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
【2020年故宮600歲了,北京故宮600歲,雖然有很多重要的文物現在在台北的故宮博物院,不過北京故宮還是一個600歲的老建築,沒有人可以取代它。有很長一段時間,從民國時期到1990年之前,故宮其實是荒廢的狀況,後來到了2002年,開始了故宮的大修建計畫,在大修建計畫之下,故宮開始展現了它新的面貌。特別為大家介紹,故宮的蛻變。】
{內文}
元朝的大都皇宮,明成祖朱棣開國重,這張龍椅有明清兩朝24個皇帝坐過,北京故宮已經六百歲。
(故宮數位小組職員旁白)
希望在2020年我們數字化團隊,能夠采集更多三維文物,
2019年我們全部科組一共拍攝兩萬多件的文物,但故宮有186萬件文物 ,所以我們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會為故宮文物拍攝它的基礎照片
600歲的故宮走入新時代,學會以數位科技替每一件文物留下記錄,也懂得運用網路多元行銷策略,讓歷史以靈活樣貌面世主動走近普羅大眾,1925年開放參觀的故宮博物院
每年接待1900萬名遊客 已經是世界級,2020年大修工程完成之際,對北京故宮更是重要一刻。
北京故宮第一次大修在1950年代,剛走過民初動亂的紫禁城破敗不堪,光是垃圾就運走了25萬立方公尺,可以從北京到天津修一條6公尺寬的公路,1974年再進行第二次修復工程,總共花了七年時間 但成效有限,2002年的故宮 看似宏偉的外表下,實則磚瓦破敗 漆畫凋零,各種線路配管外露,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也是在這一年,北京故宮決定推動大修計畫 分為近 中 遠三個階段,投入工程預算20億人民幣 相當於100億台幣,大修計畫就從太和殿西邊的武英殿,跟東邊的文華殿做為試點修繕工程 而開始
(鄭欣淼/時任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
(當年)李自成登基當了一天皇帝,他就是在這兒登基的,清兵入關以後 當時皇宮燒了好多地方,多爾袞當時是攝政王 他就在這個地方辦公的
一文一武兩座宮殿是清朝皇太子活動的地方,慈禧60大壽也是在這裡接受各國使節遞交國書,經過重修再度穿上龍袍金身的武英殿,現在是故宮的書畫館與它相對的文華殿則做為陶瓷展示館。
紫禁城佔地2萬5千平方米,房屋建築面積15萬5千平方米,相傳一共有9999.5間房,經過實際測量後確定為8704間,在600年的歷史長河中,故宮幾經戰亂 大火 天災人禍摧殘
早已脆弱不堪,2002年開始的大修工程,規畫以18年 三階段 來進行整體宮殿群的修繕及復原,文茜世界周報團隊,在大修工程開始的第一期就率先進行拍攝,更是第一個得以進入乾隆的最愛漱芳齋 的境外媒體。
(主持人(2005年) VS.鄭欣淼/時任北京故宮院長_
這兒好漂亮 讓我們拍 第一次拍這兒
漱芳齋原本是紫禁城裡專供皇子居住的乾西五所之一,乾隆當太子的時候以此為龍潛之地,登基後更改為他專用的休息娛樂場所,為了愛聽戲的乾隆,漱芳齋前殿院子裡新建了戲台,黃琉璃瓦 重簷 四角尖頂,亭臺式的建築精緻華美 根據記載,乾隆通常會坐在對面的"閱是樓"聽戲,走進芳齊 裡頭還有一個迷你戲台,小巧的舞台兩側,以木頭仿竹子 刻出古琴造型的對聯,據說乾隆母子就坐在台下邊吃飯 邊看戲,孝順的弘曆甚至還曾在此粉墨登場 彩衣娛親。
(鄭欣淼/時任北京故宮院長)
這是宮廷裡邊比較小的(戲台)
它這兒寫一個"風雅存"
這都是乾隆皇帝時候搞的
他這個人是藝術趣味相當高的
清代 包括京劇的形成
應該說在乾隆朝都是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而乾隆皇帝為母親精心打造的壽康宮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開館後一直作為文物庫房使用
在大修計畫中花了六年時間修繕
終於趕在北京故宮建院90周年
2015年十月對外開放
(聲音來源:王子林/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是按照乾隆的一天 哪一天呢?是乾隆36年10月28號這一天的陳設陳設原狀來恢復的
(聲源:林姝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后殿大坑上)就是說從多寶格一直到炕几 ,都是我們根據<點查報告>把乾隆年間的文物家具恢復到原來的位置,
(並且)去查它原來多寶格裡放的是什麼東西,盡量的也是恢復到叫「原格放原物」
壽康宮的前殿 金漆蟠龍藻井 掛著青銅軒轅鏡與下方的寶座呼應,這張寶座還是根據檔案資料從乾隆花園裡翻出來的,史料記載,寶座以紫檀木製成 綴以金銀珠寶和精緻船竹,工匠們歷時兩年時間才復原了它的本來面目。
故宮大修最重要原則就是「修舊如舊」 這並不容易,2014年 時任故宮院長單霽翔一度叫停工程,問題就出在真正會古法的工匠不足,包工便宜行事找來廉價民工頂替上陣,差點就毀了故宮大修計畫。
(鄭欣淼/時任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
(大修)它不僅僅解決說你看它破敗啦,還要和宮殿以後的用途結合起來,要做一個展覽的場所,做為一個庫房啊,做其他的用途,因為它用途的不同 它裡邊的設計也會不同的
「修舊如舊」不只是工藝,包括建材用料都是挑戰,像是清朝工匠用的楠木 華北的落葉松木,現在早就找不到,另外,做為故宮建築重要特徵的琉璃瓦,超過100萬的瓦片得全新燒製,需要重上釉彩的則有35萬片,所謂的金磚 也要換掉70多萬塊。
(聲音來源:藝術史專家朱惠良)
幾乎像做沉泥硯那樣, 把那個土 一直不停的篩,篩到它幾乎沒有什麼雜質,所以它非常的堅實,那為什麼叫金磚呢?就是因為它的質地非常的堅硬,很紮實之外,它敲起來的聲音像鐘一樣,所以就給它一個名字叫金磚,就等於它貴重的像金子做得一樣。
為了找到嫻熟修繕的能工巧匠 真正是煞費苦心
(鄭欣淼/時任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
我們還搞了一些師承制 拜師傅的,我們搞了已經搞了搞兩次了,比如搞釉石彩畫的 搞畫作 搞木作,這些他不是一般藝師可以做的,那真正他是身懷絕技啊
故宮大修從2002年一路修到2020年,十八年的時間,紫禁城中軸線上的宮殿建築群基本獲得完整修復,沈澱六百年月的宮城故事,也再一次在世人面前娓娓道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Vbz7V97Moc&t=1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青山宮八將團」的歷史,由於文獻記載的較少,口述歷史較多,因而衍伸出許多說法。根據林團長表示,「青山宮八將團」的歷史超過80年,但正式的編制是在60多年前所奠定,一開始只是向「靈安尊王」還願的將腳,大約4到8人不等。 「青山宮八將團」正式成軍後的傳承,大多是父傳子、地緣關係所組成,但要進八將團,最重要...
六祖惠能金身 在 跟著媽祖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虎尾天后宮,在地人稱為「二媽廟」,主祀台南縣山上鄉分靈而來的「玉二天上聖母」,鎮殿金尊則為台南大天后宮湄洲天上聖母元靈入主的天上聖母,故仍以天后宮為名。
一位原本是台南縣山上鄉二媽的轎夫—林料安,在台中從事水電工作,他是李清標的房客。某日,林料安回到住處時突然起乩,告訴李清標說,他的丈母娘家有事,要他速往他居住在虎尾鎮的丈母娘家處理,並派下數張符令予以應急。李清標雖半信半疑,仍依言趕回虎尾。李清標依林料安吩咐,終於把岳母從鬼門關前救了回來。爾後,被神明附身救人的林料安在虎尾鄉人熱誠邀請下,來到虎尾。起初依憑一塊三尺二的「紅綾」上面寫著「山上天上聖母」為人解厄。隨著受惠的民眾日益增加,聖母神威顯赫。信徒覺得僅以一塊紅綾供奉玉二天上聖母,對於聖母神聖莊嚴形象不太恭敬;於是有人建議,能否請一尊金身回來安奉?
那時,現任天后宮主委吳瑩滿的二哥吳瑩侯,只是一名十多歲的少年,他在夢中得到聖母指示,二媽要到虎尾發威,要吳瑩侯與林料安到台南縣山上鄉恭迎二媽到虎尾做客。林料安一口回絶說:「不可能!故鄉的玉二聖母從未踏出縣境一步。」經多次交涉,山上鄉二媽廟管理人終於在「三個聖筊落馬頭鑼」,讓玉二聖母踏出台南到虎尾作客。這段期間,玉二聖母自台南山上鄉恭迎到虎尾作客、辦事,期限一到就歸還山上鄉,這樣從三天、六天到十二天,如此一次又一次往返山上與虎尾之間。
後來,山上鄉二媽廟因故無法再讓二媽到虎尾「作客」。民國四十三年,吳瑩侯協同同鄉的一些信眾前往山上天后宮,迎請香火返回虎尾,並為聖母雕塑金身,而後迎入本鎮中山里中正路廟前巷一號吳瑩陞善信家宅安座,供境內信徒早晚奉香參拜,祈安問卜,無不應驗,信徒遍及遐邇。民國五十三年,成立建廟籌建委員會,在眾善信的支持下,由現任主委的大哥吳瑩陞,二哥吳瑩侯,建廟召集人李金柚和藍文炳、洪春盛及該屆眾委員,依玉二聖母旨意,在虎尾天后宮現址,破土興宮。由於這些開基功臣櫛風沐雨,熱心勸募,加上全體信眾踴躍捐輸,於民國五十四年二月十四日前殿工事完成,舉行落成大典。
在佛教諸大菩薩中,觀音有三十三身;而道教中的媽祖和觀世音菩薩一樣,有無量化身,隨類度眾,故能成為人們的守護神。在虎尾天后宮,媽祖顯化為「玉二天上聖母」降駕救世,解救人間疾苦。
六祖惠能金身 在 賴銘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4/10(五)農曆二月二十二飛揚調頻FM89.5大溪鳳山寺廣澤宮『搖滾宮主』賴銘偉為您介紹《鳳山寺廣澤尊王傳說》時段預告。
FM89.5飛揚調頻 4/10(五)
01:00 05:00 08:00 11:00
13:00 15:00 18:30 21:00
播出『飛揚封神榜』鳳山寺廣澤尊王專題,敬請鎖定收聽~
【廣澤宮記事本】---4/10(五)農曆二月二十二飛揚調頻FM89.5大溪鳳山寺廣澤宮『搖滾宮主』賴銘偉為您介紹《鳳山寺廣澤尊王傳說》時段預告。
FM89.5飛揚調頻 4/10(五)
01:00 05:00 08:00 11:00
13:00 15:00 18:30 21:00
播出『飛揚封神榜』鳳山寺廣澤尊王專題,敬請鎖定收聽~
『飛揚封神榜』農曆二月二十二日:廣澤尊王故事大綱
農曆二月二十二日,也是廣澤尊王的生日~大家好,我是賴銘偉,也是大溪鳳山寺廣澤宮的宮主。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中華文化五千年來、道教及民間信仰中極其平凡因大孝成神卻年輕輕就受到皇帝賜匾封王、娶得美嬌娘又生育出十三位優秀神子「十三太保」的「廣澤尊王」故事:
「廣澤尊王」俗姓郭、名忠福為中國大陸福建省泉州三邑的南安鄉土神,又稱「保安尊王」、「郭相公」、「郭聖公」、「郭聖王」、「聖王公」,又因其金身造型右腳盤腿則民間暱稱其為「翹腳仔」,神稱全銜為「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為福建四神之首(廣澤尊王、保生大帝、天上聖母、清水祖師)並列閩南四大聖王(廣澤尊王、惠澤尊王、廣惠尊王、開漳聖王)三真人(孫思邈、吳夲、許遜)四活佛(廣澤尊王、清水祖師、三坪祖師、定光古佛)之一,生於後唐同光元年(西元九二三年)農曆二月廿二日。
自幼七歲喪父單親貧苦,為籌錢葬父與母親受僱於楊姓財主家中作長工放羊當牧童,楊姓地主欲遷徙祖墳,請了一位道行高深的風水師擇地、由忠福負責伺候風水師,朝夕相處下來忠福聰穎貼心深受風水師疼愛、也在平日閒暇之餘教導忠福讀書寫字,財主吝嗇成性非但未善待風水師,有一回反以跌落糞坑淹死的羊招待他,忠福不忍風水師受辱誠實以告、得知受到財主此般侮辱之後風水師怒火中燒,不但不將吉地獻給財主,反而將難得一見的吉地「羊棚蜈蚣穴」(黑蜂穴),送給善良忠厚的忠福將父親的遺骨遷葬至該處,而後無數的黑蜂傾巢而出將所有的羊隻螫死、忠福和母親因此也失去了工作離開了楊家就照風水師的叮嚀︰「離鄉朝東而行,直至遇有牛騎人、人戴銅、水變紅、魚上樹之情景時,乃為你母子棲身之處。」
忠福母子相依為命來到南安詩山十二都庵眉寨時適逢暴雨,只見牧童避雨於牛腹下,是為「牛騎人」,又見水陸庵和尚急將銅鈸遮頭頂,是為「人戴銅」,山洪暴發衝下滾滾紅土,是為「水變紅」,釣魚人避雨於樹下將所釣之魚甩掛在樹枝之上,是為「魚上樹」,應驗風水師語,母子遂棲身於詩山寨下,也就是現今詩山公園裡的郭聖王故居「龍山宮」。
五代後晉高祖天福二年(938)八月二十二日忠福時年十六歲,與鄉里同伴上詩山砍柴突然心有所感便於一古藤上閉目盤坐並請同伴前去通知母親取「一瓢一書」前來、而因同伴誤聽其母聞訊牽「一牛一豬」趕到時忠福已滿面通紅盤腿閉目而逝,其母悲痛不捨慌忙中拉下了忠福的左腳,此時忠福突然睜大雙眼、以盤右足垂左足之威儀涅槃羽化得道升天因此後來廣澤尊王的金身造像皆為雙眼圓睜平視、右足盤膝、左足下垂之十六齡童顏少年法相。
鄉人嘉其孝、怜其殤,在坐化處逐祠供奉稱為「郭山廟」,據載廣澤尊王肉身成神,身軀砌以古錢,外敷泥土,甚壯偉,故又稱為「錢太保」。一年頂庵(鳳山寺)一年下庵(龍山寺)輪流奉祀。每當前往封塋祭祖非八人不能舉起,神像謁其父母時,眼中尚有淚痕。
台灣各地有許多的廣澤尊王廟宇,在桃園的大溪鳳山寺廣澤宮同時也是祖廟福建省南安市詩山鳳山寺,安溪縣威鎮廟太王陵駐臺辦事處-桃園區服務處、「桃聯廣澤會舘」也是傳藝陣頭傳授聯誼推廣的社團機構,大溪鳳山寺廣澤宮和飛揚調頻895,與大家一同恭祝廣澤尊王萬壽無疆、聖誕千秋,保佑我們的寶島臺灣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大溪鳳山寺廣澤宮---宮主 賴銘偉敬上。
【大溪鳳山寺廣澤宮(桃聯廣澤會舘)】官方網站.Xuite隨意窩聯播:http://blog.xuite.net/taiyalyuming/twblog/310815646
六祖惠能金身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青山宮八將團」的歷史,由於文獻記載的較少,口述歷史較多,因而衍伸出許多說法。根據林團長表示,「青山宮八將團」的歷史超過80年,但正式的編制是在60多年前所奠定,一開始只是向「靈安尊王」還願的將腳,大約4到8人不等。
「青山宮八將團」正式成軍後的傳承,大多是父傳子、地緣關係所組成,但要進八將團,最重要的還是「品德」。林團長表示,由於「青山宮八將團」並非職業陣頭,大家都是自願為「靈安尊王」服務,再加上幾乎是「一年一次」的限定版,所以對八將團內的成員都會嚴格要求,大家出軍時可以開心,但不能隨便,因為團內成員都有共識,所以八將團內幾乎沒有鬧事或者與其他陣頭起衝突的紀錄。
「如果頭人(負責人)或團長肯出來約束,大家和和氣氣,都是為神明服務,就可以減少很多問題。」這是去年林團長接受訪問時說過的話,也因為「青山宮八將團」確實的恪守紀律,讓八將團成為名副其實的「將中之將」。
在團中除了開臉的「將軍」與「顧將」的團員,另有一位「面師」以及一位「法師」。八將團的「面師」就是保庇NOW曾專訪過的林自賢師父,專門替出軍的「將軍」打面開臉;「法師」則負責在出軍時為每一位「將軍」淨身。
艋舺青山宮的歷史與艋舺發展史脫不了關係,相傳在清朝咸豐四年(1854年),艋舺一帶發生瘟疫,泉州惠安籍的移民回原鄉奉請祖廟的靈安尊王到艋舺驅瘟,由大溪口(今第一水門附近)登岸,行經舊街(今西園路一帶)時神轎突然加重,無法抬起,信眾就焚香請示神意,尊王指示不必再往前行,信眾就在神轎駐蹕之處建一小祠供奉靈安尊王。
靈安尊王進入艋舺後,許多來參拜的信眾都在這場瘟疫中安然無恙,其後瘟疫果然逐漸消失,一時間神威遠播,也奠定了青山宮往後的信眾基礎。在靈安尊王進入艋舺的兩年後,當地信眾覺得供奉靈安尊王的小祠無法容納更多信眾,因而於現址(貴陽街)建立新廟,歷時三年完工,就是現在的青山宮雛形。日治昭和十三年(1938年)重修過一次。青山宮後殿原為舊式建築,因年久失修,民國六十八年時拆除重建,就是現在後殿的三層樓建築。
廟內主神為靈安尊王,但有許多信眾稱呼祂青山王、青山王公,也有人稱呼祂為「張老闆」,因為靈安尊王本名張梱,是三國時代吳國的將軍,奉孫權之命治理福建一帶,因任內政績顯著,往生後被當地百姓奉為神明,稱「青山王」。
故老相傳,張梱的聖號原本只有「青山王」,在宋朝時,曾顯靈救駕宋朝皇帝,因而被封為「靈安尊王」,又因為是受宋朝皇帝敕封,所以在「靈安尊王」的儀仗隊中有一面執事牌寫著「大宋明臣」,在青山宮廟門之上也有「敕封大宋明神」的字樣。
青山宮內的靈安尊王金身有很多尊,大家最熟悉的,也就是每年「暗訪」期間負責坐上神轎的是「二祖」。「老祖」,也就是一百六十多年前由先民帶過來的那一尊目前由廟方妥善收藏。吳克東先生表示,當年要渡過黑水溝是不容易的事,所以「老祖」並不大尊,再加上屬於歷史文物也不適合出巡,所以廟中事務大多由「二祖」為主。由於「二祖」負責在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二日出巡且僅限於艋舺地區,所以如果青山王要出巡外地,則是由「三祖」負責。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RwMS0NlV2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