的PDCA提問循環」。
.
#主持會議的PDCA提問循環 (詳見附圖)
.
#PLAN
首先,是會議開始時的規劃(Plan)階段,提出「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什麼?誰最困擾?我們最應該先解決的是什麼?」之類的問題,定義會議討論的主軸,凝聚大家的聚焦方向。
#DO
接著,是會議重頭戲的執行(Do)階段,針對討論方向開始向部屬提問:「關於這件事,你有什麼想法?你打算怎麼做?需要什麼協助?」透過這類問題,激發思考與討論,催生各種提案與想法,讓議題有一定程度的發散。
#CHECK
再來,是會議收斂的檢核(Check)階段,試著帶領團隊回顧,問道:「我們的討論是否有朝目標前進?」也可以向個人提問:「你可以用一句話總結這項重點嗎?」把討論完的策略與議題進行收斂,凝聚團隊共識,加深部屬對各個議題的認知。
#ACTION
最後,總結會議內容的行動(Action)階段,問出:「根據今天的討論,要採取哪些行動?」讓團隊針對共識,擬定各項行動。透過「所以誰能為這件事做什麼?」之類問題,讓各項行動有明確的執行者,完成這次的會議循環。
.
後記:#你喜歡哪一種工作風格?
.
《不懂引導問話術,主管自己累成渣》書中的88個問句範例,大部分是由(1)使用原理、(2)使用範例、(3)進階運用要訣、(4)宜避免使用的提問構成,適合讀者挑選符合自己風格的問句,進一步研究跟練習。
以我自己接觸過日本外商的經驗,還有之前讀到《2030轉職地圖》這本書裡獵頭專家談日本職場文化,可以知道日本的職場倫理上對下的態度,仍舊根深柢固。書中也有許多篇幅,在講尊敬前輩的用詞和問句要如何調整,台灣的讀者倒不一定要照單全收。
相比起「命令式」一口令一動作的帶領風格,這本書讓我提高對於「提問式」領導的意識。拋出問題讓部屬自己回答與尋找答案,更能夠促使部屬成長與進步,似乎也更符合年輕一代比較傾向自主、自由的工作風格。
關於提問這件事,你有什麼想法呢?
倫理領導案例 在 李姓中壢選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唉!如果 #蔡政府 早早真的以 #人命為重,我國的 #疫苗不足、#不公 的情形,就不會淪落到今天這種地步,也不會有「#愛國挺高端」的 #反智 荒謬劇出現!>
醫療、公衛、防疫、疫苗,原本是最單純、最應該以人們健康為優先考量,也是最不應該政治化的議題。沒想到,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政府,不僅防疫政治化,還意識形態掛帥,甚至攻擊、壓制不同防疫政策的聲音。看到綠營六名立委24日召開記者會,排排站秀出接種疫苗卡、手臂,宣示力挺國產疫苗的可笑模樣,不禁令人想到賴清德宣布投入 #民進黨 內初選的一週後(2019/3/25),十多名立委現身立法院大門力挺小英連任的畫面。只是民進黨搞不清楚,兩年前的初選是民進黨的家務事,有些國人可以不在意,現在的高端疫苗可是人民的健康生命,大家是會跟政府拼命的。
一個未做三期臨床試驗的疫苗(或藥物),開始使用後,「三天四死,五天五死」,代表什麼?
一般而言,任何新藥(疫苗)的三期臨床試驗,出現時序相關的死亡案例,而且是用藥一、兩天內即出現,乃屬於最嚴重的不良事件(SAE, Serious Adverse Event),研究倫理委員會(或人體試驗委員會)一定會要求該試驗暫停,確定無相關後,才能繼續進行。
但是高端在蔡政府保護下,目前全民施打,不屬於三期臨床試驗,發生時序相關的死亡案例,沒有研究倫理委員會(或人體試驗委員會)的監督,指揮中心又馬上鐵口直斷宣稱,死亡跟疫苗沒有相關。指揮中心甚至為了幫高端撇清關係,竟然出現把九十幾公斤的死者說成120-130公斤的離譜說詞。
不屬於臨床試驗,沒有「臨床試驗受試者同意書」的保護,代表死者將求償無門。
一年多來,蔡政府反智思維的防疫,已經到了令人不敢恭維的地步。
不甩世界衛生組織的去污名化命名方式,先叫「武漢肺炎」,等到媒體、民眾習慣「武漢肺炎」了,自己再改偷偷改口「COVID-19」,反正污名化已成功。為了「嘉玲」,只要確診個案曾經自國外回來,就先判定境外移入,不論他是一個月前、兩個月前或三個月前入境的,也不管之前的檢驗報告是陰性。只要國內出境的人在他國被驗出陽性,一定先質疑檢驗不正確、判定陽性的標準不同,或者推測是在機上、轉機、落地時感染的。
不接國際疫苗代工,因為產能要留給國產疫苗;去年不急著訂購國際疫苗,說是台灣疫情不嚴重,實則要把手臂留給高端;去年BNT不要3000萬劑、只要200萬劑,不要上海復興代理、因為怕被矮化,現在「大眾權益優先,標示可給予彈性」;這個政府,郭董要捐給政府疫苗,從「買不到就是買不到」,到「官民合作」成功訂購1500萬劑,到宣稱我方爭取200萬劑提早抵台。
林進嘉觀點: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我們好像選錯總統了
https://www.storm.mg/article/3907238
倫理領導案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軍中組織文化陋習
#看到國防部開始逐步改善
#愈困難愈要做
從2013年洪仲丘事件到去年發生的磐石鑑案,以及軍中陸續出現的霸凌案件,國軍常讓社會大眾覺得重大事件處理不當,內部問題積習已久難以改變。
去年四、五月,我質詢國防部長,要求國防部不能再將這些重大事件視為單一個案或誰下台負責就好,必須正視國軍內部有敷衍上級與美化資訊的組織文化陋習需要改變。
當時,我以國防部報告中所呈現出的資料為例,這樣向部長溝通說明:
「在269旅及相關事件的報告中,我發現 #不科學的威權軍隊文化 導致國軍在面對問題時,時常 #選擇性呈現 與 #美化資訊,例如:以 #服從命令 的說法來迴避是否知道真相,使用「自殘」及「自我傷害」等不明確的詞彙來避談自殺,使用 #個人原因 一詞來避談霸凌及軍中組織管理的問題。
這種長期以來 #不論對錯只要求服從、#不講求科學實證只擔心懲處、 #SOP不是沒有而是太多且做不到 的管理方式,難以解決問題,且常導向 #先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及 #讓大家不敢說出事實全貌。」
為了真正改善問題,我呼籲國防部長, 以建立 #民主國家要求精確與科學的軍隊文化 為目標,開始進行組織文化的檢討。只有一起面對軍隊長期的威權組織文化弊端,徹底檢討,才能提升整個國軍的文化。
#面對問題就是解決的開始
在范雲辦公室與國防部來回持續溝通下,去年九月國防部提交「國軍組織文化改革」報告,這份研究報告在某些議題上仍不夠精確,但至少已開始面對問題。報告中指出國軍在組織文化有五大面向需要加速改革:
❌領導文化:國軍雖已逐步邁向開明,但 #傳統高壓式的威權型領導 依然存在。
❌人事文化:官校期別的「輩分」及「倫理」仍相當明顯,造成長官搶短線、爭績效、不願面對長期問題、排斥改革等情況。
❌管理文化:事務冗雜過多,許多文書紀錄只是複製貼上、難以反映實情,諸多「簡化」措施都只停留在表面,並未發揮實際作用。
❌獎懲文化:長久以來的連坐處分制度,導致掩蓋事實與官官相護的事件不斷發生,許多懲處只為平息民眾怒火,真正問題癥結並未改善。
❌性別文化:雖然性別平等確實有邁進,但缺乏性平意識導致的性平事件也依舊存在。
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報告中有一個訪調是針對:「您是否認為案例宣教並無效果,只是浪費時間?」。
結果有超過三分之一(37.22%)的受訪國軍表示贊成,覺得「難說」的也占了29.87%,兩者相加超過半數。如果「案例宣教」被認為浪費時間,這顯示,國軍組織文化需要好好地檢討,才不會將時間與資源作無效的運用,完全無法將好的政策作有效的傳達。
當然,我很了解,國防部的研究報告只是開端。如果研究的結果被束諸高閣,之後無法落實,真正的改變還是不會發生。
今年一月預算審查時,我要求國防部盡快擬訂國軍組織文化改革的 #規劃及時程,且必須引進 #外部的專業諮詢機制。
我的辦公室也持續和國防部溝通,希望部裡能自己重視組織文化改革。因為我了解真正的改革很困難,無法單靠外部監督。必須國軍領導階層自己有意願動起來,才能一步步向前。
很高興今年五月時,國防部提出了較完整的規劃,而且持續推進,到目前為止,執行狀況如下:
✅ 完成書面規劃提報單。
✅ 完成籌組諮詢委員名單。
✅ 召開相關執行協調會議。
✅ 完成部外諮詢委員意見蒐整。
▶️ 開始依循部外諮詢委員意見,持續內部溝通及督導,要求國軍各單位提出確實的改善計畫及說明。
⏩ 邀集部外諮詢委員共同研討「國軍組織文化改革」。
⏩ 完成規劃要項與推動方案。
⏩ 持續管考以落實改善。
針對五大組織文化面向,國防部也列出優先改善事項。
以磐石鑑被詬病最嚴重的 #層層隱匿文化 為例,改善的作法包含:
完善管理及回報機制、強化廉能組織、推動各項權益及制度公開透明、朝向調適型領導文化發展、完善官兵救濟程序等。
蔡總統上任後,所展現對國防的重視,對國軍的支持,可以說是舉國皆知。我期待國防部的領導者,能夠肩負全民的期望,提升軍備戰力的同時,也務實提升軍隊的組織文化。
組織文化是長久累積造成的,要改革到位很困難,但愈困難我們愈要做,不能繼續拖下去。這一年多來的推進只是個開始,我會繼續努力監督,期待未來每一位勇於付出的國軍同仁都能在軍中受到良好的訓練,發揮專業,共同守衛我們的民主!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