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台灣的藝術家,在中南美洲流浪、在聖保羅旅(隱)居多年,現在把他眼裡看到的巴西美好與紛擾,以一張張大型畫布展出。
.
推薦大家去看看 Hsuan 以繪畫藝術詮釋的「那個傢伙 aka 巴西」!
---
以下轉貼活動介紹文字:
Each Modern 亞紀畫廊很榮幸宣布旅巴西藝術家林亦軒的最新個展「一個叫木材的傢伙」,展出藝術家 2020 年至 2021 年創作的繪畫作品,並以兩部分的形式首次在台灣發表。展名中的「木材」直指了巴西重要的出口物:巴西紅木(Pau Brasil),而從樹木被破壞、半加工成為木材、再次出口的狀態,也意指了林亦軒對巴西與自身創作的反應與思考。
.
巴西詩人奧斯瓦爾德・德・安德拉德(Oswald de Andrade)在 1928 年所出版的《食人宣言》(Manifesto Antropófago)與 1960 年代末的巴西文藝運動「熱帶主義」(Tropicália)都被視為巴西在後殖民時期的重要文藝復興里程碑。這樣的文化核心在於吞噬、消化來自如非洲、歐洲、亞洲的外來文化,再與巴西當地相互結合,最後「再生」成一種新的、屬於巴西卻又多元的狀態。長年生活在拉丁美洲,林亦軒的抽象繪畫看似巴西塗鴉與東方線條的混合體,敘述著藝術家從宏都拉斯、阿根廷、到最後在巴西落腳的所見風景。如同巴西文藝運動的進程般,線條、圓點、色塊等基本繪畫元素在他的作品中不斷地被組合、衝擊、與分解,最終合而為一。在這樣的過程中,他也從「流浪者」逐漸轉變為「居住者」的狀態,成為了另一種「原生」狀態。
.
大小不一、粗糙裁切,林亦軒的畫布與紙看似隨性、狂野、自由,卻富含了對繪畫本身的細膩感受與思考。從過往對多種「形狀」的嘗試,到新作中更為明確的「圓」與「線」,這樣的過程似乎對繪畫本質提問:該畫什麼?如何去畫?然而對於林亦軒來說,這樣的答案似乎無須刻意追求,而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重複著熟悉與陌生、溫柔與野蠻,將生命經驗與時間在繪畫中自然地發生,如他在《在此想做什麼就做什麼》(2021)中塗抹掉了畫布上原有的圖案,重新繪製了不同於其它畫作的強烈矩形。
.
當疫情在 2020 年攀上高峰,身處巴西的林亦軒也被迫在封城之下持續創作。這樣的狀態使他的創作時間放慢,不明確的模糊形狀也逐漸在畫布上聚焦成了鮮明的符號。在《下午一點的葉子》(2020)中,我們可以清楚看見許多綠色圓形,饒富節奏地跳躍在了畫面之中。這些綠色圓形意指了一片片的綠葉,以幻想的姿態展現。在這些強烈的圖形之下,林亦軒所繪製的背景也是一種對於風景的抽象渲染。《馬拉赫塞斯》(2020)描繪了巴西倫索伊斯・馬拉赫塞斯國家公園(Lençóis Maranhenses National Park)特有的沙漠水窪地形,似沙紋與水波的螺旋線條下映襯著藍白交雜的天空與水面。
.
呈現黑色強烈線條的數件《生食與熟食》(2020 - 2021)則取名自法國人類學家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1908 - 2009)的 1964 年著作《神話學:生食與熟食》(Mythologiques: Le Cru et le Cuit)。因為環境的不同與壓力,樹木會調整自己並生長出不同的形狀的枝幹與樹葉,而林亦軒就是將這樣的概念放進了繪畫當中,以熟食比喻過於純熟的技術,而生食比喻樸拙生澀的技術,彼此勾勒出抬頭仰望時能看見的交錯樹枝。在《晾在樹梢的一片片天空》(2021)、《樹葡萄》(2021)中,我們都能看見矩形化的天空下,蜿蜒崎嶇、不受背景干擾、迷宮般的樹枝點綴著幾片橘黃數葉。
.
林亦軒的抽象畫作關於風景,但那不熟悉的異國已然不是它們既有的樣貌,也絕非是我們所能預期的南美洲。「應屬於」巴西的風景早已超越了「原始的」巴西,回應了當地與藝術家本身由多元文化組成的歷史背景。這些與奢華、精緻相去甚遠的繪畫如同美國文學運動「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般叛逆不羈,卻又極富追尋自由的詩意;又或者說,利用曾被西方中心主視為貶低巴西的「食人」一詞作為一種反擊,將樹木做為木材重新出口。那麼,林亦軒所開啟的不只是一種對特定風景的想像與解釋,而是在文化相互侵入與融合的過程中,創造一種屬於「世界」的繪畫。
克勞德李維史陀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青鳥選讀::
「沿路會有工人爬上火車頭,和我們一起搭一程。我們的目的地「十二公里站」就是支線的終點,從那裏開始必須步行到發掘地點。我們可以遠遠看見那地方的「棲息地式」典型景觀。」
—克勞德.李維史陀《憂鬱的熱帶》—
結構人類學宗師──克勞德‧李維史陀一生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作品-《憂鬱的熱帶》。全書長達33萬字,從李維史陀如何成為人類學家談起,兼論當代法國思潮之演變,分析異文明接觸時的衝擊和意義,並詳細描述他先後探訪觀察到的五個南美洲印地安社群,以及人類學家探險歸來之後的反思。全書思想密度之高、批判反省之深刻、行文筆觸之優美,嚴肅之中不失幽默,可說是前所未見,六十年來亦無人能及。
#青鳥講座推薦 #想像力的革命 #關於寫作
非虛構歷史寫作如何可能?
|講者|蘇碩斌 X 張鐵志 |盛浩偉主持
|時間|2019/04/19(五)19:00-21:00
|地點|華山文創產業園區 玻璃屋二樓 青鳥書店
|報名|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903290900431841394511
|費用|300/人(可換《想像力的革命:1960年代的烏托邦追尋》一書或青鳥飲品券二張)
克勞德李維史陀 在 余秀芷sleev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即使現在有電子書,但並不是全面性的,對於視障者來說,跟大家一樣有自己閱讀的喜好,想馬上讀到喜歡的作者寫的新書,想隨手拿起喜愛的類型書本翻看...。
內文:
有時也會想身為視障者要不要將就一下現有的閱讀資源,但我想我没那麼大的胸襟能接受所有的圖書,我還是有喜歡的偏好,想研究的領域,還是期待未來視障者在閱讀狀態上能更貼近當下
我也想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
記得最後一次訂購書本應該是2011年的七月吧,在那次選購的書本裡有二本著作印象較為深刻,一是鯨向海的《銀河系焊接工人》和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Onthe
Road),不過在書籍到貨没多久我因視力惡化再次住院,期間我還把鯨向海的書帶著,不過讀没幾頁後,視力不堪負荷,只好放棄,後來也因視力持續惡化至失去視覺感官,爾後便不再(也無法)閱讀書本了。
身為一位中途視障且又是社會人士身份,在尋求閱讀資源上比在學學生還來的更加不易,舉例來說前年因電台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上聊到了克勞德‧李維史陀《憂鬱的熱帶》這書,因個人的好奇於加上水工班剛好可以借到此書,於是便請他幫我掃描此書,没想到光掃描就花了快半天的時間,而且還不包含校正亂碼字,我才知道這樣的工程非常耗時間,後來當然不好意思在麻煩對方了,畢竟人家也有自己的課業要忙啊。
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書的習慣與閱讀的偏好,之前有視力時,習慣選書的點不外乎是實體書店與網路書城,總能快速的篩選所想要的,然而失去視力後在相關的瀏覽大都是一項一項按順序逐一的確認,非常耗時間,若該網頁没無障礙網頁或都是圖照檔,就只能直接跳過了,雖然有相關單位建立電子書圖書館,但裡面的選書並非閱讀者所需求,尤其是藝術與戲劇領域的書籍,寥寥無幾真的是最好的形容。
許多的知識來源與思考批判都需仰賴大量的閱讀。自己喜歡觀賞展覽,許多展覽論述都有其來源,再加上偶爾陪同者會補充相關延伸資訊,這時若想要多了解其中的著作,最多只能參考網路上的資料,別說是閱讀著作了,有時,有些藝術家或創作人的作品還真難在網路上找到呢;不少師長偶爾會建議我若對某議題有興趣研究,就應該多去了解對方的作品,然而有許多的功課準備項目都會需要大量閱讀,所以有時我還真不知怎回應,近年來也許台灣開始關注障礙議題,不少研究身心障礙的書籍也陸續出版,但真要細究的話,有電子書版的,我想一樣無幾了。
去年因一場活動認識了香港作家盧勁馳,那時恰逢他的新書出版《在熾烈的日光下我所誤讀的一切》,他在演講中說若有視障朋友對這本書有興趣的可私訊他,他願意無償提供電子檔,於是後來我才大膽地發出訊息,而這也是近年來我所閱讀最完整的一本書,我曾想過有些著作要不要向出版單位甚至作者本人購買書籍的文字檔,但只是個念頭至今没提過。
有時也會想身為視障者要不要將就一下現有的閱讀資源,但我想我没那麼大的胸襟能接受所有的圖書,我還是有喜歡的偏好,想研究的領域,還是期待未來視障者在閱讀狀態上能更貼近當下。
…………
許家峰的藝文視場誌
http://patrick1979.pixnet.net/blog/post/223455319
文字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