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公車大調查
【No.1從新竹火車站出發】
大家知道要怎麼在新竹火車站搭公車嗎?
新竹火車站是臺灣現存最古老的車站,平均每日3萬多人進進出出,屹立八十多年每天南來北往擺盪著遊子歸人的夢想與鄉情,走出古色古香的新竹火車站,頂著新竹大風,相信許多人心裡會冒出一句,接下來怎麼走?
人口數45萬的新竹市,市民們擁有的汽車數量大約為14萬台、機車數量為26萬台;若再加上竹北和竹東,汽車數量則來到27萬台,機車更有40萬台之多。為了解決交通壅塞、改善用路安全,我們需要有效降低行車數量,勢必要規劃健全的大眾運輸網絡。
我展開新竹市公車大調查計畫,第一站便從新竹火車站出發,以使用者角度體驗新竹市的公車路網。火車站作為重要的交通節點,實際體驗後發現光是出站找公車資訊、前往公車站乘車,其實對使用者來說並不簡易友善。
#火車站新竹公車乘車資訊告示牌指示不明
出了火車站後,我們該去哪裡找公車站呢?實際站在閘門口前左顧右盼,最後目光落在置物櫃旁的一塊告示,走近一看才能看到左上角寫著「新竹公車乘車資訊」,在此之前都沒有更明顯的指示,告知該去哪裡尋找乘車資訊。
從告示牌提供的景點資訊,明顯可見是為外地觀光客貼心準備的旅遊小指南,特別規劃新竹上山下海的城市魅力。不知道是因為告示牌不顯眼、或是公車使用率低的關係,我站在告示牌前研究十幾分鐘,身邊都沒有半個人駐足查看,想找的人找不到、路過的人就路過,作為傳遞資訊的告示牌卻無法有效發揮功用。
#公車乘車資訊未完善標示新竹著名景點
「新竹公車乘車資訊」上依照不同景點分類成水岸景點、山區景點和市區景點,並標示出14個新竹指標地點,包含新竹漁港、普天宮、十八尖山,以及新竹五所大學、東大飛行公園和眷村博物館。
說到新竹觀光景點,朗朗上口的有城隍廟、巨城和賞蟹步道等等,相信不只是觀光客們來新竹旅遊指標,也是許多市民朋友假日好去處。但是站在這塊告示牌前,我們卻不知道該怎麼搭車去巨城、香山景點又該怎麼到達?尤其是城隍廟連接北門街一路延伸到長和宮,無論美食、古蹟建築和信仰文化都是新竹的重心,城隍廟的資訊卻沒有出現在乘車資訊上。
#公車站點分散缺乏整合
「新竹公車乘車資訊」標示出9個公車站點,光是中正路上就有3個、中華路上2個對向站點、民族路1個,再加上新竹客運北站及總站2個、新竹轉運站1個。除了尋找目的地公車的問題,分散的公車站點再加上新竹車站外放射狀道路,都是加高新竹公車的搭乘門檻。
未依行政區域進行規劃的路徑,也讓使用者在無法直觀乘車,舉例來說,搭乘前往東區清交大的2路公車與前往北區南寮的27路公車都同樣在民族路站點乘車。這些分散卻又鄰近的公車站點,無疑加重乘車困難度,尤其停靠點缺乏整合,更容易讓初來乍到的觀光遊客看得霧煞煞。
火車站是一座城市重要的交通網絡中心,也是許多觀光客認識新竹的第一站,我認為應全面討論車站週遭的交通動線,且勢必需要納入更多乘車資訊與指示。以更大的層面來說,改善新竹市的大眾運輸系統,我們更需討論整體交通路網聯繫系統,打破搭乘人數越來越少、路網越鋪越廣的惡性循環。
#新竹市公車大調查計畫 #新竹火車站 #鄭宏輝
公車站點分散缺乏整合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啟動!新竹市公車大調查計畫
新竹市坐擁45萬人口,每天都有龐大的交通需求,上班上課、採購就醫、觀光旅遊,都需要大眾運輸的輔助。長年以來,市民朋友苦於站點陳舊、路線不便,降低搭乘公車的意願,也導致公車路網規劃停滯,陷入「搭車不便、沒人搭車」惡性循環的巢臼。
我展開新竹市公車大調查計畫,想透過實際體驗新竹市的公車路網,從使用者的角度、正視根本層面的問題。光是要從新竹火車站搭乘公車,其實就隱藏了公車站點分散、缺乏整合停靠點的問題,不要說是初次來新竹的外地人,可能連新竹人也不知道怎麼搭、去哪裡搭公車!
其實搭乘新竹市公車的學習門檻並不低,除了只用一根站牌辨識的公車站,傳統的平面印刷、沒有經過電子化的站牌,以及憑感覺出現的公車班次及路線等等,這些都需要重新規劃。
經過請益與調查,我決定將新竹市公車大調查計畫分為三大方向、三大需求。分別是北區南寮方向、香山海岸方向、東區學區方向,以及通勤需求、日常需求(買菜就醫等)、觀光需求。
我期待與市民朋友進一步溝通,過程會納入新竹市民與專家學者的意見,也會與客運公司、政府相關單位請益與要求,協調人民與產官學的不同意見,目標改善新竹市的大眾交通運輸,打破搭乘人數越來越少、路網越鋪越廣的惡性循環,有效增加市民朋友搭乘大眾運輸的意願。
你對新竹市公車有什麼想法嗎?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新竹市公車大調查計畫 #鄭宏輝
公車站點分散缺乏整合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軌道路網雙核心 台中發展雙引擎
#車站即是微型城市
「火車已經到車站,阮的心頭漸漸重,看人歡喜來接親人,阮是傷心來相送」
過去,我們對車站的想像,好像就是迎來送往的地方,是到達抵達的玄關。除了上下車,能做的事可能就是買票,最多有個美食街或便利商店。
但在現今的城市裡面,車站的重要性已經不同了,隨著城市內運輸網路的建立,大型車站如今成為了結合食衣住行育樂的人潮、錢潮匯聚點。能夠疏運大量旅客的軌道運輸,也代表高強度的開發利用成為必然。
日本在國鐵民營化之後,近20~30年來,車站複合開發的規模也日益增加,在大阪、東京等主要城市,更是讓車站變成了一座微型城市,讓民眾的生活,旅客的需求可以一站滿足。
這樣的計畫,大多就直接命名為Station City,最具代表的,就是2011年完成的Osaka Station City,結合車站大樓、空中廣場、辦公室、三座百貨、一座飯店,2013年更串連 四棟建築構成的 Grand Front Osaka,成為梅田區域的核心。
而在2017年才全部完成的Tokyo Station City中,規模更加巨大,包含11座大小商業設施、2間飯店、美術館,重新整修復舊的東京車站,並透過地下街串連丸之內與八重洲口的多處再開發計畫,鞏固東京最高級的商辦區域地位。
這類車站城,除了依據,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為導向,以公共運輸交通引領城市開發計畫,將人潮引入外。更透過良好的轉乘介面,步行設施,加上整合的行銷與識別設計,重構以行人為本,熱鬧的立體城市。
這樣的發展,捨棄了以車輛道路為都市計畫重心的思維,而以民眾的公共交通「使用最大化」為前提,反而創造更大的商業動能,和更好的使用者體驗。也都成功帶動都心繁榮的提升,讓老舊的市中心能加速更新。
#台中大車站計畫
這週三,我和交通部、台鐵相關單位,了解台中大車站計畫。
過去,我們團隊曾經自費考察日本、歐洲、美國等許多車站再開發計畫,自然很好奇,大台中車站計畫是什麼?大體上,此計畫也是以TOD為依歸。以民眾公共交通為主題,有許多好處,特別是高齡化社會後,大眾運輸系統的設計,除了減少碳排放之外,更兼顧了民眾的交通安全。
台中過去是公路導向發展的城市,大眾運輸客運類型,一直強於軌道發展,透過這計劃,台中可建立軸輻式(hub and spoke)路網,重點資源分配規劃,能帶給公共運輸使用者立即的好處,比如:改善候車環境、簡化搭乘路線、搭乘資訊易懂、減少市區繞行等等正向體驗,改善公眾運輸整體的品質。
大台中車站計畫,從鐵路高架化,並結合車站、客運轉運站、市區公車,到周邊的商場、旅館、生態城等等,看得出來也有車站城的企圖野心。
想想,上下學、上下班搭個車,可以在車站周邊順路完成買菜、購物、繳費、借書還書、寄件收件、甚至公務機關辦公、托嬰育嬰、接送小孩、運動、醫療等等行為,多麼省時,多麼便利,多麼省下大家開車停車的精神耗費。
一個規劃良好的車站城,就像是把城市功能良好地收納在站體裡,取用方便、快速便捷。然而,現在車站蓋好後,周邊的開發計畫,以及行人動線的串連,都沒有更進一步的進展,中央雖然有規劃,但台中市政府感覺意興闌珊,對比周邊國家與城市的積極,其實很可惜。
#軌道路網雙核心 #不要浪費烏日高鐵站
我的選區烏日,是台中高鐵站的座落之地,雖然是台中的門戶,但長久以來,烏日高鐵站的能量並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我們應讓位於烏日的台中高鐵站,和市區的台中火車站,成為大台中軌道路網的雙核心。台中火車站承接台中市民、而台中高鐵站可承接全台各地民眾、外國旅客,搭配延展的軌道、客運,深入台中市區、舊縣區,並預留聯開空間,可以提供旅客、市民更多生活機能,能為大台中地區、甚至泛中部地區,注入嶄新活血。
然而,連結這兩座城市主要車站的台鐵,雖然已經高架化,然而班次密度仍然有限,這和缺乏緩急分離、缺乏代避功能、號誌機電系統限制、列車調度問題、以及台鐵的排點都有關連,我們還是希望能有通盤的檢討改善。
目前,烏日高鐵站周邊土地已有多家廠商準備進場開發,但未來在人行動線串連上,仍須加強,否則車站仍然是高架道路包圍的孤島,無法有效達到外溢效應。
另外,我們也希望市府能重視台鐵台中山海環線的計畫,並與中央合作,盤點各站點台鐵土地開發,做通盤規劃,讓重視長期被忽略的舊縣區,也能在軌道路網升級下,起到機能分散,互相串連的功用,地方政府也可清點舊縣區的人口、道路車流量等承載,再與中央協調,計算出最合適的站點。
我也在此呼籲,台中市政府千萬不要放棄海線和舊台中縣區的市民,無視公共運輸資源的落差,讓城市交通網難以齊備,這也是台中選區民眾殷殷期盼的願望!
公車站點分散缺乏整合 在 屏東go好玩-屏東縣政府交通旅遊處's post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經過縣府整合盤點,發現屏東公車路廊明顯,到重要轉運點的路線很多,可到達班次也不少,但因為路線資訊分散,導致民眾誤解班次數不多、不易搭乘。 配合2019台灣設計展活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