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角咀唐樓
黎港新開搬運公司,二零一一年替一個住唐樓的綜援家庭「執手尾」:唐樓無電梯逐層收錢好貴,這家庭貪平卻幫襯了「黑店」,工人收千八蚊只搬了三件傢俬,大件的都不肯搬!
「香港好唔開心,好多唐樓重建,又不斷加租,那些基層市民已經住得惡劣,還要不斷搬屋。我有車隊、有人,可以做甚麼?」黎港新於是主動打電話給各區社工,免費幫有需要住戶搬屋。
大角咀陳慶社會服務中心的社工最積極,也因為這區近年頻頻重建,最多劏房要搬,黎港新最深印象的故事,都在大角咀。
........
更上層樓
「有個劏房的單親家庭,媽媽帶着兩小孩,終於排到上公屋,社工打電話過來,說要分三次搬,免費搬屋仲要搬三次?我當然上去睇睇!」黎港新說:「好誇張,上下格床除了一個『人形』的空位,全部都是雜物,屋裏全部都是S鈎,都數不到多少個了,掛着的紅膠袋起碼過千,連走廊都放滿。」
他心想媽媽也許是有情緒問題:「但我唔講得,我們覺得無用,可能對她有用?一係唔做,做就唔好問。」他的伙記真的搬了三次才搬完,單位在唐三樓,相當辛苦,那媽媽很感激,掏出四百元給工人買汽水。
又一次,有伯伯要搬屋,黎港新問點解,伯伯做了一個打架的手勢──劏房戶吵架是常事,伯伯似乎是打輸了。伙記搬完說:「下次唔該先找清潔公司!」那伯伯的床板一打開,四五隻老鼠跳出來!
五年來黎港新應社工要求義務幫手,有時每月一宗,有時四、五宗,都是趁着公司有空檔時安排人手。大角咀的住戶,往往都是找回同區舊樓,但「更上層樓」:「有些二樓搬四樓,有次搬上唐九樓,甚至天台屋,有些老人家肺氣腫,回家都難,莫講話搬屋。」
.......
貧苦之地
大角咀一向都是基層市民聚居的地方,現在在晏架街遊樂場仍然找到公共浴室,球場原址是寮屋區,居民沒法在家洗澡,如今清拆了,可是劏房一樣沒空間。
昔日大角咀只有一條福全鄉,1860年英國「租借」九龍新界,1871年就拍賣大角咀土地指定做船塢。1878年四海船塢落成,1880年被黃埔船塢收購,再建立大同船塢(Cosmopolitan Dock)和亞細亞火油(Asiatic Petroleum Company前蜆殼石油的亞洲公司)。這大角咀油庫是香港戰前主要油庫,位於現在福澤街、角祥街一帶,還曾經有大型碼頭讓油輪停泊。
戰後,大角咀變身重工業區,五金、鑄模、啤銅鐵,火光熊熊煤灰四散,環境惡劣卻吸引了不少難民謀生,寮屋漸漸變唐樓,因為成本只用木樁,六十年代制水更用鹹水起樓!區內最「富貴」,就是七十年代由船塢改建的大同新村,地舖都是食店,招呼工廠區的人潮。
一放工,工廠區水靜河飛,人們寧願去旺角、太子、深水埗。八十年代大陸開放,大角咀這類重工業人手密集,重型機器又佔地方,率先北移,也就比起做紡織製衣的長沙灣、從事塑膠製品的新蒲崗,或者後期規劃較完善的觀塘、荃灣等工廠區,更早一步衰落。
.....
暴發之後
大角咀的命運,在1989年徹底改寫──政府公佈「玫瑰園計劃」,包括西九龍大型填海工程,大角咀突然變身「奧運站」,被大量屏風樓包圍,海景從此消失。機場搬走也取消高度管制,唐樓、工廈一間間地收購、重建……突然就是一棟棟高得嚇人的「牙籤樓」!
走在大角咀,新舊交雜,但有一點很有趣:新樓大多落地玻璃和窗台,可是唐樓也是成排玻璃窗?原來五六十年代興建唐樓,政府鼓勵起露台為行人遮陽避雨,露台並不需要額外補地價,所以唐樓都有長長的的「懸臂露台」;居民入伙,第一件事是「推鐵窗」,用窗把露台封起來增加空間。
露台窗台,都是建築商為了佔便宜,住戶就得學懂「善用」。
大角咀的舊區風情,會因為重建而消失嗎?很可能不會:大角咀昔日有座小山,移平了填海,山腰都是岩層,打四米深的木樁就可以起樓,大眾樓,千歲大廈,家慶樓,興旺大廈,牡丹大廈等都是這種木樁樓,而大成樓,大滿樓,大榮樓,中星樓,中耀樓等曾經是近海的地方,用了較深的石屎樁。
這幾年大角咀起高鐵,政府擁有地底的使用權,發展商就算收購了唐樓,新的樁柱也不能比原有的深,木樁唐樓注定不能起「牙籤樓」。
所以,黎港新的搬屋公司還是有排忙:「呢,最近減租,大家又開始搵平屋搬啦!」
原刊
https://eweekly.hk/…/%E5%B0%88%E6%AC%84%E5%A4%A7%E8%A7%92%E…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