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尋味系列 #刻在我心裡的滋味
京都的米其林餐廳,美味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又或是說基本盤。真正那些星星的背後,他們在賣的、在驕傲的、在比拼的,是從入門那一刻起的絕對精緻的五感「#京文化味」!
#和日本京都米其林二星_祇園丸山_品_京文化
文圖:溫士凱
我的京都朋友Ken說的對,如果你沒有把自己放在「#京都」裡,就一定感受不到京文化的奧妙。
那一天,我們依循著Ken的建議和安排,租了一套正式的多件式和服,並且請服裝出租店帶到飯店來幫我們著衣。而在著衣的過程中,透過那專業的穿衣技法和服裝師傅的表情裡,在一挺背、一收衣間,我開始改變自己的呼吸韻律,調整自己的體態。而一個轉身,看見在鏡子裡面的自己,我彷彿就一腳穿越了時空,來到了江戶時代,活脫脫化身為日本貴族,連眉宇之間也不自覺的流露出難得的優雅,令人好不驚豔啊!
說來也有趣,穿上了這一身和服,漫步走在花見小路上,特別是在天色漸暗的古老街頭,偶爾還會和盛裝打扮小步疾行的藝妓擦身而過,這很京都風情和時空錯置的氛圍,讓人有種飄飄然的感覺。而且印證了Ken的說法,要把自己放進京都裡,才能感受到京都的魅力魔法。因為,我自己來過京都的次數早已經數不清了,這倒是第一次如此的玩法,如此盛裝赴宴,整個心情都變得很不一樣,很是有趣。
至於那一晚我們吃的也很貴氣,是年年入選米其林二星的「祇園 丸山」京料理。
老實說,京都的京料理,一向在日本擁有極高的評價。因為它擁有千年古都的文化,無論時代如何的更迭,它的「歷史感」,是永遠都無可被取代的!因此,京料理就像是一個高級精品,只要你懂得善用四季的食材,料理的手藝不差,傳統的味道在,再加上歷史感,基本上它就可以迷倒眾生。所以Ken說,在京都吃京料理,美味是應該的,也是必備的。
不過,京都的米其林餐廳,美味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又或是說基本盤。真正那些星星的背後,他們在賣的、在驕傲的、在比拼的,是從入門那一刻起的絕對精緻的五感「京文化味」!
是啊!無庸置疑的,祇園 丸山在當季食材的選用上,還有料理技法的精緻上、口感的層次和細緻度,以及擺盤所呈現的視覺美學和詩意,都在你所可以期待的米其林星星水準。然而在進門前,第一個迎接你的是,地上那宛若剛剛梳洗完整的地板,兩旁的植被上還沾附著水珠在微光下泛著清新光點,把日本文化裡梳掃庭園,用最乾淨完美的姿態迎接客人的「禮貌」文化,展現無遺。
Ken很訝異我意識到這一點,於是停下了腳步對我微笑說:「Danny桑,只要在客人預定用餐進門的時間之前,他們都要這樣重複的做一次。」
我點點頭,我懂。因為這是日本文化裡,在摩登社會衝擊下已經漸漸消失的古老「體貼」文化!
他們擔心因為天乾物燥而帶起來的塵土飛揚,深怕客人在入餐廳之前,髒了衣裳、汙了氣味、蒙了心情,影響了用餐的五感體驗。因此,貼心的灑水增加了空中的濕度,讓客人行進在走道上時,塵土不會亂揚。
而祇園 丸山餐點的排序從季節出發,色彩美學亮睛,把京都的味、器皿的良,還有和食的詩意,以及生活的禪,像一齣描述日本傳統古典文學的能劇般,在你的眼前,無聲的、緩緩地、緊緊相扣的,呈現千年古都最驕傲的歷史感,和無可取代的古典京文化味。
那一餐,我幾乎沒什麼拍照。因為那樣的饗宴,我深深的知道,「時間」也是重要的關鍵角色之一。我不想破壞,又或是說糟蹋了廚師精心掌控和呈現的食物溫度藝術。我只想用最誠摯的心,去欣賞和享受那一夜米其林星星背後和京文化的醉心時光。
臨走前,就像日本人的風俗般,我和Ken行了近90度的禮。我要謝謝他,讓我再次回歸「本」的起點,把自己放在京都的深層滋味裡,讓五感的感受,感謝單一味蕾後面的所有努力和呈現。
說真的,我們都容易被習慣的假象牽著鼻子走,卻常常忽略了最原始的、最真誠的「初心」; 我們都容易被美麗的光環暈眩了,只習慣在光環下面跳舞,享受被照燿的美好;我們也都渴望騎乘在浪花的尖端,不是跟著浪衝,就是跟著別人的浪花走。無論你的美味享受,你的米其林星星,是為了收集數量來彰顯自己的能力;亦或是真正的品味和感動它的內涵和價值,都好。
重要的是,太在乎別人的觀點,他人的資訊,你會忘了屬於自己的畫面、自己的旅行、自己的感受。
而生活亦然,太擔心別人的評論,太追隨他人的想法,你會忘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快樂、自己的感動啊!不是嗎?
那一天Ken重新起動我放下所有的既定習慣和專業,用不同的角度和角色扮演,重新拉大自己的感受,品味一個屬於我自己的,無可取代的,五感京文化。更重要的是,重新學習如何看待「品」這個看似簡單,卻又無比深奧的文字了!
微涼的晚風吹拂在臉上,是舒服的。而那一夜江戶時代的精緻京文化,在我的心裡,留下了一個美好的永恆印記。
information
網址 : http://gionmaruyama.com/
地址 : 京・東山区祇園町南側
#日本關西觀光大使
別因渴望你沒有的糟蹋了你已經擁有的 在 野放上班族-野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財富其實是個相對概念:做喜歡的事情賺更多,讓工作不再只是「混口飯吃」!】|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日常分享
-
最近發現身邊的朋友時常沒來由的陷入短暫的憂鬱,有時為了緩和情緒、不讓我無辜受害,還會直接悲苦的說「妳先不要理我一下子沒關係齁」(What???😀🤣🤣🤣) 。問來問去,對方也說不出自己為什麼憂鬱,只是覺得「好像一整個生活狀態都很令人鬱悶」,一天一天的撐著,慢慢就覺得快要喘不過氣來了。然後逼問到最後才終於悠悠的吐出一句:「有點職業倦怠、生活倦怠,如果可以爽快拋棄現在的工作和一切,去國外生活一年就好了...」。
-
你也曾經陷入過,這樣「說不出所以然的憂鬱情緒」裡嗎?一切的一切,真的只要「出國了」就會好了嗎?有沒有可能,你需要的不是出國,而是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然後站起來為自己勇敢一次呢?
-
如果你都已經有勇氣,可以拋下現有的一切出國逃避了,怎麼會沒有勇氣問問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與生活」是長什麼樣子的,然後勇敢的去追求它呢?!
-
這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正做著一份沒有「太多熱情」、「不好不壞」的工作,認為工作就只是為了「混口飯吃」。這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好,換個角度想,可以安安穩穩的追求溫飽也是一種幸福。
-
真正的問題在於,你是否能夠滿意於這樣的現狀?如果你就是不喜歡思考、不喜歡沒事問自己太多問題😆,對自由的渴望並不高,畢生追求的就是可以有份能夠溫飽的工作,那當然很棒,完全沒有問題。可是如果你不是,而且還因此感覺自己如籠中之鳥、無助的困獸,甚至時不時的就要憂鬱個大半天的話,那你可能就需要好好的想一想,這樣精神壓抑的生活是不是真的適合你了!
-
-
一、別再為「恐懼」而工作,開始為「激情」而奮鬥吧!
-
最近看了一本理財界的經典書,覺得裡面有些話說得還真有道理。作者認為,大部分「為別人工作」的人,都是受到「恐懼」的驅使而「被迫工作」;而真正「為自己工作」的人,則是受到「激情」的驅動,主動的發展自己的熱情、想方設法的「積極創造收入」!
-
這兩種人在「精神上」的「自由」與「豐富」程度,是會有很大的差異的。
-
第一種人,因為害怕現在、害怕未來、害怕沒飯吃、害怕找不到工作...,而在「恐懼」的驅使下「被迫工作」。用人生所有最精華的時間「痛苦的工作」,然後再「用賺到的錢去買快樂」,滿足因為「精神生活匱乏」而產生的各式各樣「慾望」。但是「用錢買來的快樂是不會長久的」。內心也容易變得越來越空虛、鬱悶。
-
而第二種人,則因為「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且「對實現自我的理想有非常強烈的渴望」,而在「激情」的驅動下「主動選擇工作」。也因此能夠真正享受「工作與生活本身」,不再為了「錢」而工作,而是為了「學習」與「享受工作本身」而工作!然後積極的為發展自己有熱情的事業,思考各種「可以賺錢的方式」和「變有錢的方法」。同時透過不斷的「實作」,來累積寶貴的經驗值。正因為他們活力充沛、能量強大,所以創造力和產能也比第一種人更高出許多!
-
換個角度想,「離開自己討厭的工作」在短期看來,雖然像是在「冒險」。但是長期來看,「死守著一份自己討厭的工作」,才是你「人生最大的風險」。因為你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發揮最大能量與潛能時,所能創造出來的所有可能性!
-
-
二、真正享受工作的人,根本不會想要提早退休!
-
很多人都夢想可以「提早退休」,但提早退休是那些「在不喜歡的工作中掙扎」的朋友們,才會需要的事!對於「忠於自我」、「只作熱愛的事」的人來說,能夠「永不退休」的持續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直到終老死去,完全是一件極其幸福的事情。
-
如果你也常想著「提早退休,去做喜歡的事」,那麼你現在的那份工作,很有可能是在「浪費你的熱血和才華」,讓你無法去做自己有辦法「發揮最大能量」的事情!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能有多少個以後,不如現在就去做吧!
-
對於還沒有找到自己「興趣/熱情」的朋友們,也不用太過擔心。除了那些從小就立定志向的少數人之外,一般人通常都是需要經過漫長的「探索」與「自我對話」,才能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的。
-
有個說法講得很有道理:
-
「人一定要擁有自己的 “興趣與熱情”,這樣才有辦法充分享受所有的 “時間”。否則你的一生將會顯得非常痛苦且無比漫長。」
-
盡量多去培養興趣、嘗試新事物、學習新知識,也多花一些時間來冥想、思考,好好了解自己吧!
-
-
三、興趣/熱情當工作之後,就一點也不好玩了,真的嗎?
-
有些朋友會說:「把 “興趣/熱情” 當工作之後就一點也不好玩了」。這是真的嗎?
-
在某一部分的情況中,的確是這樣子的沒錯。
-
但是,如果你把「興趣/熱情」變工作之後,就頓失興致。那很可能表示:「你並不是真正熱愛那件事情」,或者你正在「用一種不適合又近乎殘暴的方式」糟蹋、摧殘你的「興趣與熱情」。
-
比如:
-
「熱愛旅行」的人,成為「導遊」之後就開始「痛恨旅行」。這可能是因為你真正愛的是「在異地接受奇異文化的洗禮」,而不是「帶領一群難以掌控的陌生遊客,年年在幾個相同的國家和景點之間打轉」。
-
那麼何不想一想,會不會是這個「興趣/熱情」的「發展方式」與「工作型態」錯了呢?
-
成為「每年規劃特殊行程召集熟客自行開團的獨立導遊」、「旅遊作家/YouTuber」、「巡迴演出者」,或做個「帶著專長與電腦一邊遊歷一邊工作的數位游牧者/自由工作者」...等等之類的「興趣/熱情」發展方式,會不會其實更適合你呢?
-
「興趣當工作」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形式和選擇,並不是「只有一種發展道路」,多去看看有相似熱情的前輩們是怎麼做的,就能夠得到更多的靈感和啟發。最後,發揮你的想像力吧!
-
-
四、其實光是「了解自己」、「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就足以讓你變得非常富有!
-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富有的定義,不就是盡可能的「擁有所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嗎?
-
越能清楚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就越能把你「有限的金錢和時間」,不浪費一分一毫的投注在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人事物」上頭。如此一來,每個人都可以馬上變得比原本還要富有非常多!!😻🔥🔥😆💕
-
比如:
-
我小時候看綜藝節目,都聽主持人們開玩笑的說「買包治百病」,台下女藝人們也連連稱是,大家都興奮無比的聊著哪個名牌包好,便以為身為女人,我應該也是很想要一個名牌包的吧?哈哈哈哈哈🤣🤣🤣沒想到長大之後,越了解自己才發現,其實我根本就不想要什麼名牌包。對我來說,用同樣一筆錢,拿去吃東西、買書、旅行、投資或存起來(..有跟我一樣覺得把錢存起來很療癒的奇怪之人嗎?🤣🤣🤣),對我來說所帶來的幸福感,都會比買一個包包來得開心好幾倍!
-
如果我們都可以多花一些時間來「了解自己」、「釐清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麼」,就能極大化的「充分運用自己的資源、享受自己的人生了」!
-
這邊再舉另外一個例子,大家應該都聽過「富翁與漁夫」的故事吧?
-
這個故事有很多個版本,說故事的人常喜歡把故事斷在不同的結尾上,然後做出不一樣的解讀。
-
故事大意,是說有一位正在海濱度假釣魚的富翁,看見身旁一位漁夫正在釣魚,便好心的建議他,應該要雇用幫手、購買漁船,釣更多的魚,賺更多的錢。然後多買幾艘漁船,接著開捕撈公司、投資水產,最後把公司上市...再賺更多更多的錢。漁夫便問:「然後呢?」,富翁說:「然後你閒暇的時候,就可以像我一樣悠閒的在海濱度假釣魚啦!」。這時候漁夫便微笑著說:「我現在,不就正在海濱悠閒的釣魚嗎?」。
-
然後,故事結束了。這時候「清靜無為派」的朋友便會笑富翁「白忙一場」,而「精明理財派」的朋友則會說「漁夫不知道 “在海濱釣魚” 只是富翁精彩人生裡的微小一天而已」。
-
上述兩派的朋友說的都挺有道理的,但大家都沒提到的一點是:「這兩個人本來就是完全不一樣的個體」。不只個性不同、喜好與興趣不同,很可能就連價值觀和看世界的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會不會他們所追求的,本來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呢?
-
追求財富、挑戰與自我實現的「富翁」,很適合自己所選擇的生涯道路。而追求平靜、安穩與恬淡的「漁夫」,也非常滿足於自己現在的生活,一點也沒有覺得自己缺少了什麼。在我看來,這兩個人都「非常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也「擁有自己最想要的生活」,因此他們同樣「都是非常富有的人」。
-
-
五、財富其實是一種相對概念:增加工作自由度,然後搬去生活費用低廉的地方享受人生吧!
-
我們都習慣只用擁有多少「金錢」來衡量一個人的財富,但一個人所擁有的「時間」與「自由」其實也是一種財富。
-
為了實現「更自在的職涯人生」,除了努力充實自己「提高收入」之外,也別忘了努力尋找方法「提高工作自由度」!(這兩者並不互相衝突,如果可以將收入與自由程度同時提升,當然更棒啦!🔥😻😆)
-
「財富」其實是一種「相對概念」。
-
舉一個例子來說:
-
一位收入很高,但每週五天都必需待在公司工作或往返各地出差,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以上的「企業高階主管」。跟一位收入中等,但每週只需工作3-4天,且可以完全自由的選擇工作時間與地點的「中小型YouTube內容創作者(YouTuber)」相比,誰更「富有」呢?
-
你可能會想:當然是「企業高階主管」啦!
-
但其實除了「收入」之外,
要評估的項目與標準還有很多。而「金錢的使用效率」便是其中一項。
-
例子中的「企業高階主管」,雖然「收入高」,但「自由程度」卻很低,居住地也必須受限於工作地點。
-
相反的,例子中的「YouTuber」,雖然「收入中等」,但「自由程度」卻很高,因而可以「自由的選擇工作生活的時間和地點」。他不只可以省下通勤費,避開旺季在機票與住宿最便宜的季節享受旅行,而且只要搬去生活費用低廉的國家或地區,他所能自由支配的財富就會瞬間翻倍!
-
比如,台灣南部的物價比北部低,鄉村的物價比都市低。如果直接搬去生活成本低廉的國家居住,每月所需的生活開銷費用就又更少了。同樣一筆退休金在美國生活或許捉襟見肘,在台灣可能就游刃有餘,如果到了印尼便又更加寬裕了。(PS.根據2017年的資料,台北市每人平均的月支出大概是2萬8,而台東縣每人平均的月支出則是1萬6。覺得神奇!😻😆)
-
當然,還有很多地方可以說明「財富是相對的」。像是「擁有所有自己想要的東西的人,比無法擁有所有自己想要的東西的人富有」、「跟比你有錢的人比你很窮,但跟比你窮困的人比你卻很富有」...等等。
-
-
六、知足常樂,心中有愛:
-
最後一項分享雖是老生常談,但卻也是非常經得起時間驗證的智慧哲理 — 「人只要能夠知足且心中有愛,就可以馬上變得非常快樂且富有」!
-
像我前幾天剛看完某個講述「黑死病」的影集,看著影集裡中古世紀的人們,住在骯髒的草屋、石縫間,擁有的物品屈指可數,連一塊香皂都得來不易,寶貝似的珍藏著。再回頭放眼望去,就覺得自己房間裡那些有著阿嬤印花的棉被、長得有點醜的贈品馬克杯,還有身上不怎麼時尚的睡衣...突然都變得可愛珍貴了起來,忽然由衷的感謝它們,心裡想著:謝謝你我的好棉被、好杯子、好睡衣...。還有天啊!我未免也擁有太多東西了吧!!!! 哈哈哈哈哈瞬間就滿足感大爆炸!🤣🤣🤣🤣
-
雖然聽起來好像在傳道,但其實只要心中有愛,看著自己所擁有的任何微小的人事物,都會有種充滿快樂的感覺,有時甚至還會很興奮呢!
-
比如:
-
好友送我的二手老腳踏車 — 小黑(雖然它好像是銀色的XD),陪著我度過了好多個趕課的早晨、陽光下的午後,和冬季裡淒風苦雨的寒冷日子。每天騎他時,我都會真心的感謝他,在心裡對他說「哈囉!小黑~辛苦了,謝謝你哦!💕」(好啦,很像神經病我知道!哈哈哈哈🙈🤣🤣🤣),而他也會以同樣歡快的能量回應我。好幾次把他從拖吊場和爆胎危機中解救回來,看著他就能感受到朋友當時的心意,覺得非常溫馨。
-
已經忘記是誰告訴我的了,但聽到這個說法之後,我確實也一直願意這麼相信著:「每個人所擁有的東西都是有能量和氣場的,受到珍惜和尊重的物品會自然散發自信快樂的氣場,反之亦然。而這樣的氣場會在我們所處的空間中流動,人和所擁有的物品相互影響」。所以別忘了要好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好好的愛他們喔!
-
-
以上就是關於「財富概念」與「發展 “興趣/熱情” 職涯」的分享,雖然只是一些個人觀點並非絕對的真理,但還是希望這樣的分享,可以帶給大家一些不一樣的生活靈感和啟發喔!^^
-
-
🔻好書推薦🔻
《賺錢,也賺幸福:讓你累積財富、享受人生的理財魔法書》
-
博客來:https://whitehippo.net/2d-jt
-
➡️這本書是我最近在書店裡意外翻到的,一口氣看完之後非常驚艷,整個人都被充實的新想法給填滿。書裡面充滿了很多值得大家反覆咀嚼、細讀的哲理,不管是在理財觀念還是人生觀念上,都可以帶給讀者很多的幫助。非常推薦大家去找來看看喔!
.
——
.
➡️目前正在嘗試著把一些「自由工作者試驗心得 & 野放上班族生活故事」做更有系統的整理和分享,如果你感興趣、也希望未來能接收到更多相關資訊的email,歡迎填寫一下這個表單,加入我的「特別分享好朋友email群組」哦!🤣🤣🤣💕💕💋>> https://forms.gle/JkQhzZoQNcxu6oVy8
-
🔻歡迎追蹤🔻
▪️Facebook:「野放上班族」 https://pse.is/tdmmy
▪️Instagram:「freelance_mkt」https://pse.is/DQJGH
▪️YouTube:「野放上班族-野羊」https://pse.is/vwxa3
.
▪️Medium:「野放上班族」 https://pse.is/t4mkj
▪️官網Blog:「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usspu
▪️Blink佈告欄:野放上班族-自由工作者野羊 https://pse.is/w9yvg
.
🔻我的音頻節目🔻
▪️Apple Podcast:「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th437
▪️Spotify:「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vxs27
▪️Firstory:「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vwahs
.
🔻我寫的書🔻
▪️出版實體書籍:《不只找工作,幫你找到好工作》
https://dreamstore.info/2Yx-K
▪️最新電子書:《野放上班族:斜槓自由工作者爽玩職涯》
https://dreamstore.info/2h1Fx
.
.
別因渴望你沒有的糟蹋了你已經擁有的 在 瑪那熊的愛情觀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遇到爛桃花?讓心理學告訴你原因】
容易遇到爛桃花,是因為被月老衝康嗎?
從心理學來看,當你擁有這些特質,遇到爛咖機率就高!
到底怎麼一回事?
「又是因為他,對嗎?」我問黑眼圈明顯的Ashely,雖然已經有底。
『嗯……』Ashely低著頭說,『他跟新同事搭上了,我們吵很兇』
「這次妳還要原諒他嗎?」
『我很生氣啊』Ashely拉高了音量,『可是他跪在我面前,哭說這是最後一次,求我不要離開。他說不能沒有我……』
類似說詞已重演三次。半年前,男人因為被抱怨遲到太久,情緒爆發打了Ashely一巴掌,事後下跪道歉;三個月前賀爾蒙爆發,與學妹進摩鐵,抓包後再度下跪求原諒,還安排日本旅行表達誠意,保證不再犯。
『我覺得他這次是認真的。』Ashely彷彿要說服自己,『哎,我應該會再給一次機會吧。』
或許類似的故事你聽過,甚至是主角。你渴望陪伴、習慣快速陷入愛情,且竭盡所能滿足對方。即使他犯了錯,只要展現悲情與脆弱,你就心軟。
如同《#大眠》歌詞裡的「敬業人質」:「沒有別的期待,等夢完醒來,再去收拾殘骸」。為什麼有些人容易遇到爛桃花、甘蔗男?不論旁人勸阻、關心,仍像飛蛾撲火、藕斷絲連。究竟怎麼一回事呢?
從心理學來看,「總是遇到爛桃花」的人,很可能有「#共依附」特質:
☹ 關係成癮、害怕失去
需要透過「在關係裡」來證明自己有價值,就算遇爛桃花,也覺得「有比沒有好」。
且常擔心對方是否不愛了?打算把我拋下了?「失去對方我就無法獨自生存」的恐懼感經常縈繞心頭。
☹ 缺乏界線、討好付出
習慣用「討好」留住對方,不斷犧牲自己,讓別人輕易越過界限、予取予求。
同時過度在意別人的想法感受,自己是好是壞都交由對方決定,整個生活的重心也都在另一半身上。
☹ 都是they的錯,但我原諒
認為自己是受害者、被糟蹋利用、遇人不淑、都是命運捉弄我。
然而卻不斷原諒,甚至保護傷害他的人,一方面是為了不失去對方,另一方面也能展現出「我是個很包容、善良的人」,以證明自己很好。
☹ 缺乏自信
犧牲奉獻、害怕失去、依賴對方,背後最大原因是缺乏自信,覺得自己很糟:「不會有人願意要我」、「我不可能得到幸福」、「離開對方就只能孤零零一個人」。這些擔心會讓你緊抓關係,不管對方有多渣。
無止盡的包容與付出,是為證明自己有價值;持續犧牲來留住對方,是因為害怕被拋棄。
期待一段愛情能給自己力量,卻總陷入不斷消磨自信的爛桃花,讓你更加不敢離開、害怕一個人。
要跳脫惡性循環,得先認清雖然對方很爛,但你也選擇讓他有機會造成傷害。你們共同創造這齣看似淒美浪漫的悲劇,並主動坐上主角位子,一方面期待被愛,一方面又在證明自己不值得被愛。在這種矛盾之間,留下難以泯滅的傷痕。
「別說沒有傷口,代表沒有痛過」是《#別說沒愛過》一句歌詞,遇到爛桃花,即使表面看似完好、嬉笑度日,但你自己了解,那些謊言、欺騙、勒索、道歉、討好形成的循環,總在夜深人靜時刺痛你日漸脆弱的內心。還要這樣下去嗎?
「如果不回頭,至少別懦弱,承認沒有兌現的承諾,並不算出醜」,若當初的承諾不合理,或對方也總是跳票,又何必繼續?
你永遠可以選擇:待在爛桃花中貪飲偶爾的美好,卻不斷失去自我與界線;還是重新找回勇氣、離開傷害源頭,學習獨立並找到更適合自己的Mr. / Miss Right。
歌曲能給我們力量,「答應自己這是最後一夜,和這些日子的荒唐道別,畢竟我深知道那麼多年,你總依然故我無法改變」來自《#破曉》。
創作者 #陳洛 以溫柔聲音敲開痛楚,並讓我們在「我要走了,願我不再墜落,就這樣吧,在破曉前離開我」的堅定歌聲中得到勇氣。
告別爛桃花,迎向下一段更好的愛情吧!
爛桃花測驗▶http://bit.ly/2XgEfO7
更多愛情文章▶http://bit.ly/30fjVi6
別因渴望你沒有的糟蹋了你已經擁有的 在 認識斯多噶,掙脫情緒勒索!|別因渴望你沒有的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認識斯多噶,掙脫情緒勒索!| 別因渴望你沒有的,糟蹋了你已經擁有的 | How to be a Stoic|享好Book. Watch later. Share. Copy link. ... <看更多>
別因渴望你沒有的糟蹋了你已經擁有的 在 [心得]《我在虛度人生嗎》哲學解答-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部落格圖文好讀版:
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2022/06/02/what-am-i-doing-with-my-life/
原文書名: What Am I Doing With My Life? Late night internet searches
answered by the great philosophers
作者: Stephen Law
出版社:Rider
出版日期:2019.08. 08
你是不是偶而也會閃過這些問題:什麼是我的人生目標?我滿意現在的生活嗎?現實與理
想我該如何選擇?為什麼我的人生這麼不順遂?我有自由意志嗎?我要如何找到我的真愛
?人生還有其他可能嗎?如果你也有過這些煩惱,推薦你來看看這本書,看看哲學家們是
如何來回答這些問題。
What Am I Doing With My Life? 這是一本挺有趣的書,作者他從網路上搜尋了最常被大
眾搜尋的問題,挑選了45題以哲學的角度來回答。因為是一本哲學普及書,所以用字遣詞
很淺顯易懂,在說明哲學家的主張時也簡化了許多,很推薦給對於好奇哲學家都在說些什
麼人。可惜的是目前在台灣沒有翻譯本,只有中國的簡體字版 《我在虛度人生嗎?大哲
學家對深度網路搜索詞問題的回答》。我是先發現了簡體版後再去找原文版來看。目前在
Amazon Audiable 上也可找到它的有聲書,很適合練英文聽力。
史蒂芬·洛(Stephen Law)是英國倫敦大學的哲學教授,教於倫敦大學的海斯洛普學院
,並曾在牛津的皇后學院擔任研究員,擁有牛津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他寫過許多暢銷的
哲學入門書 ,像是The Philosophy Files, The Great Philosopher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n Humanism, The Philosophy Gym 等等。目前在台灣好像只出版了的 《
哲學體操》 The Philosophy Gym 這本書。
這裡我將從本書45則問題中挑選我認為最重要的哲學問題來介紹。這些問題在哲學史上一
直不斷地被重複的提問和回答,每個哲學家對這些問題都有不同的答案,在未來我介紹的
其他書籍裡,也會一再地出現。在此我先介紹作者史蒂芬·洛(Stephen Law)給出的答
案。
1. 我是誰?
當被問到「你是誰?」這個問題時,我們總是能輕鬆的給出一些自我介紹的答案:我的名
字、我住在哪、我的職業身分是什麼、我的家庭狀況、我的興趣等等。但是當這個問題從
哲學的角度來問,我們反而很難回答。就像在《蘇菲的世界》 (Sophie’s world) 裡小
蘇菲收到一封不知名的信,裡頭問她 「你是誰?」時一樣困惑,難道除了上述的那些答
案之外,還有我不知道的「我」嗎?這個問題之所以讓人困惑,是因為許多人設想了還有
一個被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我」,這個自我才是真正的我,唯有通過內省才能被發現。
18 世紀的蘇格蘭哲學家 休謨 (David Hume) 在他著名的書 《人性論》﹙Treatise of
Human Nature﹚裡論證說那種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我並不存在,所謂的自我只不過是一束
知覺的集合 (the self is ‘nothing but a bundle or collection of different
perceptions, which succeed each other with an inconceivable rapidity, and are
in a perpetual flux and movement’ ),這包含一系列的感觀經驗和思想記憶,在這些
思想與感覺之外沒有其他。
而作者史蒂芬·洛認為像休謨這樣將注意力轉向內心去探尋,也並不是一個瞭解我們到底
是什麼樣子的可靠途徑。因為包括勇氣、剛毅、決心以及正義在內的人類珍視的許多特質
,都表現在並存在於危難之際。所以,想要發現什麼是「真正的我」,也許不在於寧靜的
沉思,而是將你置於一個對自己形成挑戰的險境之中才能被看見。
2. 我在虛度人生嗎?
你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嗎?我們不確定自己的目標應該是什麼,是否應該確立一個更符合世
俗觀念的目標,比如成功的事業或是美滿的婚姻。有時會陷入困境,忙於單調乏味的日常
工作,面對重要的人生目標卻毫無建樹、裹足不前。
蘇格拉底 (Socrates) 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活。」(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這句話是出自柏拉圖對話錄《申辯篇》(Apology)。作者藉由蘇格拉
底的這句話想要說明身為一個人,不應該只是生理上的活著就好,而是應該不時地反思自
己的每一天是怎樣在過的,因為生命有限,時間是我們最寶貴的資產,要庸庸碌碌地過一
生,還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成就自己想做的事情,在生命結束時可以無悔的離開這世界,就
端看你怎麼去反思自己的生命。
但請不要誤會這是在說只有幹出一番大事業的人的生命才是有價值的。如果你這樣想,你
就陷入了偉大敘事的詛咒裡。我們要理解每個人的生命有不同的路線,並沒有所謂客觀完
美的人生,重點是你自己是否認為自己目前過的生活是有價值的。你才是自己價值的裁判
:哪怕一個人,從搖籃到墳墓,都在爲改善周圍人的生活而默默無聞地無私工作,或許他
的生活是一部極其乏味的傳記片,但他的人生同樣有價值。
那要怎麼對自己的生命進行審視呢?作者認為哲學思考就是最好的工具,有證據表明,當
人們在思考諸如他們應該如何生活等哲學和道德問題時,當他們在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判斷
力時,他們的確會從中受益。
3. 爲何人生如此艱難?
當我們遇到人生困境,低潮的時候,我們總想問一句:「為什麼我的人生這麼困難?」綜
觀這個世界,物種為了求生存總是很艱辛的。在原始社會裡,人們要不斷地尋找食物,躲
避猛獸和侵略者,和無數的威脅。哲學家霍布斯 (Thomas Hobbes) 在《利维坦》(
Leviathan)裡就提到一種生存的自然狀態,這種自然狀態是沒有道德、沒有法律的,而
人們的生活會是孤獨、貧窮、骯髒、野蠻且短暫。幸好,現在的我們是處於有法治的社會
,在生命財產上有一定的保障,不需要擔心這些問題,但我們仍然有新的挑戰要面對。因
此作者建議的解決方案是管理我們的預期。
作者建議我們採取希臘時期的 斯多葛學派 (Stoicism) 的教誨:我們要學會管理自己的
預期,從而在事情沒按預期發展時就不會感到失望。例如我們要設想可能會失去我們所愛
的人、失去我們的健康、失去我們所有的財產等等。這樣,當困難不可避免地降臨時,我
們就能更好地應對。因為生命中我們最珍視的東西總是暫時的,應對損失的方法是培養一
種無論能未雨綢繆的預見性。這種方式叫做 「提前冥想」(premeditatio malorum),
近來又被稱爲 「負面觀想」(negative visualisation)。預先冥想要求我們去練習對
最壞的情況作設想,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對現實的預期,並為可能發生的壞事做好準備
。
4. 我該如何度過難關?
延續上一個問題,我們這次要來回答當我們真的面臨困難了,該怎麼度過?
斯多葛學派建議我們根除對未來苦難的恐懼以及對過去苦難的毫無意義的回憶,因爲這兩
者都會給我們帶來無謂的痛苦。當悲劇發生後,如果勸當事人要理性、要“控制局面”,
只會讓他們承受更多悲傷。可是,一旦當人們開始冷靜地思考他們的損失,告訴他們“沉
溺於過往的自我折磨,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將會很有幫助。因為我們可以從錯誤中學
習,以避免重蹈覆轍。當代的斯多葛主義者 馬西莫·皮戈里奇 (Massimo Pigliucci) 在
《別因渴望你沒有的,糟蹋了你已經擁有的︰跟斯多噶哲學家對話,學習面對生命處境的
智慧》 (How To Be A Stoic) 這本書裡也提到僅僅認識到某件事的真相是不夠的,你需
要反覆練習,一遍又一遍,直到養成習慣。在反思的過程裡同時問自己:「這些情緒是幫
助了我還是阻礙了我?」以及「我是不是在對無能爲力的事情瞎操心?」等等。
斯多葛哲學在現代社會裡又重新受到了許多關注,因為他們可以說是西方最早理論化什麼
是「幸福生活」的學派,他們對幸福人生的看法,在兩千年後仍然啟發了很多人,之後我
也會在介紹一些現代斯多葛哲學的書給大家。
5. 我有自由意志嗎?
古希臘人相信命運是注定的,甚至就算你已預知命運,想要反抗它,所帶來的結果正好就
是早已注定的。這種宿命論的荒謬已經被某些人證實了,例如當他們被告知應該繫上安全
帶從而能夠在車禍中救自己一命時,他們不僅不聽,還說「隨它去,隨它去,該來的終究
會來,我無法改變將要發生的事情」,他們就真的在車禍中喪命了。但事實是我們可以改
變未來:綁上安全帶可以使成千上萬的人避免重傷或死亡。
但我們還有一個更嚴重的挑戰:我是否有選擇的自由?這是一個令人苦惱的哲學兩難困境
。一方面,在我們看來,我們的意志是自由的。因為我可以決定我早餐要吃麵包還是飯糰
,我可以決定要不要繫安全帶,這不就是我的意志自由的展現嗎?但另一方面,我們又認
為自由意志似乎是一種幻覺。對自由意志的否定主要是來自科學觀下的決定論:科學研究
揭示了宇宙萬物受到自然法則的支配,只要我們對自然法則和事物的特定狀態有一定的認
識,我們就能預測出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而人也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同樣受到自然法
則的規範。尤其近年來腦科學的研究有更多證據顯示我們的身體行為在大腦有意識地作決
定之前,就已經出現一些生理變化預示了這個人會如何反應。如果真是這樣是不是就代表
自由意志真的是種幻覺?
要反駁科學決定論的挑戰,就有人訴諸量子理論:在非常非常小的量子級上發生的事情,
並不是完全由物理決定的。但量子理論的問題是,量子級的不確定性或隨機性就算是真的
,也不是我們談的自由意志,因為「隨機發生」表示其實我們並無法控制事態的發生,但
自由意志的核心是我們有選擇控制的能力。因此如果我們想要捍衛自由意志不受物理決定
論的威脅,最好的辦法就是努力證明自由意志和決定論是相容的。
關於自由意志的問題到目前仍是爭辯不休,主要有三種理論:自由意志論 (free will)、
決定論 (determinism)、和相容論 (compatibilism)。這個問題放在心靈哲學的脈絡下來
討論,就是源自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é Desartes) 的身心問題 (mind-body problem)
。笛卡兒主張身心二元論 (dualism):心靈和身體是不同的實體,心靈沒有物理性質,所
以不受物理法則的約束,但心靈可以控制身體,所以是物理事件發生的原因。當然笛卡兒
的主張在現今的腦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下已被拋棄,但延伸下來的是物理主義下的化約
論 (Reductive physicalism) 和不可化約論 (non-reductiive physicalims) 的爭論。
關於這部份有很多很有趣的書在討論,之後我也會陸續介紹。在此我先推薦我很喜歡的腦
科學家葛詹尼加 (Michael S. Gazzaniga)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Who’s in
Charge? Free Will and the Science of the Brain) 這本書給有興趣的朋友作參考。
6. 我在被人操縱嗎?
每個人都有信念,例如,我相信世界是存在的,地球暖化是真的。但我們的信念是如何形
成的?簡單地說是藉由我們的感官和推理能力去認識這個世界,認識到真理,因此我相信
我所認識到的真理。
那要怎樣才能塑造一個人的信念呢?我們可以通過提供有力的推理和論證來影響別人的信
念,或者直接向他們展示這一事物真實存在。不過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方式可以改變
他人信念的六種方法:
1. 我們可以使用獎勵和懲罰
2. 我們可以運用情感控制
3. 不斷重複 :比如邪教組織鼓勵教衆像唸咒語一樣重複教義。只要重複的次數足夠多,
信念最終會牢牢紮根
4. 審查制度和信息控制: 如果你不願意讓人持有某些特定的信念,那保證他永遠聽不到
這些內容就行
5. 孤立和來自朋輩的壓力: 邪教的典型做法是隔絕新成員,使他脫離原有的朋友、家人
圈子而置身於滿是忠實信徒的朋輩羣體
6. 利用人們對不確定性深感不悅的事實,尤其是涉及愛、性、死亡及行爲正確等重大事
件時,我們會對不確定做什麼感到焦慮。 這種不適感經常被邪教或政權所利用。
例如我之前看過的一齣韓劇 《救救我》 就非常寫實地描繪了一家人被邪教團體如何用上
述的這些方法控制他們的信念:利用人們的焦慮感假裝是來幫助他們的好人,將他們孤立
後,在團體內控制他們能得到的其他訊息,並用不斷重覆教義的方式使他們深信不疑。關
於這些手段存在一個有意思的事實:無論你試圖灌輸的思想是對是錯,它都會奏效。這其
實就是一種洗腦。不管面對的是怎樣的人,孤立、控制、不確定性、重複和情感操控這5
種核心手段都在不斷地發揮效能。
作者說想要擺脫這種控制,我們得在被操控之前及時分辨出這些手段,但這並不容易,畢
竟情感操縱和朋輩壓力會在不知不覺時對我們施魔法。例如我自認是通過論辯的理性力量
才相信男女權利平等,但這也有可能是屈從於情感操縱、不斷重複和朋輩壓力的結果。但
無論如何我們唯一能依靠的也僅是我的感官和邏輯推理能力:隨時保持懷疑的心,時常反
省自己所相信的事情其證據是否可靠,是唯一可行的檢驗方法。
7. 我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嗎?
在這題裡,作者探討另一個關於自由的問題:言論自由。言論自由被視為是民主的基石,
但我們也認為言論自由是有底線的:侮辱和散播假消息不是言論自由。關於言論自由的界
線,哲學家 約翰.密爾 (John Stuart Mill) 的《論自由》(On Liberty) 裡有很深刻的
討論。其中,密爾提出了 「傷害原則」(the harm principle) :在違背對方主觀意願
的情況下,將權力施之於文明社會的任何成員,其唯一正當的目的是防止他對別人造成傷
害。 國家應該讓我們自由地做自己的事情,包括說我們想說的話,除非我們所做的事情
對他人造成了傷害,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才可以合法地介入並約束我們。
但是怎樣才算是「傷害」呢?只有有形的生命財產的損失才算是傷害嗎?如果因為毀謗造
成的無形精神損害是否也算傷害?雖然密爾並不完全清楚什麼是直接相關的傷害,但他認
爲純粹的精神和心理不適無足輕重,例如國家不能因為我的演講冒犯了某些人就封殺我。
但有些人則認為國家有權預防某些傷害和罪行,例如在許多國家,褻瀆神明和國王是違法
的,因為褻瀆是對宗教和國王的侮辱,這冒犯了很多人。
另一個經常限制言論自由的領域是煽動仇恨,尤其是針對弱勢羣體的仇恨問題經常以權利
衝突的形式被提出。例如宗教人士針對同性戀者所發表的譴責言論或是極右派主義者發表
的種族歧視言論等,這些事可被允許的言論自由還是該受限制的偏執表達呢?顯然對言論
我們也需要有各種各樣的法律限制,但是決定哪些限制合理,哪些不合理,並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情。
8. 為什麼我不感激自己擁有的一切?
我們人類傾向於對已擁有的一切習以爲常。為了保持濃濃的幸福感,我們會把注意力轉移
到新的目標上;目標一旦實現,就會帶來新的快樂,但這種快樂往往同樣短暫,它讓我們
渴望更多快樂。因此我們經常陷入的這種被稱爲「幸福跑步機」的無休止循環。1987年心
理學家布里克曼(Brickmann)、科茨(Coates)和亞諾夫-布爾曼(Janoff Bulman) 發現
,不論是幸運中彩券大獎的人或是遭遇重到事故的人,儘管短時間內他們會感到極為幸福
或是不幸,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兩組人的幸福程度又再次恢復到了原來的水平。這研究向
我們傳達了一個訊息,就是金錢買不到幸福。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逃離幸福跑步機呢?澳大利亞哲學家 彼得·辛格 (Peter
Singer) 在他名爲《有效利他主義的方式和原因》(The How and Why of Effective
Altruism) 的演講中指出,成為一名有效的利他主義者會給你帶來價值感和滿足感,會讓
你的自尊地基更加堅實,讓你覺得自己的生活真的值得過下去。 辛格主張,當代的消費
主義是一個生活的陷阱。我們可以通過幫助他人來獲得一種更持久的滿足感,而不是無休
止地追求一次次“血拼”帶來的短暫刺激。
另外有證據表明,通過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可以獲得一種更持久的幸福。例如,寫一本感
恩日記,寫下生活中的點滴;或者嘗試與朋友和家人傾訴,這將讓我們變得更幸福,也更
珍惜我們目前擁有的一切。通過感恩,我們不僅要讓自己知道生活中什麼是好的,也要知
道有些好的東西我們無法完全控制。我們要感激他人與世界,乃至某種更崇高的力量。與
此同時,我們也與他們產生更緊密的聯繫。
9. 暴力有正義的時候嗎?
當司法審判不能還給人民一個公道時,人民是否有權可以以暴制暴?有些人基於宗教和聖
經的教誨而主張要絕對地禁止暴力。但更多數人認同在暴行過於可怕的情況下,如果不反
擊造成更多無辜的生命被殺害,那才是真正的錯誤。因為公開採取非暴力立場的一個明顯
缺點是,別人一旦知道這一立場,他們就會認準攻擊你不會遇到暴力報復。所以擁抱絕對
的非暴力,反而會增加我們被暴力侵害的風險。
羅馬時期的 聖奧古斯丁 (Augustine of Hippo) 便主張在滿足兩個條件下,基督徒就可
以在羅馬軍隊中服役並參與戰爭。首先,這場戰爭必須由合法政權發動。第二,必須有一
個正當理由,即戰爭應該是爲了對抗真正的不公正而發起的,而不只是爲了實現那些宣戰
者的擴張野心。到了中世紀,哲學家 阿奎那 (Aquinas) 補充說,戰爭應該出於良好的意
圖,因為侵略者有可能在滿足前兩個條件的情況下,完全是為了私利而發動戰爭。 近代
西班牙道德思想家 維托裏亞(Francisco de Vitoria) 補充道,戰爭應該以合適的方式
進行:不應過度使用武力,不應針對無辜平民。
相信今年初爆發的俄烏戰爭讓很多人都非常有感觸,沒想到戰爭離我們這麼近。俄國發動
戰爭,宣稱是為了保護在烏克蘭境內的俄羅斯人民和抵抗新納粹份子。但我們知道這背後
更多是普丁的政治野心,而非絕大多數的俄羅斯人民都同意的戰爭。再者,俄羅斯軍隊對
無辜平民不斷的轟炸,也受到大多數國家的譴責,這也已經違反了維托裏亞的要求。然而
,國際現實下,為了避免變成第三次世界大戰,西方各國也只能用經濟制裁俄羅斯和提供
武器援助的方式來幫助烏克蘭。因為我們無法承擔完全地以暴制暴的後果,俄羅斯是有核
子武器的國家,一不小心擦槍走火,演變成核子大戰的話,那就是人類的末日了。
10. 人生還有更多的可能嗎?
什麼是現實世界?大多數人會回答就是我們眼前所看到、經歷到的這些事物所構成的世界
。但是希臘哲學家 柏拉圖 (Plato) 認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世界,其實只是真實世界的
影子。在他的對話錄《理想國》(Republic) 裡他用 洞穴比喻 (Allegory of the Cave)
來說明。在一個洞穴的底部有一群囚犯被鎖鏈鍊住,他們只能看到面前的一堵牆。在囚犯
的身後有一堆火能把影子投射到牆上,當有物品在火堆前移動時,物品的影子就會投射到
那牆上,而因為囚犯只能看到那面牆上的影子,所以他們認為影子就是現實。直到有天,
有個囚犯掙脫了鎖鏈,一開始,當他轉身發現了那堆火,才知道之前以為的真實,不過是
影子罷了。後來囚犯被帶離出洞穴,他看到了太陽,在陽光下慢慢地適應後他才認識到太
陽才是萬物之源,也才能真正地看清事物本身。對柏拉圖來說,這些在陽光下認識到的事
物才是真正的知識,真正的現實。它們隱藏在我們的感官之外,並需透過理性推論才能掌
握。
洞穴比喻延伸出柏拉圖的 理型論 (theory of ideas/ forms) :柏拉圖說我們可以在一
朵花、一幅畫、一個人、或風景裡發現美,但些美都是有缺陷的,只有「美的理型」才是
完美不變的「美」本身。所有的理型是完美不變的,而最終的理型是「善」(goodness)。
在洞穴比喻中,囚徒身後的物體是理型,而囚徒認識到的萬物之源太陽,是善的理型。所
以當我們在問什麼是美?什麼是正義?什麼是善?我們在追問的都是它們的理型是什麼。
我們有認識到多少普遍概念,就有多少理型存在。
你是否相信在我們的感官認識之外還有其他的現實存在呢?雖然現在沒有人相信柏拉圖的
理型論了,但這理論對後世影響很大,例如柏拉圖主義 (Platonism) 在形上學
(Metaphysics) 為我們建立了二元對立的世界觀,到現今我們仍保有對個別事物與抽象概
念的區分。柏拉圖主義承認抽象對象的存在(existence of abstract objects)。這些
抽象對象並不依賴於時間和空間而存在,因此既非物理的,又非心靈的,而是存在於第三
個地方。 柏拉圖主義還可以應用於:性質、類型、命題、意義、數字、集合、真值等等
。在基督宗教上,也影響了我們對上帝和天堂的概念:柏拉圖的終極現實–完美的理型世
界就像是上帝存在的天堂。
讀後心得:
這本書裡提到了哲學史上的許多重要議題,像是關於知識論和倫理學方面的問題,不過礙
於篇幅的關係,我就不一一介紹,反正之後在別本書裡也會再出現,到時候我在補充。
認真來說,考量到這是寫給一般大眾看的書,所以作者並沒有很仔細地介紹各個哲學家的
理論,所以我在前面書摘的部分補充了不少細節和延伸閱讀的書單。或許有些術語不是很
容易了解,但這沒有關係,先稍微有個概念即可。如果對相關議題很有興趣的,我在後面
有給一些延伸閱讀,可以作進一步的參考。
這本書好玩的地方是用哲學的角度來回應現代人的煩惱,如果你不了解什麼是哲學,認為
哲學很空洞,只會說大話,沒有什麼實際用途,那我建議你來看看這本書,看看你是否有
曾有過書中的那些煩惱,而哲學式的思考和回答是否能帶給你一些啟發呢?我相信哲學的
力量,不在於給了你什麼答案,而是有這個能力促使你去思考,挑戰自己原本的想法。
--
「哲思饗宴」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
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philosymposium
誠摯地邀請您來參加一場閱讀與思考的饗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88.169.127.83 (法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66597261.A.A78.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