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走到了二十世紀之後,人類能躍上太空🚀、網路打破了地域分界、同性之愛再也無需在台面下互訴誓言👨❤️💋👨.....,這一切跳脫傳統框架的突破,的確讓創作家在設計時少了許多顧忌。但,他們真的能百分之百隨心所欲創作嗎🤷♀️?
至少在珠寶領域答案是否定的🙅🏻。。。尤其由上千億成本所支撐起的「頂級珠寶」這樣一級戰場中,要說一位首席設計師完全不用背負全球銷售業績壓力,沒有一個品牌會讓這位掌舵手盡情去“玩”的.....
@boucheron 品牌創意總監 Claire Choisne, 一直以來都是我最最最喜歡的一位珠寶設計師💕....,並不是因為她所操刀作品是“我的菜”,而是在她一路創作軌跡裡,始終都能看見一股勇於運用創新技術與挖掘全新寶石的膽勢,但又能清晰可見她並無忘卻 @boucheron 血液的那一份責任感。
而就單純欣賞作品角度,最令我感到讚許之處是.....,她從不大張旗鼓宣示自己的開舉,總是內斂而恰到好處的藏在整件作品裡,絲毫不見任何為了張揚技法或是炫耀寶石,為了說而說的溢美之詞。
每每看著 Claire Choisne 的創作,就像閱讀一本好書📕、欣賞一部好電影🎥,劇本創新引人入勝、嚴謹架構中 FLOW 卻不過於嚴肅反而輕鬆易懂,但在這一切縝密的安排裡,卻盡是浪漫詩意。她所執手的每一件作品中每一個角度,絕對都有資格停格作為一幅畫作來欣賞,掛上牆面一再任由人生不同的經歷而重新感受與之對話。
七月才剛發表的全新 Contemplation 頂級珠寶系列,完全圍繞在「天空」🌫此一軸心來說故事。
其實這一主題並非首次被拿來做文章,當中舉凡雲朵☁️、藍天、翱翔鳥兒🦅....,也都是珠寶設計師所喜愛創作元素,而「擬真」當然也不容易,畢竟大自然萬物形體柔軟,但寶石、鑲嵌金屬、架構框架....這些所有成就珠寶作品的元件全都極其堅硬,要怎麼「以硬訴軟」?這絕非易事。
但對一字排開的百年珠寶品牌而言,「擬真」是基本能力,而如何在寫實刻畫中,再注入一處能讓觀者思緒自由想像的「留白空間」,任由我們在此地揮灑那只有自己知曉的悸動,這才是所謂的精彩創作。
這次全系列當中,若說最具亮點之作首推 「Goutte de Ciel 項鍊」。Claire Choisne 設計初衷來自於一股很是純粹的詩意念想,只是希望能擷取一抹天空來妝點頸間,於是不斷覓尋能展現天空因時而變的藍色寶石。歷時兩年之久終於發現一種「氣凝膠」,由99.8%的空氣和二氧化矽所組成,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在太空中採集星塵的最主要媒介,其物所具有的藍色並非單一色調,而是能散發出宛若湖水波光般、藍中帶綠的層次光澤,於是將此「氣凝膠」先行塑型,繼而包覆於水晶外殼之中,最後便成功捕捉下天空那風雲萬變之象,成為頸前一片極致美景。
最讓我感動到起了哽咽作品,則是「Nuage en Apesanteur 項鍊」。Claire Choisne 初衷一樣很浪漫的希望能捕捉下雲朵☁️圍繞在頸間,但她並沒有直接的勾勒雲朵輪廓,而是用了高達9,786條的鈦金線的極微小尖端處,全數鑲嵌上共5,371顆鑽石💎以及4,415 顆玻璃微珠,讓這些上萬顆的小小晶瑩去表現水滴💦,而水滴們全數聚集之後,便成了雲。而這不正是雲朵之所以成形的主因嗎?
Claire Choisne 不只是看見了大自然萬物的「型」,而是造物者所賦予自然萬物的「理」,讓理去塑型,由這樣的概念所完成的作品,想當然爾,能讓我們感受到日常裡所有看似再平凡不過的美麗,其實背後是經歷了多少風雨才能走到如今。
「Nuage en Apesanteur 項鍊」足足耗費了兩年歷時,經由資深設計人員所研發出的精密計算程式,最後才能將積雲的獨特形狀完整呈現。
若以視角最特別之作,「Murmuration」項鍊與「Fenêtre Sur Ciel 項鍊」則尤其精彩。
如果不先看作品而是先知道創作概念,會以為「Murmuration」項鍊實際樣貌大概是由數多鳥兒聚集而成,以展現出 Claire Choisne 所希望萬鳥飛臨的盛大場面,但怎樣也沒預料到她捨棄了由寶石來打造鳥兒這般傳統手法,而是用雷射將水晶內部雕刻上數以千隻鳥兒,於是曇花一現的群鳥遷徙之景,便能永遠駐足於我們頸前了。
「Fenêtre Sur Ciel 項鍊」則是透過美國當代藝術家—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於日本直島所展示的《Open Sky》空間藝術,讓我們另掘天空景緻。《Open Sky》是一件朝向天際、位於天花板上的開口,於是天空中變化萬千的蒼穹幻象,便成了此裝置作品充滿靈動的絕美圖騰。
「Fenêtre Sur Ciel 項鍊」先以鈦金屬網織出基底架構,藉由鈦金屬的極輕量特質讓作品如織布般柔軟,繼而將每個鈦織出的小小六邊形中,鑲嵌上鑽石或珍珠母貝,而尤為精彩細節則是錯落不一、噴塗在珍珠母貝上的藍灰色漆劑,最後再以品牌經典八角形輪廓,完整勾勒35克拉舒格洛夫切割的坦桑石主石,整片透過天窗所賞析之藍天,於是又是另一風格畫作。
#jojo撩珠寶 #jojoposhtalk #boucheron #contemplation
光之穹頂的創作元素 在 黃琦勝的劇場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歷史場域的壓縮與穿梭──試評《生命之光》
製作團隊:人體舞蹈劇場
導演:俞秀青
場地:高雄市捷運美麗島站
場次:2020/04/04 PM 03:00
美麗島站為高雄捷運初期路網唯一的轉乘車站,通車前計畫暫名為大港埔站。美麗島站起名於1979年12月10日在此地爆發並影響民主運動發展的美麗島事件。而在美麗島事件發生後的四十年,由人體舞蹈劇場以美麗島捷運站為空間環境演出跨界舞蹈作品《生命之光》別具歷史意義。在建築上「光之穹頂」上的各個人體交相呼應,所傳達的「包容」精神,更展現作品「水」、「土」、「光」、「火」四大區塊的意涵,呈現出人在世界裡,從誕生、成長、榮耀到毀滅,而後重生的輪迴過程。水仙大師的創作理念表示:「透過這件作品,我想傳達人性的價值,人與人、環境、及萬物之間的關係;人天合一的境界,以及人心在仇恨鬥爭中失去的部分。」【1】
整部作品分為六個部分,分別是呼應「光之穹頂」建築概念的水、土、光、火四大元素意涵加上序場「希望」與終場「祈禱」對應著象徵陰陽的紅藍兩柱,由說書人貫穿全作,將獨立意涵串聯成屬於場域的歷史故事與作為城市居民的回顧及想望。演出安排在光之穹頂燈光秀後,在現代化的空間場域中燈光流動,過路行人來往穿梭與或站或坐欣賞演出的觀眾另成趣味。
說書人藉由捷運站建築的歷史引領觀眾進入演出的敘事結構,說書人從生命的起源說起,扮演大地之母以及亞當夏娃的舞者隨之出場,藉由一顆青蘋果展現男女之間的情愛糾葛,時而疏離時而交纏,轉而進入下一段雙人舞作,以寬大的衣物展現母親孕育生產時的痛苦、期待與愛意恐懼來回撕扯。在說書人的串聯使得各自獨立的舞作同時具備多重意涵,從神話世界的開端描述到生命的孕育。接著群體產生,以竹竿呈現林木交錯敲擊,舞者的身體彷彿成了懸絲魁儡無主地任人擺布,隨後進入演出衝突高峰──美麗島事件始末。舞者帶著報紙魚貫登場緊張地在觀眾面前翻看,報紙在舞者的動作下被賦予靈魂,彷彿將刻印在文字、照片內的歷史幽靈召喚到這個歷史現場,接著以紅色布條象徵熊熊烈火與鮮血,呈現出拉扯、綁縛;演出末了舞者拿著燭火緩緩登場,是安魂亦是祈求,願亡者安息也祝禱歷史不再重演,短短半小時的演出中藉由各項物件與身體畫面的串聯,召喚出多層次的畫面及論述與觀點。
然而作為因應空間環境的演出,筆者認為相對不足的部分在於整場演出並未脫離鏡框式劇場思維,與空間環境除了歷史與事件的對話發想創作外,在空間應用的連結相對薄弱;兩根柱子在演出中僅作為進出場及前後台的區隔甚是可惜。而在聲響上是否有可能與進出站的嗶嗶聲、捷運在地底下的轟隆鳴動產生呼應,在時代更迭來到當代的場景是否亦能有新的對話發生。
在首演場演出至白色恐怖搜捕壓迫橋段時,有現場觀眾情緒激動對著說書人表達激烈不滿,雖未影響演出進行卻也介入了敘事,不禁令人反思在美麗島事件發生後這場演出能否撫慰逝者的亡魂,經過了半世紀的台灣是否具備了正視這段歷史的高度與厚度。在這現代化的交通樞紐,人群熙來攘往急速奔走,不免讓人懷疑剛剛發生的是否只是一場不忍直視的幻夢。
註釋【1】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s://reurl.cc/7X0Md5
照片來源:人體舞蹈劇場
光之穹頂的創作元素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典藏新書 #書摘
回想起來,我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是創造這座穹頂的必要元素。
窮盡一生努力,只為《光之穹頂》。
在羅馬的童年生活,在舊金山度過瘋狂的六〇年代,在野地面對內在與外在的
求生挑戰,與鈴木俊隆禪師相遇,透過他的引導學習禪修,以及最後搬到墨西
哥,靈魂得到灌溉,創作和生命得以綻放盛開,所有的經驗都灌溉著我。
到了六十歲的年紀,我已做好準備,正面迎接高雄穹頂計劃的挑戰。
通往「光之穹頂」的入口>> http://bit.ly/37g2UIh
*評選為世界最美麗的公共藝術作品《光之穹頂.夢想的入口: 高雄捷運美麗島站創作故事與作品導覽》
【新書發表會&水仙大師作品導覽】
●時間:2020年2月22日(週六)下午15點
●地點:高雄捷運美麗島站光之穹頂下方
●參加方式:活動免費,歡迎與會!
輕鬆點,藏好書↓
典藏網路書店 https://reurl.cc/oDEay3
博客來 https://reurl.cc/EK596A
誠品 https://reurl.cc/QpKv5b
讀冊 http://bit.ly/36mdlJ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