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了40年冷板凳,現在拯救美國就靠她
全球都在等待新冠肺炎疫苗。
最值得期待的,是一種基於信使RNA技術的疫苗,正在美國FDA的綠色通道審批中。相比傳統疫苗,它更安全、快速、副作用小,可以說是汽車和馬車的區別。(中國在測試自己的信使RNA疫苗,也有企業跟美國企業合作生產)
這個技術不僅能生產疫苗,也能治療中風、癌症、流感等。新冠疫情將這一技術的變革,提前了至少一代人。
這項技術的奠基人,Katalin Kariko,匈牙利裔美國科學家,也終於進入大眾視野。
她已經在冷板凳上坐了近40年。30歲失去工作,漂洋過海赴美,被辭退,被降級、無數次申請經費被拒,終於等到了歷史的機遇。
Katalin Kariko的人生,沒有“容易”兩個字。
她生在匈牙利,博士畢業後,在匈牙利南部城市Szeged,匈牙利科學院下屬的生物研究中心工作。
Katalin Kariko癡迷于信使RNA。這是一種很特別的RNA,它告訴細胞,要為人體製造哪些蛋白質。理論上,如果能操控制造信使RNA,告訴它要製造哪些蛋白質,人類就能獲得一個最厲害的武器,去抵抗疾病。
想法很美好,但這只是理論。人類對它的瞭解剛剛開始,在1980年代,這是一個遠遠還看不到成果的基礎研究。
不出意外,沒有科研成果的Katalin Kariko,在她30歲那年,被單位University of Szeged解雇了。
她想在歐洲找個近一點的工作,但一直未如願。結果,只有位於遙遠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天普大學,給了她一個工作機會。
1985年的一天,她和丈夫帶著才兩歲多的女兒,踏上了赴美漂泊之路。
1980年代的匈牙利,是前蘇聯陣營裡自由開放度最大的之一,但經濟發展水準依然遠遠落後於西歐。
他們家唯一值錢的資產,是一輛汽車。賣掉後,在黑市上換了900英鎊。她把這900英鎊,縫在女兒的泰迪熊裡,進入美國。
從1990年開始,科學家嘗試用信使RNA來製造新藥,但結果都很不理想。
那個年代,人類對信使RNA瞭解太少。這個技術致命的缺陷是,它在到達靶細胞之前,就被人體的防禦系統破壞了。更嚴重的是,人體會本能的反擊外來入侵者,產生嚴重的免疫反應,甚至導致死亡。
經過很多次失敗,多數科學家都放棄了,信使RNA領域被稱為“科學上的一潭死水”。
Katalin Kariko拿不到經費,團隊解散了,1989年,她加入賓大藥學院。
那些年,是她職業生涯的最低谷,沒有人相信她。
1995年,因為拿不到經費,沒有專案,也沒有成果,她在賓大又被降級到最低級別。
換個人,此時都會想去別的地方,或者換一個方向,但Katalin Kariko很軸,她堅持下來了。
1998年,時來運轉,Katalin Kariko終於熬到了第一筆經費,10萬美元。
巧合的是,也就是那一年,他遇到了人生貴人。她在影印機旁遇到了一個新同事,Drew Weissman,他剛從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跳槽到賓大。
兩人在影印機邊閒聊,Katalin Kariko告訴他,我能造出任何一種信使RNA。
Drew Weissman慧眼識珠,看到了Katalin Kariko研究的無限價值。兩人一拍即合,成為合作夥伴,探索用信使RNA技術在生物醫藥上的應用。
2005年,他們終於找到解決人體免疫反應的辦法,用弱化的版本替換了一個RNA的模組。
這樣,人造的信使RNA,就像神偷一樣,不知不覺的潛入人體細胞,而不會驚醒人類的免疫防禦系統。
他們的成果被另一個高人注意到了,斯坦福大學幹細胞生物學博士後Derrick Rossi,讀到了他們的論文,驚歎這是諾獎級別的發現。
他感覺到其中巨大的商機,找到投資後,于2010年成立了一家公司,Moderna。
在德國,另一個團隊也看到了這項技術的巨大潛力,並組建了一家新公司BioNTech,其美國總部位於麻省劍橋。該公司將開發基於信使RNA的癌症疫苗。2013年,BioNTech聘請Kariko擔任高級副總裁,幫助監督mRNA工作。
這兩家公司的技術,都是基於Kariko和她的合作者Weissman。
雖然技術很前衛,但影響還只是局限在小圈子,直到2019年底,武漢爆發新冠疫情。
中國科學家于1月10日在網上發佈了其基因序列。因為信使RNA技術不需要病毒本身來製造疫苗,Moderna、BioNTech和其他公司的研究人員便開始工作,試圖用這一技術快速製造出新冠肺炎疫苗。
BioNTech與輝瑞達成合作,投入了數十億美元生產疫苗。
Katalin Kariko 終於迎來了事業的高峰。
Katalin Kariko的成功,一是選擇了合適的土壤。
35年後,回憶當年的決定,Katalin Kariko慶倖自己離開了匈牙利,如果還呆在那,現在就是一個“不停抱怨的平庸科學家”。
她相信,到美國後,那種一切從頭開始,一切要靠自己,為了更好生活的掙扎,促成了自己的成功。在匈牙利,“關係”是非常關鍵的成功要素,整個國家,不是最好最聰明的人取得財富和名聲,而是靠關係來運作。
美國對基礎科學的寬容和慷慨,也給了她助力,儘管她的研究常年沒有成果,拿不到研究經費,但依然能維持生活。中後期,大量的研究經費讓她能笑到最後。對基礎研究的寬容和慷慨,美國確實是全球做的最好的之一。
二是,做自己熱愛的事情,無條件相信自己。
基礎研究很辛苦、很沉悶,研究者要甘於寂寞和清貧,只有真的是熱愛學術研究的人,才能堅持下來。
在哈佛的一次演講中,Katalin Kariko強調她的成功“特別的依賴於失敗”,因為她所研究的是未知領域,路上遭遇了無數的障礙。
但她沒有放棄,她是個工作狂,經常全年無休,包括新年的那一天都在工作。有時候累了就睡在辦公室的沙發上。
她享受工作,熱愛研究,夢想著信使RNA技術能治療所有的疾病。她的科研成果是驚人的,她的論文引用次數接近12000次,這是非常高的引用數字。
她的努力也激烈著女兒。
她女兒賽艇運動員,兩屆奧運會金牌得主,在北京奧運會和倫敦奧運會拿到了金牌。她曬了很多女兒獲獎,接受採訪和報導的新聞,為女兒的成就而驕傲。
這是她女兒在2008年奧運會上,與已故籃球巨星科比的合影。拿到金牌那天晚上,她在運動員村偶遇科比,科比對她脖子上掛著的金牌羡慕不已。
堅持和天賦,她把這兩個最好的基因,都傳給了女兒。
背景 信使RNA疫苗比傳統疫苗強在哪?
目前全球有十多種疫苗在後期臨床試驗階段,但只有輝瑞和Moderna的為信使RNA疫苗。
疫苗的原理都一樣,教人類的免疫系統起反應,來抗擊外來病毒。
傳統疫苗,將滅活或者減活病毒,注射入人體。這需要很長時間培育和優化病毒,而且,注射進人體的病毒,可能給人帶來風險。
信使RNA疫苗,並不需要真正的病毒注射到人體,而是人造了一個RNA片段,引發人體同樣的免疫反應,從而達到抗體的作用。
一是安全、副作用小。並沒有真正的病毒注射到人體,只是激發了人體免疫反應,因此,人不可能因為注射病毒而感染病毒,副作用要小很多。
二是有效性強。一般的流感疫苗,只有超過50%的有效性。此前,醫學界預計信使RNA疫苗有效性在60-70%。兩家公司大規模試驗接種結果顯示,超過95%的有效性。
三是研發生產速度快。常規疫苗的製造,雞蛋培育等過程需要幾個月,信使RNA 疫苗不需要這些步驟,大大加快了研發時間,只需幾周時間。
唯一的問題,是儲存分發。輝瑞的疫苗需要存儲在極冷的環境中,在美國就有多個巨大的疫苗儲存中心,上圖這個有一個美式橄欖球場大,擺滿了巨大的冰櫃。
全程都需要隔溫箱加乾冰運輸,但只要運到了醫院,就能在普通的冰箱中保存5天。
新冠疫苗的分發,將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光是輝瑞公司,就計畫每24小時20架飛機,在美國境內運送疫苗。
Moderna的保存條件沒有這麼苛刻,但也需要全程冷藏,而且,其生產能力沒有輝瑞那麼強大。
所以,信使RNA疫苗目前只能提供給美國等發達國家,可以說是富人的專利。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和農村地區,可能還得依賴傳統的疫苗,或者等待生產能力提升。
儲冰槽原理 在 Go先生 3c通訊週邊貨源地直播批發價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舊款水冷扇使用說明
🔺使用誤區: 水槽是儲水用的,不是機器漏水🔺
冷風機使用注意事
(1) 原理: 此款冷風機空調扇右側有個水箱,可以加水、冰水混合物或者其他香薰之類液體,水箱底部有個小孔連接機子底部的水槽,水槽裏的水被吸水片吸上來,吸水片浸溼,當打開冷風機的時候,吸水片的水就會通過冷風機,然後隨着風被帶出來,清新涼快。
(2) 友情提醒: 請加水後保持冷風機水平放置,待吸水片吸收水,不要隨意晃動機身,不然你就等着擦桌子吧~~ (3) 注意事項: 如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漏水,請先把電源斷開,及時將水清理乾淨,等水乾了再使用!
儲冰槽原理 在 阿榮自然農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茶葉烘焙方法論述-01 丁得富 撰文
喝茶,對茶葉的保存問題是很重要的,一旦發生質變時卻不知要如何處理它,這是坊間喝茶人士最頭痛的問題,然而,消費者普遍使用季節性的新鮮茶品,如:綠茶類,或輕萎凋之高山烏龍茶,福建安溪於近幾年來發展之較清香型鐵觀音茶……等,對這類之茶葉極易受潮而變質,茶葉受潮時泡出茶湯則香氣銳減,口感上自然不佳,有鑑於此,筆者今提供一些簡易焙茶方法,飲茶者皆可在家將剩餘之變質茶葉做個整理,使茶葉再次發揮它應有的活力與香氣。
茶葉烘培自古即有───
茶葉之烘培始於唐代,當時採製茶葉用「蒸菁」的方式製茶,另一種製茶方法乃以「炒菁」、「研膏」,或「團茶」工序,都必須經過烘焙始成茶干。直至明代初期,明太祖下令罷貢後,由原來製造茶葉方法之碾末,研膏,團茶等,遂之改以「散型茶葉」呈現於坊間,在製茶後的最後一道工序中,葉茶必須烘乾。
明代中葉,建州及建甌一帶(今稱:福建崇安縣及建甌縣)、將採收之「武夷茶」除了毛茶烘乾外,有部份的茶葉再經過焙火,由火候的二分火乃至五~六分火候不等,以利於長期儲存之用,確保茶葉不易劣變,另一則用意為茶葉屬性寒,而身體較虛弱的人,或腸胃較寒的人則不適合飲用生茶的,古代的人遵循中醫之理論而將茶葉烘焙或炙烤。所以,焙火較重的茶葉對身體的刺激性為弱。福建省閩南地區,如:漳州、福州、潮州、廈門、汕頭等居民,從清代至今,普遍飲用傳統方式的焙火茶,尤以「鐵觀音」、「本山種」、「水仙」、「色種」茶居多,同時亦發展出工夫小壼泡法,如:潮州泡法、安溪泡法、紹安泡法等,這幾種泡法,更銓釋著當時的茶葉都經過焙火後飲用的歷史見證。
焙火的用具傳承───
談到焙茶,坊間常聽到的皆以炭火烘焙,而炭火之烘焙源自於明、清時代由建州(今崇安武夷山一帶)所創立的,根據歷史考究,明代中葉、由朝廷指派製造貢茶官吏「許次紓」,於建州掌管栽製茶葉等事宜,「許次紓」對茶藝有深入研究,亦曾著作《茶疏》乙書留傳至今,《茶疏》這本書內容記述栽種、製造、選茶、品啜、品茗環境、擇水、茶具、泡法、品茶人數等,對茶葉烘焙亦大略提出見解。另有茶藝專家,如:「屠本畯」,亦談到茶葉烘焙及火候問題,由此可見,古人對茶葉之烘焙是很講究的,可惜,古書藉對有關焙茶之技術與方法都是概略闡述而已,無法從中完全理解焙茶的火候及焙火時間……等,而坊間焙茶,大都是由早期老師傅親自傳授,以及個人的長期觀察,或實驗心得而自成焙茶風格而已。
由於現代的科技進步與古代生活所使用之器具相距甚遠,古代無電力的情況下,焙茶則當然是以「木炭」做為火力,而「電力」是文明社會普遍使用於多方面的用途,故大約於一九七○年代開始發展出引用「炭焙」的原理,研發出電圈式(電盤)的焙爐,以及冰箱型狀的風熱式控溫焙茶機,茶農於茶山製好毛茶要烘乾茶葉則以「拉鋸式」的風熱型乾燥機,之後再發展出「拖曳式」(輸送帶式)的大型乾燥機,俗稱:甲種機仔。
註:明、屠本畯著《茗芨》曰: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陰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別也,膻鼎腥甌非器也,膏薪疱炭非火也,飛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內生非炙也,碧粉漂塵非末也,操艱擾遽非煮也,憂興冬廢非飲也。
明、屠隆著《茶箋》曰:經云,焙鑿池深二尺,濶一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牆高二尺泥之,以木構於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茶之半乾昇下棚、全乾昇上棚,愚謂今人不必全用此法予嘗構一焙,室高不踰尋方不及,丈縱廣正等,四圍及頂,綿紙密糊無小罅隙罡三四火缺于中安新竹篩,于缺內預洗新麻布一片,以襯之散所炒茶於篩上闔戶而焙,上面不可覆蓋、蓋茶葉尚潤一覆則氣悶罨黃,須焙二三時候潤氣盡然,後覆以竹箕焙極乾,出缺待冷入器收藏後再焙亦用此法,色香與味不致大減。
炭火焙茶略述───
炭火焙茶,最早時期乃見於灶爐,上緣置茶烘焙,以竹片條編織而成的焙籠,每次約為五~六斤,菁味去除後茶香生起為乾燥,或入火有火香味則止。後來演化為挖在地下形成一個圓形凹槽,以水泥沏平,深約一尺半至二尺不等,視需要焙茶時間長短而設計,(註:木炭置放多少的量,預計焙茶多少天,起爐約略以十五天為一期,有的十天或七天為一期,甚至少量的茶則以三天左右為一期),而凹槽上緣架上磚塊,焙籠置上,中間之距離則有利於部份散熱或做為循環氣流的主要因素,傳統的焙籠亦以竹片編織,總高度約為二尺二寸,焙籠的中間以鐵絲編成托盤做為置放茶葉烘焙,上緣為一尺,下緣為一尺二寸,如果炭火漸滅或須火候加強,焙籠上下層可自由調換。
焙爐挖在地下之圓凹槽,為早期安溪人烘茶的作法,台北市某王姓茶行自清末經營茶業,亦設立焙茶間,內置於三十個以上的挖地凹槽式炭焙設備,筆者於一九八○年間曾前往造訪及深入探討焙茶方式。
現代式的炭焙,承造一種圓筒型,下面有小輪子可以自由移動,質材以不锈鋼做為內外層,中間塞滿耐火棉、圓桶型爐高約三尺~三尺半(依個人木炭置放量而定),中間與下緣有出風口,亦可塞住出風口的配件,而焙籠的高度約為一尺左右,焙茶的數量依訂製爐的圓直徑有關,大略焙茶量從五斤至八斤左右,這種焙爐與焙籠與早期焙籠結構是廻異的,但是,其焙茶基礎原理是一致的,在焙茶技術層面裡靈活應用,將茶葉整理出最佳的風味。
炭焙的木炭選用,坊間普遍以「龍眼柴」木炭為主,較好的木炭其火力的穩定性為「相思柴」木炭,材質較硬,木炭燃燒不易下陷,如木炭材質鬆軟則火氣形成不均勻,而最為上等木炭為「九穹柴」,可惜近年來市場上要購買這兩種材質極少。
木炭起火,分陰火與陽火起法。「陰火」意指:木炭在爐外先行起火,使木炭全部燒紅,再用鐵夾一塊塊夾入爐內,塞滿而均勻,再舖上炭灰,此謂陰火起法。此意乃爐內炭火經過時間的消耗,一層層地燃燒而往下榻陷,最後成灰而熄。
「陽火」意指:在爐內先行以「火母」起火, 三兩 根木炭燒紅置於爐內中心點,再疊滿木炭,披上炭灰焙茶,其意為:使炭火慢慢傳遞,漸漸地全面性燃燒。
「陰火」起法乃普遍使用。「陽火」起法只見於地底凹槽的炭爐式作法。安溪焙茶師早期皆以陽火起法焙茶。至於「灰末」披於炭上薄與厚,是溫度調節的主要因素,下緣出風口開啟,炭火之溫度增加,中間出風口開啟時,散其熱溫並除雜氣與濕氣,整理茶質之好壞,關鍵在於下緣出風口與中間的出風口交互運用,是「炭焙」的技術拿捏所在。筆者無法從文章中詳細描述,焙茶的師傅大都以「鼻聞」來分辨焙茶進行中茶質呈現的狀況而定。
現代式電盤焙式茶略述───
七○年代,由炭焙方式改用現代電盤式焙茶機,其原理乃依據炭焙之步驟而設定。電盤有內外電圈,內線溫度以投入茶葉烘焙至二十分鐘後,測量溫度大約為七十八~八十五度,外圈溫度為九十~九十八度左右。焙爐分五斤、十斤及一斤爐共三種,茶農及茶行大部份使用十斤及五斤爐。以筆者經驗,五斤爐投入五~六斤餘,較有利於茶葉烘焙,低於四斤時茶氣之循環較不理想,調整茶質或扣韻、扣香亦相對不醇厚。而十斤的爐,投茶量大約在七斤~八斤最佳。一斤焙爐以一斤~一斤半較恰當。
對於內外線圈之運用,文火開內線,武火開外線,冬天開外線,夏天開內線。近十年來,電盤式焙茶機,又增設控溫器,是比較不妥的做法,其原因乃由茶葉烘焙中,例如:溫度在九十度進行烘焙時,其控制溫度至九十度時,則自動關掉電源,而茶葉正受熱於調整茶質之際,忽然溫度不再進行,茶質相對地不再調整,俟計溫器明顯感應到下降時,控溫器再重新啟動升溫,如此做法,茶質不能持續進行調整時,對雜氣及應該醞釀之茶氣在忽熱忽停的狀況下,無法表現茶質中理想的韻味來。
另外大容量之烘焙機就指冰箱型了,市售這類烘焙分有:二十斤~一百斤的量,其構造與大小相同。這類型焙茶機屬於「風熱式」焙法,熱風由下往上吹送,共分為十層,上面有出風口,可進行關閉蓋子或半開式,是焙茶師傅火候控制主要關鍵處,一般以一百斤容量的焙茶機,大約投量在七十~八十斤為上限,可以遞減之。其原理則靠風熱循環式於內部烘茶,外部設有調溫器及計時器,可靈活運用。如果大量之茶葉須要乾燥或焙火,這種烘焙機是很恰當的,但是,如要精製焙火,表現茶質特色時,還是用炭焙爐或電焙爐較能表現獨特的工夫焙茶品質。
焙茶關鍵性及原理───
焙茶,從清代福建省烘茶師傅一脈傳承,其重點在於將茶葉再次表現另有一番獨特的風味,另一則為儲存長久而行使烘焙。茶農偶而製造出不理想之茶品時,或雨天採製茶葉,香氣不足,葉質略變、菁味殘留,湯韻苦澀……等,都可透過烘焙而提昇茶葉品質。
焙茶首先一定要去溼氣、雜氣。將這個初步動作完成後再行第二階段。第二次以調整茶葉品質(俗稱:行水)。葉片有網狀之葉脈,借火的推動調整茶品質。在烘焙中,一部份的咖啡因與茶單寧,部份之碳水化合物產生交互一連串的化學變化,相對地「茶多酚」類與「茶黃素」、「茶紅素」略為提高,湯色自然泛黃或紅。而「咖啡因」的苦味,與「茶單寧」的澀味相對減低,茶湯自然滑順而甘甜。
第三個步驟則調整「香氣」。在烘焙中香氣分很多種,大略為:茶質原有的桂花香、淡茉莉香、蘭花香、水密桃香。微入火的:果香、甜香、蜜香。或入火的:麥火香、蔗糖香、麥芽糖香、焦糖香……等。從這幾個香型,由喜愛何種香型而焙茶師傅調整之。
要如何定型茶葉品質及香氣,以筆者三十年來焙茶經驗提供一點意見,舉例:茶農在製茶過程中,在靜置時,菁味慢慢揮發至茶香高昂時則進行殺菁作業,殺菁機的溫度由二百八十度高溫迺至三百四十度(茶區海拔高低及季節溫度問題,茶農自行調整),製茶師傅在殺菁時視其香氣清爽而高昂時隨即停止,這個動作與焙茶原理是相同的,焙茶至某一香氣呈現時就立即起爐,茶葉烘焙即告完成。(註:依焙茶師傅須要何等香氣即停止再焙。)
在本書二十八期裡大略談起焙茶後之週期性轉化,茶葉焙好後帶有火味,經過二~六天,火氣漸褪,經過七天以後茶質才恢復穩定。以筆者曾做記錄及觀察,走水焙、調香方式大略為二個週期(十四天)才算穩定。輕焙火茶品,必須經過三個週期或四個週期才算穩定,而入火焙或中火茶則須要三個月以上才可穩定茶質。如果烘焙鐵觀音熟茶,烘好後要儲放九個月以上火氣方能褪去。
以大自然法則,大地為陰,天為陽,黃帝內經裏談到陽以八為數,陰以七為數,故大地發育之植物,其性質皆以七為數理,茶葉烘焙回穩亦以七天為週期,農藥噴灑於植物上亦以七為週期計算。我們可以問菜農,蔬菜噴灑時效為期十四天即可收成,而最安全的蔬菜採收應為二十一天,茶農灑藥的安全計算日亦以如此。故茶葉的轉化與烘焙後之計算,當然以七天為週期了。
比賽茶烘焙示範───
比賽茶烘焙方法,台灣地區由北部的「文山包種茶」、「木柵鐵觀音」、「鹿谷鄉農會」、「鹿谷合作社」、「名間鄉農會」、「阿里山區」、「玉山山區」、「梅山山區」等的高山茶比賽,茶業界於每年春季與冬季相互競爭地挑選優良茶品參加比賽,在茶葉慎選過程中必須加以烘焙,襯托茶品之高品質。而「烘焙」比賽茶的火候與得到名次是有關連性的。筆者大略提供三個地方性的比賽烘焙火候,給參賽者或茶行做為參考。
木柵鐵觀音比賽焙法───
先了解茶葉捲曲度問題,發酵度大概多少(註:近年來發酵程度約40%以下),茶質內有何等特殊物質可借用火候呈現。
1.用具:以焙籠烘茶(炭火、電焙籠皆可),室內溫度以26度~28度計算。
2.投量:電焙爐五斤~六斤,十斤焙爐其投量七斤~八斤,炭爐每次量約六~八斤
皆可。
步驟一:先以文火75度~85度焙約30分鐘(去溼氣、雜氣)起爐翻拌,分二次進
行,溼氣、雜氣較濃時,可再加一次共計三焙。
步驟二:調整茶質(行水、調火路),以文火85度開始進行烘焙(電焙內線)40分
鐘後翻拌,共計四次。
步驟三:前已翻焙六次後再進行「調香」,溫度與上述漸漸增溫而進行香氣調整,
視茶性的花香表現強弱而決定要「定型」。如:花果香、花蜜香或蔗甜香,則由個人須要何種香氣出現時即可停止(起爐)。
鹿谷鄉比賽焙法───
鹿谷鄉比賽約二分火候,坊間有二種烘法,其一,先以冰箱型初焙,爾後再用電焙籠烘焙。其二,直接用電焙爐烘焙。
A案:冰箱型初烘,內分十層,每層茶葉皆披一半的量於盤內,先以80度開始
至一小時增溫90度半小時停止(上方出風口開),門打開後上三層與下三
層對調,再次烘焙以90度進行二小時(上方出風口半開),再調溫100度
半小時(出風口關)即可停止。
進行第二次烘焙於電焙籠(以五斤焙籠投五~六斤量,十斤爐用七斤量),
第一次焙籠不蓋布,開內線(約80~85度)進行30分鐘,第二~五次皆25
分鐘,每次皆翻拌,至第六次烘焙調整香氣,大約15~18分鐘香氣飽滿即
告完成。
B案:以電焙爐烘茶,第一~二次不蓋布(註:除溼氣與雜氣味),開內線,每次
30分鐘,第三~六次開內線,每次25分鐘,必須翻拌,第七次或第八次
調整香氣定型,於自己滿意的花香即可停止。
阿里山區比賽焙法───
阿里山區包括梅山區之比賽火候屬清香型,其火候約一分火,烘焙大致上求花香及湯韻軟活清甜為主,其焙法與上述大略相同,時間每次皆略減5分鐘,至第六次即可完成。注意的是第一~二次的烘焙不要蓋布,第三次進行則蓋布須留空隙,使茶氣產生對流,最後一次烘茶很重要,調整香氣時,聞其上昂的茶氣須清甜而有股濃郁之花香氣為主,不能有火香味。
注意事項:1:焙茶處不要有雜氣味、霉味,保持乾燥。
2:颱風天、雨天不焙茶。
3:焙妥茶乾後勿置放地上攤涼。待茶葉冷後,收入袋子、須放入少許空氣去火較快。
4:勿使用冷氣或電風扇涼冷茶乾。
5:七天後再飲用(剛焙好茶之幾天內、苦澀味加重)。
茶葉簡易烘焙方法───
消費者購入的茶葉,當茶質受潮,香氣褪去,茶湯有異味或甘醇度差時,總覺得不想再飲用它,這些問題都可以親自處理,例如:市售之「茶熘」可以於每次泡茶時,可當場熘茶,或放置在烤箱,瓦斯爐上用陶盤或鐵盤,放在微火上炙烤,時間大約三十秒為限,視茶葉水氣蒸發,反覆動作六次以上,雜氣或水氣揮發出來後,香氣漸而浮現,視其須要的香氣即可停止。重要的是烘烤的茶品,斯時茶葉仍燥熱,最好待數日後再飲用,以免火氣上昇。
總結:
焙茶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古人云:風水、文章、茶、真懂無幾人。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真正的焙茶師,他能掌握任何一個茶品的優劣點及特性,何種茶品要如何烘焙它而成為極品是工夫深淺的問題,各類的茶葉焙法卻不同,並非每一種茶都要再次烘焙,最重要還是依品茗者的需要及口感為準,須要長期收藏茶葉,建議輕焙火或重焙火較有利於茶質穩定。今無法從這篇文章裡將焙茶的訣竅一一闡述,乃因烘焙必須親自傳授,如何控制溫度、設定時間、調茶質,定香氣及聞味道,以及運用鼻子體驗……等,待有機緣的人自然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