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自己以及國際上幾個朋友的經驗,歸納重點如下:
▊ 集中投稿、大量投稿。
我的朋友 Hyun Woo Goo (具炫宇),做「兒童放射學」,曾有連續兩年,在全世界最大的放射學會 RSNA,大量投稿被接受,一年有六篇、一年有十篇。
所以這兩年,任何做這個領域有去小房間聽分眾研究的人,幾乎都看過他,也知道他做的東西非常特別,真能解決臨床困境。
沒多久,他就成為 Society of Pediatric Radiology 年會的邀請常客,並進入 Pediatric Radiology 雜誌的 Editorial Board。
因為他的研究主要使用 Siemens 的電腦斷層,連德國原廠也注意到 Goo 的傑出研究,專程派人幫他進工程模式,設定他要的特殊功能,後來一些新技術,也成為全世界 Siemens 市售機種的預載功能。
▊ 研究具獨創性,呈現條理分明。
我第一次在新加坡站上國際舞台後,之所以後來連續幾年國際演講邀約不斷,就是因為那場演講,我用高度視覺化的方式,呈現醫學物理、患者疾病,甚至術後追蹤。
台下從世界各地前來的參加者,聽過各種演講,第一次發現有人能把這些生硬的醫學知識,用視覺化的方式呈現,不疾不徐的用英文講清楚。他們或許說不出來你為什麼棒,但印象與感受不會騙人,當有一天,他們在自己的國家要舉辦類似的會議時,自然會想起過去參加的會議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兩位。
加上,我很早就領悟到,跟歐美做一樣的領域,很快會被追過去,所以特別針對歐美團隊不太作的領域深耕,例如先天性心臟病、金屬瓣膜、金屬植入物等。這些領域,他們找遍全世界,高手也沒幾個,自然就固定會找我們講。
▊ 配合度高,站在主辦單位的角度想。
如果收到邀請,回覆要快且清楚。人家要履歷、要題目、要摘要,請在當天就寫好回傳,當你永遠是最先回信的演講者時,會給主辦單位「很專業好溝通」的感覺,以後就會一邀再邀。
主辦活動非常忙碌,人家怎麼規定就怎麼做,有的學會是要你自己處理機票、交通、住宿,最後他們給你一筆錢,那我們就自己訂好,存好各項電子與紙本收據,方便人家作業。
有的是學會幫你訂飯店,希望知道你來的時間,這種的,一收到消息就上網訂機票,然後給人家確切的時間跟航班。如果我們打算多留兩天在當地旅遊,也要主動提及:「我預計多留兩天在當地逛逛,如果大會有規定住宿天數上限,多出來的旅館費用我可以自己處理。」免得承辦團隊,因為沒有權限決定,往上報的過程中,還加兩句「兩天的會議要我們給他五天的飯店,真是……」
你給承辦人員的壓力,一定會換成怨氣,而我們總不希望,演講都還沒開始,已經給人壞印象。
▊ 國際學會很需要配合度高的 frequent speaker
每個國際學會,除了一些超級講者外,其實還有很多時間要填,而且,難伺候的講者很多,有的要早上不要下午,有的要第一天不要最後一天之類的,排過時間表你就知道真的很難搞。
也因此,如果你永遠很隨和,配合度高、使命必達、內容不重複、聽眾也都高滿意度,要成為 frequent speaker 並不難。加油!
㊙ 【名額有限】最多專業人士肯定的醫學簡報課程。
到年底前,#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 的所有時段,已被多家「#跨國廠商」包走了!
今年的 #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 公開班,僅剩 #最後一班 了!
如果有興趣,這次真的別再錯過囉!
🔹 多家跨國藥廠包班首選的醫學簡報課程
🔹 9/19(六)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
🔹 https://grsp2013.innovarad.tw/event
先天性心臟病 活多久 在 許常德的地下手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問
我是個家庭美滿的家庭主婦,先生認真上進孝順體貼顧家,我們有個很可愛乖巧的三歲兒子,家庭十分幸福美滿。
但我的心裡一直有個非常大的遺憾,就是媽媽在二零一零年過世,再過幾天即屆滿十年,媽媽去世那年我才大三,媽媽一直很勤儉樸實,非常照顧小孩,家裡總是打理得一塵不染。
小時候家裡並不富有,一家四口靠著爸爸微薄的薪水過活,媽媽克勤克儉的身教也影響了我,因此我到到現在也依然勤儉樸實。
就因為從小看媽媽這樣,我小時候便立下志願,大學畢業出社會工作賺錢,一定把所有薪水交予媽媽,並跟媽媽說:「媽媽不用再這麼節省了,女兒長大有能力工作賺錢照顧您,媽媽要對自己好一點。」
我想帶媽媽吃美食、遊山玩水,這個看似簡單的心願,對我而言卻完全沒有一絲機會,十年了,媽媽不在我身邊已經十年了,在這十年裡我還是過著生活,畢業、工作、結婚、生子,但這些事背後卻有個抱憾的無底洞。
我曾上網爬文,說失去至親的痛能隨著時間流逝,可能三年,可能五年,但我覺得我沒辦法,十年來我陷在對媽媽的思念及遺憾無法自拔,我想我還是會一直難過下去個三、五十年,直到我老了死了,到天國和媽媽重逢的那一天吧!
我補充一下,媽媽年輕時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在我小時候她曾到台大醫院動過瓣膜手術,十年前因敗血性休克病逝。而爸爸也是身體不好,患有癲癇症,四年前因心因性休克病逝。
我總覺得自己是個福薄的人,和父母緣份都不長久⋯⋯
回
你能換位思考嗎
如果你是媽媽
你會怎麼看女兒對你這麼無法自拔的心情呢
相信你會很擔心吧
擔心到底是哪個岔路把愛走到了擔心
你太執著你想給媽媽的愛
執著到忽略了你的那些給予不一定是她想要的
你越執著那些給予
就表示你誤讀了媽媽對孩子的付出
以為她的付出是辛苦的
如果真的是辛苦
那麼媽媽對孩子的付出也撐不了多久的
也沒什麼好感謝了
世上每個媽媽對孩子不辭辛勞的付出都是幸福的
不然是不能這麼關關難過關關過
因為孩子在每個父母的眼裡都是最不用懷疑的純潔
比起她對老公對父母對閨蜜對任何大人
而且媽媽會離開人世的時間也無法配合你的期待的
你這樣的期待太自私
也讓媽媽擔心了
這個擔心甚至會傳染給你現在的家人
尤其是孩子
這是充滿負面情緒的身教
請停止這樣的執著
丟掉沒有價值充滿哀聲嘆氣的遺憾吧
媽媽照顧你們沒有辛苦
反而是她產生很多能量的幸福
不要以為錢可以讓人富足
是不被表面的物慾困住的靈魂充滿光芒
重新看待母愛的意義
重新尊重生命的期限
重新領悟最好的回饋媽媽的心是感謝
感謝一起同行的緣份
感謝自己終於不把媽媽給你的愛走到陰霾
先天性心臟病 活多久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帶走的可能不只是感染者的生命, 還有很多重症患者,因無法就醫正面臨龐大的生死風險。目前幾乎全美醫院的政策都是:所有手術"無限期延後"。幾乎所有ICU加護病房病床,都被用來搶救新冠患者,即使是首屈一指的美國紐約西奈山醫院,是少數仍進行重大器官移植手術的醫院,但院內規定:只進行若未移植,患者在一個月內的死亡率達8-9成的患者,及屍體移植,暫停活體移植。而這造成的結果是: 1)全美有3-5成的心臟病發患/中風者,目前無法在醫院就醫,嚴重時只能先在急診室,2)許多重症患者連醫生的面都見不上。美國PBS新聞特別探討:為什麼美國病床這麼少?結果發現,1)過去50年,美國病床數大幅下滑,從1975年的150萬張病床,到2018年只剩下92萬4107張床,萎縮幅度達37%。2)關鍵的轉折在1965年7月,美國通過Medicare&Medicaid 聯邦醫療補助政策,美國聯邦政府成為了社會醫療保險的金主,於是開始控制醫療成本並發展出一套醫院經營心法: "滿床率才有最大利潤",結果造成美國的醫療院所,都是以滿床率的經營模式來創造最大利潤。】
{內文}
拿掉呼吸器結束插管,這是活下來的聲音。
(醫護人員)
(咳嗽聲),用你可以的方式呼吸,很好 很好,做的非常好
新冠病毒重新定義了生命與機率,也正面衝擊每一個領域的有限與無限。即使是有全球最好醫療水準的美國,都正面對一個殘酷現實,亦即,當所有人搶救新冠肺炎患者的生命時,同樣需要病床的其他重症患者將被犧牲掉。例如僅20多歲的席勒和威爾森都罹患罕見疾病先天性結締組織異常(Ehlers Danlos syndrome),又稱「鬆皮症」,一種因膠原蛋白缺陷而使關節寬鬆 動脈 肌肉和內臟都沒有支撐性結構下,極可能破裂而喪命的疾病。
(威爾森\美國罕見疾病患者)
這種情況讓我很難...活著,即使是用其他各樣的方式
但現在席勒和威爾森都被告知,所有手術無限期延後,因為所有ICU加護病房病床,都被用來搶救新冠患者,她們甚至連醫生一面都見不上。
(威爾森\美國罕見疾病患者)
我的主治醫生基本上..非常忙碌,但是他現在無法為我動手術,因為整個醫院現在全是新冠患者,所以醫院那方只能告訴我..,你現在 只能等待
沒人敢回答,等待時若喪命的機率有多大,即使是首屈一指的美國紐約西奈山醫院,
是少數仍進行重大器官移植手術的醫院,但也設下嚴苛規定。
(佛勒曼\美國西奈山醫院 器官移植中心)
我們希望能繼續進行器官移植,尤其是若未移植,患者在一個月內的死亡率會高達8-9成者
(美國PBS新聞)
但是有個規定改變,器官只能從已死的大體取得
(佛勒曼\美國西奈山醫院 器官移植中心)
西奈山醫院的確做了決定,認為現在並非進行活體移植的時刻,因為即使受贈患者 願意冒險,甚至是許多未知風險,但對捐贈器官者不公平(可能會在院內感染新冠)
他們可能非常健康,不需要任何手術,他們來醫院 單純為了想救別人一命
據統計,自今年三月中旬以來,美國器官捐贈手術,因疫情而大減4成,換句話說,全美有1.5萬人無法進行器官移植手術而生死未卜。於是美國媒體提出一個更關鍵的問題,"為什麼 美國的病床如此缺乏",答案 和"錢"有關。
(美國CNBC新聞)
曾有好幾十年來,美國政府非常積極在增加病床數,1946年的Hill-Burton法案中,提供30年內超過37億美元,讓全美國各大城鄉來興建醫院,但過去50年來,美國病床數大幅下滑,從1975年150萬張病床,到2018年只剩下92萬4107張床,萎縮度達37%
40年美國少了將近58萬張病床,關鍵的轉折在1965年7月,美國通過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及醫療補助(Medicaid)政策,美國聯邦政府成為社會醫療保險的金主,
自然開始控制醫療成本,並發展出一<醫院經營心法>,"滿床率才有最大利潤","空床 是醫院浪費的最大怪獸"。
(菲爾德\美國Drexel大學公衛管理教授)
這讓美國每家醫院都想維持滿床率,如果有張病床沒有創造任何營收,代表醫院就虧錢,若醫院的滿床率下降到50%,通常就代表這家醫院有財務危機
1960年代,美國通過<需求證明法案>(Certificate of Need),規定美國醫院若要增加任何醫療設備(包括病床),都須先取得許可。
(美國PBS新聞)
若你想在波士頓蓋間400床位的醫院,你就得到州政府,解釋為什麼這個區域需要一間醫院
再加上1980年代,<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改變補助規則,是以患者的"病因",而非患者所受的"服務"而補助醫院。至此,"許可"和"依病因補助"兩大政策,於是成為美國砍病床,縮短病人住院時程的雙面利刃。
(美國PBS新聞)
美國大約每千人有2.8張病床,遠遠不及其他國家,特別是那些初步戰勝疫情的國家
美國每千人僅2.77張病床,對應這次新冠病毒大流行,全美本周已超過100萬人感染,等於每1000人就至少需有3張病床來看,當然不夠,更遑論未統計的重症病床。
一場新冠肺炎,曝露出美國深潛已久的毒瘡與危機。
(哈瑞斯頓\美國心臟協會主席)
全美有3-5成的心臟病發患者,目前無法在醫院就醫,中風患者(無法就醫)比例也如此,很明顯的,這個問題很嚴重,因為這代表重症者無法被照護
(美國癌症患者家屬)
癌細胞是會擴散的,癌症病人現在只能等,又不能進行器官移植
財經媒體Bloomberg警告,英國倫敦大學最新研究已指出,受新冠疫情而延後治療影響,未來一年癌症死亡人數恐增加2成。更嚴峻的是,"延後"治療不知得延後多久。由<大流感>一書的歷史學家貝利,哈佛大學公衛流行病學家利普西奇,前美國CDC主任摩爾和明尼蘇達傳染病中心主任奧斯特霍爾姆,四人合著的最新報告指出,新冠病毒在全美或各地結束的時間點,可能比我們想像得更久報告指出,最不樂觀的推算情景是,"美國疫情將持續一年半到兩年","當6-7成人口感染並產生免疫後","疫情才結束"。
(貝利\<大流感>作者&歷史學家)
即使美國解封,各州仍得持續社交距離,持續公共衛生政策,因為新冠疫情很可能會,比目前所見的更加惡化
(利普西奇\哈佛大學公衛流行病學家)
從模型推算來看,我們控管越好,我們越能和病毒和平共處,最佳情況是,我們能控管到疫苗問世,但就如佛奇博士稍早指出的疫苗問世的時間,仍是未知之數
各方專家言猶在耳,但美國白宮急著重啟經濟,不斷強調隔離再隔離和全面檢疫,並非最佳防疫政策之下,美國會不會讓大流行病毒再度反撲。當雪上加霜的時刻,
美國的醫院和病床,又準備好了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YZwqnZpMrU
包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更多詳盡節目的內容,請點閱【完整版】2020.05.03《文茜世界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O4CqQ6Hb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