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行銷先驅「整合行銷傳播之父」唐·舒茲辭世 整合行銷傳播跟MBA的不同
創立「整合行銷傳播」(IMC;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概念的西北大學教授Don E Schultz(唐·舒茲)6/6在芝加哥辭世,享年86歲,在美國行銷廣告圈投下震撼彈,圈子裡,業界人士幾乎都是用他的理論在做案子。現在大家常說的「以消費者為核心」的行銷、大數據行銷、每個人看到的廣告都根據你的喜好不一樣,其實就是以他的理論延伸的!我則是很幸運,在西北大學念整合行銷傳播的時候,修了他的課,去年還在舊金山一場校友活動中看到他。
我還記得Don E Schultz教授的課是一門講全球行銷的課,我們要先到印度企業參訪兩週,回到芝加哥才上他的課。我們拜訪了印度的必勝客,那裡的必勝客很高級,是約會聖地,還會有員工跳舞表演。那是2008年,手機和網路還不算很普及,我們還參訪了印度的相親網站,他們開了很多實體的網咖,給單身的人找對象,以及讓他們的爸媽上去挑子女適合的對象。
當年的Don E Schultz已經七十四歲,教的課不多,特別給是我們這種菜鳥的課很少,大多是給高階經理人的課,我印象中的教授,坦白說不是一個很慈祥的人,他有些嚴肅,但,他讓我印象深刻且敬佩有兩件事:第一,他很堅信他的理念並且不厭其煩地宣揚,雖然Don E Schultz早在1993推出整合行銷的理論,也寫了30本書,但即使到了2008年,大部分的企業還是不太懂什麼叫做「以消費者為核心」的「整合行銷傳播」。很多人把他跟西北大學的凱洛管理學院(Kellogg)的知名行銷教授Philip Kotler(菲利普·科特勒)並論,念過行銷的人都知道,教科書一定有Philip Kotler的書,畢竟他寫了80本書呢!(當教授好辛苦,阿雅寫一本書就快累死了!)每當有人把Don Schultz和Philip Kotler,或是IMC和MBA相提並論,Don Schultz不會說別人的不好,但他會很堅信地講述IMC的理念和不同。你可以想像嗎?你已經說了一個理念十多年,很多人還沒聽懂,你還是很認真解釋,從業界已經有幾十年經驗的專家到菜鳥行銷學生,你一遍又一遍地用不同的方式講述,一點一滴地改變世界。
第二,即使是對我們這些菜鳥學生,英文爛到不行,也幾乎沒有行銷經驗,坦白說他隨便講我們都會覺得很厲害,但天王老師卻一點也不馬乎,從上課內容、課堂要求、作業,老師都沒在客氣,也會出席一些系所的活動,包括許多不是他主講的活動,甚至到去年我都還在舊金山的校友聚會中看到他,而且他還是坐在台下聽那些才畢業幾年、小他幾十歲的校友演講。老師很認真,學生也是,但我記得我們有堂課是從印度回來的隔天,大家都時差到不行,我眼睛一度真的重得睜不開……(老師對不起!)。😓
🔥 到底什麼是整合行銷傳播?就是各種行銷方法「整合」起來都做嗎?不是!
用過度簡單的方法來說,整合行銷傳播指的是以消費者為核心,再整合各種通路講述那個跟消費者相關的訊息的方式。比如說,我是百貨公司的行銷經理,我請數據分析師分析了客戶的數據,發現我們的客戶有三種人,第一類是很在意有沒有特價的人,第二類是喜歡追逐流行的人,第三類是很實際的人。那我今天要賣夏季洋裝,同樣一個商品,針對第一類的人我說:「洋裝今天打七折!」針對第二類的人我說:「網紅都愛的潮牌洋裝上市了!」針對第三類的人我說:「超實用洋裝搭上針織外套就可以上班穿,脫掉可以外出,旁邊有小口袋可以放手機,而且腰帶還有線,綁起來變不同造型!」
至於用什麼行銷通路讓大家知道這個訊息,則是觀察這三類不同的人幾點、何時接觸什麼樣的媒體,比如說,我發出了三種不同的電子報、網路廣告三類人看的內容都不一樣,還有第一類的人會看團購網所以我有跟他們合作,第二類我登廣告在時尚雜誌,每類人在許多不同的媒體都看到了訊息,但是他們只看到那個跟他們有相關、一致的「整合行銷」訊息。
🔥 整合行銷傳播是大數據行銷的先驅 因為數位行銷發揚光大
上面講的例子只有三類,但你可以想像的是,你可以透過大數據分析、即時把廣告變成千上萬種類,每個人看到的都跟他高度相關,而且隨時因為你的新的行為做改變。而且,當行銷人沒有很多錢,還可以透過分析,只把廣告發給最有可能買的人,比如說,我是百貨公司的行銷經理,我要推廣百貨公司裡最紅的幾千種商品,每種商品我登廣告給100個人看,如果轉換率有一成,那只有10個人最後會買,但如果,你可以事先用數據和建模算出來,那100個人中哪10個人可能會買,那你就可以只登廣告給那10個人。也因此,IMC會學很多統計軟體、數據分析的東西。
這樣的概念,我猜,在1993年剛推出來的時候,可能應用不多,只能說廣告傳單有三個版本,每個人家裡信箱收到一種版本,可是慢慢地,因為數位行銷的進步,網路廣告、電子報、社群媒體、網站app個人化,就很容易執行。也因此,IMC會學很多各類數位行銷工具的東西。
🔥 整合行銷傳播以消費者為核心,跟MBA以企業為核心不一樣
很多人問我IMC和MBA有什麼不一樣,首先,以西北大學為例,IMC花一年半,只學行銷傳播,因此特別深入,甚至每個通路都會學到,包括社群媒體;MBA學得廣很多,包括財務、會計、營運、物流、策略、心理學、投資估值、創業等等,行銷通常只有一兩堂課。
另外MBA的行銷是4P:Product產品、Price價錢、Placement通路、Promotion促銷。如果你仔細看,它是以公司為核心的模式,另外也會關注在要做什麼產品?要賣多少錢?要在哪個通路賣,比如說,要批發還是零售、要在康是美還是家樂福賣、要自己網路賣還是透過通路賣等等?而這些都是IMC不會深入學的地方。相反地,IMC學的谷歌分析、網路廣告即時競價、電子報、社群媒體行銷等等,都不是MBA的重點。說穿了,IMC的前身就是廣告系,MBA就是企管系。
🔥 哪個好?
要看你過去做什麼?未來想做什麼?為什麼這個碩士可以連結你的過去和未來,為什麼它可以加速達到你未來的目標。比如說,你過去做過業務,懂了很多定價,但你希望未來要去創業,或是到投資銀行、管理顧問公司工作,那MBA可能可以幫助你加強在策略和財務的領域,讓你更有機會創業,或是做投資銀行、管理顧問工作。又比如說,你過去在廣告公司工作,學了一些社群媒體行銷,但沒有受過專業的教育,希望能透過碩士,讓你更有系統的行銷傳播知識,畢業後到美國的廣告公司或是企業擔任行銷分析或媒體購買的工作,但IMC可能很適合。
我認為,企業兩個都很需要,要有對的產品、價錢、通路,也跟消費者在對的時間地點講相關的資訊。下次你打廣告以前,想一想對方想要的是什麼,你對他說的話到底有沒有相關,我相信Don E Schultz教授會在天堂點頭微笑。
❤️ 關於矽谷阿雅
《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從台灣記者到臉書電商產品經理的顛覆筆記作者
✅ 博客來全球直送+電子書:https://reurl.cc/Wd86qy
✅ 誠品:https://reurl.cc/rxKyLx
✅ 金石堂:https://reurl.cc/GVG8eG
https://bit.ly/37fCl73
公 誠 國 小 教科書 版本 在 健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日 #903國民教育 既嘉賓搞既粵文小說期刊。多謝 #山城小豬伯 以及佢既團隊,讓呢件事,首先係903國民教育向大家公告。
我寫文,有時都想用廣東話。但每次諗返起要賣書果陣,要我重新再寫一次,我就覺得都係唔好啦,我咁懶,唔會想再做,所以最後都係用白話寫。無計啦。你既書係誠品有個位擺,香港人會覺得你好叻。反而你既書三中高鋪到周圍都係,香港人而家仲會藐你添。
廣東話行到幾耐,冇人知。但我只係知道,一本咁癲既期刊,如果只係一次賣500本,咁香港730萬人,都用鈔票話左畀大家知:sorry,香港人,唔需要廣東話印刷物。
呢個係一個實驗。唔係課金,係實實在在咁要呢個團隊,好好咁對待廣東話。我相信,豬伯唔會,亦都唔敢玩忽任何愛佢地既人。所以,輕輕一推,佢出版既時候,我會細緻咁睇一次,再話畀大家知,值唔值得課落去。
#佢同我講只係想賣500本呢件事太可怕
#香港730萬人
#連一本廣東話小說印刷物都留唔住
#香港冇左文化身份
#仲叫香港咩?
【我哋為廣東話再行前咗一大步,大家可唔可以同我哋一齊行】
長話短說。我哋準備出一本全廣東話嘅文學期刊。
如果你睇咗上面二十隻字已經決定支持,多謝你。底下有預購 link。
仲係猶疑不決嘅話,睇落去。
~~~
香港係留唔住人才嘅地方。歌手、演員、作家,成名之後就唔再屬於香港。有個好鍾意嘅作家,喺網上出文,好多都用廣東話寫。幾年前嘅一日,佢出咗名,喺 Facebook 瘋傳。
之後佢嘅故仔就要出兩個版本,廣東話喺前,書面語喺後。
再過一排,佢冇再出兩個版本,所有嘢都得返書面語版。
點解?同樣用繁體字嘅台灣,人口係香港嘅三倍,睇書風氣好唔知幾多。用廣東話寫到識飛又點?結果都係要賣返去普通話、國語市場。
上次食飯,總編問我:「如果我哋出本文學期刊,淨係用廣東話嘅,你覺得有冇得做」
我答佢話,「香港有七百萬人,一人一蚊都掟得死你啦。」
最賣得嗰份報紙,營業額可以過億,應該有好多空間試新嘢。我唔係講大話。
如果真係有空間,點解以前冇人試?
件事型到爆炸,但係大家有心魔。
驚蝕錢,驚冇人睇,驚寫廣東話有好多人「睇唔明」。
於是香港嘅文學就十居其九都係純「書面語」,淨返一成,就加插幾句廣東俗語,就話係香港特色。
純廣東話嘅書寫——粵文,一直都係一笪無主之地。俗語話「瘦田冇人耕,耕開有人爭」,廣東話出版明明係「肥田」嚟,居然都會寸草不生。
實情只係未有人去播種。
若然我哋集合網上廣東話作家,一齊嘗試唔同文體,寫一堆上乘嘅小說散文出嚟,你話有冇可能改變成個 landscape 呢?有冇一日,喺香港教科書會見到呢堆高質嘅粵語文學作品呢?
香港開埠都只得幾丁友,一樣可以發展到今日嘅規模。
不如廣東話就等我哋嚟。
我哋做開荒牛,由我哋雙手去創造廣東話文學嘅輝煌盛世。
如果個市場覺得廣東話低等、冇價值,我哋會認命,然後賣樓貼錢做到廣東話贏為止。
之不過香港人個個都話熱愛廣東話,斷估唔會搞到我哋輸身家啩。
總之我哋準備開創歷史嘞。
可唔可以同我哋一齊行?
【網上預售】
http://kck.st/2MohkgP
公 誠 國 小 教科書 版本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歷史角度分析中美貿易戰第三篇
晚安,今天總算能聊到主題了,在這篇文章下筆之前,其實讓我大傷腦筋,考慮了非常久的時間,由於蔣鄧兩人的歷史其實也不短,而且又卡到老美全球布局,要如何濃縮並提出重點,讓大家簡單又清楚了解到美中台三方關係是如何演變,這點實在頗費工夫,必須反覆思量,礙於篇幅一定會有許多不齊全之處,若各位有興趣,後頭若有觸碰到現今時勢的部分,我再另外撰文。
在閱讀本文之前,一樣先提醒各位,請用看故事的角度去看待就好,歷史其實沒有對錯,歷史總是照著人性的每個決定去發展,只是累積的結果,最終影響到了現在的政治格局,影響到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你我而已。
(先說這段歷史故事有點震撼,各位放輕鬆看就好)
沒讀過第一集的朋友,請點 👉 https://reurl.cc/zMxaa
沒讀過第二集的朋友,請點 👉 https://reurl.cc/7Dy35
➡️ 先了解一下兩人的共同背景
在聊蔣鄧兩人之前,我必須先介紹一段歷史課本中從沒講過的背景,早在1925年時,15歲的蔣經國在老蔣安排下,登上一艘蘇聯貨輪,前往蘇聯留學,至於為何跑到共產蘇聯去,那是因為當時黃埔軍校的成立,其實是蘇聯背後全力支持的,而老蔣是第一任校長,蘇聯為了確保軍隊能被自己控制,所以不受人疼愛的小蔣於是變成了質子,美其名是求學,但其實生死一瞬間。
而當年21歲的鄧小平已經在巴黎住了五年,1922年,小鄧加入中共青年團,1924年轉爲中共黨員。1926年到蘇聯留學學習,他們倆個人在1926開始,鄧小平與蔣經國是蘇聯中山大學的同窗,由於鄧大了蔣6歲,因此小蔣對這位同是東方臉孔的鄧小平十分仰慕,兩人常聚在一起討論課業,並聊巴黎風光,也在異國培養出深厚的同窗之誼,時間長達兩年,你沒看錯!當年鄧小平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小組長,而歷史課本從來沒告訴我們,小蔣最早其實是研究馬克斯與恩格斯的社會主義,而且後來人家他還是以全校第一名畢業呢!#好寶寶章蓋。
(至於列寧、史達林、托洛斯基三人,如何把社會主義漸漸演變成極盡殘暴的共產主義,有興趣各位可以自己查XD)
➡️ 歷史的洪流產中產生了奇妙的連結
我在上一篇文中有提到,老美在1953年就開始栽培蔣經國,十幾年下來,小蔣終於在夫人派與各軍頭環伺下,逐漸站穩了腳跟,而在1973年,被尼克森親訪中共,看到美中簽訂了上海公報後,以為即將被世界拋棄的老蔣,由於刺激太大有了健康問題,終於開始把大權都陸續交給兒子蔣經國。而同樣在1973年,用十年文革搞死幾千萬中國老百姓性命的毛澤東,眼看自己一手創立的政權即將被自己玩死,於是下旨決定,將文革中被四人幫鬥慘的鄧小平,提拔上來戴罪立功。
(歷史上的傳奇人物,起初都是從扮演擦屁股的角色開始,所以想做大事不要怕手弄髒,懂嗎?)
而1973年的此時,全球正經歷第一次石油危機,OPEC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老美,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當時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三美元漲到接近12美元(還是他娘的有夠便宜阿><),這一個事件後,也讓世界各國紛紛成立自己的石油公司,老美更在隔年於華盛頓,召集13個國家開會,創立了現在大家都熟悉的名詞 #戰略石油儲備 的相關組織規定。
而同年美國著名的布雷敦森林體系也正式宣告終結,擅長玩貿易金融的美國,全球貨幣由固定匯率,改成了浮動匯率,但從1944年-1977年間,美國靠這個體系,用政治與經濟手腕幹掉了前任的全球霸主英國,不只協助歐洲從二戰經濟破敗中站起,也讓美元成為一統天下的全球霸主。而因為要讓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元開始刻意不斷加強貶值力道,而且一降就是8.57%與10%,引發國際金融危機,合併兩次的石油危機(1973年與197年),國際景氣與金融整個上沖下洗,這對後來冷戰末期的蘇聯垮台,當然某方面來說是種額外幫助,這也是為何我總說老美找中共打貿易戰玩法太高端,中共沒底氣能跟他玩,回頭想想,當毛澤東在搞文革喊口號,人人揮舞毛語錄時候,人家老美已經用體制與健全的法律,確認了美元為不可挑戰的世界根基了。
而老美一方面跟第一次石油危機周旋,另一方面也騰出手來在1974年開始用美援幫助小蔣建設台灣,而中共在1976年毛澤東去世,華國鋒跟四人幫內鬥了兩年後,1979年才由鄧小平逐步接掌大位,試圖拚經濟,來挽救凋零的中共政權,而台灣受惠於美國援助與後續的經濟規劃,由於政府的背後,有美國直接嚴厲盯著計劃執行,加上一幫有理念的年輕技術官僚當政,那段時間國民黨內腐敗的舊有勢力比較沒機會分食利益,因此較沒有重蹈老蔣在中國時期貪汙腐敗的現象,於是經濟成長果實便落在了台灣人民的身上,台灣人的人均收入於是由1961年的153美元,一路上升到接近2000美元,而中國人此時的人均收入不到200美元,雙方差了近十倍。
➡️ 窮則變變則通,兩岸看對眼早在美國預料之中
而剛上台的老鄧,面對滿目瘡痍的中國,急需要挽救頹敗的經濟,束手無策的他,眼看台灣經濟在老美幫助下順利起飛,於是當年透過當時中共的財政部長王炳乾秘書的關係,找到了當時已住日本的同學-台灣經濟學家劉建仁,請他回台拜託當年同窗的蔣經國,能否看在同窗之誼上搭把手,於是劉建仁很快地飛到台北面見了蔣經國,蔣經國看到時機成熟,故意躊躇沉思了一會兒,然後用濃厚鄉音,開口對他說:「對岸滴同胞們,也是要吃飯啊!」,接著指示他開始蒐集台灣這些年來的經濟建設與數據,只要對中國經濟發展有利的都送去,內有當初老美交辦的各項經濟建設計畫,國營企業創立與相關辦法、經濟特區設立與獎勵辦法,完完整整六大箱,就由劉建仁準備好後,秘密帶往中國面交給鄧小平,並送上故人舊友的一份祝福,但由於兩岸尚處於死敵階段,台灣也尚未解嚴,小蔣與美國的這步棋只能在檯面下走,直到三四十年後,當年對岸保守派痛罵鄧接受蔣幫忙的史料,才漸漸在兩岸被流出。
可大家若回頭推想邏輯,就會懂美國的布局,老美如果真要放棄台灣,為何要花錢從1974年起在台建十大建設,而1979年建設幾乎完成,美國若又真要放棄台灣,當年其實已經跟中共建交,為何又要透過國會,來通過台灣關係法,並實質保障小蔣能延續政權呢?而依照美國CIA當年掌握台灣情資的能力,為何會默許小蔣暗助老鄧的經濟改革計劃?而剛被斷交的小蔣,甚至放在台南基地的護身符-核武器,都被美軍強制清空拿走,正常推理應該是暴怒回絕,為何又會很快答應呢?
當年我自己在讀這段歷史時候,發現其中很多不合常理的決定,這中間很多的蛛絲馬跡,後頭我再一一為各位分析,但唯一肯定的是,台灣是老美管得沒錯。
➡️ 美國的第四步棋,由台灣釋出善意讓中國承一份情
由於台灣暗中幫助中國經濟改革,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在後來中共教科書版本底下,都幾乎把台灣稱為寶島,而且是極盡的美化與讚揚,這跟過去毛澤東時代的極盡醜化版本簡直是天壤之別,而當年由劉建仁親自備妥資料去面見了鄧小平,與鄧小平會面後兩人長談了很久,劉轉達了小蔣對老鄧釋出的善意,並且轉達了小蔣提醒鄧小平這位兄長,關於政治改革必須緊接在經濟改革之後的想法,他希望鄧小平能理解當經濟改革走到一定程度,政治若不改革走向民主,則經濟改革終將因為政治體制而受限,因為兩者是有關連性與協調的。
(當時還保持威權的小蔣,跑去叮嚀老鄧要走民主道路?
這照邏輯推想,也知道當然是照老美的計畫去交代的啊!XD)
而後鄧小平與劉建仁單獨會談後,他又安排鄧穎超跟財政部長王炳乾一起會談,甚至之後劉建仁被邀請參加鄧小平主持的中共中央第一次經濟改革會議,在會中劉建仁闡述了台灣經濟發展成功的過程與策略、自由市場的經濟功能,並強調經濟改革一段時間後,一定要進行所謂的政治體制改革,否則經濟成果終將破滅。
關於小蔣在政治改革的叮嚀,我的判斷是來自於美國對鄧小平還有布局與期待,那另一段驗證是,我自己偶然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中找到線索,在1985年4月15日,鄧小平在會見坦桑尼亞副總統姆維尼時曾公開說:
「就國內政策而言,最重大的有兩條,#一條是政治上發展民主,#一條是經濟上進行改革。」
中共領導人公開的宣稱政治上要發展民主?各位看到想必跟我當時一樣震驚吧!?這番話當年不只是講小蔣聽的,更是講給背後的美國人聽的。
而1979年此時的美國與全球,正面臨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而後伊朗和伊拉克爆發兩伊戰爭,幸好之前老美建立的戰備儲油機制,但第二次的石油危機,還是讓當年的老美GDP增長掉了3%。(沒建立制度前的第一次掉了4.7%,美國靠制度偉大再次得到明證。)
➡️ 老美的第五步棋,扶植台灣半導體產業作為民主防護盾
早在1965年,由於老美深陷越南戰場,財政負擔加重的情況下,美國便開始積極扶植台灣經濟自立。於是在1967年起,政府就在高雄市前鎮區,設立了台灣第一個(高雄)出口加工區,而後美國通用儀器(GI)也開始在高雄設廠,從事晶體管裝配,於是開啟了美國向台灣轉移電子代工業的序幕。
而在1967-1970年間,台灣當時的工資極其便宜,工人平均月薪才20美元,僅為美國同等職位薪資的5%。低廉的人工成本,吸引大批外商如:美國德州儀器、美國艾德蒙(AOC)、荷蘭飛利浦建元電子、日立電子、三菱等在台設廠,於是台灣人從勉強溫飽,開始踏上邁向小康道路。
而在1973年,實際大權已經在時任行政院副院長小蔣的手上,他囑咐了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成立了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研院)。由於台灣的電子產業毫無技術根基。1974年,台灣工研院成立了電子工業研究中心,由 #政府扶植 台灣電子產業基礎技術研究。1975年 #由台灣省政府出資,推動“積體電路示範工廠設置計劃”,直到1980年代,聯華電子在 #官方持股70%的情況下成立,進駐新成立的新竹科學園區,由電子所副所長曹興誠負責,從美國引進4英寸晶圓生產線,主要生產電子錶、電子樂器、程控電話等民用產品IC部件。到1985年聯華的營業額達到12.89億元(約3200萬美元),獲利2.17億元,成為台灣產業新貴,儘管豐厚的利潤立時讓人眼紅,但台灣在後面幾十年來,半導體產業面對官股慢慢撤出,開始走向民營的路途,其實走的異常艱辛痛苦。
(看看現在的貿易戰,仔細看一下中國現在的民營大企業,老闆都必須得是共產黨員,背後金主就是中共,扶植產業的手法,起初雖然都一樣,但真民營跟假民營,走民主制度與共產制度,最終在現在受貿易戰的政治力影響後,結果就大不相同。)
而值得一提的是,其實中共早在1973年,毛澤東趁着中美關係緩和和世界石油危機,歐美經濟衰退的機會,就計劃耗資1億美元,從歐美國家引進七條當時世界最先進的3英寸晶圓生產線。
這比台灣工研院要早2年,比韓國早4年。但是由於 #政治體制不同,#歐美國家採用技術封鎖政策,直至1980年,3英寸晶圓廠已經逐漸落後淘汰,中國大陸才得以進口二手設備,在北京建成第一座3英寸晶圓廠,但時間已經比台灣晚了三年。而後數年間,在美國刻意扶植下,台灣積體電路產業,僅用十年時間,迅速反超中國大陸。
(看到這史料,然後看看現今老美用禁止高科技產品輸出,來制裁中興與華為,你我就知道民主能不能當飯吃了,知道要跟誰站同一邊才有飯吃了吧?XD)
而對岸在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厦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其實就跟台灣的加工出口區是一樣的設計,主要吸引外資進來投資建設,複製像台灣模式一樣,在一定時期內通過中央政府給予的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二者合力,來快速拉高經濟成長力道與速度,提醒大家一下,中興與華為就是在這段期間陸續在深圳設廠的。
但經濟起飛也就僅僅成長了5年,在1985年,中國各級地方政府、企業機關有點錢後,開始進口了10.6萬輛小轎車,挪用了29.5億美元鉅額資金,主要就是要讓官僚體系,能大肆吃喝享樂。貪污腐敗的後果,耗費了鉅額資金,也抽乾了當時中國工業體系,進行技術升級的血液,最終導致中國汽車、電子、紡織、機械、航空工業,在1990年代因為蘇聯垮台影響,中共內部全國幾十萬家 #國有企業破產倒閉,超過4000萬人下崗失業。
(是不是印證了小蔣對老鄧的叮嚀呢?經濟改革要伴隨著政治改革一起做,否則腐敗就先讓你的經濟發展成為一場空XD)
因為文很長,今天先暫時先聊到這邊,下一篇再從比較不同的角度,來聊聊小蔣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所做的重大決定,然後你就會更清楚看到美國人對於台灣的未來,用人性與制度去設計並解決的方略了。
#這才是最早的兩岸一家親
恭喜老共,除了《台灣旅行法》,聽說又多了《西藏旅行對等法》,哎呀~果然要老美要認真拿中共官員開刀了
#先休息再寫下去我家美帝會給我經濟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