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地下水宮殿去過沒!?🤩雖不若伊斯坦堡地下水宮殿的壯闊,但也別有耐人尋味之處。有專人免費導覽,對於水博館的生態也可以更清楚!
https://angela51.com/basilica-cistern-taipei/
#台北地下水宮殿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臺北自來水園區生態之美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二次到臺北自來水園區,由業務專員 #牛正邦先生,為各位聽眾朋友介紹園區內的生態之美。 觀音山主要由三個高度不同的小丘組成,其南麓有「寶藏巖廟」所供奉之觀音而得名,寺內有一座嘉慶三年設立的「觀音亭」碑,已指定為市定古蹟,寺之所在之舊...
公館小觀音山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上個星期六下午,看了黃思農X漫遊者劇場《逝言書》。觀眾戴著耳機,聽政治受難者的故事,導演黃思農像導遊一樣,帶著觀眾漫遊在中正橋、小觀音山、寶藏巖這些故事中的人物,曾經待過的地方、讀書聚會的地方、甚至是生命結束的地方。
人事物的今非昔比,讓眼前的景緻地物在我心中有了靈魂。我好喜歡這樣的重新觀看再次理解,原來我是如此陌生我所居住的土地。那天跟著思農和耳機裡的故事一起走到寶藏巖附近的河口邊,那是我第一次發現這樣的河口邊居然有小螃蟹!!太驚喜了開心的把耳機拿掉五秒鐘跟同行不認識的觀眾說:有螃蟹耶!!
同一天晚上,是我第一次跟媽媽、小學二年級姪女三代同堂蓓蓓一起進國家戲劇院看戲。這是我看戲經驗以來,最分心的一次。因為看戲的過程,滿腦子停不下來好奇著姪女蓓蓓的反應,好奇姪女蓓蓓看不看得懂?好奇她會在哪裡跟大家一起笑出來?這一段戲會不會太色啊好想把她的眼睛遮起來?好想偷看她的表情知道她心裡在想什麼?如果《逝言書》帶她一起去看,那她看到小螃蟹會不會跟我一樣興奮,原來看螃蟹不一定要到淡水,在公館就可以看到了⋯⋯
我只是想說我很珍惜,台灣劇場的多元,身為觀眾,能有挑選不同顏色眼鏡的觀看方式,能有體驗不同事物、人性被詮釋的機會,進而有新的理解或者是一次出神的體驗,又或者創造與他人的觀演經驗,我都好珍惜。
再拒劇團,這次為明白歌的募資,想要把這些政治受難者的故事, 巡迴帶回這些事件發生人的故鄉,說給大家聽。
在這邊想要引用太太,聲音工作者楊以瑄說的一段話:
『 無論觀點和認同是什麼,每段歷史都需要被人用屬於自己的方式述說,完全無關政治正不正確,尊重每個人都有用自己的話說自己的故事的需求。眼淚需要哭出來,才能繼續走下去。就跟玩蛻變遊戲一樣,不消除眼淚的話,就不能前進。 』
明白歌,好聽的音樂,好看的故事,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得主,邀請您,一起把這樣美麗的動心起念完成。
6/2,真真也會和明白歌導演黃思農,一起上立委林昶佐Freddy大哥的直播,跟大家聊聊最近的生活聊聊明白歌,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關注。
募資這裡去👉 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28257/
#再拒劇團
#明白歌
#謝謝立委林昶佐Freddy大哥幫忙❤️
再拒劇團 Against Again Troupe
公館小觀音山 在 天下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深入小觀音山蓄水池】#台北 #公館
2020年底「打開台北」活動中,十大熱門空間的第一名,即是台北自來水園區裡的小觀音山蓄水池。週末假日已開放預約參觀,走一趟「地下水宮殿」,絕對震撼.......→
文章來源:微笑台灣319鄉+
公館小觀音山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臺北自來水園區生態之美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二次到臺北自來水園區,由業務專員 #牛正邦先生,為各位聽眾朋友介紹園區內的生態之美。
觀音山主要由三個高度不同的小丘組成,其南麓有「寶藏巖廟」所供奉之觀音而得名,寺內有一座嘉慶三年設立的「觀音亭」碑,已指定為市定古蹟,寺之所在之舊地名為公館,公館之由來何如。由於觀音山所形成的天然邊界,在漢人與原住民抗爭時代,公館成為台北盆地南區邊陲的自衛據點,在觀音山上設有「鼓亭」,派人瞭望以隨時示警。觀音山又臨新店溪有豐富的水資源及動植物資源,因為一直被劃為軍事管制區,開發程度較低,其保存的自然生態體系,是提供都市居民了解自然環境的一個好場所。到了日據時期經威廉巴爾頓先生的建議在新店溪畔設原水取水口,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並在山上設觀音山蓄水池,而臨近的山旁就是水源地。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UiOQckvRQo/hqdefault.jpg)
公館小觀音山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臺北自來水園區介紹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一次到臺北自來水園區,由業務專員牛正邦先生為各位聽眾朋友介紹園區。
該園區位於臺北盆地之南,公館商圈,佔地面積約20公頃,自然環境依山傍水,為臺北自來水的發源地。園區除了水鄉庭園、噴泉庭園等提供大小朋友親水、戲水的歡樂園地外,更是一個以『水資源保育』作為主題特色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除了運轉中的公館淨水場外,更包括日治時期新建全臺供水量最高之自來水設施-臺北水道水源地唧筒室(今自來水博物館)、小觀音山蓄水池、量水室,及戰後新建的渾水抽水站等古蹟建築,還有免費開放的水資源教育館、園區環境教育中心精心研發適合不同年齡層的水資源教案。
該園區最大的亮點,就是自來水博物館的建築,是很多結婚新人拍婚紗照必取景的地方。
1885年(民前二十七年), 清代首任巡撫劉銘傳,力行新政且重視飲水衛生,於臺北北門街 ( 今衡陽路)、石坊街( 今博愛路 )、西門街等處,開鑿深井供水,此為臺北公共給水之開始。日人據臺之初,以劉氏的建設為基礎,展開自來水設施之規劃。
1896年(民前十六年 )八月,臺灣總督府特別聘請英國人威廉巴爾頓( William K. Burton )來臺,並派遣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協助,進行全臺衛生工程及臺北自來水建設之調查工作。
1907年,依巴爾頓先生之建議, 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以引取原水;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之清水,以抽水機抽送至觀音山上之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住戶日常用水。
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20,000噸,用水人口十二萬人,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
1951年(民國四十年)初,臺北市政府成立「臺北市自來水水源擴建工程推行委員會」,由市長吳三連任主任委員。同年四月成立擴建工務所,聘請省建設廳技正范純一主持設計施工。設施包括混凝池一座、沉澱池二座及快濾池四座,容量為每日出水量20,000噸,全部工程於次年二月底順利完成。1974年(民國六十三年)進行臺北區自來水第三期擴建工程,為配合臺北水源地慢濾場之拆除工作,於沉澱池增設傾斜管,以加速膠凝沉澱效果,快濾池改換為石榴石濾材,增加出水量為每日50,000噸。
1977年(民國六十六年),唧筒室完成「抽取原水、輸送淨水」之使命,功成身退。自1908創建迄今己有九十餘年的歷史。八十二年六月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同年九月二十七日第一次對外開放二週供民眾參觀。後經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會勘,認為年久失修且多處漏水,經構堪慮應予整修。因此,民政局於八十六年度編列預算二佰萬,供作本古績之調查研究報告經費,並委請中國工商專科學校完成「臺北市三級古蹟水源地唧筒室之調查研究」報告。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依據該報告於八十七年五月斥資捌仟餘萬元修護,恢復唧筒室之原貌,並多方蒐集有關自來水歷史的照片及器材,充實整體內容與相關周邊設備,完成全國首座自來水博物館。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6W73CdiBFl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