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的原理
要你反思自己的敘事是否阻礙你前進可能感覺有點奇怪。畢竟要是這麼明顯,難道自己不會發現嗎?那可不一定。敘事是無意中被創造出來的,許多在心理學和個人發展領域深具影響力的思想都已經認識到這種敘事的威力。我們來很快地看一下一些與自述故事相關的重要著作⋯⋯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在全世界被廣泛用來治療焦慮和憂鬱症。本質上,這種談話治療把焦點放在思想、信念與態度如何影響感受和行為。負面思維模式可能從小開始形成。舉例而言,如果你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注,長大後遇到不順心的事,可能會自動認為「我就是不夠好」。但人生一定會有失敗的時候,不管是面對客戶、升遷還是案子。
這種敘事讓你感覺糟到不願意再踏出去,未來只想待在自在的環境。認知行為治療強迫你挑戰自我對各種情況的詮釋。基本上,它幫助你改變敘事,聽到不同的故事。在深具真知灼見的《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一書中,作者卡蘿‧德威克(Carol Dweck)提出一套理論,把人分為兩類。第一類擁有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他們認定能力是天生的,無法改變。
這種人可能會說:「我就是對數字不擅長」或「我沒辦法上臺演講」。他們討厭也極力避免失敗。如果不得不從事某個自認為不擅長的活動,就會用這種眼光看待。萬一演講時不小心說了一句支支吾吾的話,就會變成上不了講臺的證據。下一次不再做同樣的事,緊抓著確認偏誤不放。
第二類的人擁有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他們相信任何時刻都可以得到新技能。越挫越勇,把失敗經驗當成寶貴的學習機會;也相信只要付出努力,一切都有可能。結果是擁有成長心態的人能開放地改變敘事。他們抱持著開放心胸,認為自己可以獲得必要技能,成為明日的領袖、創新者和專家。我們知道任何人只要下定決心都可以得到新技能,因此我們應該提醒自己這一點,試著培養成長心態。
另一個影響深遠的心理學理論是制握信念(locus of control),也就是一個人認為自己可以控制重大人生事件或職涯路徑到什麼程度。一個認為自己可以控制未來發生什麼事的人稱為「內控者」;反之則為「外控者」。對外控者而言,不管發生什麼事都無關個人過失,也不會學到任何教訓。生意失敗歸咎於經濟;流失客戶是因為對方無理;著作被拒絕也不必修改。
相比之下,內控者勇於負責、尋求機會。無論結果好壞,敘事總是「我負責!」內控者不把「命運」當一回事,他們只相信天分和努力,認為「運氣由自己創造」。舉例來說,想像一個人在職涯上遭遇一連串意想不到的挫敗,這個人可能會有什麼反應?
如果這個人是外控者,那麼他會歸咎一切源自大環境,只是因為經濟萎縮才會丟了飯碗,人才難免也會被波及。然而,如果這個被裁員的人是內控者,那麼他就會把厄運強加到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不幸,才導致這樣的結果,反而對自己的幸福造成危害。
保羅‧多蘭(Paul Dolan)在《敘事改變人生》(Happy Ever After : Escaping the Myth of the Perfect Life)一書中凸顯敘事的力量,並記載我們跟自己說的敘事與暗示,會如何對人生各個面向像是婚姻、快樂和收入造成巨大傷害。他主張我們會沉迷於去做別人期待我們做的事,並內化這些期待,形成一個人生「應該做什麼」的規範。不管適不適合,這些敘事通通被我們內化成為我們的一部分,但儘管我們照單全收也不見得會為自己帶來快樂。
這些心理學架構都強調個人敘事的重要性。你可能在某一方面擁有正面敘事、另一方面卻是負面敘述。「我不值得」的敘事可能讓你陷在一段不健康的感情中動彈不得;「我永遠比不上別人」的敘事可能會讓你寧願不分晝夜狂看《絕命毒師》(Breaking Bad),也不敢嘗試一直想學的以色列格鬥術。
#某些敘事對你有害— #但你通常難以察覺,
#因為它們是你自我描述的一部分。
所幸的是,你隨時都可以改變。而改變的第一步,就是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
《#大局思維》
倫敦政經學院行為科學教授,教你如何放大格局、掌握關鍵,達成最有利的職涯擴張目標
Think Big: Take Small Steps and Build the Career You Want
.
作者:葛蕾絲‧洛登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今天(9/6)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承襲我們昨天直播所說,我相當欣賞金智英不斷尋求個人改變的努力。雖然屢遭挫折,但不放棄嘗試,這不是容易的事。
她身邊的某些家人,以及前職場同事,也不斷給予支持,當然這樣的資源,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所以我們選擇跟什麼樣的人相處,或者選擇跟什麼樣的人靠近,對我們的人生影響重大。
辨認出什麼對我們重要,並且找出操之在己的部分,一直是我自我對話的內容。這是一種內控的思維,也能持續帶著我們成長,顯然金智英也掌握了這樣的自我對話方式。
祝願您,當我們把目標看得很難,能記得化整為零,別輕易放棄,有多少力就走多遠的路!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健康信念模式舉例」的推薦目錄:
- 關於健康信念模式舉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健康信念模式舉例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健康信念模式舉例 在 木的諮商_Mood Radi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健康信念模式舉例 在 健康信念模式範例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評價
- 關於健康信念模式舉例 在 健康信念模式範例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評價
- 關於健康信念模式舉例 在 健康信念模式範例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評價
- 關於健康信念模式舉例 在 109-1醫師一階寒考申覆社團| 大家好我發現有些表單裡佐證資料 ... 的評價
健康信念模式舉例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們都以為「病識感」是有顯著的幻聽或幻覺,其實大家多少都有病而不自知。
愈是向內探索心理發展過程,愈發現心靈或身體的生病其來有自,如同我常認為的:「這世界上沒有壞人,只有受傷的人」。我們很常看到(批判)的是一個人的外顯行為,但這只是果,因則是更複雜的成因,並非只是單純他想做惡或沒良心。
在我自身及與很多個案的工作上也發現,不論是親密關係或人際關係上的議題,都與內在心理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性,而這心理發展有著每個家族傳遞的慣性、信念、感受及行為模式。一套從小打樣的基模,刻印在內心深處,以自動化運作的方式,在復刻家族血脈的傳承。
如果我們很幸運地在健康環境中成長,有著較為完善的人格特質,那麼想必會很難理解一個在受虐家庭中長大的人,為什麼會帶有其人格樣貌。這時我們能做的是多一份體諒及同理,世界上並不是我們沒有經歷過的事都不會發生的,沒發生在自己身上也並不代表無法去體會他人的苦楚。自顧自的評判及建議,是最不需要的。因為那份建議或評價,是出於我們個人的人生閱歷及經驗、生長背景及感受,是我們自己對他人及世界的投射,並不完然客觀。
如果我們不幸運地是在受虐家庭中長大的人,那麼深度去理解自己的心理發展過程,是一個能自癒與自己貼近的方法。改變以往的基模模式並不簡單,那是長年累月在我們身上雕硺刻劃的,帶有一路成長的血與淚,因此增生出對自己的同理及支持是很重要的。在他人無法真實體會我們的經驗與感受時,最起碼我們得要能夠與自己站在一起,陪伴自己找到力量及勇氣,去突破長久以來的情結。
近期在研究邊緣性人格中發現,其實很多人都帶有此種傾向。先不要先入為主的為此貼上標籤,人格傾向不至於會大到成為人格疾患,但我們能從成因、背景、家庭脈絡去檢視自己的人格傾向,有助於更了解自己。之前分享過邊緣性人格特徵,今天來分享精神科醫師傑洛.柯雷斯曼(Jerold Kreisman)在「愛你、想你、恨你」一書中提到的生長環境對人格的影響。
#日間托嬰
嬰兒在出生後的頭幾個月中,開始對「自己」和提供照顧的「他者」發展出情緒與感知,開始學習有關自己的一切,奠定形成自我的基礎。同時父母也開始學習如何提供照顧,建立與嬰兒間雙向的交流。大量的證據指出,嬰幼兒若被剝奪機會而無法學習有關自己的一切,將有損情緒與感知的發展,往後在自我認同、自尊心、安全感、分離-個體化和社會關係等層面上,很可能遭遇難題,這些都與邊緣人格症狀有關。
日間托嬰對父母的影響也很大,許多研究顯示日間托嬰昃雙薪父田最主要的壓力來源。在嬰兒出生的頭幾個月中,父母若被迫無法待在家裡,通常容易產生憂鬱、罪惡感及受欺騙的感覺,並自認為不夠資格當父母。
母親尤其可能產生無力感和罪惡感,更可能為了因應這些感受而產生防衛心態:1)否認這些感受的存在;2)將好母親的形象投射在日間的褓母身上,自己則扮演起壞母親的角色,或正好相反;3)為了減輕分離的痛苦,在情緒上刻意與孩子疏離。嬰幼兒早期若長時間交付外力的照顧,日後可能導致母親與子女的關係不穩固,以及子女出現不聽話、具攻擊性、安全感低落的現象。
#受虐家庭
身體受虐的學齡前兒童,表現出來的特徵包括:壓抑、憂鬱、疏離、行為問題(過動和暴燥)、無法控制衝動、具攻擊性、和同儕相處不來。由於邊緣人格者中曾受虐待或遭到忽視的案例如此高,可以視是否受虐或遭到忽視來作為分辨邊緣人格和其它人格疾患的指標。最常見的形式是言語或心理上的虐待,肢體上的虐待居次,再來是性侵害。肢體虐待和性虐害可能在性質上雖是較為激烈的方式,但在情緒上受到虐待的兒童可能完全失去自尊。兒童情緒上的受虐有下列幾種形式:
1)貶損:不斷貶低兒童的成就,並過份強調兒童的不當行為。只要持續一段時間後,兒童真的會相信自己又壞又沒用。
2)吝於給予注意:總是心有旁鶩的父母,對兒童的發展不表興趣,而且在有需要的時候吝於給予關愛。
3)專制:採用極端的威脅來掌控兒童的行為。有些兒童發展專家將此種虐待,拿來與恐怖份子使用在人質上的洗腦方式作比較。
心理學家休.米西迪恩(Hugh Missildine)描繪受到忽視的兒童的行為模式反映了邊緣人格者成年後的兩難處境:如果在童年時受到忽視,可能會使你不斷地找尋一個又一個的伴侶,希望找到一個能彌補缺憾的伴侶,姑且不論是什麼樣的缺憾。你也許沒有能力關照自己,希望藉由婚姻結束這樣的狀況,之後卻發現自己陷入令人憂心的處境,情緒上仍沒有歸屬。除此之外,小時候受到忽視的人總是焦慮不安,因為情緒無法獲得滿足。
邊緣人格的成因也與之相關,虐待、忽視或幼年時長期與父母分離,將使得幼兒無法信任他人,自尊心與自主性受挫,並且無法正常發展出因應分離及形成自我認同的能力。長大成人後,他們可能一再重覆令人挫折的關係模式,將痛苦和懲罰視為親密的表現。當邊緣人格者長大後,可能會以自傷的行為來代替父母對他的虐待。
#缺席的父親
由於離婚率增加,大部分單親家庭以母親為首,就算法院作了共同監護權或自由探視權的判決,父親可能在離婚之後馬上再婚,展開新的家庭生活,因此從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消失。相關離婚造成影響的研究顯示,學齡前的兒童由於恐懼被人遺棄,當父母離婚時通常極為難過,出現依賴與發展退步的情形,以及對分離產生嚴重的焦慮。也有為數眾多的兒童表現出憂鬱的症狀,或在童年晚期出現反社會的行為。
當父母分居或離異時,兒童對肉體親密的需求增加。舉例來說,小孩常常在父母離異時,要求跟父親或母親一起睡,如果這個習慣持續下去,最後也變成父母自己的需求時,兒童的人格自主性和個體完整性將受到威脅,無法健全發展。此外,若父親或母親本身因離婚而感到孤獨,並因感情受創而自憐自哀,也可能會抑制子女的成長。
父親缺席症候群(absent father syndrome)造成病理後果是,因離婚或死亡而破碎的家庭中,母親通常為了彌補子女而成為最完美的家長,為孩子的生活作全面性的安排。如此一來,子女得以發展自我認同的機會自然變得有限。少了另一位家長居間緩衝,母親與子女的關係可能太過緊密,以至於無法健康地進行母子之間的分離過程。
雖然母親通常想辦法要取代缺席的父親,很多例子都顯示實際是兒女替代了缺席的丈夫。父親缺席的情況強化了母親與子女之間的共生關係,成長中的孩子會過於理想化母親,希望能永遠取悅母親。而單親家長對孩子的依賴也可能持續下去,進而阻礙孩子的成長和個體化,也種下邊緣性人格疾患的種子。
#雜念與雜唸
#有興趣深入探索自己心理運作的
#歡迎報名週三班
#目前名額剩不多
健康信念模式舉例 在 木的諮商_Mood Radi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木的放映室 #春日之犬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繪本分析來了~
📍故事內容: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擅長掩飾自己內心的小狗,小狗被拴在樹蔭下生活,它總是搖著尾巴,也很愛撒嬌,村里人稱它為「春日之犬」。
但是白天和孩子們開心玩耍的小狗,到了晚上就會偷偷不停哭泣,其實春日之犬想弄斷項圈,在春天的田野間盡情地奔跑玩耍,但它無法那麼做,只好每晚哭泣。
某天,內心低聲問了它:「喂,你怎麼不掙脫項圈逃走呢?」春日之犬說:「我被綁住太久,所以忘記掙脫項圈的方法了…」
📍共依附(codependency)特質
🔅春日之犬
春日之犬在外人面前總是那麼可愛且溫馴,孩子們跟他玩耍,他便開心的加入。然而在他的內心裡,有著很深很深的憂傷,他多麼想跟大家一樣自由自在,馳騁在綠地上跟風一起玩,卻因為脖子上的項圈而被限制。
🔅共依附是什麼
心理學中有一概念是共依附(codependency),最初為研究酒癮家庭而來,結果發現當酗酒者戒酒後,家庭成員仍深陷在過往的情緒中,彷彿希望酗酒者不要戒酒。
共依附特質展現在人際關係中為傾向認同他人的行為,極度地依賴別人,可能會表現出承擔起照顧者的責任、以別人為主、放棄自己所愛。
在共依附者的情緒模式中,常出現羞愧、害怕、罪惡等情緒,為了因應這些情緒,行為上演變出討好他人、以他人為主的傾向。
🔅共依附特質與親密關係
在親密關係中,共依附特質者對愛情抱有者沒有對方就無法生存的信念,也因此,不斷地退讓討對方歡心。有研究指出,共依附特質者在心理健康的指標上,分數顯著高分。
在一篇研究中作者大膽比對了聖經中談及愛的形式與共依附特質,舉例如下:
🔅聖經:Be devoted to one another in love. Honor one another above yourselves. (Romans 12:10 羅馬書12:10)
🔹共依附傾向:他人的喜歡與需求優先放在前面。
🔅聖經:Love endures all things (1Cor 13:7 哥林多前書13:7)
🔹共依附傾向:即使在不愉快的關係中也盡可能忍讓。
在愛裡面,我們究竟是用平等且帶有意義的方式在給予,又或者是忍耐著需求,壓抑的給呢?其實有點一線之隔。
最後,如果你覺得自己在關係中常常委曲求全到影響生活(吃不下、睡不著、每天很低沉、想要結束生命等等),一定要考慮心理諮商或就醫德選項哦!又或者與文鋼太一般,適時地與愛人聊聊。
Tag那個曾跟你討論春日之犬的他她吧🌹
參考資料:
Anderson, S. C. (1994).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codependency. Social Work, 39(6), 677-685.
Hughes-Hammer, C., Martsolf, D. S., & Zeller, R. A. (1998). Depression and codependency in women.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12(6), 326-334.
Bridgeman, P. A. Is it Christian Love or Codependency.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高文英 #文鋼太 #春日之犬 #郭玟秀諮商心理師 #黃旻諮商心理師
健康信念模式舉例 在 健康信念模式範例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推薦與評價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 像頂尖運動員一樣思考:鍛鍊五大心理工具,克服各種挑戰,發揮最佳表現 · 為了解決 健康信念模式範例 的問題,作者MaryK. ... <看更多>
健康信念模式舉例 在 健康信念模式範例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推薦與評價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middot; 像頂尖運動員一樣思考:鍛鍊五大心理工具,克服各種挑戰,發揮最佳表現 &middot; 為了解決 健康信念模式範例 的問題,作者MaryK. ... <看更多>
健康信念模式舉例 在 健康信念模式範例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推薦與評價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 像頂尖運動員一樣思考:鍛鍊五大心理工具,克服各種挑戰,發揮最佳表現 · 為了解決 健康信念模式範例 的問題,作者MaryK.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