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先有光,後有夢(一)(文:唐明)
二○一三年四月二十九日,三藩市科學探索館(Exploratorium)完成遷址,重新開幕當晚,舉行了一場題為 “Emergence” 的典禮,整座科學探索館化作一座光影之叢林,各種生命孕育、誕生、發芽、蛻變、演化、成熟、繁茂之影像,投射在整座建築物上,隨著夜色和燈光不斷閃耀幻變,由於投影之巨型比例,令人在謙卑的角度,感受到無限生機與野趣,造物之神聖與奇妙,這一幕至今依然是三藩市令人難忘的盛事之一,幕後的鬼斧神工是一家名叫 Obscura Digital(以下簡稱 Obscura)的科技媒體公司。
Outside the box
為製作這一場典禮,Obscura 事先製作了科學探索館的模型,每一格投影畫面其實都有真實的生態培育過程為基礎,每一次色彩噴射與幻變的時間都經過精心計算,最後創作出如同幻境之神奇畫面,震撼全場,為觀眾開拓出全新視野。
自創立以來,Obscura 的名字經常見於和全球知名博物館、地標建築、科技企業、公共機構之合作,譬如三藩市交響樂團一百周年慶典、Youtube音樂節、阿聯酋國慶、杜拜 360 劇場等,他們的多媒體表演或藝術展覽,由於大膽創新,別開生面,已經等同於有型、領先、尖端之同義詞,一向被譽為文化及潮流盛事。本刊有幸在汕頭大學本年度畢業典禮上遇到了兩位創辦人 Travis Threlkel 和 Chris Lejeune,得以親睹他們為畢業禮製作的一場投影表演。
他們告訴我們,Obscura 的目標是突破慣性視野:從古至今,人類借助的媒體,一向只依靠長方形的框架,無論是畫作、電影、電視,還是今天的電腦和智能電話,都擺脫不了此一窠臼。但 Obscura 想要為觀眾提供一個全方位無邊界的視野,利用建築本身的特徵或者特製投射螢幕,突破傳統的長方形平面感,創造令人身臨其境之感,得到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
Obscura 之命名,靈感取自達芬奇發明的光學儀器「暗箱」(Camera Obscura),這位文藝復興曠世奇才不僅是藝術家,也傾心於技術發明,「在科技與藝術之間其實有一個交匯的領域,兩者相輔相成,」比起達芬奇,喬布斯的例子更為確實,在他的帶領下,藝術與科技不但並不分裂,而且完美結合,「正是如此,他的品牌才獲得了巨大成功。」
(全文見 CUP Magazine 163 期八月號專題「盛極光年」)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