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事」佈局看防疫作戰 談台灣目前抗疫兩大「破口」
--------------------------
從軍事的觀點來看,#我們目前的防疫作戰有二大漏洞:在境外決戰上,對「空間抑菌」幾乎沒有作為;在邊境防禦上,只做阻絕,不做殲敵,沾了病毒的口罩,成了另一個病毒傳染的載體。
---------------------------
#防疫作戰的戰術目的是 #阻絕病毒進入人體,目前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指導民眾「戴口罩、勤洗手」,就是「阻絕病毒進入人體」每個人都該設立的「最後」防線,這部分類似軍事上的 #邊境防衛。
若邊境防禦失手,病毒進入體內,這人就是病毒帶原者,身體也就跟著進入 #國土防衛 的作戰模式。免疫力強者,戰勝病毒,成為無症狀帶原者;免疫力弱者,發生呼吸道症狀,開始進入所謂的「療程」,也就是國土防衛失敗, 需要外力救援。
雖然,Covid-19的致死率約2.8%,然而患者呼吸道纖維化的後遺症,將伴隨確症者一生,還是辛苦。
病毒突破「邊境防衛」的防線後,病毒找到宿主,病毒將大量繁殖,無論這位帶原者是有症狀或是無症狀,病毒大量繁殖的作用是一致的。此時,經由帶原者的呼吸或接觸物品,空間中的病毒量將會大量增加。
當空間中的病毒量高時,其他人被感染的機率也就大增,有時病毒量會大到口罩的防護力無法阻絕病毒,被感染者大量增加的地步;醫院就是病毒量高的風險區域,在醫院,只戴口罩是不足夠的,第一線的醫護除了口罩外,防護衣也是必備的「邊境防衛」裝備。換句話說,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外,降低空間中病毒量,也應該是防疫作戰中,必須要納入的作為。
依目前新加坡政府所做的統計,群聚感染的破口主要在與帶原者「共處」,暴露在病毒量高的空間中,卻「沒戴口罩」;沒戴口罩,空氣中的病毒就有可能經由空氣、呼吸進入人體內。新加玻的群聚感染集中在二種情境:與無症狀帶原者「共餐」、或居家隔離的帶原者「共同生活」。
用餐,無法戴口罩,所以,中央防疫指揮中心鼓勵大家用餐外帶,不要在餐廳中與陌生人用餐是有道理的,但是,通常會共餐的「無症狀帶原者」不是陌生人啊。在家裡,與家人共處,用餐、盥洗、睡眠時,都很容易「沒戴口罩」,若家中有帶原者,「家」反而是群聚感染的溫床。
去年,羅斯福號航空母艦發生群聚感染,與家庭中的群聚感染的「共同生活」模式類似,在在都顯示「空間抑菌」降低空間中病毒量,在防疫作戰中是不可忽視的區塊。
軍事上有一種作為叫 #決戰境外,就是讓戰爭不要發生在自己的國土上。若能在國境外消耗敵之軍力,必大量舒緩「邊境防衛」的壓力。將「決戰境外」對應到防疫,就是減少空間中的病毒量。
除了人人做好「戴口罩、勤洗手」的個人「邊境防衛」外,並針對交通工具,辦公場所、學校等必須群聚的空間,做好「決戰境外」,有效降地空間中的病毒量。
#口罩是防疫作戰大破口
防疫作戰的「決戰境外」又可以分成二塊:#物體抑菌、#空間抑菌。物體是指容易被多人接觸的物體,例如:門把、開關、或是公共空間中的桌椅、電梯按鈕等。物體抑菌,避免了因物體被重複接觸,而成為病毒傳染的途徑。用酒精擦拭物體作消毒,就是「決戰境外」的物體抑菌。
空間抑菌指的是降低空氣中的病毒量,從新聞畫面上看到國軍化學兵部隊,帶著霧化器做環境消毒,除了做物體抑菌,也同時做了空間抑菌。不過,比較可惜的是,目前化學兵部隊「決戰境外」的防疫作戰,通常都在疫情發生後的處理,而不是超前部署。
空間抑菌有它的科技含量,就是如何「便宜」且「有效」地將病毒消殺藥劑氣化在空氣中,且不能造成對人體的傷害。目前,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有注意到物體抑菌,似乎還沒關心到空間抑菌的重要性。
我們目前的防疫作戰還有一個大破口,就是口罩。口罩有甚麼問題?我們目前口罩,無論是醫療型口罩或N95口罩,只能做到阻絕病毒,無法做到消滅病毒,也就是說,口罩雖然阻絕了病毒進入體內,口罩本身卻又是一個病毒傳染的載體,不安全的口罩延伸出來的,例如:口罩的收納、攜帶,都有可能成為病毒傳染的途徑。
從軍事上來看,我們「戴口罩」,只能做到「邊境防禦」的阻絕,無法做到 #邊境殲敵,口罩甚至有可能成為病毒傳播的另一個途徑。
從軍事的觀點來看,我們目前的防疫作戰有二大漏洞:在境外決戰上,對「空間抑菌」幾乎沒有作為;在邊境防禦上,只做阻絕,不做殲敵,沾了病毒的口罩,成了另一個病毒傳染的載體。 其實,「空間抑菌」國軍有準備, #不沾病毒口罩 需要科技,總工程師有想法!
#雄三飛彈總工程師 張誠
傳染途徑分類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防疫在家 #孩子學習篇
#還記得以前看連載漫畫跟小說的日子嗎
以前每到週末最怕小孩問:
「馬麻我現在能幹嘛?」
現在每天早上小孩睜開眼第一句話就是:
「馬麻我今天能幹嘛?」
😭😭😭😭😭
其實我常覺得危機就是轉機🤣~趁著 #防疫在家這段時間 #養成小孩的閱讀習慣,真的不是不可能的!
#培養一個習慣需要21天
大家覺得停課會不會延下去?再延一週其實就21天了~剛好可以養成一個新習慣!💪🏻
我真的要好好推薦 #未來親子月刊!我大約一年多前就開始訂 #未來兒童 #未來少年,一個月一本。當時美寶說她沒時間看(但她有時間追韓團MV😑),瓜則是還看不懂注音。
即便還看不懂字,但未來兒童裡的圖片非常多!而且還有音檔!從小看+聽小牛頓長大的瓜瓜,非常喜歡!現在瓜已經看得懂注音,更是可以從頭自己看到尾!
‼️他們家月刊真的做得非常認真!跟其他類似兒童雜誌相比,會讓你覺得 #物超所值!
⚠️以去年2020的四月號來說:
封面故事剛好是 #傳染病大作戰!(因為當時就是新冠肺炎肆虐,沒想到一年後的現在拿出來看真是更有即視感!😅)
但整本內容實在是太太太豐富!瓜瓜當然最喜歡裡面的 #連載漫畫:
▪️一個是講生活「該前進,還是該放棄?」藉由一堆海裡小魚的故事來教育孩子。瓜瓜看到最後大聲問我:
「馬麻怎麼沒了?什麼是ㄉㄞˋㄒㄩˋ?」
「🤣🤣🤣~喔!就是在下一期才會有!」
我突然想到小時候看連載漫畫或連載小說的心情!我覺得現在孩子都沒有這種特殊感受耶~應該來一下😂
▪️還有一段漫畫是在講新年獸的故事,非常有意思!
當然絕大部分還是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像是一開始介紹地球,把地球形容成一個三明治,介紹南極北極、進而讓孩子了解地球氣候跟地理位置的不同。
每期都有 #人物故事。這一期介紹了 #鈴木一朗,有好多他的帥照啊!😍😍😍媽媽一邊解釋他是誰,一邊還做出鈴木一朗的招牌動作~(自己玩得很開心)
當然每期的封面故事都會花比較多的篇幅來介紹,這一起的傳染病大作戰就講得很詳細:包括各種病毒細菌的簡單分類?傳染途徑?身體如何防禦?如何做好防疫措施?全部都有提到~
每一期也都有中文和英文教學:像這一期介紹的就是部首「宀」,還有說英語「Are you ready for the Exams?」都是用漫畫及文字方式共同呈現。
還有簡單的小遊戲像是迷宮、黑白找、腦袋轉一轉、眼力大挑戰、寫寫畫畫⋯這些孩子最愛了!還有一些小朋友喜歡的笑話集😂(真的還蠻好笑的🤣⋯瓜瓜每次都笑得東倒西歪)
內容真的很多~至少超過20個小單元!沒辦法一一跟大家全部介紹,但我要說我非常喜歡未來兒童月刊的原因:
它不只具有豐富且多元的知識性,而且很重孩子的生活教育:像是用故事跟孩子們分享:
「有比哭更好的辦法嗎?」
「這些笑話不好笑🔜讓孩子知道有些玩笑不能亂開」

這樣的一本月刊我覺得真的非常適合孩子們,不會負擔過重、又多元、還可以配合108課綱,連載的部分也讓孩子對閱讀更期待!
現在出版社給彤雯的團購方案,分一年期跟兩年期,平均每月$287元,一天還不到$10元😂~就可以讓孩子擁有這麼棒的讀物,我真心覺得:
‼️如果你不知道幫孩子買什麼書
‼️就從未來兒童月刊開始
#停課不停學媽咪好幫手
🔺適合小學生跟學齡前看的是 #未來兒童
🔺適合中學以上的是 #未來少年
(團購資訊請看留言處喔!)
傳染途徑分類 在 誠實大叔 張誠博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防疫作戰的「軍事」佈局]
我們目前的防疫作戰有二個大漏洞...
防疫作戰的戰術目的是「阻絕病毒進入人體」,目前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指導民眾「戴口罩、勤洗手」,就是「阻絕病毒進入人體」每個人都該設立的「最後」防線,這部分類似軍事上的「邊境防衛」。若邊境防禦失手,病毒進入體內,這人就是病毒帶原者,身體也就跟著進入「國土防衛」的作戰模式。免疫力強者,戰勝病毒,成為無症狀帶原者;免疫力弱者,發生呼吸道症狀,開始進入所謂的「療程」。雖然,Covid-19的致死率約2%,不必人人自危,然而患者呼吸道纖維化的後遺症,將伴隨確症者一生,還是辛苦。
病毒突破「邊境防衛」的防線後,病毒找到宿主,病毒將大量繁殖,無論這位帶原者是有症狀或是無症狀,病毒大量繁殖的作用是一致的。此時,經由帶原者的呼吸或接觸物品,空間中的病毒量將會大量增加。當空間中的病毒量高時,其他人被感染的機率也就大增。換句話說,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外,降低空間中病毒量,也應該是防疫作為中,必須要納入作為的一部份。
依目前新加玻政府所做的統計,群聚感染主要的連結是「確症者」的家人及與無症狀帶原者「共餐」的人,這二種情境皆都暴露在病毒量高的空間中,但也很容易「沒戴口罩」。「共餐」如何戴口罩?所以,中央防疫指揮中心鼓勵大家外帶,不要在餐廳中與陌生人用餐是有道理的,但是,通常會共餐的「無症狀帶原者」不是陌生人,是家人或同事。
軍事上有一種作為叫「決戰境外」,就是讓戰爭不要發生在自己的國土上。若能在國境外消耗敵之軍力,必大量舒緩「國土防衛」的壓力。將「決戰境外」對應到防疫,就是減少空氣中的病毒量。除了人人做好「戴口罩、勤洗手」的個人「邊境防衛」外,針對交通工具,辦公場所、學校等必須群聚的空間,有效降地空氣中的病毒量,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似乎還沒前進佈署到關心「空間抑菌」的重要性。
也不能說疫情指揮中心不做空間抑菌,從新聞上看到國軍化學兵部隊帶著霧化器做環境消毒,就是空間抑菌,降低空間中的病毒量,只是,這是在疫情發生後的處理,不是超前部署。整理一下,空間抑菌有二大困難,首先是如何「便宜」且「有效」地將病毒消殺藥劑,例如:酒精,氣化在空氣中,且不能造成對人體的傷害。
我們目前的防疫作戰有二大漏洞,除了對「空間抑菌」毫無作為外,另一個破口在口罩。口罩有甚麼問題?我們目前口罩,無論是醫療型口罩或N95口罩,只能做到阻絕病毒,無法做到消滅病毒,也就是說,口罩雖然阻絕了病毒進入體內,口罩本身卻又是一個病毒傳染的載體,不安全的口罩延伸出來的,例如:口罩的收納、攜帶,都有可能成為病毒傳染的途徑。換句話說,我們面「戴口罩」,只能做到「邊境防禦」的阻絕,無法做到邊境「殲敵」,口罩甚至有可能成為病毒傳播的另一個途徑。
行筆至此,我想跟我熟識的人應該知道,我想說甚麼。其實,「不沾病毒口罩」、「空間抑菌」,總工程師有解!但是在現在的氛圍,…(噓)。
張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