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能改變人生中的一件事,你會選什麼?」
「我發現暴力的那一天...」
.
年輕作家亞歷山大發起抗爭行動,聲援入獄的遊民收容所負責人露絲和約翰。他在討論會上認識遊民史都華,亞歷山大想幫默默無名的史都華寫傳記,在與史都華的對話中,慢慢拼湊出史都華流落街頭的悲劇人生...
.
#David_Attwood 執導的《#倒帶人生》(Stuart: A Life Backwards),改編自真實故事,電影沒有花俏的敘事,沒有炫目的剪輯,有的只是兩個階級不同、生命經歷不同的男子的交集,對亞歷山大來說,寫本遊民傳記,可以讓他稍稍滿足「助人/文青/獵奇」的虛榮感,對史都華來說,鮮少有人願意認真聽他說話,與亞歷山大的對談,既是療傷也是傷害,揭露他暴力、攻擊、酗酒、自殘的成因。
.
一個人為何會淪落底層?貪婪、懶惰、欠缺自制力?或者有更深層的心理因素?電影裡,史都華的手指刺著「Hate 恨」和「Love 愛」刺青,這刺青跟經典電影《#獵人之夜》片中的傳教士 Harry Powell 如出一徹,說明史都華內心的反覆與矛盾,努力想要成為良善之人,但內心底的魔鬼,卻總在人心脆弱之時反噬。
.
暴力可以帶來內心的安慰嗎?或者,只是把人推向更深的谷底,墜入黑暗之心?《倒帶人生》最後二十分鐘,看得我淚水直流,導演帶領觀眾直視史都華的靈魂,不斷地掙扎,想要逃出地獄,卻又不斷被拉回地獄的無奈(無間地獄的恐怖)。
.
「我發現暴力的那天,感覺自己強壯五十倍,我飽受欺負,被人罵是廢物,於是學會暴力。恐懼暴力以及瘋狂,可以使別人害怕。我曾故意讓自己發怒,六個月後,我發現遏止不了,我再也不是裝瘋了。你知道嗎?亞歷山大,我也不知道自己怎麼變成這樣,有時我覺得自己是惡魔之子,我讓他進入內心,就再也擺脫不了他。我試過用燒的、用割的,他就是不肯走,他為什麼要走?他不想無家可歸。」
.
《倒帶人生》是 2007 年的作品,飾演亞歷山大的是 Benedict Cumberbatch,飾演史都華的是 Tom Hardy。想想,這部作品已經預告兩位演員未來即將接演的角色,亞歷山大穿梭時空,拼組出史都華的人生,一如綜觀過去未來的奇異博士、史都華的童年經歷創傷讓他內心變得黑暗,從此遊走在善惡之間,無法自拔,一如善惡難分的猛毒。
.
話說,台灣在 2009 年另有一部《倒帶人生》上映,Jaco Van Dormael 導演、Jared Leto 主演的作品,兩部《倒帶人生》的中文片名相同,但英文片名與劇情截然不同。
別人恐懼我貪婪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要能讓自己做喜歡的事,第一個關鍵,你要早起,還要懂得掌握時間管理。
多半的歌手其實沒有太多心力寫作,畢竟要從忙碌的詞曲創作、練習、錄音、表演、宣傳等雜事,都會心力交瘁,無心分身。
不過詞曲創作人 #蔡佩軒(Ariel)則表現身為學霸與創作者之間那個優秀平衡。近期出的這本書《#做好自己喜歡的事,就會閃閃發光》,就是能鼓舞年輕世代思考自己的一本好書。
拿自己親身經歷來做範例,即便不是每一個人的成功心法都能被複製貼上,但我們看這類書的目的在於:她做了什麼?以及她沒做了什麼?有哪些能被人參考?適合什麼樣的人參考?什麼又是成功?說穿了,成功定義絕對因人而異,沒有一個人的成功是絕對普世價值。
(當然你說靠投資成為億萬或是千萬富翁可能是很多人的投資理想投射倒是真的)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真不知道她居然如此下苦功,當時為了能與大家視訊直播,她可是遠在加拿大,一邊念藥學要考藥師,還要一邊唱歌寫音樂,而且還要起一個大清早,才能與台灣時區接軌。
看到這裡,我想很多人早上賴床的,真沒道理幫自己找藉口了(除了要照顧小孩的新手父母可以例外,笑。還有需要照顧家裡長者的孝順子女)
我喜歡這本書的直白謙遜,蔡佩軒現階段在樂壇取得不錯的新手入場券,人氣看好。我都覺得這有很大一部分的主因來自於她擁有自己領域的高度專業知識,自信專業自然能讓她更輕鬆地看待事物。
所以她果然也沒給出世俗對於成功的多數定義是什麼,甚至還大膽寫下「沒有夢想,也無所謂」這樣的反面字句。
多半心靈勵志類的書籍都會訂出蠻明確的範圍,她書裡面也用了皮克斯動畫《靈魂急轉彎》(Soul)當範例,人生更多時候,並非為了那些目標而生活,而是未了當下存在感受去生活。
這句話很值得玩味,因為大家的人生容易被社會制約,覺得別人達到了什麼目標,而自己還在原地不動甚至向後轉的,所以許多人喜歡心靈金句,總渴望一句話能洗禮價值觀,進而突飛猛變。
很抱歉,現實生活中,連大家朗朗上口的巴菲特金句「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都是很難複製到投資世界的。就別妄想那些心靈勵志類書籍能帶給你多大改變。
但這本《做好自己喜歡的事,就會閃閃發光》則是一步一腳印地,帶領蔡佩軒的粉絲,或是廣大閱讀群眾,理解什麼樣的過程,才能成就現階段的她。
可以說,她非常完美地,演繹了自己的專業藥學,以及渴望的歌手之路。
蔡佩軒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她書寫的時間實在很長,對於我們這種長時間書寫的人來說,就能明白同樣寫作路上的辛酸與寂寞是什麼,她剛好也在網路上寫作非常久的時間,所以出這本書的過程,自然很明顯與那些為了出書而出書的藝人們大相徑庭。
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這是書中提到的一句話。其實蔡佩軒在寫作上可能也因為長年在加拿大,書裡面有不少英文金句,倒是挺能讓人思考咀嚼。我常說,讀這類心靈勵志類的書籍,有時就是一句貼切自己世界的話,就很值得閱讀。千萬不要認為這類書籍的閱讀資本很低,有些能改變你人生想法座標的,往往就是一個轉念。
這本書裡面也有提到她如何在考取藥師與成就理想之間的過程擺渡,最後為了考取藥師執照,也必須花時間苦讀。如何苦讀考試,這部分對年輕學子來說其實是很管用的,非常建議閱讀124頁到141頁那一段。我如果還是學生,閱讀到這段甚至她還規定作息要做好Excel表格來管理自己時間,可見這是多麼有自律精神的人。
會成功的人一定很努力,努力之餘,獻給勤奮的那份自律,更值得我們尊重。
#做好自己喜歡的事就會閃閃發光
#境好出版
購書連結 https://joy.link/arieltsai-jinghao
#青春 #夢想 #成功 #光芒 #耀眼 #創作 #成長 #療癒 #自我探索 #心靈 #Ariel蔡佩軒 #青春有你 #心理勵志 #大眾心理學 #自我成長
別人恐懼我貪婪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分享一本最近看到很喜歡的一本書:《致富心態》
《致富心態》這本書英文全名是 The Psychology of Money:Timeless Lessons on Wealth, Greed, and Happiness,
直接翻譯意思是:金錢心理學:關於財富、貪婪、幸福 永無止盡的一堂課。
在我自己最初剛開始學投資時,總覺得投資理財是一種技術問題,
認為只要學會足夠的知識、掌握某些技巧,就能得到好的成果。
但後來逐漸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我觀察到許多人學習同樣的知識、方法,但最終在財務上成果卻天差地遠,
顯然這些知識與方法並非財務成功的唯一關鍵因素。
知識與專業固然有用,但心理因素也占了投資結果很大的部分。
《致富心態》並不是一本談投資方法技巧的書,不過書中的許多觀念卻對於投資理財很有幫助。
以下市場先生筆記一些看完《致富心態》覺得印象深刻的內容,
包含比較喜歡的幾句話,以及我的一些的心得感想。
(以下全文約3000字,閱讀時間3分鐘)
網誌完整好讀版:https://rich01.com/the-psychology-of-money-book/
➡1. 最困難的理財技能,是實現目標後停止繼續追逐
前幾天跟一個老同學交流財務目標問題,他不在台灣工作,但收入非常不錯,超過一般上班族平均值3倍以上,夫妻兩人一年可以存下5萬美元用在投資上。
但他非常清楚,自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一旦存到理想的數字達到財務獨立,就要用4%法則離開職場,把時間花在其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不過也有許多人並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即便他們財務足夠寬裕,卻仍然汲汲營營追求金錢、然後一邊抱怨生活。
影響我們幸福感,不一定是擁有更多金錢,而在於能夠掌控自己的時間。
我非常同意有錢會比較快樂,
但釐清「多少才夠?」並在達到財務目標後停下來,才是讓這個快樂能夠真正實現的關鍵。
➡2. 了解什麼是滿足感,避免去比較
例如20世紀初傑西里佛摩這樣的高人,擁有過人的投資技巧,人生巔峰時的財富可以用富可敵國形容,
但綜觀他的人生歷程,要思考的是在財務上他是否是值得學習的,畢竟你不會想要像他一樣一生經歷破產8次。
(不知道傑西李佛摩的,有興趣可以去看《股票作手回憶錄》)
而即便能力、成就如傑西里佛摩,其實也最缺乏也是滿足感,
滿足感也許不能幫他賺更多錢,但可以帶給他人生更多幸福快樂。
➡3. 有許多事情無論潛在的獲益多龐大,永遠不值得冒險。
某些時候,承擔風險可能犧牲的不是只有金錢,
還包含名聲、成就、家庭、友情、幸福等等。這些很可能無法挽回,報酬再高都不值得。
沒有理由為了自己沒有、不需要的事物,賭上自己擁有、不可或缺的事物。
➡4. 財富的價值與你的需求相關
一年賺500萬比一年賺50萬好,這是肯定的,但這是收入,不是需要。
一年支出只需要50萬的人,會比一年需要500萬支出的人容易得到快樂,並且也更容易累積財富。
前者能存下更多,而後者則想要賺更多。
想過怎樣的生活、想有怎樣的目標,其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事情,你不能說一年花500萬有錯,不同人的需求本來就不一樣,其實也沒甚麼對錯。
一個跑百米的選手去說長跑選手跑太慢,或者長跑選手說跑百米的人沒耐力,其實都是沒意義的比較。說到底,財務好壞也不是跟別人比較。
必要的支出數字越低、儲蓄率越高,對財務累積上帶來的幫助會越大,
重點在於自己是否清楚自己的目標需求。
➡5. 在多數的情況下,「今天」並沒有那麼重要。
在投資領域,許多新手會有個迷思,就是覺得選股一選就能選到漲最多的、或者覺得能買最低點賣最高點。
以選股來說,報酬往往是少數股票創造的,如果把巴菲特持股中報酬最高的少數幾筆投資拿掉,那他的成績將會平平無奇。
以擇時來說,極少數的時間點影響絕大多數的報酬,但很難預測那些時間點何時發生。人們總想著避開少數幾次大跌,就能大幅提升報酬,這沒有錯,問題在於你只要錯過少數幾次大漲,你的報酬也將會大幅減少。
很多人很在意今天漲跌多少、在意今天哪支股票最有機會。但實際上也許你不用在意這件事,因為大多數時間點可能對最終結果來說都無足輕重。
這種少數的概念,在創投產業更明顯,
創投產業中,0.5%的項目創造了絕大多數的報酬,這些項目報酬超過50倍以上,足以抵銷其他全部的失誤並創造利潤。
有句話說:當雷落下的時候你必須在場。
所謂較佳的投資能力,其實說的不是你百發百中,而是多命中那麼一部分機會、避開一小部分的危機,如此而已。
如果有人跟你說他能買最低賣最高,或者選股選到報酬最高的,
那就等同是在說他能在幾萬個新創事業項目中,有能力一眼相中未來的FB或Amazon,你要懷疑的是為什麼這樣的人還沒變首富呢?
➡6. 我們從意外中學到的正確教訓,就是世界總是讓人出乎意料。
承認不可知,和求知,其實並不衝突,兩者是可以並行的。
價值投資的安全邊際,或者資產配置策略,其實都是例子。
安全邊際和資產配置策略,都不是在追求報酬最大化,正好相反,很多時候這樣報酬有可能比較低。
例如你看好的股票,想在考慮安全邊際後的價格買進,但他就始終不跌到那個價位,就反彈往上漲了,最終你錯過一個個機會。
資產配置也是一樣,一但配置了風險較低的如債券部位,當股市大漲時報酬必然落後。
這些策略真正意義不是在追求報酬最大化,而是在追求控管風險,一但發生意外時,策略都可以提供足夠的保護。
買保險就是最典型的概念:你持續付出一些可承擔的小代價,換取可能不會發生,一旦發生會造成巨大傷害的小機率意外,在意外發生時得到保護。
反過來的做法就是動用槓桿,因為一旦動用槓桿,代表你可能無法承擔任何一丁點預期之外的狀況發生,
問題是只要時間夠長,意外一定會發生。
永遠預留犯錯空間。
➡7. 複利並不仰賴豐厚的報酬率
複利最難的,不是創造高報酬率,而是盡可能的維持下去。
在投資裡面,打斷自己長期計畫的人其實屢見不鮮,人們都以為自己是在做10年、20年的長期投資,實際上可能幾個月後遇到波動,就急著想賣出。
複利創造報酬的關鍵,不是在於透過分析多賺那1%、2%,而是在市場一片混亂與哀號絕望時,你仍然能保持自己的計劃,不去中斷複利。
為此,你需要的不是一個會照自己劇本走的完美計畫,而是你的計劃中原本就要包含遇到各種意外的可能性。
最終這個計畫才會為你實現複利帶來長期可觀的報酬。
計畫很重要,但每個計劃最重要的部分是,按照計畫持續的修改計畫,而不是死守計畫行事。
➡8. 把市場波動視為手續費或門票,而非視為罰款
我們平常花錢買東西時,並不會對金錢損失特別心痛,因為覺得當下有立即交換到價值。
反之,遇到罰款時,同樣是失去金錢,我們則是會很心痛。
人們面對股市波動時,對於損失的感覺往往更像在付罰款,
即使只是小小的波動都會覺得那是一種懲罰,即便只是帳面上的損失。
問題是,在投資中波動是必然的過程,你不承擔波動就到不了你想要的目標。
普遍人們的問題是不能承擔波動、對波動程度缺乏足夠預期。最後就會為了逃避這種被波動懲罰的痛苦、中斷投資與複利。
不過如果把波動想成手續費、門票的支出,你去迪士尼樂園時不會為了付出那張門票而特別心痛,因為你知道付出門票才能得到門後的事物。投資也是一樣,承擔波動,你才能得到波動之後的報酬。
你應該要喜歡風險,因為隨著時間經過,他會帶來回報。
我覺得承擔風險最好的模範就是保險公司,他們熱愛風險,並且合理承受風險,看看他們的財務報表,也許你會對風險有不同的想法。
➡9. 恐懼、悲觀主義、故事,會讓人高估壞事的機率
大概在2012年時,當時股市已經從金融海嘯谷底往上漲了幾年,當時我聽到許多人在說接下來會崩盤。
隨後每一年,我都聽到身邊有人在說「現在股市太高了,之後不知道何時會崩盤」,接著就一路漲到2021年,S&P500不斷的創新高。
崩盤、大跌,這些恐慌悲觀的劇情的確比較吸引人,我們很確定未來必然發生,但並不會知道是哪一天,人們卻過於高估他發生的機率、頻率,也過於高估自己預測時機的能力。
電影中,大白鯊的主題很吸引人,不過曾經看過一個統計是,全球一年被鯊魚咬死的人數,遠遠小於被椰子砸死的人數。大白鯊拍成電影很有戲劇性,很多人因此很怕鯊魚,但我想人們不會活在椰子的恐懼中。
—
剩下的就自己去看書囉,《致富心態》這本書推薦給你。
這本書有很多好觀念是不會隨著時間改變的,我也會把它列在我的投資書單中。
《致富心態》網誌完整好讀版連結:
https://rich01.com/the-psychology-of-money-book/
我的投資書單
https://rich01.com/blog-page_30/
《致富心態》蝦皮連結(7折優惠)
https://shp.ee/4un5hrk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心得
#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部分呢
別人恐懼我貪婪英文 在 致富必學| 巴菲特語錄(下) | 當別人恐懼時,我貪婪。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股神華倫.巴菲特堪稱是世界上最具天賦的投資藝術家,身為享負盛名的成功人士代表,巴菲特曾說過不少鼓舞人心的名言金句。 ... <看更多>
別人恐懼我貪婪英文 在 Re: [請益] "別人恐懼,我貪婪"是不是很多人誤解了? - 看板Stock 的推薦與評價
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這是巴菲特的人生總結的哲學心法
看起來很簡單,其實一點都不簡單,新手勿用,完全是匡你的
重點在於巴菲特講的雲淡風輕,但判斷恐懼值的大小,根本是一種藝術性神技
應用在巴菲特的套路裡是這樣的:
別人貪婪我恐懼
2019-2020,巴菲特持有大量現金,但找不到投資標的,只好放滿手現金
這個時候他其實是在恐懼
別人恐懼我貪婪
2020-
巴菲特開始撿
要注意的是,他其實也沒撿很多,他也表示現在仍不如金融海嘯恐慌
所以恐懼值不高,他的貪婪值也沒有很高
結果其他人咧
比如現在的恐懼值只增加了5%,結果你投入100%,那你當然馬上就飛高高了
恐懼值的估計技術是一種誤差很大,而且深深受到同溫層錯覺影響的一種技藝
這難度太高了,新手不要學他比較好,不要隨便亂用這句話幫自己找藉口
這是人家的絕世武功,要應用得當,需要很長期的修煉,對世界有大量的知識與觀測方法
※ 引述《WireShark (anti廢文)》之銘言:
: 巴菲特的名言:別人恐懼,我貪婪
: 結果一堆炒底仔在股市下殺時貪婪
: 結果換來是更下殺的股價
: 所以,巴菲特這句名言
: 大家是漏掉了什麼關鍵條件?
: 又,怎麼知道大家都恐懼了?
: 我覺得現在網路更發達
: 智慧型手機更普遍
: 連阿公阿媽菜籃族也會上網
: 資訊流通更方便
: 所以這次的股災可能是
: 到底部後反而是超尖的V型反轉
: 等你還在懷疑時你已經漲一陣子了
: 大家覺得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40.10.19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584181423.A.609.html
他有2000億 持有1000億現金 那就是投入50%
你只有50萬 那你要學他 就是投入50% 25萬
※ 編輯: ZMittermeyer (223.140.10.197 臺灣), 03/14/2020 18:28:1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