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曙光─德式中央軍(第一部:建軍)】合作緣由
讓我們將時間倒回到1927年,剛過不惑之年並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正思索一件事。
自清末以來,落後的中國就一直向西方列強學習軍事好提升實力,蔣介石麾下的國民革命軍也不例外。事實上,當國民黨在孫文提倡「聯俄容共」後,就跟蘇聯建立密切的軍事合作。
當時蘇聯除了輸送軍火,還派遣軍事人員協助訓練。像時任國民革命軍第7軍軍長─李宗仁的回憶中,就提到由他領導的廣西軍政府選擇投入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就撥贈了一批蘇聯製的莫辛那甘步槍裝備給廣西部隊。而李宗仁跟化名為「加倫將軍」的蘇聯軍事顧問─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留赫爾有著不錯的交情,兩人還曾以白蘭地為賭注,來打賭軍事行動的發展。另外,作為蔣介石嫡系力量的國民革命軍第1軍,其成員是由蘇聯協辦的黃埔軍校畢業生組成,可見蘇聯軍事隊當時國軍的影響力極深。
而蘇聯的軍事協助效果也非常顯著,1926年,國民革命軍自廣州誓師北伐,1年後,國軍就攻佔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席捲全國之勢已是有目共睹。
但這一切都已經是過去式了。
1927年,蔣介石宣布清黨,利用武力排除國民黨內的共產黨勢力,這個舉動也讓國民黨與蘇聯的軍事合作宣告斷絕。
「沒了蘇聯,現在該和哪一個國家合作發展軍事呢?」蔣介石開始列出各種可能性。
日本?
由於距離近,加上明治維新的西化改革成效卓著,日本一直是清末中國學習軍事的主要流派之一,就連蔣介石自己都是日本軍校出身。但當時日本是國民政府的對手─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合作對象,加上對中國的不懷好意,那是絕無合作之道理。
英國?美國?
雖然中國在一戰時,和這兩個昔日跟現今的世界第一強國屬同一陣線,但在戰後,英美兩國卻對當時陷入軍閥內戰的中國發起軍事禁運的制裁,美國更是瀰漫一股置身事外的孤立主義,自然不可能和國民政府進行軍事合作。
法國?
令人意外的是,這個老牌西方列強,竟跟國民政府表達過建立軍事合作的意願(甚至後來還說過中國政府可以不用付薪資給來華的法國將領,可謂半買半送),但蔣介石卻拒絕了。要說原因……「法國人在普法戰爭後,基本就沒打過什麼漂亮仗,這國家的軍事水平實在不靠譜呀。」
(在這裡,老ㄕ順便幫法國軍事「略微」平反。其實法國的軍事能力非常強悍,單以坦克製造為例,二戰初期,當時德國坦克對法國B1坦克的厚重裝甲完全束手無策。作為德國坦克部隊中最負盛名的指揮官─古德里安,就曾說過:「我看到德軍坦克主炮打在法軍坦克上,炮彈直接被對方裝甲彈開。」所以法國的軍事還是挺強悍的。
不過從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國民政府沒選擇和法國進行軍事合作,倒也非常正確。因為二戰的法國在物資及軍備都擁有優勢的狀況下,卻被德國只用40多天的時間完敗。這個比普法戰爭還難看的戰績,也使法國人至今仍飽受調侃。)
「看來能合作的對象,就只有它了。」
蔣介石心中的最佳選擇,最後定睛在曾經是一戰中屬於敵對陣營的中歐強權─德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1870年才完成建國大業的德國,雖然是個新興國家,但在清末洋化運動中的重要性絲毫不弱於英法等老牌列強。
例如:號稱清末第一強軍的「北洋六鎮」,就是清朝聘用德國教官,並購買西洋軍火裝備的現代化部隊。而曾經排名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其主力艦「定遠」、「鎮遠」是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打造。
所以中德兩國的軍事合作早有淵源,而德國軍事實力的強悍更是舉世聞名。
早在建國以先,德國的前身─普魯士,就以劣勢的國力及兵力,迅速扣倒奧地利、法蘭西兩大歐陸強權;到了一戰更是幾乎以一國之力強抗英法俄三大國,而且在美國參戰前,德國於東線戰場完勝俄國,西線戰場則佔領法國頗多的土地並保有主動權。
這也難怪德國即便是一戰的戰敗國,卻仍獲得蔣介石青睞。
問題是……德國人願不願意和當時的國民政府合作呢?
說來時機巧合,身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當時也對中國情投意合。
在外交上,德國需要有盟友,一方面改善身為戰敗國的國際形象,另一方面則是突破被英法兩國壓制下的外交困境。
在經濟上,德國因大戰耗損大量的人力、物力,戰敗後又身負2000億馬克的賠款,這讓德國經濟陷入蕭條。所以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企業,都迫切需要外銷收入重振經濟。
更實際的一點,就是失業的德國軍事人員需要找到頭路。因為在凡爾賽條約中,德國被規定只能保留10萬陸軍,極少數的海軍(分別是6艘過時的戰艦、6艘輕巡洋艦、12艘噸位數不足1000的驅逐艦、12艘魚雷艦),還有3個軍官學校;其他像:裝甲部隊、潛艦部隊、空軍部隊、化學部隊,一律廢除。一時之間,許多身懷絕技的德國軍人身陷窮困落魄的窘境(這其中就包含後來成為納粹德國元首的希特勒大大),成為社會上的不安定因素。
如果能跟其他國家進行軍事合作,不但能讓失業軍人盡展所長,還可以避免他們待在國內,成為治安上的未爆彈(像是咱們的阿希,就跑去參加了納粹黨後,竟然還發動了一場啤酒館政變試圖顛覆當時的德國威瑪政府)。
這邊廂,國民政府想要提升軍事科技,那邊廂,德國政府需要中國的市場以及原物料。
於是乎,蔣介石透過留學過德國的政治委員─朱家驊,先接觸德國民間的名望人士,之後向德國軍政界透漏蔣介石希望聘請德國軍事顧問的意願,並且開出一份理想人選的名單。
德國政府則開始研究中德合作的可行性,而當他們打開蔣介石的名單後,只見印入眼簾的第一人是: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August von Mackense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成為老蔣心中的顧問第一人選,馬肯森是何許人也?
此人在一戰中多次擔任東線戰場的軍團指揮,首先在1914年開戰之初連挫俄軍因此被封為德國陸軍元帥,後在1915年領軍橫掃巴爾幹戰場,攻佔了塞爾維亞以及羅馬尼亞。其用兵風格,就是充分利用騎兵的機動性在遼闊的戰場中突破敵方防線,日後被封為中共開國十大元帥之首的朱德,甚至尊他為心中世界名將的第一人。
然後德國政府表示:「否決!」
德國政府接著看名單第二人,名字是:埃里希·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他們不假思索地表示:「再次否決!」
如果說馬肯森是德國一戰中的東線戰場英雄,那魯登道夫則是德國戰爭後期的靈魂人物。
在一戰初期,魯登道夫以參謀長的身分協助上司興登堡在坦能堡重創俄軍,使德國在東線戰場由守轉攻;一戰中期,魯登道夫進入德國的參謀總部,開始制定許多重要戰略方針,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無限制潛艇戰」(也就是用潛艦擊毀所有通往敵方英國的船隻,這個戰略雖然後來成為美國參與一戰對抗德國的原因之一,但短期內,曾把英國逼到物資短缺的恐慌中,可見這個戰略的巨大殺傷力......無論是對敵我都是如此);到了戰爭後期,魯登道夫直接架空德國皇帝讓軍方成為實際執政單位,然後他先把列寧送回俄羅斯,引發俄羅斯的共產黨革命,使其退出一戰,從而讓德軍在東線中獲勝,後來又主持對西線戰場的大規模攻勢,曾一度讓德軍推進到法國首都巴黎的近郊。由這些經歷可以看到魯登道夫,是個能量巨大,並在戰略上極度大膽進取的有能人物。
那為何德國政府毫無懸念的拒絕讓上述兩人成為蔣介石的德國顧問?
絕不是因為德國人要把好人才留給自己用(馬肯森跟魯登道夫當時都已經從軍隊退役,而從魯登道夫後來還跟希特勒一起聯合搞政變,就知道他在德國政壇不受待見),而是因為在一戰落敗的德國,在簽署的凡爾賽條約被規定:「德國國民不得到外國政府或其部隊擔任軍事顧問,且德國政府有義務阻止有此意願的德國國民。」
所以德國政府很遵守這條規定,以至於他們阻擋國民前往國外從事軍事相關活動?答案是:倒也沒有。
其實德國政府蠻鼓勵退役軍人往國外發展。原因除了先前所提:可以解決凡爾賽條約限制下的軍人失業問題。另一方面,這些出國發展的軍人若是回到德國,說不定還能把在國外發展的經驗帶回到國內,促進本國軍隊發展。
像德國一戰中的王牌飛行員─烏德特,就在戰後跑去美國從事特技飛行表演。如果各位覺得烏德特只是跑去雜耍,所以跟軍事活動沒發生關係,那可就想簡單了;因為後來烏德特藉由這些飛行經驗,大力推動德國裝備俯衝轟炸機,也就是德國在二戰中具有相當知名度的斯圖卡轟炸機,成為德國日後閃擊戰的關鍵。
但魯登道夫和馬肯森卻有個問題導致無法出國,那就是:知名度太高,怕惹出爭議呀!
雖然各國為了讓德國保持穩定,對於德國中低階的退役軍人出國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畢竟條約白紙黑字寫在那,要是德國動作搞得太誇張,各國還是會跑來質問,尤其是魯登道夫這個基本把所有國家都打了個遍的猛人,那更是嚴加看管的對象。
接連打槍蔣介石的人選後,德國政府後來想到變通的方法:「乾脆讓魯登道夫推薦,一個可靠但知名度不高的人選去跟南京國民政府合作吧。」
而魯登道夫考慮一番後,則說:「讓馬克思‧鮑爾去中國活動吧。」
圖片為:
第一張─奧古斯特·馮·馬肯森,蔣介石預設德國顧問的首選
第二張─埃里希·魯登道夫,蔣介石第一批提出的顧問團人選之一
第三張─魯登道夫與希特勒合照
這兩人有一段時間密切合作,甚至一起策畫了啤酒館政變企圖奪取德國政權,但該政變很快被鎮壓,魯登道夫甩鍋給希特勒,自己完全沒被判刑,希特勒則為該事件背鍋吃了幾個月的牢飯,但也在蹲苦窯時,阿希完成他的著作─《我的奮鬥》
「六軍團參謀長」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六軍團參謀長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六軍團參謀長 在 歷史哥澄清唬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六軍團參謀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六軍團參謀長 在 [新聞] 葉國輝升任陸軍六軍團指揮官性格儉樸每- 看板Militarylife 的評價
- 關於六軍團參謀長 在 六軍團參謀長劉暐欣少將慰勉陸軍官校ROTC學員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六軍團參謀長 在 陸軍8軍團參謀長何建順說明金湯營區開放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六軍團參謀長 在 [新聞] 陸軍六軍團指揮官任季男中將接任dswchen ... - PTT 的評價
- 關於六軍團參謀長 在 林帝志ptt 的評價
- 關於六軍團參謀長 在 [新聞] 國軍將領異動「型男」中將重回立法院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六軍團參謀長 在 [新聞] 國軍將領異動「型男」中將重回立法院- Militarylife 的評價
- 關於六軍團參謀長 在 [新聞] 情報作戰單位遭精簡將額情報學校校長少PTT推薦- Military 的評價
- 關於六軍團參謀長 在 Re: [情報] 情報數則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六軍團參謀長 在 Re: [討論] 自衛隊的彈藥是不是有點小氣- Military - PTT Web 的評價
六軍團參謀長 在 歷史哥澄清唬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華民國將官軍階介紹:
特級上將(★★★★★)
大元帥等級軍階,首次出現在1935年3月30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制定「特級上將授任條例」,規定特級上將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最高軍事長官。
《特級上將授任條例》因「不合時宜」,已於2000年11月1日廢止。
歷史上僅曾授予蔣中正一人。
一級上將(★★★★)
參謀總長(2013年1月15日以前)或總統府戰略顧問,中華民國一級上將為終身職,是目前中華民國國軍唯一沒有「服現役限制」及「除役年齡」的軍階。
2013年由於國防六法的實施,此後二級上將在承平時期除非立下特殊功勳或不幸殉職,才有機會升上一級上將。2020年1月2日參謀總長沈一鳴將軍不幸意外殉職,由總統蔡英文追晉為一級上將。
二級上將(★★★)
2016年6月1日起:參謀總長、陸軍司令、海軍司令、空軍司令、副參謀總長執行官、國防大學校長、國防部副部長(軍政、軍備)。
中將(★★)
陸軍中將主要擔任國防部次長、參謀次長、陸軍副司令、參謀長,以及軍團(戰區)、防衛指揮部指揮官、軍團副指揮官。
少將(★)
主要擔任國防部各直屬單位高階主官(主管)、各軍團(戰區)、防衛指揮部副指揮官、陸軍聯兵旅長、海軍艦隊長、空軍正副聯隊長、軍醫院院長和軍校校長等職。
七星少將(★★★★★★★)
首次出現於2020年6月23日,總統府警衛室主任 #陳敏華 上校因國安特勤香菸超買案遭記大過一次,因民進黨政府秉持用人唯才原則,即使被記大過當年考績仍列甲等,於案發不滿一年期間晉升七星少將。
六軍團參謀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明清松錦大戰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一、序曲
明朝天啟六年(1626年,後金天命十一年)2月,努爾哈赤在甯遠大戰中敗於袁崇煥,不久逝去。後金由皇太極、代善、莽古爾泰、阿敏四大貝勒(阿敏為努爾哈赤侄)共同執政。
當時,連年的戰爭使得後金內部困難重重:民族矛盾、制度不全、經濟蕭條、物價上漲,同時皇太極想要形成中央集權,而四貝勒制決定了彼此間勢必要爭權。鑒於此等情況,皇太極執行了「借小心以圖大事,假退步以求進步」的策略,先穩定內部、增強實力,而後求入主中原。
對外向明朝發動和談攻勢,不用後金國號、年號,表示願奉明朝為正朔(評語:對此金庸在袁崇煥評傳中的評論十分中肯,後金雖為權宜之計,但明亦可假此緩解一下,先求解決內部矛盾,袁崇煥亦持此議,可惜明臣多囿於南宋故事,惟恐主張和談即被套上「秦檜」之駡名,錯失良機,一味增加遼餉,至陝北事起,明已無藥可救)。
同時,對內部,皇太極實行了一系列保護和發展農業、手工業的措施,以增強經濟實力;在軍事上為擴大兵源,加強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建設。既然和談不成,戰事又起,但是皇太極並不直接進攻袁崇煥的關遼防線,他先是徹底征服了朝鮮,既粉碎了明的右翼,又使自己得到了一個資源豐富的補給基地;然後征撫並用,使蒙古察哈爾部投靠了自己,解除了明從左翼進攻的威脅,也獲得了一條迂回攻明的捷徑。最後,便是在攻明中,以反間計除掉了袁崇煥(評語:此一冤案知者甚多,不再詳述,只是崇禎說「吾非亡國之君,爾等乃亡國之臣」之語,雖有其道理,卻也不進然,至少其即位之初,明國事尚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二、開局
經過10年的努力,後金國力大增,皇太極遂於1636年5月在盛京正式稱帝,改國號為「清」,年號為「崇德」,改女真族為滿族(評語:以軍略論皇太極或許不如其父,但以政略而論,有過之而無不及之)。
隨後皇太極公開致信崇禎,向明朝挑戰。但如何攻明仍是難題。由察哈爾迂回攻明,乃奇兵而非正兵,且明有關遼大軍掖其腹背,稍有不慎,便會全軍覆沒。為此,清都察院參政祖可法、張存仁給皇太極上了奏摺,提出了先取錦、寧門戶,打通遼西走廊,也即「剪重枝而伐大樹」的建議。這一切更堅定了皇太極攻打遼西的決心。
戰略已定,接下來的便是戰術問題了。袁崇煥雖死,但關遼明軍仍執行他的「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戰略以及「憑堅城、用重炮、守為正、出為奇」的戰術,迫使清軍捨長用短,每次均是捨野戰而取城戰、以速戰(清)對持久(明),進攻難以奏效。有鑑於此,皇太極提出了以持久對持久的方略:1640年3月皇太極派其弟濟爾哈朗、多鐸二人率軍前往義州(今遼寧義縣)築城屯田(評語:反客為主之計)。
義州處於廣寧與錦州之間的大淩河畔,地勢開闊、土地肥沃,在此築城屯田,實際上是建立了攻錦的前哨陣地,同時一旦攻錦,此地又是一個絕佳的後勤補給基地。同年6月,皇太極指揮清軍兵臨錦州開始了圍城的持久戰。皇太極將圍城清軍分為兩班,以三個月為一期,輪番更換。同時清軍將錦州城外的莊稼收割完畢(評語:以戰養戰),並掃蕩清除明軍在錦州週邊的據點,徹底切斷駐錦明軍與外部的聯繫。
翌年3月,皇太極進一步採取措施,在錦州城外築起8座營壘,環城相列,在營壘外深挖壕溝,樹起柵木,而各營間又有深壕相連,將錦州圍得「水泄不通」、「人影斷絕」。明軍守城主將為夕日袁崇煥帳下大將、征遼先鋒大將軍祖大壽,其所率軍隊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蒙古人,城既被圍,遂起叛心,秘密與濟爾哈朗聯繫。此事為祖大壽偵知,欲計擒叛軍首領,無奈行事不密,反被叛軍窺破,搶先與明軍交戰,濟爾哈朗聞訊後,趁勢攻城,內外夾攻,祖大壽難以支援,只能退入內城堅守。
當清軍在義州築城屯田之時,明廷即有人看破了皇太極的用意,決心加強遼西防務,遂急調正在西線與農民起義軍激戰的洪承疇入京,任兵部尚書,總督薊遼軍務(評語:此為袁崇煥的舊職,可惜凡任此職者,無有善終)。洪承疇曾任陝西三邊總督,俘殺過「闖王」高迎祥,也幾次擊敗過李自成,算是知兵的大臣,被明廷倚為長城。
洪承疇就職後,看出了清軍將圍錦州的企圖,急調大批明軍加強遼西防務。及至錦州告急,洪承疇已感覺出松山、錦州將有大戰,決定親赴遼西指揮。他將指揮部移至寧遠,並沿錦州、松山、寧遠一線佈置了8個總兵13萬大軍。明、清雙方兵力大致相等。在具體策略上洪承疇採取了且守且戰的方針:不時從松山、杏山等據點出發,以小部隊偷襲攻錦清軍,以此法消耗、疲憊清軍,然後相機決戰(評語:敵駐我擾,敵疲我打之計)。
應當說洪承疇之計有偏穩之嫌,但考慮到雖然「遼東兵精甲於天下」,但野戰畢竟是清軍之強項,且洪承疇對軍隊之掌控和熟悉度亦不如夕日的袁崇煥,所以此仍為可行之計。可未料到皇太極尚未有對策,洪承疇卻後院起火,以新任兵部尚書陳新甲為代表的一批官僚以「兵多餉艱」為由,攻擊洪承疇這樣做是「曠日持久、耗費錢糧」,主張速戰(評語:典型的外行指揮內行,好比是財政部指揮總參謀部)。
但偏偏崇禎聽進去了(評語:當時戶部的外庫雖是囊中羞澀,但皇上的內庫卻是殷實得很,可笑的是既然是家天下了,內外庫又有何區別,可從嘉靖起,明朝的皇帝們都象貪財的商人一般吝嗇,不捨得用自己的私房錢,一味加遼餉,而加得又不得法,不問各地豐歉與否、土地肥瘠與否、百姓貧富與否,均按統一的數字增加,則貧瘠之地、歉收之處必起民變)。
崇禎派兵部職方郎中張若琪到寧遠監軍(評語:這好比是讓總政治部的幹部部部長去監察總參謀長),有遣兵部主事馬紹愉到前線「贊畫軍務」,嚴令洪承疇率全部明軍急速前抵錦州決戰。
三、高潮
迫於壓力,洪承疇將輜重大部留在寧遠,率8總兵13萬人馬向錦州進發,到達距錦州僅20裡的松山。鑒於明軍在薩爾滸一戰中兵力分散被各個擊破的教訓,他決定儘量集中兵力,親率主力6萬集中在松山城外,僅在兩側佈置少量兵力牽制清軍,並在松山、杏山之間佈置了接應部隊。準備集中全力正面進攻清軍,實施中央突破。
同一時間裡,清軍也在緊張地調動著,皇太極急令各地清軍向松、錦一帶集中,並徵集盛京瀋陽城中的15歲以上的滿蒙壯丁悉數上陣,並親率3千精銳騎兵先行,赴松山前線指揮。
此戰,明可說是「傾遼西之兵」,而清是「空國而來」,存亡在此一戰。皇太極在戚家堡召開軍事會議,指出此次決戰,松山是關鍵之地,其地處錦、寧之間,為「寧錦之咽喉」,若松山一破,明軍將「全軍動搖」(評語:洪承疇顯然也看出了這點,將主力集中在此,顯然亦非泛泛之輩)。
皇太極進一步分析:明軍在松山城高度集中,有利於清軍圍而殲之。遂做出決定:令清軍在8月20日起,在松山明軍周邊挖起三道大壕,各深8尺、寬1丈有餘,欲將明軍團團圍住,並將通往松山的一切道路挖斷,旨在切斷明軍的糧道和退路。
洪承疇看破此計,21日起,明軍搶先發起攻擊,欲在清軍形成包圍前轉移出去。但清軍拚死守住陣地,雙方死傷相當,勝負難分,但明軍始終未能突破清軍的包圍。
是日晚,洪承疇召集將領商議,要求諸將「拚死一戰」、「解圍在此一舉」。但各總兵對突圍、固守意見不一,爭執不下。孰料,總兵王樸貪生怯陣,竟趁天黑之機率所部擅自逃遁。吳三桂、馬科等總兵見此也紛紛效法,各自引兵向杏山後退。但清軍已在往杏山的途中設伏,明軍本已成驚弓之鳥,再遭伏擊,潰不成軍。
吳三桂、馬科、王樸等人率殘部退到杏山後,又覺得杏山亦危險,不可久留,即匆匆出逃寧遠。但皇太極早有準備,已遣多鐸設伏於杏山往寧遠的路上。吳三桂等人再遭伏擊,損失慘重,短短幾天,明軍死傷5萬4千人,損失馬匹7千餘匹。(評語:不服將令,兵家大忌,敗因所在,洪承疇之統禦能力確實不如袁崇煥,但也不能求全責備,他到職不久,人地不熟,難以服眾;況且欲號令如一,必賞罰分明,袁崇煥功莫大焉,卻被冤殺,且死狀甚慘,關遼將士又如何能服,又如何肯為明廷死命效力,而吳三桂擅自逃遁,雖非首犯,亦是主犯,可事後未受懲戒,反一路升遷,雖然可用關遼已無人能用來推搪,但崇禎賞罰不明其責難咎,設想若是袁崇煥仍在,此戰由他指揮當是如何,故前文說「吾非亡國之君,爾等乃亡國之臣」之語並不盡然!)
當是時,松山洪承疇所率8總兵中有6人逃跑,只有曹變蛟、王廷臣二人未走。且曹變蛟乘清軍主力前往截擊逃遁明軍之機,率部猛攻皇太極大營,幾乎得手,無奈兵力不足,後繼無援,而曹變蛟又在激戰中受傷,遂功敗垂成。松山殘餘明軍只能退入城中固守。
四、結局
松山被圍之初,洪承疇尚幻想明廷能發援兵,然始終無一兵一卒來援,幾次突圍均未果。而城中軍糧日絀,最後到了「人相食」的境地。堅持到1642年2月,明松山副將叛明降清,18日夜接應清軍入城,洪承疇與曹變蛟、王廷臣均被生擒。洪承疇被送至盛京後,先是絕食不降,後經多方軟化,降清。
松山既破,錦州已是解圍無望,且被圍兩年,城內已然糧盡彈絕。皇太極遂決定勸降,祖大壽之弟祖大樂也在松山被擒,皇太極讓其入城勸降,3月10日祖大壽率所部出錦州內城降清。清軍挾松錦大捷之餘威沿遼西走廊而下,勢如破竹:4月8日清軍炮轟塔山,次日城破,7千明軍被殲;4月21日清軍兵圍杏山,明守軍6千餘人出降。至此,清軍取得徹底勝利。
此後,皇太極仍本著「剪重枝」的原則,前後5次突入關內,襲擾明朝。如果不是皇太極早死,先入北京城的恐怕就不是李自成了。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六軍團參謀長 在 六軍團參謀長劉暐欣少將慰勉陸軍官校ROTC學員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六軍團參謀長 劉暐欣少將慰勉陸軍官校ROTC學員,鼓勵學員兩日參訪用心學習。 ... <看更多>
六軍團參謀長 在 陸軍8軍團參謀長何建順說明金湯營區開放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更多相關新聞請上:http://www.nownews.com/─【NOWnews今日新聞】 ... <看更多>
六軍團參謀長 在 [新聞] 葉國輝升任陸軍六軍團指揮官性格儉樸每- 看板Militarylife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0828001899-260407?chdtv
葉國輝升任陸軍六軍團指揮官 性格儉樸每週只花1000元
13:442022/08/28 中時 呂昭隆
國軍9月1日有波人事異動,其中,陸軍六軍團指揮官鐘樹明中將升任陸軍副司令,所遺職
缺由參謀本部作戰計畫次長葉國輝中將升任。葉國輝於2019年7月1日晉任中將,據了解,
葉國輝自入軍校後,即以用錢節省聞名,即便升任中將,還是每周只花1000元,維持儉樸
性格,數十年如一日,這種刻苦精神,軍中極罕見,應無第二人。
葉國輝陸軍官校77年班畢業,曾任八軍團作戰處長、43砲指揮官、八軍團參謀長、國防部
作計室聯戰處長,擔任聯三作計次長期間,正值兩岸軍事升溫嚴峻之際,升任六軍團指揮
官,負責國軍最重要的作戰區指揮之責,順理成章。
即將升任陸軍副司令的鍾樹明中將,曾任蔡英文總統侍衛長、作計次長等職。鐘樹明任職
待衛長期間,既懂侍,也懂衛,相當稱職;鐘樹明是陸軍明日之星,他與國防部長邱國正
、參謀總長陳寶餘上將都是作戰體系出身,是陸軍陪養高階指揮職最正統的路,將是未來
陸軍司令的熱門人選。
此外,國防部這次增設1位陸軍副司令,由國防部長政務辦公室主任王紹華中將轉任。王
紹華與葉國輝同年晉升中將,這次雖升任增設的陸軍副司令,不過,王的軍旅生涯亦可望
於此止步。
另國防部長政務辦公室主任由馬防部指揮官廖建興中將接任。馬防部指揮官,由陳文星少
將升任,並占中將缺。至於葉國輝所遺參謀本部聯三作計次長職位,由聯七訓練次長李天
龍中將轉任。訓練次長由六軍團副指揮官張俊志中將接任,六軍團副指揮官由劉沛智少將
接任,並占中將缺。
9月1日調任新職者,還包括陸軍十軍團參謀長陳宏詩少將;陸軍586旅長李錦鑫上校(占
少將缺);陸軍十軍團副指揮官,張維燻少將;陸軍八軍團副指揮官黃忠實少將;金防部
參謀長黃文啟少將;陸軍234旅長盧士承少將;馬防部參謀長陳舜如上校(占少將缺);
海軍教準部副指揮官林超倫少將;海軍技術學院校長郭力中少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2.76.1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ilitarylife/M.1661748749.A.5F7.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