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景,央行正常應「放水」,卻因為全球供應鏈斷裂令物價上漲,使央行反其道「收水」遏止通脹,這就是我一年多前已講「後疫情時代」下將面臨的「滯脹風險」。對央行而言,這是個「向左走向右走」的難題。特別是對於已有28萬億美元國債的美國,滯脹就是「美元遊戲」的死門。
大家有時間可重溫我這兩年疫情前後所寫的文章,值得大家重溫。局勢正按照劇本一步步的進行,大家要及早部署,然後繫好安全帶,準備坐上大時代的過山車。
———————————————
向左走 向右走的大時代
全球各國央行為應對新冠肺炎的疫情,均紛紛減息,重啟大規模量化寬鬆(QE)救市。部份經濟學家以傳統的貨幣經濟理論分析,均認為「無上限量寬」即將會帶來全球史無前例的惡性通脹(hyperinflation)。然而,全球經濟不景氣,加上新冠肺炎等不明朗因素將導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縮,按此推斷理應會出現通縮。那麼,全球物價的走向應該會是向左走(通脹/滯脹)還是向右走(通縮)?這是一個複雜而有趣的議題。
要解題,首先要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所有經濟理論都不外乎「供求理論」(即DSE同學仔都會的demand & supply),關鍵是將「供求理論」放在哪一個市場進行分析,而得出綜合的結論。今時今日,我們面對變化最大的主要有兩個市場,一是貨物市場,二是貨幣市場。
大家印象中應該還記得,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新增了數以萬億計的貨幣供應,不少經濟學家都認為會引發全球通惡性通脹。然而,惡性通脹最後並沒有到來。原因之一是全球化導致的產能過剩。全球化供應鏈使生產鏈由先進國轉移集中佈局在中國、越南、柬埔寨和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大幅增加全球產能的同時,其低廉的生產成本及關稅的下調大幅降低了物價成本。在全球化供應鏈下,一個國家的物價水平已並非由單一國家的國內的供求所決定,而是以全球產能反映的總供應與全球性需求的角力。
另一方面,量寬新增的貨幣供應沒能有效地流入實體經濟,反而增加了投資/投機性需求,資金追逐高息及風險資產,最後只推升資產價格,要知道資產價格並不會計入消費物價指數(CPI)去衡量通脹水平。這是為何海嘯後的十年,儘管大規模QE,全球的通脹率仍然維持低水平,箇中的原因是全球產能過盛和資金流向資產市場的兩大主因。
以上是08年金融海嘯後十年的情況。然而,今次情況將會比當年有所不同,而且將會更複雜。首先,今次黑天鵝的主角是新冠肺炎,而新冠肺炎的傳播性使人人都不敢外出消費,一切都好像回歸基本,人人都只會搶購日用品,對於非必要的奢侈品需求一下子完全消失,消費意欲預期都會維持低沉相當一段時間。更重要的是,各國的封城封關使經濟完全停頓,全球供應鏈斷裂。正所謂飛得越高,跌得越痛。近年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得越來越成熟,當發展中國家集中生產,已發展國家加強科技的發展和消費,生產要素成本大幅下降,關稅下調,國際貿易效率一日比一日提高。萬萬想不到的是,一個看似完美的「全球供應鏈模式」,竟然被一隻黑天鵝切斷了,還要是完美地解體,一個完美的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正在發生,各國即時走向供應鏈本地化(localization)。從此,產能不再過剩。
另一方面,正如前文《「對症下藥」還是「落錯藥」?》所講,量化寬鬆手段能夠即時解決的並非實體經濟的問題,要量寬能夠解決經濟問題,其關鍵在於資金流向是否能夠有效流入實體經濟,但事實證明,大部份資金最終只會流向投資/投機,資金追逐資產,最終使資產價格不停上升,情況如08年金融海嘯後十年一樣。因此,要真正救經濟,一定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雙管齊下。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錢從何來?同一個題,2016年特朗普上場時我也問過,當時我寫了一篇名為《特朗普上場 (二) - 錢從何來與加息的邏輯》的文章。大家有時間可以參考一下。
有關「錢從何來」的問題,一般的財政政策項下的政府支出(Government Expenditure)是從政府的財政儲備而來。正如我們香港政府昨天剛公佈的1375億港元大規模抗疫救市措施,號稱是史無前例,但要知道香港政府目前的財政儲備有1.1萬億,而「全副身家」(即計及外匯基金的總資產高達4萬億港元),是次的大規模救市的支出對比副「身家」依然是九牛一毛,可以說全民退休好幾年也沒有問題。這是為何我經常說香港的金融系統和基礎是非常穩健,即管是當年金融海嘯,香港的金融系統依然穩健。
另一方面,根據美國財政部2月12日公布的數據,美國預算赤字達到1.06萬億美元,而國家債務總額達到了23.3萬億美元,這是天文數字。當數字去到一定水平後,其實已經再沒意思,天文數字的債務不是債務,因為根本償還不了,再增個一兩萬億美元,影響不大,美元依然是「美元遊戲」棋盤下的唯一「代幣」,各個遊戲參與者只能相信美元,不信者大可離場。至於如何離場,我目前還未想得到。或者說,如果連我都想得出來,我想大部份國家應該一早已經離場。
巨額財政赤字下,美國如何支付即將推出的「2萬億美元救市計劃」?答案只有一個,就是直接向聯儲局借貸,那聯儲局的錢從何而來?那當然又是「憑空印出來」,原理跟QE一樣。說白了,就是美國財政部借聯儲局的手印鈔,因為美國政府很難還清這筆錢,或者亦沒有打算還錢。因此,對美國來說,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雙管齊下」實際上是「雙QE」。
如今,美國政府的債務負擔已經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0%,以美國財政年年赤字的作風,這筆負債只會越來越多。因此,美國政府的負債相當於美元的永久性超發。在世界上存在的美元只會越來越多,全球的財富在美國「印鈔」的過程中被稀釋,世界各國再一次被美國政府「收割」。當然,在全球都面臨嚴重經濟危機的時候,美元超發的危害並不明顯,反而能提高市場流動性。但是,經濟危機過後,金融槓桿會迅速放大美元超發的危害,形成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
事實上新冠肺炎疫情只是引發美國金融危機的導火線,美股及債券價格之所以會迅速下跌,是因為長期貨幣超發導致金融體系中積累了大量泡沫。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長期採取量化寬鬆政策刺激經濟,導致債務槓桿高企、資產價格高估。疫情對本身疲弱的實體經濟的衝擊刺破了債券、股票等金融底層資產的泡沫,導致相關的衍生金融產品定價體系瞬間崩塌。而為了解決金融市場的問題,聯儲局選擇了QE,繼續向金融體系中注水,繼續「培育」資產泡沫,同時拉闊貧富懸殊,然後當下一個黑天鵝來臨時又再推QE。這個情況,在未來會繼續重演,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世界各國的財富將不停被收割。
可是,這次與之前不同的是,在今次的「雙QE」中,除了無限量QE的貨幣政策外,美國財政部借聯儲局的手印鈔推出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會直接將資金注入經濟實體。另一方面,世界各國開始發現孤注一擲全球化的風險,如以單一國家如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風險,同時亦揭示了全球各國對全球化的隱憂,即使疫情過後,全球化再次啟動時各國之間的互信也大不如前。最後各國只會「各家自掃門前雪」,在表面上呼喊著「全球化口號」的同時,開始建立自己本地的供應鏈,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化也就只成為一個「口號」。未來世界很大可能會走回頭路,「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會令生產要素成本提升,慢慢回復至全球化之前的水平,過去全球化所導至的產能過盛不再。當兩大壓抑通脹的因素不再存在,當經濟回復正常時,全球或產生流動性過剩,而最終導致通脹的來臨,到時美聯儲不得不加息控制通脹,但在疲弱的經濟下加息會剌破經濟/資產泡沫,形成「向左走向右走」的兩難局面,而滯脹(Stagflation)就是「美元遊戲」的死門。這一天可能是「美元遊戲」的終結,同時也可能是世界經濟的嚴重崩潰。
我曾說過,最好解決泡沫的方法不是去延長泡沫爆破的時間,而是讓泡沫直接爆破。
Starman
2020.4.10
原文: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10.html?m=1
#舊文重溫系列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啟動接觸、開啟話題,你需要有...
全球化的 生 與 死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第 18 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下)之一 (文字版)
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不只把注意力只放在疫情數字的控制上,以免見樹不見林。而要更關注一些根本的問題。
上一集我們已經談過一些課題,這一集我們先來談政府的角色與作為。
1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劉紹華教授,去年曾經寫過一本書,
談疫情時代的一些關鍵詞。
這次我問她,過了這段時間,會不會再加新什麼關鍵字。
劉教授說她會加「專家」這個關鍵詞。
為什麼?
劉紹華教授說:每天疫情指揮中心向大家提出報告,也說他們有個決策委員會。但是她問我:「你知道是哪些人嗎?」
這些人到底是誰,媒體要不到資料,法律學者也要不到資料。
她說:在我們所知道的世界許多民主國家裡,這是不會發生的事。
即使在臺灣也一樣。
在這一次疫情爆發之前,我們政府的運作也沒有這樣。
這麼重要的一個單位在決定這麼多重大的事情,裡面有所謂的決策委員會,但其中有哪些專家、委員,卻沒人知道,這樣的事情以前是沒有發生過的。
我問劉教授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她說這就是因為一旦我們把控制疫情的數字放在一切事情之首的時候,當然其他的事情都會放到其次,不受注意。
這麼重大的事情,決定的專家卻隱形了 ,這不是民主社會的常態。
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李建良教授,也有同樣的觀察。
他說:現在防疫權力這麼集中的情況,稀釋了法規上的一些正當性。
衛福部部長究竟是根據什麼法源來代行閣揆的職掌?
真正的指揮官是誰?
真正出了重大的問題,誰要來負責?
都是不清楚的。
疫苗的分配也是。到底有哪些科學基礎、價值選擇、政策衡量?
打疫苗的順序,又實際上是由誰來決定的?出了問題,如果要追究決策環節的時候,到底是誰要負責?
決策的透明度、決策的過程,到底是根據什麼標準跟流程做出來的?
這些目前也都是不清楚的。
所有這些,都是當政府在一切以疫情控制為最優先的時候,所忽略的事情。
2.
另外,當然還有公民權益的倒退。
劉紹華教授指出:去年疫情爆發之後,只禁止滯留湖北的臺灣人返臺;從別的地方返台的人卻沒有這種限制。
一個民主國家,把公民的基本權益做這種限制,是不該有的情況。
劉教授說:在這個過程裡,提出質疑,就會被要求團結;有不同的意見,又很容易被打成中共的同路人。
她說:從去年開始,中央的政策都在喊全島一致,一直到最近,所謂的要不要解封這樣的事情,才交由地方政府來決定。
她認為,這是因為亞洲經過威權文化洗禮的地方,都容易就以為團結就是整齊劃一。
但她說,看教宗這本書就會知道,像教宗講的團結, 就比較像是禮運大同篇裡面所講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如果不能容納多元的聲音,那到底怎麼形成一個社會的共識?怎麼形成真正的所謂生命共同體呢?」她問。
政大公共行政學系杜文苓教授也說:在一個社會裡面怎樣調節不同的意見,互相尊重,讓不同的意見可以創造出新的思考和解方,是極關重要的。
杜教授說:教宗在這本書裡面講 「不同意見 可以保留高音處的和弦」。這樣才可以使得社會的聲音更繽紛,更豐富,不落俗套。
此外,李建良教授也指出:就是疫情期間很多會議都採取網上會議的時候,視訊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會減弱,重要的決策很容易就被輕鬆通過。
而線上型式的利弊就是,一方面有利於資訊的傳播、記錄,
但不利的一點就是公共政策會如此決定。
李建良教授也特別提醒:數位足跡的資訊掌控跟使用,事後如何還權於民,或者說是如何還私於民,這些事情也都是政府應該事先就清楚說明的。不能等到人民要求說明一點,政府才做一點。
3
除了政府的角色之外,公民社會的課題也非常關鍵。
清大通識教育中心的林文源教授,這一年多來一直在密切觀察臺灣在疫情時代所發生的種種現象。
他說:就像世界經濟在疫情爆發之前重視全球化的長練,而疫情爆發之後開始注意各地區的短練,台灣對疫情的關注和因應,也有長練和短練。
林教授說:臺灣的疫情,其實可以分成前後兩個階段。
今年五月之前,很容易讓人覺得台北就是全台灣,非常中心化,也像是重視的是長練。
而今年五月之後的第二階段,才開始更注意各地當地的現象,在地化的討論和因應。
林文源教授觀察上半場的另一個現象是 :大家的討論都好像參加政論節目,而下半場則出現比較多的個人化的行動,實質考量。
假新聞很多,但是主動對抗假新聞,補資訊漏洞的人也多起來。
「臺灣跟中國的較量,從過去政府之間好像是長程飛彈的較量,改為現在民間的巷口的肉搏戰。」他說。
當萬華茶室事件爆發後,固然有很多人在污名化,但是也很多 NGO 的從業人員在關心這些弱勢者,為她們發聲。
所以他說看到民間很多人在主動論述,幫我們釐清社會的樣貎,因而可以準備未來可以做什麼事情。
因此,林文源教授說他看到很多人像是在日常生活裡進行個人的社會運動。
許多其他學者也有相同的觀察。
杜文苓教授說:如果只看主流媒體,會只看到對立立場的相互指責,看不到社會有什麼其他自主性的力量。
但事實上,杜教授說,像社會出現對萬華茶室的污名化之後,出現很多自主性的草根力量在行動,協助街友、性工作者。
她說,這是我們社會可貴而重要的力量,也是我們面對未來挑戰的靭性力量。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的趙恩潔教授提醒要注意兩大結構性的問題。
第一是要注意資本的不平等。
她提出所謂 COVID 難民這個概念。
她說,這一次疫情的傳播,全世界皆然,都是因為有些人可以搭飛機在空中到處旅遊 , 所以造成了快速的全球性蔓延。
然後等疫情爆發之後,以臺灣為例,很多人就因為臺灣安全,就回到了臺灣;可是等到臺灣的疫情爆發,疫苗又短缺的時候,這些人就又馬上又離開臺灣,
再到其他可以打疫苗,他們認為更安全的地方。
趙教授認為這是一種資本的不平等。
有些人有條件一直這樣飛來飛去,不但造成了病毒的傳播,又能夠這個及早找到自己認為安全的避風港。
相對之下,社會裡比較弱勢的人,沒法像他們這樣移動的人,居於非常不利的情況。
趙教授提醒的第二點,是大規模農業和養殖動物的問題。
養殖動物從以前開始就是很多傳染病的起源,目前當然更是我們要小心的源頭。
而她看到現在許多人因為這次疫情,已經改變自己的注意,
改為開始注重在地的生活圈,發展農業自主。
她認為這也是公民社會裡大家在實踐勇敢夢想的行動。
4
在一個公民社會裡,溝通當然是非常重要的。
劉紹華教授說,所謂觀察問題,並不光是說「看」到問題就可以。
光是「看」,也可能會「睜眼說瞎話」。
她說:觀察問題,需要有一段距離,才能需要「景深」。有了景深,才會觀察得立體化。
劉教授說,但是臺灣的人口密度很高,大家都很貼近,所以討論公共議題的時候,經常難以產生必要的「情緒距離」和「眼光距離」,也就難以產生「景深」。
她說:這一點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對於如何溝通,台北醫學大學林益仁教授提出一個觀點。
林益仁教授長期觀察原住民文化,參與原住民的活動。
他說:台灣的地理很特別。從海平面上升,到亞熱帶、溫帶,甚至到高山是寒帶。 所以我們的植物生態非常多元。
林教授說我們的社會也是一樣。人口有非常有多元的各種背景,和澳洲一樣也是墾殖社會,但是擠在一個小很多的土地上。
所以林益仁教授認為:我們社會的對話,可以參考原住民的這個方式。
他說,泰雅族裡面有句話話叫「 sbalay」。
「balay」就是真相,「sbalay 」就是找尋真相,和解。
所以當泰雅族碰到他們族裡面出現爭議的時候,就會把大家找來,都坐在一起 ; 你把你看到的講出來,我把我看到的講出來,他把他看到的講出來 。
林教授說,通常大家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都講出來,轉了一圈之後,
大家大致就會有一個答案出來了。
所以,林益仁教授認為:這是我們可以向原住民借鏡參考的一種溝通跟對話的模式。
我們談過了疫情時代為什麼不能只是關注每天確診人數、死亡人數這些表面上、結果性的指標,卻不注意其他更根本、更原由性的課題之後,下面最後一集,我們來談一下疫情時代,我們為什麼需要勇敢地夢想、有一個美好的夢想,以及台灣想要進入國際社會所該有的準備。
謝謝大家。
我們最後一集見。
全球化的 生 與 死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個男人因為殺了自己的太太,而決定成為一名作家,並寫下了20世紀公認的經典文學之作《裸體午餐 Naked Lunch》(1959)。
.
一切要先回到1946年。32歲的威廉.布洛斯(William Burroughs)因為偽造麻醉藥品的處方被捕,當時的他還沒有成為一名「聲名狼藉」的作家。他與女友瓊.佛瑪(Joan Vollmer)兩人都深陷毒癮,而布洛斯則同時以販毒來換毒。
.
為了逃離司法制裁,布洛斯倉促地與佛瑪成婚,在1950年逃往墨西哥定居。不過這對新婚夫婦對彼此卻很快陷入厭倦,少了毒品的催化,生活的現實逐漸放大。擁有雙性戀傾向的布洛斯轉而向其他男人尋歡,而深受戒斷症狀所苦的佛瑪則染上酗酒惡習。
.
在1951年9月6日,夫婦倆與友人在酒吧聚會。酒醉的布洛斯取出一把手槍,高呼現在是玩「威爾.泰爾(William Tell)」的時候了。該遊戲的玩法,是將一個物品放在一方頭上,另一方試圖擊落之。同樣醉醺醺的佛瑪也同意了,將高腳杯放在自己的頭頂上。
.
布洛斯的子彈呼嘯而過,射穿了佛瑪的腦門。
.
事發後,布洛斯被當地監獄拘留了13日。後來因為他的家人前來賄賂墨西哥官員,使得他得以獲得保釋。在現場的友人則謊稱布洛斯是在裝子彈的時候誤射,彈道學專家也收了一筆賄賂,故同意為這個說法背書。但眼見審判不斷拖延,布洛斯最後寧願逃回美國受審,最後被判入監兩年。
.
到底當時的具體事發經過為何,也沒人說得清,有人認為布洛斯是蓄意殺妻,而他們的好友、「垮掉的一代」的詩人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則主張瓊.佛瑪在死前幾週就有厭世傾向,指出她同意參與這場遊戲正是意味著她可能本來就想求死。
.
無論如何,殺害妻子之後的威廉.布洛斯忽然覺得有股力量激發了他,讓他得以義無反顧地投身寫作事業。他自言:「如果不是因為瓊的死,我永遠不會成為一名作家。」並強調有一股「醜陋的精神」要佔有他的心智,而透過寫作與之對抗,是唯一的出路。
.
不過他說指稱的「醜陋的精神」不是一種心理疾病,而是真的相信有邪靈入侵他的身體。於是布洛斯非常認真地投身神秘學研究,親自走訪哥倫比亞、祕魯尋找巫醫迷幻藥雅哈,也參加過驅逐惡靈的薩滿教儀式。他的創傷也意外對後世的流行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據說包括「23之謎」(23 Enigma)和2012年世界末日的馬雅預言,都是威廉.布洛斯最早開始散布。
.
為了對抗體內的邪靈,威廉.布洛斯寫就《裸體午餐 Naked Lunch》,在1959年出版。很難具體敘述故事劇情,因為該書是一部沒有明確情節的非線性敘事之作,大概是關於一名特務(作者投射)逃離警察追捕而來到墨西哥之後的生活。由於布洛斯本身確實在一個尚未全球化的時代,便有周遊南美、歐洲與北非等地的經驗,於是他的作品本身不具有典型美國式的浪漫主義,一切見地都是獨樹一幟的,甚至存在大量乏人使用的生澀用語或市井色彩的黑話。
.
布洛斯本人在60年代時也開始執導實驗短片,因此也產生了將之搬上大銀幕的構想,不過人物太多、場景太多、沒有明確故事、太多淫穢場面等等,他也很快打消了念頭。
.
不過,加拿大鬼才導演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在1991年完成了這項不可能的挑戰。只是他也知道如果照著小說拍,電影肯定無法成立,直言如果真的照小說拍,預算恐怕要一億美金,「然後被全世界所有國家禁映」。
.
於是他決定另闢蹊徑,採取的角度是融合更多威廉.布洛斯的人生真實經歷在其中。甚至也可以說,這是一部威廉.布洛斯的傳記電影,「同時也有一點《裸體午餐》的情節」。
.
柯能堡在布洛斯的首肯之下,自由地將他對這個作家的理解轉化在故事之中,包括殺妻造成的心理陰影、藥物濫用與同志生活等等。看過原作小說的影評人無不為柯能堡的創造力感到驚艷,影評人喬納森.羅森鮑姆(Jonathan Rosenbaum)更將片中如同夢魘的迷幻場面與大衛.林區(David Lynch)的《橡皮頭 Eraserhead》(1977)相提並論(附圖)。
.
但一般觀眾恐怕就沒那麼領情了,影迷固然可能會為大衛.柯能堡創造的奇幻場面感到著迷,但如果事前不知道威廉.布洛斯的生平與他的小說,根本無法看懂。因此觀眾口碑與票房雙輸。
.
也許很多觀眾真的就像《辛普森家庭 The Simpsons》(1989-)當中霸子與他的朋友們一樣,被片名誤導,以為這是一部成人電影。當他們看完走出戲院之後,阿浮說:「我想這個片名至少搞錯了兩件事。」(意指這部電影既無關裸體,也與午餐無關。)(附圖請見留言處)
.
就現在來看,無論是原作小說還是電影版,《裸體午餐》都被視為經典。不過它同時也令新一代的學者感到尷尬。威廉.布洛斯聲稱自己是在殺妻之後才獲得了投入寫作的動力,雖然他堅稱自己真的是誤殺,也入獄服了刑,但他卻也的確利用了此一事件,讓自己獲得了一種神話地位。不僅成為文壇傳奇,也成為反文化運動的偶像人物。
.
如果現在有人說自己的才華是靠殺人得來,一定會面臨抵制,但在上個世紀時居然沒有任何人覺得他的言論有任何不妥。難道瓊.佛瑪的性命真的不比威廉.布洛斯的文學作品還來得重要嗎?如果他活過21世紀,能否逃得過取消文化的狙擊呢?又或者,既然人已辭世,這樣的事情就不需要再繼續追究了呢?
.
各位,你怎麼看?
甲上娛樂 #裸體午餐 #NakedLunch #威廉布洛斯 #WilliamBurroughs #JoanVollmer #大衛柯能堡 #DavidCronenberg
全球化的 生 與 死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啟動接觸、開啟話題,你需要有一顆願意欣賞的心
課程連結:https://pros.is/SPQZ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3hUVtIhDZE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QWLR2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我們每週一到週五晚上7點準時為你更新,結合心理跟生活的真實運用,陪伴你每天進步一點點,如果你每天都想要有所進步的話,那就請你一定要訂閱我們的頻道哦!
我想很多人都看過一部經典的電影——神鬼戰士(Gladiator),在這部電影裡面都有這樣的畫面,就是當決鬥結束之後,國王的拇指朝下,就意味著這一個鬥士要被殺掉,國王賜他死,但是如果拇指朝上的話呢,就是讓這個鬥士活下來。
事實上呢,透過這樣的一個畫面跟過程哦,很多人就會覺得,噢!原來那個時代拇指向上跟拇指向下跟我們現代所指涉的意義應該是很類似的,向上就是「讚」,就是肯定、就是讓你活下來、就是你很棒,而向下呢?相反的意思,
可是你知道嗎?如果把時代還原回古羅馬,大拇指向上跟向下的意義其實是跟我們現代的認知是完全相反的,如果是在古羅馬到了競技的尾聲,一但觀戰的國王竪起了大拇指,那絕對不是要給這些鬥士點個讚,而是要讓這些人「領便當」,就是要讓這些人被殺掉了。
所以如果你穿越回古羅馬那個時候,你是一名鬥士,你最期待看到的是國王把他的拇指向下倒轉,這才是讚許你,這才是一個你能夠活命的手勢啊。然而如果回到現代,也不是在每個文化背景裡面拇指頭向上比讚就真的是「讚」的意思。
其實在伊朗的傳統裡面,竪起拇指也是一種冒犯性的手勢,那跟我們在一般認同的文化裡面竪起中指差不多的意思。可是很有趣的地方是,大概是受到全球化的「文化趨同性」的影響,其實在伊朗的新一代年輕人也慢慢的把竪起大拇指的意義,跟全世界共同的認知就是「讚、你很棒」,已經產生了這樣的認同。
所以如果你現在到伊朗發現年輕一輩的人跟你比「讚」,那意思上可能就很值得玩味了。你可能就要想一下他到底是在稱讚你還是在冒犯你呢?
今天跟你分享這個內容是帶一點趣味性的,可是在這個趣味性的背後,你有沒有想到你現在的生活,其實每一個個人或每個群體都有他們共同認同的文化價值,而在這個文化價值底下會有一些共同的想法跟信念,一些共同的行為準則,只是我們多數時候哦,我們在跟別人相處,或者是在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你想想,在第一時間你會觀察嗎?
又或者是你知道該觀察什麼嗎?我們常常是帶著自己的習慣,也可以說明白一點叫「自己的偏見」,你可能會以為自己有在觀察,自己有提高敏感度去sense眼前的人,或者是環境怎麼回事。
但是多數時候,說得更精確一點,其實你是帶著自己的預設,去核對自己想核對的答案,以導致於哦,我們常常在面對陌生的人或者是陌生的環境的時候,我們依然說自己習慣說的話,看自己習慣看的事情,然後用自己習慣的觀念去認知理解眼前的人、事、物,這就導致了很多表錯情啊,會錯意。
然而這個部分還算是比較輕微的,嚴重的話就是對於眼前情勢的誤判,我想這些誤判如果從輕微的來說可能就是鬧一點笑話,但如果從嚴重的角度來看,他可能就是讓你無法跟別人達成共識、產生合作,或者是自己已經陷入了欺騙的陷阱而完全不自知,回想一下自己過去的經驗,我想你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歷程吧!
在這裡我邀請你想像一下,如果你能夠學會一套技術、一個系統,讓你在很多環境裡面,能夠打開最適當的敏感度,對於那些別人,他的行為背後可能說指涉的意思,他的表述、他所講的話,背後可能「真、偽」還是哪些可以參考?哪些需要檢核?哪些需要再次地釐清?你都有一個很清楚的認知,就會讓你在面對各種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的時候,更加地成竹在胸呢~
帶著這份自信還有安定,你在透過適當的問句,知道在什麼時候要問什麼話,什麼時候要去檢核什麼訊息,在關鍵的時刻怎麼樣用問句的引導,讓對方產生對你的信任跟合作,讓別人覺得跟你合作是一個更好的選項,透過這個歷程能夠跟你在乎的人的達成必要的共識。
對於這樣的自己有所憧憬,也希望自己能夠透過學習長出這樣的能力的話,那麼我在這裡就要跟你推薦,我在10月13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這一門課哦!這是一門實體課程,是我這一門課程的第二十期,前面已經有非常非常多的學員,來自於各行各業各個不同的專業領域,都在這門課得到很大的學習跟前進。
我在這邊也期待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因為10月13號這一期是我在2020年「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的最後一期,如果你錯過的話,就要等到明年三、四月之後了。
我即將會用4周的時間,陪伴你一起去建立起觀看、傾聽、發問跟整合性的思維,讓你在面對多變的環境,能夠建立起跟他人化解差異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然而不管你會不會踏進我的教室,我都希望你透過今天的分享,讓你在面對各種不同的人進入不同的環境的時候,能夠長出必要的敏感度,因為這樣子退一步才能夠保護你自己,進一步才能夠為自己爭取到更好的資源條件跟位置,祝福你!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除了YouTube之外我們也有Podcast的頻道,你只要在Podcast的應用裡面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你就可以訂閱我們,也記得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我們需要你用最具體的行動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提到的10月13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望聞問切」,這是2020年的最後一期,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名額也在倒數了,期盼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相關的報名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的都有連結,期待你的加入,希望我能夠在10月13號的教室裡見到你,那麼今天就跟你聊到這邊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全球化的 生 與 死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國際法的日內瓦公約裡明明就規定了「醫療隊無論何時均應受尊重和保護,並不應成為攻擊的對象。」為什麼這幾年來還是聽到越來越多醫療團隊受到攻擊的新聞出現。
但其實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這幾年來聽到越來越多在中東以及非洲地區的NGO團體,被他們正在幫助的當地人民厭惡。」不管你是醫療人員還是誰,基本上只要你是外來的白人,都很有可能會被當地民眾討厭;因為排外的風氣越是盛行,就會讓這些NGO團體所面臨的風險跟著升高。只不過醫療人員在國際間有明確的保障共識,所以被攻擊的新聞才特別顯眼。
雖然許多NGO團體來到當地,都為當地帶來許多實質的貢獻,但是,卻也帶來很多本來沒有的社會或是文化的衝突。有些是因為NGO內部人員或是組織本身的腐敗,對當地人民反而造成更嚴重的傷害。比如說在肯亞,因為當地政治穩定、氣候宜人,大部分的人都會說英文,是許多人參與NGO工作的首選。但是當地的NGO協調委員會就曾經說過,在肯亞活動的NGO人員大概有一萬兩千人,但是大部分做的都是一些其實沒什麼路用的工作,又可以領比當地人平均多四倍的薪水。有的NGO為了吸引外派人員,提供很好的福利措施,給房子、車子、保險,小孩子來有高級學校可以讀、家裡還可以請清潔人員和廚師等。這樣的規格對比當地還有36%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自然會衍伸出不少問題。
之前衛報更曾經報導過,有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內部人員寫email對媒體爆料,說資深長官挪用防治伊波拉病毒的錢,幫自己的女朋友買機票,還有用不合理的高價從杜拜空運車輛。email裡還有提到,很多WHO的人員對非洲當地人有嚴重的歧視。如果這個爆料是真的,那就是WHO的人員自己把事情變成種族問題。
這還不是最誇張的例子喔。我看到最誇張的例子,有一個美國籍的Katie Meyler,跟賴比瑞亞籍的Macintosh Johnson,兩個人一起在賴比瑞亞幫助政府設立學校。本來賴比瑞亞大概有60%的失學兒童,政府一聽說有人要來幫忙當然超開心的啊,他們就一直合作總共開了19間學校,在2013年的時候盛大開幕。結果還不到一年,隔年年一月就有護士發現學生感染了性病,結果竟然是被這個共同創辦人Macintosh Johnson強暴。
後續的調查還發現受害者根本不只這一個人,是大概30個人左右,年紀最小的受害者當時還只有10歲。後來這個Macintosh Johnson很快就被逮捕了,在2016年死在監獄裡,死因是愛滋病的併發症。
這都只是一些NGO團體反而帶來很多麻煩的例子,總而言之,在這些國家就已經普遍對於西方來的白人越來越不信任,甚至已經強烈到不少人希望這些人通通滾回去。雖然NGO團體對當地還是有不少貢獻,但就是會有豬隊友抱著「哎呀你們好可憐喲」、「哎呀我來幫幫你們這些落後國家吧」的這種「白人救世主情結」。
而且有些NGO或是民間志願組織,雖然這些名字聽起來都很厲害,但沒有任何單位可以來保證他們擁有專業技能與水準。所以當這些團體做著跨國援助時,基本上都只能靠各個國家自己跟這些團體互相協調。啊出包了怎麼辦,負責人最多最多就破產或是被判刑,大部分都是跑回自己國家被罵一罵就沒事了。但是他們所帶來幾乎的都是一些社會規模的問題,都不是只要少少幾個創辦人或是內部人員負責就可以處理的。要是真的出事了怎麼辦,這些國家難道就倒霉嗎?
因此前一陣子在非洲出現了一個叫做”No White Saviors”的團體,有當地人也有美國人,雖然規模不大,但宗旨是要呼籲大家在投入自己的資源參與援助之前,先花點時間多了解你想要幫助的人、國家、社會以及文化。才不會到了當地反而帶來更多問題。
在現今的國際環境,任何只要掛上”國際”的名字以乎就變得更困難。不管是救援工作或是各種跨國的經濟、文化協助,都是非常需要當地人民與NGO團體長期的信任及合作,才能有效推展。也許我們以前在全球化的年代,對與外國的交往,太強調好的地方,太忽略了壞的地方,造成反對全球化的勢力全面反擊。
但看到這些想要幫助人的救援人員這樣被攻擊,我不禁要想,是不是又只看到壞的地方,但把好的地方全都抹去了呢?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全球化的 生 與 死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中美貿易戰越打越激烈,上星期的華為禁令,我同意大多數財經專家的觀察,就是華為禁令比關稅嚴重多了。
還不到一個星期,本來還希望能保持旁觀者身分的像是歐洲或台灣,應該都深刻體會到,不管你想不想,自己也被推到戰線上了。
美國的華為禁令,是禁止美國公司跟華為做生意。華為產品進不了美國,大家早己心裡有數,狠的是不讓美國賣產品給華為。
這中間最讓大家震撼當然是Google。
幾個重點:
**現有華為手機用戶不用緊張,禁令不影響現在用戶,只是將來更新Android版本時,可能無法跟著更新
**將來華為手機也不是都不能用Google,只是比較麻煩,功能也無法像現在這麼全面
**華為新機被禁令影響最大,沒有Google 的華為手機在中國以外很難賣。中國用戶可以用騰訊用百度,反正Google在大陸被禁,本來就用不到。但占華為手機市場1/4的歐洲用戶可還是用Google
**中國不是沒有試圖發展自己的操作系統,七年前就開發了鴻蒙。但操作系統的問題是要有很多各國app開發者一起來共襄勝舉,才會百花齊放,有精采的創意,大家越用越愛。這個生態概念Google有,Apple有,其他人都沒有。Google跟Apple能有,就是早早全球化的結果。
這是為什麼本來看起來還很挺華為的歐洲,在Google消息發布之後,看到一大堆電信業者都說要先暫停銷售華為新機。
國外市場手機賣慘,華為不會死,中國市場養得起華為。
真正的戰場是5G。中美兩國搶的是將來世界的主導權。
這是為什麼任正非昨天的談話,最重要的一句話是:5G不會受到影響。
在這5G戰場裡, 歐洲的態度就變得非常重要。
如果歐洲不放棄華為,中國跟歐洲加在一起,美國很可能會輸掉5G戰役。但如果歐洲不支持華為,中國的5G前途就很難預測了。
美國喊了半天要在5G上杯葛華為,歐洲本來是不怎麼鳥川普的。不是說他們不擔心“華為間諜”說,但更重要的是歐洲在4G己經用了很多華為產品,現在要升級5G,華為仍是最好最便宜的選項。這是為什麼華為的歐盟代表劉康在歐洲的喊話就有兩個重點
A.你不怕美國將來也這樣對付你嗎?
B.華為在歐洲耕耘很久,華為5G是中歐一起生出來的:「華為的5G方案不僅僅是市場中最好的,而且這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歐洲的產品,因為很多的技術都是歐洲的研究人員人員和科學家研發出來的.....華為已經在歐洲深耕了20年,在歐洲擁有1.22萬名員工,其中70%的員工都是來自本地。在2018年時,華為在歐洲採訪了超過56億歐元的貨物和服務,並與140個歐洲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有研發合作。」
https://kknews.cc/world/z9rxgnp.html
歐洲先前還沒放棄華為是因為在5G上,自身利益與華為深得多,所以當川普想以「間諜說」這種政治喊話,想讓歐洲國家轉向並不成功,你看英國,照理說右派執政的英國應該要響應川普的,但英國首相梅伊最後仍決定讓華為做”無關國家安全”的5G建設,在消息走漏之後,才想盡辦法向華府解釋。這是口袋考量高於外交考量的結果。巴西難道不是嗎?巴西總統波索納洛跟川普那麼麻吉,5G還不是要給華為做?
但現在川普不讓美國供應商賣零件給華為,華為在沒有美國零件軟體的情況之下,華為5G還能像先前一樣又好又便宜嗎?
要知道華為在5G目前是第一名,但第二名第三名可都是歐洲公司。
(華為 5G 伺服器設備的全球市占率達 52%,領先第二名諾基亞(28%)、以及第三名愛立信(13%);而在行動基地台的全球市占率方面,2018 年華為(29.5%)大致與愛立信(28.5%)、諾基亞(23%)三分天下並且略為領先。)
除非華為之前的備戰系統強大到讓大家都跌破眼鏡,不然我覺得歐洲最後選美國的可能性大得多。
科技戰變數很多,我唯一能確定的是冷戰已成局。
Winter is coming.
本周琪斐大放送講的便是這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