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的大千世界】♩.♪鋼琴家列夫席茲所任教的瑞士琉森音樂院與今天整天從早上九點至晚上十點舉辦一場 #貝多芬全本32首鋼琴奏鳴曲的馬拉松音樂會!除了音樂院學生以外,他也將參與其中演奏兩首,其中包括作品22的降B大調(影片中4:10:00)與最後一首的c小調奏鳴曲,作品111。
🔗 https://youtu.be/qwjWP0XCrdE
#台灣時間下午四點開始!
Tomorrow we are having Beethoven 32 Piano Sonatas Marathon in Saal Salquin Hochschule Lucerne. You can follow this by clicking the link
https://youtu.be/qwjWP0XCrdE
(All times|Swiss| are approximate)
9:00 Asia Ahmetjanova 1
9:25 Kirill Zvegintsov 2
10:00 Aleksei Kostenko 3
10:30 Leonhard Dering 4
11:05 Kirill Zvegintsov 5
11:30 Nadja Saminskaja 6
11:50 Julian Trevelyan 7
12:15 Natasha Roque Alsina 8
12:35 Johanna Kulke 9
12:50 Raphaëlle Juliette Proust 10
13:05 Konstantin Lifschitz 11
13:35 Marija Bokor 12
13:55 Federico Pulina 13
14:15 Marina Vasilyeva 14
14:30 Polina Markarian 15
15:00 Alexander Kiladze 16
15:30 bis 15:45 P A U S E
15:45 Liliya Mitronina 17
16:15 Paola Mitrovic 18
16:40 Jun He 19
16:50 Giulia Greco 20
17:00 Leonhard Dering 21
17:30 Christopher Ohanian 22
17:45 Tommaso Carlini 23
18:15 Maxime Valentin Trechsel 24
18:25 Giulia Greco 25
18:40 Artëm Markaryan 26
19:00 Mikhail Krasnenker 27
19:15 Christopher Ohanian 28
19:40 Julian Trevelyan 29
20:30 Igor Andreev 30
20:55 José Andrés Navarro Silberstein 31
21:20 Konstantin Lifschitz 32
21:55 Schluss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90的網紅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現今大家能隨手在YouTube 上聽音樂,雖然錄音品質不一,但特質還是可以聽出來,我們也會依照辨識度、對比來挑選、篩去不明確的錄音。 很多人寫出精闢的看法,也有些人跟我們不謀而合。如果您有更好的意見或是看法,都歡迎與我們分享。 《#答案揭曉》 【1】 第一位的聲音,堅定中帶著輝煌的音響,可以聽...
「列夫席茲」的推薦目錄:
列夫席茲 在 Pei-Chuan Tsai 蔡佩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明天要開學了,跟大家分享大師藝術音樂節期間,我抽空去旁聽的幾堂課,頗喜歡這位德國鋼琴家的課,很有趣。
/
「左手左肩與右腳是連成一體的。左腳要放在弱音踏板旁邊,而不是內勾在椅子下」
「巴哈音樂是最具宗教性的,當然有些作曲家的作品都具宗教性,但都比不上巴哈,韓德爾可能有一點,呃,但其實也沒那麼宗教性(編按:韓德爾神劇哭哭)。巴哈的大調就像哈利路亞、Merry Christmas、Happiness,小調則是Suffer/passion/耶穌釘在十字架上。」
「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是無法彈巴哈的」
「Harmony structure goes to Melody Structure.」
「當我們跟樂團合奏時,左手是彈給樂團聽的,右手則是彈給觀眾聽。」
「兩隻手都要講話,練彈右手唱左手。(聽到這蔡老師噗疵一笑,平常只叫學生練彈左唱右真是太寬待了)」
「感覺大跳音程間的張力」
「Ballade 裡面充滿圓舞曲、馬祖卡舞曲、波蘭舞曲、 kujawiak(編按:也是一種波蘭的民俗舞曲),到了這高潮樂段時,只剩下 ballade, 是敘事曲的中心這裡的 “con forza” 像是「波蘭!我的祖國!」為你的祖國哭泣,想想當時波蘭的抗俄革命。開頭第一個音C一出來,像是”Poland is lost"」
「每個年輕女生都愛蕭邦音樂,但它不是香奈兒 no.5,別彈得過於女性化(feminine)、娘娘腔(not gay),彈的雄性些(masculine)」
and more....
/
沒有信仰的人,是無法彈巴哈的,我想這裡的信仰,不一定指宗教信仰,而是價值觀、生活中,是否有信仰,是否具中心思想。
#大師班 #鋼琴家 #音樂班 #音樂系 #AndreasFrolich #大師藝術
圖片取自大師藝術臉書。攝影:鄭達敬。
/
【延伸閱讀】
*20161008 鋼琴家列夫席茲大師班重點分享
https://www.pianistpei.com/2017/06/06/lifschitz/
*大師班影片觀察小分享
https://www.pianistpei.com/2017/08/13/masterclass_debussy/
列夫席茲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知怎麼聯想到他的髮型】
回台北的車上,看到焦元溥這麼介紹他十二年後的《遊藝黑白》新版:
「2008年版《遊藝黑白》中訪問的55位鋼琴家,這次有30位增加了篇幅不等的內容。
「有人加了七、八千字,也有人,比方說齊瑪曼,只加了六、七百字—他不想再做長篇訪問,可是這次他來台灣時,聊到對伯恩斯坦的回憶,我覺得非常感人也很有啟發性。要不要寫下來?當然要!但這樣的內容不可能自成一篇,只能增補在原訪問裡。也有很多增補是原有問題的延伸,難以拆開發表。因此到最後,《遊藝黑白》只能重新出一次。」
不知怎麼就聯想到他的髮型,很茂密,似乎很隨意,但又讓人看出一種稜角。
有好一陣子聽他說都是在趕寫這本書。現在終於要出來了,期待啊。
【遊藝黑白2019年版,預購倒數三天】
一如前述,2008年版《遊藝黑白》中訪問的55位鋼琴家,這次有30位增加了篇幅不等的內容。
有人加了七、八千字,也有人,比方說齊瑪曼,只加了六、七百字—他不想再做長篇訪問,可是這次他來台灣時,聊到對伯恩斯坦的回憶,我覺得非常感人也很有啟發性。要不要寫下來?當然要!但這樣的內容不可能自成一篇,只能增補在原訪問裡。也有很多增補是原有問題的延伸,難以拆開發表。因此到最後,《遊藝黑白》只能重新出一次。
不過如果以受訪者論,那麼第四冊是增加人數最多的一冊,除了安斯涅、弗格特、盧岡斯基、紀新、陳毓襄、安寧、嚴俊傑、簡佩盈之外,其他都是新訪問的鋼琴家,而這八位中後五位也都增加了不少新內容,紀新的訪問還是他自己寫的,所以非常的……紀新XD
也因此,想要看到無刪減版的《遊藝黑白》,請指名聯經正體中文版,科科。
(雖然要在下個月出版的簡體中文版,當然也有其長處啦。)
這一冊裡有很多很誠實的問題,也有很誠實的回答,就等你來看囉!
---------------------
十二年之後,等到了《遊藝黑白》的新版。舊版問世時,焦元溥是台灣音樂界一顆前所未見的奇異新星,用這本書為讀者打開了一個深邃而美麗的鋼琴音樂世界;新版堂皇脫胎時,焦元溥已然創造了自身獨特的一塊音樂鑑賞、策畫、推廣領域,不只是改變了台灣古典音樂演奏與聆聽環境,還將影響力拓展到大陸及日本等地。《遊藝黑白》其實從未過時,從舊版到新版,見證的是元溥更開闊的視野、更深刻的理解、更自信的洞見,而要能有這樣的成長,仰賴的是他更辛勤不懈的努力──聚集108位頂尖鋼琴家的人生與音樂告白於一書,這背後的準備與堅持,應該足可另外再寫成一本書吧!──楊照
---------------------
第四冊提要(1968-1990)
鋼琴家一如世界,多元、繽紛、燦爛。無論就風格或曲目,收錄於第四冊的鋼琴家,整體而言較前輩展現出更大的融合性,學派與地域背景對他們而言,像是遙遠的過去,他們的詮釋角度也更面向世界。也在最後一冊,我們更能看到亞洲有屬於自己的欣賞角度與聆聽觀點,亞洲鋼琴家能在努力深入了解後,以東方文化豐富古典音樂的內涵,為這門藝術開創更寬廣的表現可能。「距離一樣遠,也就一樣近。」只要我們夠虔誠謙虛,也夠積極認真,亞洲音樂家與愛樂者可以深入各類音樂,比西歐諸國彼此之間更沒有距離。
作為《遊藝黑白》最年輕的受訪者,本冊鋼琴家也最是古典音樂的現在進行式,活生生的二十一世紀音樂史,無論是音樂或生活,他們每位都有精彩故事,英國鋼琴家路易士的習樂與習琴歷程,陳毓襄與劉孟捷的技巧發展,更幾無前例可循。布雷利與紀新訪問,可說「為讀者量身訂製」,訪談充分涵蓋他們希望討論的議題與傳達的想法,值得大家細心品味。
第四冊內容目次:
第一章 1968-1976
前言 迎向無國界的地球村
布雷利(Frank Braley, 1968-)
薩洛(Alexandre Tharaud, 1968-)
貝瑞佐夫斯基(Boris Berezovsky, 1969-)
安德謝夫斯基(Piotr Anderszewski, 1969-)
安斯涅(Leif Ove Andsnes, 1970-)
陳毓襄(Gwhyneth Chen, 1970-)
弗格特(Lars Vogt, 1970-)
橫山幸雄(Yukio Yokoyama, 1971-)
劉孟捷(Meng-Chieh Liu, 1971-)
紀新(Evgeny Kissin, 1971-)
費爾納(Till Fellner, 1972-)
盧岡斯基(Nikolai Lugansky, 1972-)
路易士(Paul Lewis, 1972-)
梅尼可夫(Alexander Melnikov, 1973-)
列夫席茲(Konstantin Lifschitz, 1976-)
第二章 1976-1990
前言 千山萬水,只是開始
安寧(Ning An, 1976-)
簡佩盈(Gloria Chien, 1977-)
艾卡德斯坦(Severin von Eckardstein, 1978-)
陳薩(Sa Chen, 1979-)
寇柏林(Alexander Kobrin, 1980-)
李嘉齡(Ka Ling Colleen Lee, 1980-)
夏瑪優(Bertrand Chamayou, 1981-)
嚴俊傑(Chun-Chieh Yen, 1983-)
伽佛利佑克(Alexander Gavrylyuk, 1984-)
布列哈齊(Rafał Blechacz, 1985-)
阿芙蒂耶娃(Yulianna Avdeeva, 1985-)
王羽佳(Yuja Wang, 1987-)
張昊辰(Haochen Zhang, 1990-)
後記:專訪焦元溥
鋼琴家訪談紀錄表
索引
譯名原文對照表
列夫席茲 在 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現今大家能隨手在YouTube 上聽音樂,雖然錄音品質不一,但特質還是可以聽出來,我們也會依照辨識度、對比來挑選、篩去不明確的錄音。
很多人寫出精闢的看法,也有些人跟我們不謀而合。如果您有更好的意見或是看法,都歡迎與我們分享。
《#答案揭曉》
【1】
第一位的聲音,堅定中帶著輝煌的音響,可以聽到他聲音有豐富尾韻,具共鳴。
這位是Zimmerman
廖老師聽過他現場演奏,他說從沒有見過音樂這般-「優雅到極點」-的鋼琴家,簡直像是有潔癖。因此您可以聽到他在痛苦的音響中還是帶著光輝。
廖老師開玩笑說:就好比瓊瑤小說的女主角從山坡滾下來妝還是沒有花⋯
當然這只是玩笑:痛苦中還打著蘋果光!
除了性格,跟他的觸鍵位置也有關,他觸鍵速度快,但沒有向下壓制。一般我們彈琴聲音不好聽就因壓制琴鍵、失去彈性。Zimmerman 是很好的示範,聲音有力卻帶彈性。
【2】
不少人都感受第二位最強烈也較痛苦。
因為用了很大的力量往下彈,所以在感受上的衝擊比較強烈。
但沒有像Zimmerman 的彈性,所以他的殘響較小,聲音大但共鳴較小,相對來說,比較緊,有悲愴裡面痛苦的滋味!
這位是 Ashkenazy
【3】
第三位schnabel的音量算最小的,他的聲音直接往下沉,雖然比較小聲,但聲音的尾韻卻沒消失,不斷持續的共鳴讓聲音不斷往前走。
就像魯賓斯坦,Schnabel 這些大師的音樂不太具煽動性,廖老師常講一句大家熟悉的話:「富爸爸想的跟你不一樣」。通常大師不煽情,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看事件,因此音樂顯得成熟內斂。
他們透過自身的內涵,將情感確切反應在音符上。
所以你聽到的只是一個不驚人的音量,但音質卻像是無底洞不斷往下沉,這已經顯示了他的沉痛。
這在觸鍵上可能需要一點氣的運作,才能讓非強音的音響還能持續往前走。
另外,就像我們「二階」同學作出來的「複合式」音色,schnabel的音色相較之下有較多層次意涵。您可以再比較一次,在心理感受的狀態上,前兩位您聽到音響,第三位您更能感受到濃密的烏雲遮天,看不到前途,細聽之下會被他聲音裡面的風景吸引。
所以,如果只彈小聲,但聲音裡面沒有涵義,就會變成停滯,有時只好不斷往前帶,來增加流動感。這跟大師所認知的不同。在原貼文中列夫席茲的例子可以說明:他不急著往前移動,但音樂卻沒停滯,因為音色中已有內涵。
Schnabel 的詮釋跟我們一般認知:用強烈的音量來表示痛苦的詮釋不同。這或許是他的安排,他在第二句的第一個音,音量就加強了一點,造成層次的張力。
***************
非常感謝大家踴躍的留言,這是一次「耳力激盪」,大家的觀察都很敏銳,各自都呈現了自家風景!
這些元素將來都會成為您演奏上的個人風格!
本來很擔心出這刁鑽的考題,沒想到就「一個音」而已,大家都能夠抓到方向,有的細膩到無與附加的描述更令人驚嘆!
請持續關注最新考題喔!小編說:這次大家的考卷都寫得這麼漂亮,下次一定要考倒大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xvw-3Fydig/hqdefault.jpg)
列夫席茲 在 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Pianist/
《除了大小聲,你還聽見什麼?》
今天準備新作業給大家練習喔!
我們準備了盲測影片,這是貝多芬「悲愴」第一樂章的第一個音,聽看看這三個演奏家彈出來有何不同?除了大小聲,您還聽到了什麼?
您可以從:
音質的鬆緊度
聲音的共鳴
尾韻(或殘響)
聲音的內涵(痛苦?憂鬱?或壓抑等等⋯⋯⋯⋯⋯)
聲響的方向(向上揚或往下沈?往前走或停滯?)
或是更厲害的:什麼樣的觸鍵力道造成這個聲音?
您可以寫出感想跟大家分享、討論!當然,網路影片錄音品質不一,但這些特質還是可以分辨的。
我們幾天後會公布演奏者並討論,也歡迎您分享,讓我們一起進入音色豐富的世界!
[註解:]
當列夫席茲在台灣演奏貝多芬「告別」,第一個音下去時,就像時間停止,他停很久,好似大家都在等第二個音⋯⋯
如果您聽出音色內涵,反而在那第一個音,您已經被帶到他導演的世界,您不是在等下一個音,也不會覺得太慢,當下已經沈浸在第一音營造的世界了。
這就是音色的內涵!
最後,一個音當然不能窺見樂曲全貌,但當你演奏時第一個音下去,這個音的特質會開啟整首樂曲的靈魂。這樣說來,當您重複再一次聽這影片中的三個音,你似乎看到了三個不同的風景!
#大師想的跟我們不一樣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JfLzzwwhX4/hqdefault.jpg)
列夫席茲 在 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列夫席茲觀後—貝多芬 「告別」第一樂章 導奏 如何彈?】
我印象很深刻,在10/2國家演奏廳列夫席茲的貝多芬奏鳴曲「告別」中,他第一樂章開頭的導奏,演奏速度非常非常的慢,非常非常的沉痛。有些人無法理解他為什麼用這樣近乎靜止的速度演奏,因此躁動不已;也有學生跑來問我:
為什麼他要彈成「一顆一顆」的塊狀和弦,而不是「唱」最上面的音符,讓它流動成線條的旋律?
也許我們應該問,為什麼大師眼中的音樂,跟我們理解的如此不同?
當旋律流動時,我們可以聽到旋律的走向,聽到整段音樂的全貌,我們也常常期待作曲家寫出優美的旋律,但是往往只是「聽過去」,並沒有「聽進去」。
一旦音樂慢到靜止下來,那顆音符出現的當下,正所謂「一沙一世界」。你聽到了什麼?列夫席茲用那個音符,到底要表達什麼?
而理解後你更會驚訝地發現,原來每一個和弦都是生命,都是演奏家的故事,而那個故事,往往令人動容、令人心碎。
下面這一段將近兩分鐘的影片,是廖老師之前的直播教學,如果大家打開喇叭耐心看完,會發現老師對每一個和弦,甚至 #一個音,都傳達了精確的情感,呈現當下心境和表達。如果做到這一點,#你就會發現涅夫席茲的慢不是慢,就像你被大自然的美景震攝,景象並沒有移動,但是你想多待5分鐘。列夫那個慢,像有人工智慧、被永遠棄置在海底機器男孩~~
經由這樣的訓練,您會聽出列夫席茲跟所有大師究竟想說什麼?
有一天當學生對音樂開始出現自己的見解時,也才能像列夫席茲一樣,給予個人化的詮釋。
當我們以大師的高度來看音樂時,你的思維、你的邏輯,都必須被重新建構,然後,你就能建造屬於你自己的音樂王國,不容別人所撼動。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0eCvm1pjzG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