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客廳即工場】 #家庭代工
由於1950年代「進口替代」政策逐漸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自1960年代開始,政府轉而採取「出口導向」政策,調整相關經貿法令吸引國外資本進入,並設立加工出口區以低廉的勞動力發展輕工業,促使臺灣產業結構轉型,帶動經濟快速成長。
1972年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的謝東閔,在一次的主婦聯誼會中提出了「客廳就是工場」的口號,鼓勵婦女可利用家務外的零碎時間,進行簡單的手工藝生產以貼補家用,並提升出口產能。
這項倡議引起了廣大迴響,許多婆婆媽媽們開始把各式原料及小型機具搬入客廳,認真地發展起所謂的「家庭副業」,不但使婦女的勞動參與提升,同時也成了許多中小企業的雛型。
如今臺灣的製造業不再仰賴密集的勞力,家庭代工的模式早已式微,但職業婦女的比率也日漸增高,他們為家庭付出的辛勞始終不變。
#常常我想起那雙手
#和媽媽說句我愛你吧
#報時光UDNtime
來源:聯合報
日期:1977/3/12
攝影:高鍵助
圖說:做為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的王光華,在家中有一家屬於自己的小小皮包工廠,既擁有自己的「事業」,又有一個美滿的家庭。
歷史新聞
【1972-08-28/經濟日報/06版/】
客廳就是工場
謝東閔籲家庭主婦 從事副業增加收入
【中央社中興新村廿七日電】台省府主席謝東閔,今天呼籲家庭主婦建立「勤勞是快樂」的觀念,善加利用空閒時間,美化家庭環境和生活情趣,並從事家庭副業生產,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條件,進而建立幸福美滿的家庭。
謝主席是在中興新村主婦聯誼會中致詞時,作以上的呼籲。他強調,在一家中,主婦才是一家之主,也是建立幸福家庭的關鍵人物。謝主席說,要建立幸福的家庭,應把握四項原則,就是家庭倫理化,家庭科學化,家庭藝術化,家庭生產化。
中興新村主婦聯誼會,今天上午舉行成立大會謝主席應邀到會講話,提出「客廳就是工場」的構想,希望發起員工眷屬利用空閒時間,從事家庭副業,不僅可增加國家生產,並可增加家庭收入。
謝主席這項構想,經省府熱心員工發動,並推由副秘書長余學海擔任召集人,組織中興新村主婦聯誼會,今後將由省府聘請技術人員,傳授省府員工眷屬縫紉等副業技術,以及種花等技術。
【1974-11-03/經濟日報/02版/】
推行家庭手工藝副業 省府公布實施要點
【本報中興新村二日電】台省府為加強推行「客廳即工廠」運動,使家家戶戶剩餘人力都能從事家庭手工藝生產,增加收益,今天正式公布「台省推行家庭手工藝副業實施要點」,要求省民合作推行。
這項實施要點,是以村里為單元,遴擇地方熱忱服務人士,全面推動家庭副業,負責調查村里內剩餘人力,按其技能,分門別類,接洽鄰近工廠提供原料,供其加工,如屬家戶自行投資的生產成品,可輔導家戶聯合發起組織合作,向有關貿易單位推行銷售。
省府特別提示,非專業化從事家庭手工藝副業,其所用馬達合計容量在二分之一馬力以下。台電公司已同意列入家庭表燈用電計算,又凡利用自有住宅,接受廠商或合作社委託加工,而不僱用人員,又直接銷售產品,僅以提供勞務為主者(包括人力或應用簡單機器),依據省財政廳規定,可免辦營利事業登記,並免繳征營業稅。
推行家庭手工藝副業,其工作場所限以家戶的客廳及其他空餘住宅為範圍,從事家庭手工藝,應照都市計畫法規定,注意下列事項:
(一)家戶住宅區作業者,不得有噴漆或使用動力鋸割、乾磨金屬、骨、角、牙、蹄、貝等物件之行為,以免有礙居住之寧靜、安全及衛生。
(二)家戶在商業區作業者,不得有噴漆或使用二台以上動力研磨器乾磨金屬之行為。
(三)原料及成品之放置不得影響環境衛生,如屬易燃物品,並應具備必要之防火設備,以維公共安全。
推行家庭手工藝副業的種類包括,(1)竹藤製品。(2)陶瓷及土石製品。(3)玩偶玩具。(4)刺繡及針織品。(5)手製衣著。(6)羽毛製品。(7)地毯地蓆。(8)首飾。(9)手袋及皮靴。(10)髮網及假髮。(11)編帽。(12)植物纖維製品。(13)木偶家具及木製品。(14)觀光紀念品。(15)其他手工業品。
出口導向加工出口區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此影片旨在介紹中華民國自1973年起在臺灣推動的十大重要建設,包括興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之高速公路、興建臺中港、擴建蘇澳港工程、興建宜蘭至花蓮之北迴鐵路、設置鐵路電氣化工程、興建桃園國際機場、籌建高雄一貫作業大鋼廠、興建高雄大造船廠、推廣石油化學工業、制訂執行核能發電計畫,及其帶來的效益。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在臺灣實施土地改革,將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型態轉為以工業為主的現代化經濟。
1953年起,政府連續實施六期的四年經濟建設計畫,前三期推行進口替代的工業化政策,一面提高農業生產;一面扶植國內工業,增加生產,限制外國商品進口。五十二年,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為世界上以農業發展帶動經濟起飛成功的先例。
後三期改採出口導向的政策,透過獎勵民間中小企業投資、鼓勵出口、設置加工出口區等措施,使得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對外貿易長期持續成長和出超。其結果,達到經濟快速成長和物價相當穩定的雙重目標,被譽為「經濟發展的奇蹟」,而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判,成為開發中國家的楷模。
1973年,行政院院長蔣經國為因應經濟成長,提出近57億美元的十項建設計畫,其中有六項交通運輸建設、三項重工業建設,和一項能源建設,其項目如下(括弧内的年份為當時預定之施工期間):
1. 臺灣南北高速公路(1969-1978)
2. 臺中港(1971-1982)
3. 北迴鐵路(1973-1978)
4. 蘇澳港(1974-1981)
5. 鐵路電氣化(1975-1979)
6. 桃園國際機場(1969-1978)
7. 一貫作業大鋼廠(1972-1983)
8. 高雄大造船廠(1973-1976)
9. 石油化學工業
10. 核能發電計劃(1972-1984)
1975年,受到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警,政府不得不提前結束第六期四年經建計畫,並自翌年(1976年)開始實施國家六年經建計畫,以建立重化工業、加強農村建設為主;前期的施政重點在於完成十大建設,後期則為規劃新的國家建設方向。
1979年,政府按步推動交通、工業、農業、文化等十二項建設。
1984年,政府繼續推動十四項重要建設。
1990年,政府推動「國家建設六年計畫」,以重建經濟社會秩序、謀求全面平衡發展為總目標,使臺灣成為西太平洋金融、交通轉運中心和科技重鎮。
上述前瞻性基本設施,成功帶動臺灣經濟突破發展的瓶頸。
影片攝製:China Art Film Ltd.
影片長度:43分鐘
發行時間:1976年
影片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出口導向加工出口區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此影片旨在介紹中華民國自1973年起在臺灣推動的十大重要建設,包括興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之高速公路、興建臺中港、擴建蘇澳港工程、興建宜蘭至花蓮之北迴鐵路、設置鐵路電氣化工程、興建桃園國際機場、籌建高雄一貫作業大鋼廠、興建高雄大造船廠、推廣石油化學工業、制訂執行核能發電計畫,及其帶來的效益。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在臺灣實施土地改革,將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型態轉為以工業為主的現代化經濟。
1953年起,政府連續實施六期的四年經濟建設計畫,前三期推行進口替代的工業化政策,一面提高農業生產;一面扶植國內工業,增加生產,限制外國商品進口。五十二年,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為世界上以農業發展帶動經濟起飛成功的先例。
後三期改採出口導向的政策,透過獎勵民間中小企業投資、鼓勵出口、設置加工出口區等措施,使得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對外貿易長期持續成長和出超。其結果,達到經濟快速成長和物價相當穩定的雙重目標,被譽為「經濟發展的奇蹟」,而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判,成為開發中國家的楷模。
1973年,行政院院長蔣經國為因應經濟成長,提出近57億美元的十項建設計畫,其中有六項交通運輸建設、三項重工業建設,和一項能源建設,其項目如下(括弧内的年份為當時預定之施工期間):
1. 臺灣南北高速公路(1969-1978)
2. 臺中港(1971-1982)
3. 北迴鐵路(1973-1978)
4. 蘇澳港(1974-1981)
5. 鐵路電氣化(1975-1979)
6. 桃園國際機場(1969-1978)
7. 一貫作業大鋼廠(1972-1983)
8. 高雄大造船廠(1973-1976)
9. 石油化學工業
10. 核能發電計劃(1972-1984)
1975年,受到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警,政府不得不提前結束第六期四年經建計畫,並自翌年(1976年)開始實施國家六年經建計畫,以建立重化工業、加強農村建設為主;前期的施政重點在於完成十大建設,後期則為規劃新的國家建設方向。
1979年,政府按步推動交通、工業、農業、文化等十二項建設。
1984年,政府繼續推動十四項重要建設。
1990年,政府推動「國家建設六年計畫」,以重建經濟社會秩序、謀求全面平衡發展為總目標,使臺灣成為西太平洋金融、交通轉運中心和科技重鎮。
上述前瞻性基本設施,成功帶動臺灣經濟突破發展的瓶頸。
影片攝製:China Art Film Ltd.
影片長度:43分鐘
發行時間:1976年
影片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