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21「小事報」第三堂課,也是大小編第三次相見,這一堂就由青青說(selena在小事報,稱為青青 or 青青說)來和小朋友一起寫詩。
九月二十二日,週三下午,二〇二一
這一次上課很特別,上游嘉義縣的茶山國小、中興國小仍持續以螢幕與我們交集,中下游四所學校(台南大內國小、官田國小、安業國小、土城國小)集合上課,為了這一半的網課,一半的現場課,要如何讓課程順暢,我計劃許久,最後仰賴Google雲端簡報共筆的功能。
課程題目是:想要和你唱的一首歌。
一開頭我就說,歌包含著歌詞與歌曲,今天我們要來玩的是「詞」的部分,要和小事報小編們一起來玩詩。
來看看孩子們的作品吧!後來我們都將這些詩,由孩子自己譜上和弦唱出來喔~
http://zoyo.tw/work-20210925/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燕秋老師教學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當進行遠距課程,想要執行教學活動時,除了分組討論之外,還有一個新選擇—白板分組共筆,可以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進行互動問答等等,是一個簡易操作又有效果的教學活動設計,燕秋老師帶領其教學團隊,利用Google Class為LMS教學平台,加上遠距視訊工具Google Meet,示範如何在課堂中進行白板...
共筆google 在 早安健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咦!刷牙前竟然不要先沾濕刷頭?!有誰一樣習慣先沾濕牙刷嗎~
根據國健署調查發現,國人蛀牙盛行率接近9成,罹患牙周病的比率甚至高達99.2%,居亞洲之冠😨想要遠離蛀牙、牙周病,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刷牙。然而許多人的刷牙觀念漏洞百出,反而越刷牙齒越糟!
錯誤習慣1 #過度用力刷牙
許多人喜歡用硬刷毛的牙刷大力來回刷牙,認為才有效清除牙菌斑。表參道矯正齒科院長川崎健一提醒,若使用硬刷毛,但又太用力刷牙就容易磨損牙齒,恐引起知覺過敏,吃冷、吃冰牙齒都痛到不行。建議可以挑選軟毛,更能讓刷毛深入齒間。輕握刷柄溫柔且仔細地刷動,牙齒乾淨又不受傷。
錯誤習慣2 #先沾濕刷頭
刷牙並非滿嘴牙膏泡泡就有效。日本齒科大學附屬醫院臨床教授倉治七重表示,淋濕的牙膏起泡效果好,沒刷幾下就給人「已經刷好」的錯覺,容易導致口腔仍殘留許多髒污與細菌。另外,起泡得早會讓牙膏成分在作用於牙齒前就隨水分流失,抗蛀牙功效大打折扣。建議直接把牙膏擠在乾牙刷使用即可。
錯誤習慣3 #刷完牙狂漱口
不少人習慣在刷完牙後漱好幾次口,把口中牙膏殘留的味道清洗乾淨。但是倉治七重表示,牙膏內的抗蛀氟化物也跟著說掰掰,建議刷完牙後只要含10c.c.的水,在口中攪拌20秒吐掉即可。
錯誤習慣4 #飯後立刻刷牙
根據營養共筆,餐餐飯後刷牙看似對口腔衛生很好,但因吃完東西後口腔環境會變酸,這個時候琺瑯質會軟化,若立刻去刷牙就很容易把琺瑯質給磨掉。建議飯後先用牙線剔除菜渣,過了15~30分鐘後再刷牙。
主要來源出處:早安健康文章 /「飯後千萬別立刻刷牙!5錯誤刷牙習慣,蛀牙好不了」,歡迎Google搜尋!
—
共筆google 在 VOP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攝影之聲》線上專題推出!
《攝影之聲》關鍵字線上專題系列,每期由客座主編規劃影像與視覺領域的重要詞彙,邀請多位研究者共筆,透過不同角度詮釋書寫當代影像論題。本期由影像研究者謝佩君擔任客座主編,首期主題「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每周二、四推出更新,歡迎追蹤閱讀!
專題連結|https://bit.ly/vop-keyword
███ 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
導言──謝佩君|客座主編
創立於世紀之末的美國外送平台Seamless,名實相符地是一則新自由主義式社會關係的寓言。以無縫接軌(seamless)作為品牌精神,和台灣現正風行的所有外送程式一樣,主打使用者從慾望到滿足過程的一氣呵成:我們可以躺著滑動手指於各家餐廳的菜色圖片間,點選、付款,接著等待外送員(gig worker)將餐點無接觸地送至家門外後,再附上一張即拍的照片作為送抵的證明。簡單又直覺,我們沒有發現線上點餐的自由,僅是將個體活動時空壓縮地複寫至市場──我們連躺著放空都可以消費,而零工經濟(Gig Economy)成就於我們壓榨自己的休閒時間(或是因經濟狀況犧牲休閒時間),在沒有基本工時、工會或保險的狀態下製造並滿足需求。從無縫接軌的角度來看,影像是「以時間根絕空間」障礙的資本共犯,既是索引也召喚著或點或滑或長按的反射動作,當它平順運行時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一如無縫接軌作為新自由主義的理性與意識形態。
「學術是關於認識世界的普遍任務」,批判與媒介理論學者沃克(McKenzie Wark)曾這麼說過。她將普遍定義為尋常、共享,甚至是粗鄙的形容詞,任務是時而帶著遊戲性質的勞動,而認識作為動詞,既是普遍之所以可能的條件,也是一種饒富趣味的任務。借鏡沃克將學術祛魅並重新賦予其社會實踐動能的論述,本專題「#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試圖將普遍一詞的公共意義擴延並轉化至家常,除了在疫情下居家辦公(Work from Home)成為新社會基準、公與私範疇並置且模糊的時刻,思考以家常為原點作為公眾實踐的可能外,也企圖以家常一字的意涵──日常、取材平易且頻繁使用──對上述影像無縫接軌地媒介於公於私的日常生活,提供十二個出自慣常口語的詞彙作為批判工具。因此,「家常任務」試圖認識的世界,不只是我們以第一人稱視角,以智慧型手機、筆電或平板,接受通知、點取、瀏覽並溝通交換的世界;同時也針對充斥於我們生活中之語言:以線上、視訊或梗圖等作為條件的日常經驗。例如,小說家言叔夏在〈回家的方式〉一文裡討論居家辦公,將進入Google Meet前的麥克風與鏡頭測試比擬作玄關的鏡子,視訊鏡頭下和鏡子前的我們一樣忍不住有著整理儀容的反射動作,毫不反抗地將自己投入畫面之中成為等待定義的主體。
馬克思主義文化批評家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在1975年出版《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的序言裡,提及寫作緣由的個人層面:當他於二戰結束返回劍橋時,遇到也甫從前線歸來的朋友,兩人不約而同地,對眼前的新世界說出:「事實上,我們不再說著相同的語言。」世界大戰造成的斷裂,在短短四年半裡,急遽體現在對話中同一詞語的不同價值與興趣導向。援引威廉斯的體察,「家常任務」關注的是何以在新千禧後:「我們總說著相同的語言。」在這20多年裡,為什麼如數位、媒介或影像等詞彙仿若通貨,跨越地理疆界、國境文化,成為我們可交換可溝通的共享語言?如何理解這加速度過程中,語言流轉於多民族、多文化間之抵抗與連貫性、干擾或對比的歷史?從這方面來說,語言也顯露了它與生俱來的異質性;換言之,從來沒有純血的語言。
因此,本專題的七位作者邀請讀者在這無縫的語言生產鏈按下暫停鍵,以詞彙作為問題的切入點,透過家常的例子檢視數位世界的歷史與其概念流變,並剖析數位技術與影像生產、詮釋間的相互關係;或者,更重要地,以詞彙為單位,進行一場認識數位技術與影像生產政治性的練習:當數位物件同質化在我們眼前,它們是如何被渴求、辨識且描述?並進而被定義、處理以及認識?透過上述的提問,「家常任務」企圖承接威廉斯在上世紀的目標:以關鍵詞闡明文化如何是歷史的表徵,意即,在「創造屬於我們的語言與歷史時」,探尋一組詞彙──「去改變任何必須的改變」。
_____________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vopmagazine.com
_____________
#影像 #數位 #科技與技術 #新自由主義 #數據視覺化
#要素型媒介 #感覺中樞 #介面 #解殖 #文化分析 #平台 #投影
#謝佩君 #王柏偉 #徐詩雨 #陳琬尹 #楊子樵 #鄭安齊 #關鍵詞
共筆google 在 燕秋老師教學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當進行遠距課程,想要執行教學活動時,除了分組討論之外,還有一個新選擇—白板分組共筆,可以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進行互動問答等等,是一個簡易操作又有效果的教學活動設計,燕秋老師帶領其教學團隊,利用Google Class為LMS教學平台,加上遠距視訊工具Google Meet,示範如何在課堂中進行白板共筆教學活動,有興趣的同學快來觀看哦!
#燕秋老師教學頻道
共筆google 在 燕秋老師教學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燕秋老師帶您學習Google Meet系列—Google Meet必殺技-分組
補充說明:如果同時開啟多個會議室,聲音會同時輸出,此時可以關閉個別會議室的音訊哦!在Chrome的分頁上按右鍵點選[關閉網站音訊],就不會和菜市場一樣所有聲音都同時出現。
用過ZOOM都會被他的分組功能給驚艷,但是如果使用Google Meet也想要有分組功能呢?
其實是可以的,只是沒有ZOOM那麼自動,但也是可以達到基本要求的。
Google Meet必殺技-分組
https://youtu.be/xLjxSRySCK4
✍️小筆記
😎若不想事先指定名單,可以直接利用行事曆開好教室後,給學生連結即可
😎若要事先指定名單,可以善用Google Sheet的共筆功能,請學生自行輸入好名單,老師再匯入至聯絡人群組,教室排程時指定群組即可
#燕秋老師教學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