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怎麼做得更好?平時要訓練什麼?需要誰來當兵?後備戰力又該怎麼強化?
我和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在10月9日的蘋果日報,提出「國土防衛部隊」的構想:
【後備的轉型:建立國土防衛部隊】
2017年,瑞典為了因應俄羅斯提升武力的威脅,取消實施七年的募兵制,恢復義務役。隔年,政府製作一本手冊——《如果危機或戰爭來臨》——發給四百七十萬戶家庭,告訴人民:面對不同的安全威脅,平時如何準備,危機時如何應變。手冊列舉瑞典可能面臨的各種攻擊型態,包括網路攻擊、實體破壞、恐怖攻擊、封鎖行動及軍事攻擊等。接著是這段醒目的標語:
「若瑞典受到他國攻擊,我們永遠不會放棄;任何關於停止抵抗的訊息都是錯誤的」。
相較於俄羅斯與瑞典的關係,中共對台灣的威脅更為迫切且直接。可是台灣有些人提倡所謂的「終戰指導」,強調「政府必須想清楚要打到什麼程度」。姑且不論戰爭的停止從來不是由單方決定,這種論述容易鼓勵侵略者採取行動:「台灣會適時地屈服並放棄抵抗,因此,持續的軍事威嚇和進犯是可行的」。
值得慶幸的是,近期出現許多更具建設性的聲音,包括兵役制度的檢討、後備制度的改革及軍事訓練的精進等。國人開始意識到:國防是維持和平的手段,而堅實的國防需要全民的投入。
國防部近日也表示,將調整後備管理機關、新增動員組織、並增加教召的頻率與天數;國防部對於後備問題的重視,值得鼓勵。但我們認為,現有的後備系統需要更徹底的轉型,才能因應國家面臨的威脅。
#全民防衛增強嚇阻能力
「全民防衛」的概念在於透過全民的參與,讓敵人看到並且相信:台灣社會有堅強的防衛能力和抗敵意志,永遠不言投降;武力侵略台灣的代價無比龐大、絕非可行方案。如此台灣才稱得上具有「可信的嚇阻」能力,這是避免戰爭發生的關鍵。
很多人批評,在現行制度下的後備軍人毫無戰力。畢竟,許多服過義務役的人有「浪費生命」的共同經驗,認為訓練內容乏善可陳、教育召集流於形式,也對國軍能力缺乏信心。
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以召集的方式組成後備部隊,卻期待執行與正規部隊相同的任務,不論在武器裝備的獲得、訓練品質的維持都是行不通的。我們亟需改變作法,以適應當前嚴峻的國家安全挑戰。
多數年輕人表達願意保家衛國,但期待參與一個更有意義、更有效的制度。可是,後備部隊該如何轉型、如何強化?制度的調整,應該朝什麼方向呢?
#建立全民國土防衛機制
國軍目前的作戰構想是「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以「阻敵於境外」。我們認為,後備部隊更適切的角色,就是在「濱海若沒有決勝、灘岸又無法殲敵」的狀況下,執行「持續性的全民抵抗」。無論常備部隊的戰力是否耗損,無論敵軍在濱海、灘岸或已經登陸,這支後備部隊都可以繼續「防禦國土」。
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聯合國土防衛機制,將後備部隊適切地編組,負責守備每個鄉鎮與都市:平時,負責自己社區的災害防救;戰時,則從自己的社區反擊侵入的敵軍。這個部隊的特性,與其稱為「後備」,更適合的名稱是「國土防衛部隊」。
國土防衛部隊的平時任務是在社區基層瞭解環境、認識民眾;在危機時期,維持社會的持續運作。面臨重大災難時斷水斷電、大樓倒塌等情境,國土防衛部隊具備緊急應變的能力:戰場外傷急救、社區搜救、避難所設立與管理。這種民生機能的維持,是長期抵抗的前提。
國土防衛部隊的戰時任務是防止敵軍控制台灣本土。部隊的責任區就是全國各地的社區,包括保護社區裡的重要關鍵設施,以及敵軍可能運用的次要登陸與空投、空降點。國土防衛部隊需要掌握責任區內的人流及車輛;若敵軍突破正規部隊的防線,國土防衛部隊則運用許多非正規小部隊執行游擊作戰、城鎮保衛等任務。這種非正規戰力若與常備部隊合作,將對敵軍造成極大的困擾。
#調整兵役制度健全配套
國土防衛部隊的成員應來自公民社會,並應講求機動、分散、存活三個原則。
機動:個人的裝備除了武器之外均應攜回在家;每個單位的責任區應該接近該成員的居住地。為了隨時動員,平時的訓練(教召)應該跟戰時的隊友一起,配備小巧機動的武器裝備,未出動時隱藏得當,攻擊時打了就跑。
分散:解放軍的準則強調要控制訊息環境,部隊若過度依賴中央指揮,就有「單點失能」的風險。因此,我們不能以熟悉的通訊系統實施統一指揮,每一個單位在平時就需要知道戰時的任務與責任區,並具備獨立作業的能力。武器、彈藥、無線電等設備則分布在各社區的警、消及海、岸巡單位的駐點,以利隨時取用。
存活:國土若面臨空襲或轟炸,國土防衛部隊需要規劃良好的防護位置;面臨大量的傷患,需要醫療救助的能力。作戰方面,決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不會贏得勝利,存活才能持續抵抗。國土防衛部隊應善用主場優勢,在自己的社區街坊執行「打帶跑」的襲擾戰術,耗損敵軍兵力。
後備指揮部應轉型為「聯合國土防衛指揮部」,其作業機制必須納入各軍種、各部會、警、消、海巡等單位的專業人員,以利人、物力的協調整合及聯合作戰的發揮。
國土防衛部隊主要由志願、義務、軍事訓練、替代役、警消、岸巡等單位退員所組成,並由各軍種的特種作戰部隊負責訓練與技術支援——這些熟悉各式技能的特戰菁英,目前缺乏防衛作戰中的任務定位,由他們來組織與訓練城鎮保衛、游擊作戰非常適合。戰時則進一步與現役警消及海巡署的岸巡部隊協力作戰。
考量國防財力、成本效益及戰場需求,國土防衛部隊之武器裝備應符合輕巧機動原則,例如輕型武器、爆破炸彈、人攜式反裝甲及防空武器、人攜式通信裝置、輕型戰術輪車及機車等。
政府的責任除了啓動國防組織改造、兵力結構調整、所需人力組織、所需武器籌獲外,必須調整兵役制度,規劃具體的召集方式及訓練的內容、週期,訂定各部會的任務及協調機制,並立法為企業與個人制訂配套的補償獎勵措施。
#小型部隊實驗切入
以上看法但願能收到拋磚引玉的效果,促進國人對後備改革更深層的思考。最新的民調一致顯示民眾對於保衛國家有很高的意願。不過,建立「全民國土防衛機制」的概念,可以預期,必然會有許多反對意見,尤其是技術執行上的窒礙以及台灣人不會願意奮戰的質疑。技術問題從來就是對改革裹足不前的藉口;至於質疑年輕世代的意願,不論民調結果,其實都屬假設性的問題。
與其臆測社會大眾參與國防的意願,政府可以成立一個小型部隊實施編裝實驗,讓社會看到國土防衛部隊的潛力,並展現軍隊也勇於突破。民眾是否買單,屆時自然清楚。
當國家面臨戰爭威脅,為何不給年輕人機會證明自己呢?
#種樹最好的時機是20年前_其次是現在
原文刊載於《蘋果日報》論壇版:
https://tinyurl.com/y6ebnpaf
全民防衛動員特性 在 盧秀燕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民安5號演習
#全民防衛動員
#多一分準備少一分災害
市民的安全,是政府最大的責任👊
秀燕今天全程主持「#108年全民防衛動員暨災害防救演習」,以台中市災害潛勢特性,模擬地震及颱風的複合性災害情境。透過✅兵棋推演、✅實兵演練,展現市府防救災整備成果💪
感謝國防部、公、民營單位及民間團體的參與,總計動員1,100餘人次。
確實做好防災防救演習,才能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全民防衛動員特性 在 孟買春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公民陣線發起人吳叡人:
「我相信只要我們召喚出台灣人民的意志,我們就擋得住這一波的攻擊,跨過台灣歷史的這一關,而台灣的民主獨立可以獲得鞏固,我們追求與世界同步的進步改革也可以持續下去。當然,萬一必要的話,我們還是會拿起掃把來抵抗──萬一必要的話。反正,活在台灣,本來就是一件拼命的事。」
-----
吳叡人發言全文
活在台灣,是一件拼命的事
吳叡人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1. 「活在台灣,是一件拼命的事情,如果你想做一個人的話。」我們現在會說自己是「台灣人」,但是「台灣人」這個群體是一波一波先來後到的移民和本地的原住民,在經過數百年的衝突磨合,以及土著化的過程才形成的。所謂「日久他鄉變故鄉」花了數百年,分類械鬥和族群衝突的消失,仇人變成一家人也花了數百年。我們現在也會說台灣是一個「獨立的民主國家」,但是台灣這個「獨立的民主國家」是在帝國夾縫之中,歷經連續的外來殖民統治,前仆後繼的抵抗,犧牲了無數生命,用數百年才打造出來的。稍微這樣簡單回顧一下台灣的形成史,我們會嚇出一身冷汗,體會到我們今天變成了台灣人,我們今天建立了一個民主自由的獨立國家,一點都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我們是在極困難,極為不利的條件之下,歷經迂迴曲折,才在偶然與必然條件的交錯中,才在先人與我們自己的努力下,變成了今天的我們,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民主。我們拚了命,付出了重大代價,才變成了台灣人,才造就了民主台灣,才有機會真正做一個人,自由的,自主的,獨立的,並且可以自由、自主、獨立地追求我們的夢想的人。我們拚了命,才終於成為康德所說的「道德主體」。
2. 各位,才在不久之前,我們還欣慰地認為,我們的國家終於已經形成,我們分裂已久的認同終於整合穩定,而我們的民主,歷經六次總統大選,三次政黨輪替,已經鞏固了。依照所有政治學教科書的法則,台灣已經形成一個穩定的民主國家。然而麻煩的是,台灣的困難處境,使台灣歷史的軌跡從來就不依循政治學教科書的法則發展。
3. 正當我們感覺自己正在穩定地形成一個民主國家,今後我們可以擺脫國家認同分裂的干擾,追求民主深化與進步價值的實現時─當我們開始慢慢覺得自己終於要變成一個真正的人的時候,這個應該已經相當穩定的民主國家,卻面臨了新的挑戰,而且是非常嚴厲的挑戰,嚴厲到了差點要解體。首先是一個全世界共同面臨的挑戰,也就是新自由主義的資本全球化。新自由主義資本全球化削弱台灣這個新興主權國家管制資本、保護社會的能力,放任資本與市場機制橫行,腐蝕了社會團結,並且造成台灣產業的空洞化與經濟轉型的停滯。另一個挑戰是東北亞地緣政治的威脅,這是台灣特有的命運,也就是中國帝國主義對台灣的侵略。這兩個威脅是相互關聯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使台灣資本從九零年代就爭先向中國移動。兩千年以來,加入WTO,乘著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之便開始擴張的中國,除了繼續對台灣的軍事恫嚇和外交孤立之外,更以「全球化」之名,開始對台灣採取地緣經濟學式的攻擊 (geo-economic aggression),也就是利用那些去中國投資的台灣資本家作為馬前卒,回頭向台灣國家施加「以商圍政,以經促統」壓力的攻擊。資本加上帝國,再加上台灣國內的買辦階級與買辦政黨裡應外合,台灣一度幾乎要成為中國的附庸。2013年底,長期親台的美國政治學家John Mearsheimer宣稱要「say goodbye to Taiwan」,著名國際寫手Robert Kaplan在他的地緣政治書籍中宣稱台灣被中國併吞,已成定局。而台灣的本土政黨菁英無力回天,只能坐視這一切發生。
4. 然而五年前的三一八,台灣公民社會取代政黨,奮起抵抗,成功動員台灣社會力,擋住了第一波的帝國侵略。本土政黨乘三一八運動之勢復甦,並且取得政權。當我們以為公民社會的努力終於換得數年的緩衝與喘息時間之際,中國早已展開第二波更兇猛、更全面與更細膩的侵略攻擊。這次除了升高軍事恫嚇與外交孤立,並且擴大經濟收買之外,更使用所謂「銳實力」的攻擊手法,運用網路攻擊與島內第五縱隊,利用台灣民主體制的開放特性與政黨競爭機制來造謠、滲透、分化、破壞民主。在這些壓力下,我們觀察到台灣認同在慢慢動搖,失敗主義、機會主義與民粹主義抬頭,民主體制逐步被腐蝕,而整個國家在靜靜地崩解。2018年11月24日,僅僅兩年半之間,受人民付託的本土政權就遭遇潰敗,再度陷台灣於存亡危機之中。1124的發生,不是意外,而是兩年多的外部攻擊與內部治理失敗共同醞釀的結果。
5. 現在的台灣,面臨雙重危機:國家消亡、民主崩解的危機,以及進步改革路線受阻,保守勢力回潮復辟的危機。當台灣再度深陷危機之際,台灣公民社會責無旁貸,必須再度奮起,守衛台灣的民主獨立。
6. 戰後台灣公民社會在形成初期,確實受惠於本土政黨菁英在政治場域推動民主化的努力,但經過三十年的成長、學習,如今台灣公民社會已經壯大為一股獨立於政黨之外的進步改革力量,並且在台灣民主深化與國家形成的過程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深刻烙印。台灣終於形成一個國家,但大體上又能免於新興國家常見的官方民族主義弊害,正是因為台灣公民社會積極參與的民主深化過程,制約了保守民族主義的興起。大家應該仍然記憶猶新,在2008-2014年這段期間,是公民社會取代了正當性崩解、士氣渙散的民進黨,成為最有效的在野制衡力量,最終在2014年318運動擋下了第一波的中國地緣經濟侵略攻勢,在四月擋下了核能四廠的興建,並且促成了民進黨政權的成立。
7. 台灣的親中政黨意圖以台灣主權交換政黨利益,他們以虛幻的經濟誘因,所謂「賺大錢、發大財」,要使台灣成為英國歷史學家Tony Judt所說的「厄運之地」─「厄運之地任蜂擁的災禍蹂躪,錢財在那裏高高堆起,人們卻衰敗凋零。」毫無疑問,這股勢力必須被掃除到歷史的灰燼之中。然而本土政權卻也身陷權力遊戲泥沼,疏離社會母體,遺忘初衷,喪失提出前瞻視野,感動人民,凝聚國家共識的能力,甚至對台灣身處之危機缺乏警覺,麻木不仁。去年1124大選失敗後才如大夢初醒,企圖亡羊補牢,然敵人早已長驅直入。
8. 對台灣民主獨立深具使命感的台灣公民社會,對政治社會的失敗深感憂心。我們沒有選舉利益包袱,不受權力名位魅惑,在台灣陷入深刻危機的此刻,在「三一八」五周年的今日,我們再度集結奮起,向台灣與世界宣示:我們願以「民主防衛」理念向全民示警,用長期視野的進步改革訴求團結社會,與政治工作者和全體台灣公民分工合作,和世界各國愛好民主人士攜手,共同促使台灣渡過危機。當若干本土政黨人士因敗選而對進步改革產生懷疑、失去信心之際,我們依然堅定主張持續各種深化民主的進步改革。我們認為進步改革路線與主權獨立與民主防衛不僅不衝突,反而是互補的,因為具有長期視野的進步改革,才能真正重建社會團結,而社會團結才是最有力的主權和民主防衛。
9. 在「三一八」五周年的今日,台灣公民社會再度為台灣民主而集結。第二次的三一八運動型態,將不是短暫的公民不服從式的佔領與抗爭,而是集結眾人信念、思想與熱情,以長期、綿密與組織性方式,在整個台灣社會中從事耕耘、擴散與召喚的行動。藉由鼓舞整個台灣社會的希望與熱情,藉由和所有台灣公民、所有正直的政治工作者共同奮鬥,我們希望召喚出我們的台灣共同體。
10. 台灣處在帝國夾縫之間,這個地緣政治位置,確實給我們帶來很多困擾,讓我們所有追求做一個自由有尊嚴的人的努力,都變得事倍功半。這也就是李登輝在二十五年前所說的「生而為台灣人」的「場所的悲哀」。這個情況,至今沒有改變,然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不幸的地緣政治位置,並不是不可克服的魔咒。讓我們再複習一下歷史。從1920年《台灣青年》創刊號提出「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主張到今天,我們花了一百年,整整一百年,在帝國夾縫之間創造了一個民主自由獨立的國家。五年前,我們也成功擋住了一波帝國的強勢侵略攻勢。台灣確實受困,但是困境也逼出了台灣人的創意,堅定了台灣人的意志。我們奮鬥了一百年,付出了重大的代價,才終於有了故鄉,有了國家,有了民主和自由─才終於成為了一個人,我們並不打算放棄我們做為人的所有這一切條件。我們不必妄自菲薄,因為台灣其實很強,而且全世界的民主國家都支持民主台灣;相反的,試圖侵略台灣的獨裁中國此刻卻是內外交迫,受文明世界所孤立。我相信只要我們召喚出台灣人民的意志,我們就擋得住這一波的攻擊,跨過台灣歷史的這一關,而台灣的民主獨立可以獲得鞏固,我們追求與世界同步的進步改革也可以持續下去。當然,萬一必要的話,我們還是會拿起掃把來抵抗──萬一必要的話。反正,活在台灣,本來就是一件拼命的事。(2019.3.18 318運動五週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