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book Hour:莊媖智《A Time to Scatter Stones》🎉
因疫情因素,欲現場參與請先報名 👉️ https://forms.gle/KREYaaebQecjHQNa9
---
對一個神職人員來說,生命的最後的一段日子是什麼樣的光景?
《A Time to Scatter Stones》一書,為攝影家莊媖智於 2018-2020 年之間,拍攝一間台灣天主教高齡神父的安養照護中心。中心內有十多位來自不同國家的神父,其中許多位已在台灣服務了數十年,在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他們選擇留在台灣。
“A Time to Scatter Stones” 來自於傳道書第三章:「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 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 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意指世間萬物都有命定之時刻。
9月3日(五)傍晚7點30分,歡迎大家一同來了解創作計畫當中所牽涉的生命、死亡與倫理議題,以及這本攝影書的編輯思考。也邀請大家一同聆聽這些年長的神父的生命經驗,在身體逐漸衰弱、身體功能限制之際,他們的想念、苦痛及盼望。
---
📢 講者介紹|
莊媖智,台北市人,長期以攝影來關注特殊社群之文化樣貌和生活處境。2012-2016年進行攝影專題「西門時刻」,拍攝台北市西門町的私密空間,呈現不同族群次文化的氛圍和情感,2017年出版首本攝影集「西門時刻」。自2018年起拍攝天主教退休神父最後的生命歷程,一種安靜等待的生命狀態,其攝影集「ATime to Scatter Stones」於2021年出版。
講者官網 👉️ www.yingchihchuang.com
---
講者|莊媖智
時間|2021/9/3(五)19:30
地點|Lightbox 攝影圖書室(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19號 )
入場|19:00 開始入場
✅ 因疫情因素,本場講座採報名制,現場參與人數上限為15人,額滿後將不開放入場
✅ 報名成功者,現場座位將保留15分鐘(19:30~19:45),臨時無法前來者請盡早告知。若活動開始15分鐘未到場,將開放現場觀眾報名入座,謝謝!
✅ 活動可能配合指揮中心指示調整辦理方式,若有調整,將另行通知!
備註|
1. 本場活動將於 Lightbox 的 facebook 粉專進行直播
2. 免費參加,歡迎自由樂捐(捐款200元以上可得到 #飲料兌換券 一張)
3. 防疫期間,參加講座請 #配戴口罩、#量測額溫、#消毒雙手 再入場
4. 場地位處巷弄,循門牌而來可能會迷路。歡迎參考網路地圖,或官網的「位置」頁面:www.lightboxlib.org/location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土裡的私釀」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侯力元 內容簡介: 「土壤」,賦予了「文化即土壤」的隱喻,將台灣的水果農產品入酒,喝酒、調酒,是為了能夠理解一支酒的來源始末,回歸到酒液尚未發酵、米麥與果實尚未被採集,還留在土田裡的原貌。作者認真地看待這每一滴穀糧的精魄,重新解讀...
傳道書1章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是七月的照片)
(咳咳~)今晚結束教會一個三天線上的聚會活動
但是我昨天我就在盤算今日要早起去跑步....
疫情期間 因為我不願意戴口罩跑
所以我就荒廢了這個我可以沉澱心情 有益健康的活動
今天跑起來了
但是很卡@@
正確說應該是很鬆XD....
因為我有比較瘦啦
所有水壺腰包 一直晃
跑的很不順....
加上太久沒練 心很急 沒什麼耐心
跑個2K就都在走了
希望我可以一步步恢復有氧運動的好習慣
為什麼喜歡跑....
我喜歡盡情的流汗
感受自己的心跳
去年給自己報馬拉松 強迫自己要練
甚至還加跑團 想說就交些新朋友什麼的XD 畢竟傳道人生活圈很固定
我也想說交些年齡相當的朋友XD
但發現 我沒辦法耶.....
就只能很表面 無法強迫自己釋出誠意交朋友....
本來以為 我可能是無法跟社青聊天了推論自己在教會太久了 已經變怪人!!??🤣🤣🤣
可是
今天早上 我問我自己為什麼要跑
又沒有報名什麼馬拉松...
經過一天滿滿的工作,神奇的,
我在半夜好像有些新的看見....
似乎是
我總是喜歡為自己設立“目標”
然後努力“達標”
這讓我狠狠狠開心
這是一個“特質”吧
但好像也需要一些“調整”
總不能一直在“事情上”打轉
卻不是很珍惜 在這些事情中的人 和情感
都半夜了 寫到這邊
我就是覺得不寫這篇我應該會忘記
哈哈哈
所以為自己紀錄這個美好的察覺
有目標很好 但是沒有目標有什麼關係
就休息一下呀
在人生的大海游泳
我一定那個認真踢腿擺手的選手...
但有時如果
只想躺在浮力的海水上看天空飄流
又有什麼關係
好“傳道書”喔!(聖經舊約的一個篇章)
過猶不及啦~
願我更多老練其中的奧秘
在堅持與保持彈性之間
都 甘之如飴
傳道書1章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藥事知多D】抗流感藥知多D:Oseltamivir、Zanamivir
在東方文化裡,時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不論是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范蠡的「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國語.越語下》)」還是項羽的「時不利兮騅不逝(《垓下歌》)」,字裡行間總是表達對時間的感慨。
除此之外,《聖經.傳道書》也說: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第3章1至3節)
好!停!說到這裡,便夠了。
對!在相當程度上,「醫治有時」是有幾分道理的。
常言道:「時間就是金錢。」在用藥上,時間就是藥效,例如Oseltamivir、Zanamivir。
首先在藥理上,Oseltamivir、Zanamivir是一種神經氨酸酶抑制劑(Neuraminidase Inhibitor),沒有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便可能會妨礙病毒從受感染細胞裡釋放出來,達到抗病毒的效果,一般主要適用於KO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不過這兩種抗流感藥有一個弱點,便是「時間」。
簡單說,時間拖得愈久,藥效便會愈差。
所以重點是「搶時間」。
在用法上,一般建議愈早愈有效,最好在流行性感冒(俗稱「流感」)冒起後12小時內服用。[1]
實際上,在感到流感開始冒起後48小時內服用,Oseltamivir、Zanamivir或許能夠縮短病程,大約1天。[2]
看到這裡,看倌可能會說:
「唓……藥罐子,原來服藥還只不過是能夠縮短大約1天的病程,又有何用?」
誠然在大部分人眼裡,這一天或許可能算不上什麼……說真的,眨一眨眼又一天了,何足道哉!不過這一天往往足以改善用藥者的生活質素,甚至減低流感所帶來的社會成本(Societal Cost)。
舉例說,理論上,病少一天,便請少一天病假,自然便可能會減少流感所帶來的經濟損失。
除此之外,Oseltamivir、Zanamivir還可能會減少抗生素的整體使用率、下呼吸道併發症(例如支氣管炎(Bronchitis)、肺炎(Pneumonia))。[3][4]
所以這一天往往顯得非常重要。
再說香港人秒秒鐘幾十萬上落,真的可謂「一寸光陰一寸金。」
單是看香港交易所(簡稱「港交所」)停市一天對股市、股民的影響,便可見一斑。
(如欲了解更多用藥資訊,歡迎看看「小小藥罐子」網誌。)
💊💊💊💊💊💊💊
BLOG➡️http://pegashadraymak.blogspot.c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pegashadraymak/
YT➡️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OMojMd6q7XnESMWwldPhQ
📕📕📕📕📕📕📕
著作➡️藥事知多D、用藥知多D、藥房事件簿、家居用藥攻略(各大書店有售)
Reference:
1. Aoki FY, Macleod MD, Paggiaro P, et al. Early administration of oral oseltamivir increases the benefits of influenza treatment.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3;51(1):123-129.
2. Smith NM, Bresee JS, Shay DK, et 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luenza: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MMWR Recomm Rep. 2006;55(RR-10):1-42.
3. Kaiser L, Wat C, Mills T, et al. Impact of oseltamivir treatment on influenza-relate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complications and hospitalizations. Arch Intern Med. 2003;163(14):1667-1672.
4. Kaiser L, Keene ON, Hammond JM, et al. Impact of zanamivir on antibiotic use for respiratory events following acute influenza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Arch Intern Med. 2000;160(21):3234-3240.
傳道書1章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土裡的私釀」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侯力元
內容簡介:
「土壤」,賦予了「文化即土壤」的隱喻,將台灣的水果農產品入酒,喝酒、調酒,是為了能夠理解一支酒的來源始末,回歸到酒液尚未發酵、米麥與果實尚未被採集,還留在土田裡的原貌。作者認真地看待這每一滴穀糧的精魄,重新解讀調酒以及酒類品飲文化背後的文史現象、社會脈動,爬梳文學、電影、藝術文化、釀酒歷史,獨特鮮明極具深意。
全文分【文學與酒】、【私釀】、【酒造】三輯短章與<碗底沉雪>、<杯口浮雲>兩篇長製。文章似酒, 共構微醺的文化之旅。創作<青梅>是專為追花妻子所研發的調酒。十天、半個月,然後是十年、二十年,就這麼釀著兩人的天長地久。<鄉愁的顏色是黃的>宜蘭特產金棗糕搭上58°特優黑金龍高粱,鴨賞、膽肝,佐以龜山島的傳說、太平山的日出,思鄉情緒炸得亂七八糟。<尹公館的酒保>午點是寧波年糕、湖州粽子,晚飯是金銀腿、貴妃雞、醉蝦、嗆蟹。前後腳跟著白先勇筆下的尹雪艷,調酒給她與她的牌搭子們喝。<酒徒已遠>談電影《大內密探零零發》周星馳用筷子夾住醫生的舌頭,《食神》晚宴摔破的那支一九八二年思美酒莊的拉菲紅酒。戲諷品酒,還有紅酒的高貴形象。長篇<碗底沉雪>寫中台日韓的酒釀和米穀酒,脈絡綿延,串聯濁酒、白酒的品飲歷史。<杯口浮雲>以虛構的筆法,寫中世紀歐洲啤酒的興起與台灣啤酒始末,饒富趣味。
喝不完的不是酒,而是總有讓人眼花撩亂的各種台灣的水果農產品亂入酒譜,一道道混納乾坤,接上本土風味的地氣,這些超市或菜市場貨架攤位上的水果,足以讓你驚喜爆表,難以抗拒。用台灣的眼光來看待源於西方世界的調酒文化,不僅是口味上的變體、食材上的差別,是更深層的創意結合。文字發生氣息,產出味覺,釀成極為珍貴的閱讀經驗。
Ginspiration發琴吧、Inn Bistro、Swagger x Old'98、Bar春花、艾澤拉斯小酒館、Hotel Indigo Pier No. 1、微醺告解室,多位知名調酒師聯手,創造獨一無二的風格酒譜,重磅呈現土地私釀的美好!
作者簡介:侯力元Dior
高雄市人,就讀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時,發表論文研究閃靈樂團的神話思維,對流行音樂與文化有深刻的見解。因為論文研究之需,頻繁出入幾間老字號的搖滾酒吧,漸漸地對調酒產生興趣。陰錯陽差應徵了酒吧的外場工作人員,進而擔任調酒師助理,從此踏上了立志成為調酒師,亦不忘發揚調酒與品飲文化的傳道者,宛如羅馬時代晃蕩在草原上的巴克斯們之一員。
二○一五年出版《微醺告解室:一名調酒師的思考與那些酒客的二三事》,入選《二○一五飲食文選》。
酒譜設計《一起,微醺:認識這世界的美妙旅程》。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ryPO9KZjDg/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CtMcZ0xM-f_c1KSfN9pxPDqLplPg)
傳道書1章 在 城寨 Singj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在香港長大」
主持:猶利亞
嘉賓:鄭鈞傑 (英華書院校長)
題目:《傳道授業在香江歷史展覽》
逢星期三 8:00 ~ 9:00 pm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Grow.up.in.Hong.Kong
- - - - - -
英華書院舊稱(Anglo-Chinese College)由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於1818年在馬六甲成立,是香港一所直資基督教男子中學,也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之學校。英華書院與漢學、華語翻譯、新教在華傳教、香港開埠及教育、華文報刊出版及印刷方面的歷史息息相關,早期的書院曾出版香港首份華文報章《遐邇貫珍》及將《十三經》翻譯成英文出版。適逢今年是書院創校二百年,它們更與香港歷史博物館合辦「 傳道授業在香江」展覽。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IIg01T2lJ4/hqdefault.jpg)
傳道書1章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拿撒勒Nazareth是加利利省南方的一個小山城,耶穌在這裡住了三十年,也是他傳道的起點。天使報喜堂,建於1966年,是當今基督教世界最神聖的禮拜堂之一。該堂已是在同一地點上建立的第五座教堂。“同一地點”是指天使向聖母瑪利亞問安報信的地方,也稱為“聖母領報洞”。1955年進行考古挖掘時,發現了古時的第一座教堂。第二座教堂建於拜占庭時期,第三座建於西元二世紀初,第四座完成於1877年。走進大門。教堂前的空地有點小,只能仰面看著眼前的山牆。牆上有天使、瑪利亞及四福音書作者的雕像。四福音書是分別由耶穌基督的門徒馬太(瑪竇)、約翰(若望)以及彼得(伯多祿)的門徒馬可(馬爾穀)和保羅(保祿)的門徒路加寫的四部介紹耶穌生平事蹟的書,是新約聖經的第一部分。馬太、約翰、馬可、路加也因此被稱為四福音使徒。走進教堂,我們先去天使報喜洞。牆上有天使、瑪利亞及四福音書作者的雕像。大廳裏用欄杆圍著一個下沉式廳堂。參觀者必須沿著圍欄走到另一側才能下到廳堂,走到半圓形圍欄的頂部,可以看到天使報喜洞。以賽亞書十一章一節稱救世主彌賽亞為“枝子”,表徵基督是從大衛的父親耶西所發出的枝條,這枝條在寒微的環境中萌芽成長。希伯來文“枝子”和“拿撒勒”相似,故耶穌是拿撒勒人含有雙關的意思。說出他不是生於顯赫的王室,也不是長於耶路撒冷那樣的名城,而是生於一個貧寒之家,長於被藐視的城。他這位拿撒勒人(枝子),不是莊嚴大樹高聳的枝子,而是看來微不足道的枝條。因著他是如此的低微,他能貼近所有軟弱的人,體會所有遭患難之人的處境,憐恤一切在痛苦中之人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拿撒勒人耶穌。地面大堂是教堂的禮拜大廳,看起來很樸素。祭壇後面是大幅的壁畫,教堂入口處的彩色玻璃牆很漂亮。走出教堂的大門,右側的圍牆上掛滿了各個國家的教會贈送的畫像。畫像的主題是“聖母瑪利亞抱著剛出生的耶穌”。
拿撒勒通往提比利亞路上有個叫“迦拿”的小村莊,在拿撒勒東北約10餘公里,聖經《新約》中共有四次提到迦拿,都稱為加利利的迦拿。耶穌在加利利的迦拿行了第一個神跡。“神跡”,英文名是miracle或sign,指宗教聖經中提到的,由全能者上帝施行的奇事或不可思議的現象。神跡是只有神所特有的權柄,是高出自然律的現象。可以說,神跡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耶穌的第一個“神跡”是把水變成酒。約翰福音中說耶穌和他的門徒一同參加在迦拿舉行的一場猶太婚禮。當主人的酒用盡時,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在約翰福音中沒有提到名字)告訴耶穌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回答說,“婦人,這與我與你有什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耶穌的母親對僕人說,“他告訴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約翰福音 2章3-5節)。耶穌命令僕人將空石缸都盛滿水,他們照此辦理,於是耶穌又告訴他們舀出一些水來,送給首席侍應。侍應品嘗時,水已經變成了酒,他並不知道耶穌所做的。然後他對新郎說,新郎違背了宴席上先上好酒的風俗,把好酒留到最後才上(約翰福音 2:6-10)。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跡,用以展示他的榮耀,並且他的門徒就信入了他(約翰福音 2:11)。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FGkDLreQ7Q/hqdefault.jpg)
傳道書1章 在 基督教台灣貴格會板城教會- 傳道書是所羅門王年老以後 的推薦與評價
因為傳道書是格言式的經卷,很難清楚的界定書卷的分段。 今天的經文是傳道書第一章。 1-11節是前言,總論人生的虛空一章2 節是整卷書的總題--絕對虛空。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