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
在法國,超市裡可以買到兩種瓶裝水:一種是礦泉水eau minérale,一種是泉水eau de source(法國也有蒸餾水,極少見,多半是辦公室醫院裡的大桶裝,蒸餾水被視為"比較不營養"的水,因為已經沒有任何微量元素等人體需要的養分了)。礦泉水也是泉水的一種,但是要能標上礦泉水字樣,該水源必須經過國家醫學協會Académie nationale de médecine認定,該水含有某些對人體特殊益處的礦物質或微量元素。
平均每一瓶水要300公里的運輸 - 也就是同等距離該耗費的汽油和CO2,以及製造塑膠瓶,塑膠瓶的回收與處理(如果沒有被遺棄在大自然中成為汙染物,需要數百年時間去分解的話)。而根據法國雜誌UFC-Que Choisir的估計"自來水價格比瓶裝水便宜130倍,而對溫室效應的影響只有瓶裝水的千分之一"。
如果有人質疑自來水載運輸過程中很容易遭到汙染,瓶裝水其實並沒有比較"衛生"。同樣來自UFC-Que Choisir的抽樣檢驗,瓶裝水被檢出微量的硝酸,荷爾蒙,雖不致於危害人體,卻是對水源的汙染提出警訊。
警訊來自一個事實:人類發明越來越多的化學藥物(肥料,殺蟲劑,激素... ),使用在養殖動物植物等範圍裡,這些藥物經過交叉使用混用,情形日趨複雜,法令根本無法趕得及立法修訂,而檢測的項目更是始終遠遠落後在藥物發明使用的速度和數量上。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World Wildlife Fund)在2011年提出對法國水源檢測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對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的檢測上有三個嚴重的缺失:1. 水中毒性物質的檢測項目不足;2. 對化學微汙染物界定不適用;3. 檢驗分析的方式不足以代表地表水源與地下水源的真實狀態。
每年法國政府檢驗的水樣本多達31萬個,檢驗項目超過8百萬項,多達80萬公里的水資源河流受到保護與管控,但是顯然還是不夠。
而原本期望因有機種植的面積擴大,減少汙染的程度,但是有機種植的擴展並沒有預期那麼快,面積那麼大(不到3.5%的種植面積),而各種對地下水層的汙染卻是長遠的.
我小時候沒有瓶裝水,家裡總是用水壺燒水,放涼待飲。彰化老家現在還是這樣。不知從何時開始,整個社會變得只喝瓶裝水。我沒看過關於水源檢測的資料報導,也沒看過寶特瓶的回收與製造的汙染,運送時排放的CO2的資料。我只看到製造廠商告訴我們每天要喝1.5公升的水對健康有好處。
如果說水是生命泉源,放大來看"水"這個東西,以下的數據會更有意義.我們知道地球表上70%是海洋覆蓋,但是那主要是鹽水,人類無法使用.地球上的水有97%是鹽水,只有3%是淡水.而淡水裡則有70%是以冰塊,雪或冰原狀態存在,22%則在地下極深的地方,都是人類目前尚無法探勘開發.也就是說,只有1%的淡水供我們人類和其他動植物共享使用.
當地球人口越來越多,水的耗費越來越大,全球國家貧富的差距與城鄉的差距也不斷擴大水資源的差異分配.當人口越來越多,也意味著對土地資源的剝奪汙染越來越大.最新的警惕是:從人類發明塑膠以來,百年來尚無法被分解的塑膠微粒已經成為水 – 海水或淡水 – 的一部分,甚至藉由魚鮮,海鹽等方式進入人類的食物鏈了.
這僅有的1%淡水,還能禁得起我們糟蹋多久?(下)
圖片:西藏聖湖-納木措聖湖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共享 辦公室 淡水 在 台北。生生不息。王閔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交通部門質詢 (10/26)】
一、O-bike從六月進入台灣市場開始,發生了大量的違停狀況,根據交通大隊資料顯示6月底至今已經拖吊移置了543輛。
大量違停現象讓台北居民感到吃不消,從路邊人行道、公園到小巷子皆可看到,但警察卻對此情況無法馬上開罰,我建議應該向中央來反映修改母法;相較於汽機車的檢舉拖吊或是立即開單,市府還給業者一個小時移車時間,並且不收保管與移置費,業者將部分外部成本轉移到社會上,對於市民來說並不公平。
目前臺北市政府已擬定『臺北市共享運具經營業管理自治條例』,且送出市政會議正在給法務局簽核,預計12月送進議會;但在條例通過前的過渡期間,我要求交通局,應盡快督促O-bike業者訂出與使用者更緊密的管理規則,讓O-bike業者負起責任,並討論出市府的因應措施與具體規範於一周內給本辦公室回覆。
二、台北捷運從前年開始陸續在松山新店線、淡水信義線列車內設置親子友善區,期望提供推娃娃車的父母與幼兒有較安全、友善的環境,但在推動和宣導上仍造成部分民眾誤解,且車廂內、車體外的佈置、設計除今年8月設置1輛「麻吉貓陪你暢遊兒童新樂園彩繪列車」,其他車廂內仍大多只簡單張貼蔬果、動物貼紙,缺乏巧思和實際功能。
我要求台北捷運公司盡速檢討,改善既有的意象與功能,並善用381型列車內的電視廣告,提供與親子有關的活動訊息,名符其實的讓親子感受到友善和和被重視的氛圍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