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7 大盤表現》
航運股跌勢的剎車踩不住!台股早盤在美股收小紅創高之際,雖然仍以紅盤開出,而且電子權值股台積電持穩,聯發科、鴻海也上攻,但上半場守住季線附近位置的貨櫃三雄,不敵強大賣壓,下半場長榮與陽明的跌停雖然開開關關,顯示有買盤力道承接,但終場還是收在跌停價。籌碼洗乾淨沒?可能要等三大法人數據出來,看看不斷把跌停撬開的資金到底是外資還是散戶。
而在長榮陽明萬海,三檔加起來就貢獻大盤跌點66點的狀況下,大盤終場收17269點,離季線僅剩120點的距離,航運若接下來真能轉強,別讓大盤摜破季線,就是好事。不然資金恐慌性殺出,恐怕會陷入更長一段時間的洗盤整理,就連電子股的財報好成績也難挽頹勢了,畢竟不少強勢中小型電子股今天也回測五日線,高檔利多,不漲反跌,如果籌碼亂了也別忘趕緊獲利了結唷!
《7/27 電子族群》
這禮拜大咖法說會接力登場集中電子股,但電子族群今天碰到比較大的問題,恐怕是在股價高檔時的「利多不漲」!熟悉股市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低檔時的利空不跌就是抄底搶反彈的好時機,但高檔時的利多不漲,恐怕就是大戶已經提前布局,等待利多出盡就獲利了結。
舉例來說網通晶片大廠瑞昱(2379),前三個交易日因為被外資賣下來,幾乎都是開高走低但守五日線,昨天法說會公布財報好消息後,就有往上攻擊力道,若有法人籌碼加持,或許還有上攻的空間。另外驅動IC聯詠(3034)也同步獲得買盤青睞,敦泰今天也還能維持強勢,這些比較晚漲的族群相對於大盤都較為強勢。
但另一頭,利多不漲的ABF以及MCU,先前可稱之為飆股的族群,就像是前面說的,法人對好成績已有心理準備,提前布局,位在高檔的股價剛好碰上多殺多的恐慌性賣壓,多檔強勢股都是創高之後拉回,要跑了嗎?
盤中分析師建議,已經抱一段時間的強勢股,若要有好紀律,又怕賣在低點,那麼就是破五日線先賣一半,畢竟像是景碩(3189),往下看月均線還是有支撐,蔡明翰老師就還是看好ABF載板的股價。但別忘了,在大盤逆風尚未築底之前,最好高檔獲利了結,均線有撐再回頭買進,同時注意支撐的買盤,是否有投信法人加碼,才能抱得安心。另外,如果是近期回測五日線才加碼的個股,盤中也有和分析師討論到,不如創高就賣,有守五日線再買回來,畢竟大盤還沒轉強之前,即使是強勢股也容易開高走低唷。
《7/27 傳產族群》
跌深的航運股今天繼續淚流,連本來稍轉強的航空與散裝,也被拖下水,到底了嗎?反彈能搶嗎?確實,破了季線,還修正到腰斬的股價,很多人都在等反彈,機率也有,今天開低更代表已經有多殺多的融資斷頭,或是自行了結的散戶出場了。那麼為何長榮陽明還是跌停呢?兩個可能性。
首先就是籌碼仍沒洗乾淨!大戶或外資所等待的是融資全部斷光光後,再來進場撿便宜,不過融資減少的比率,其實還不及下跌的比率。如果今天晚上的融資數據,真的能看到貨櫃三雄的融資再殺一波,那麼明天的反彈行情就更能夠期待了。
另一個可能性,則是針對當沖戶。主力趁著便宜,今天大接股票,但並沒有要在當天拉抬股價的意思,畢竟股票如果是當沖客,在尾盤又吐出來,那麼上漲力道就會被抵銷。再加上大家看新聞可以發現,以7/23為例,長榮違約交割高達逾4615萬元,其中竟然有人連3500元都付不出來。表示很多當沖客根本就是想玩無本生意,也沒有本錢留倉,所以有本的主力今天低接不當沖,留到隔日或後天再調節掉,也是對付當沖散戶的一種辦法。晚點就看外資動向,今天對於貨櫃三雄到底是低接,還是持續倒貨了。
不論如何,現在貨櫃三雄確實是搶反彈的好買點,短線高點壓力可看十日線,長線則看月線,但盤中也有多次提醒大家囉,破底的股票不要預設低點支撐,所以像是盤中奎國老師給的建議,士認為停損機制一定要做好,以長榮為例,進場價格若再往下跌5~10元那麼就趕緊退場,見到好時機再進場也不遲!切莫心急切莫貪!
#台股 #大盤 #加權指數 #電子 #強勢股 #傳產 #航運 #非凡最前線 #非凡新聞台 #最前線筆記
利多出盡意思 在 蔡至誠。PG財經筆記Simple Is The Bes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LINE官方1對1專業理財諮詢👉https://bit.ly/33C0Mum
最近有年輕朋友加LINE向我諮詢投資的問題,但我發現有些股市術語大家還不熟悉,所以整理了些常用的跟大家分享~
1.大盤:台灣股市的整體表現就是「大盤」,也稱為「加權指數」。大盤可以看出台灣股市的整體表現,因為大盤是以股票「總市值」計算,而總市值是所有發行股票的市值加總喔!
2.牛市:當投資者都覺得未來股價會漲且看好股市,就稱這時的市場叫做多頭或牛市。
3.熊市:當投資者都覺得未來股價會跌且不看好股市,就稱這時的市場叫做空頭或熊市。
4.除權:除權=配股,除代表平均分配,除權代表公司賺到的錢,平均分配股票給股東。
5.除息:除息=配息,除代表平均分配,除息代表公司賺到的錢,平均分配現金給股東。
6.搓合:證交所把想買進股票並同時賣出股票的委託單,依照價格高至低排序,當價格遇到交集會進行搓合。
7.融資:向券商借錢買股,以融資買進的話會有2.5倍的槓桿,反之窺匴也是2.5倍的槓桿賠錢。
8.融券:看壞股票先向券商借錢買股,當股票下跌後買進股票還給券商賺取價差。
9.停損點:投資人常用資金比例、風險承受度做為停損點、停利點的設定標準。停損點就是當股價跌破該點位,投資人就趕緊賣出。
10.停利點:反之,股價漲到一定點位後,就獲利了結。
11.指標股:對股市漲跌有領先表現作用的類股或個股,成為多空雙方參考值。
12.龍頭股:每一種產業的代表股,例如:半導體>台積電,組裝代工>鴻海,面板業>友達,IC設計>聯發科等。
13.庫藏股:意思是公司將發行在外的股票買回來並存放於公司,如此可減少市場上已發行股票的總數。
14.權值股:個股佔指數比例較大,股價漲跌對大盤指數影響較大的個股,
15.利多出盡:指原本可帶動股價上漲的有利消息已在市場傳開,等正式發佈時,股價因己經反應過造成消息鈍化,股價上漲力道薄弱,甚至可能下跌。
16.利空出盡:指大家原先預期的壞消息,股市已預先反應過或下跌,等到正式發布時卻無跌反漲。
當然在股票世界遠遠不只如此,還有許多等著我們去瞭解跟學習的!
利多出盡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逢五月股市就會崩跌?
華爾街的五月魔咒「Sell in may」,真有其事?
每年到了五月,華爾街的一句古老諺語,總是讓投資人心驚膽跳。
沒錯,那句諺語就是「Sell in may and go away」,意思是五月就是賣股走人的時刻,這後面還有另一句諺語「But Remember to Come Back in September」,也就是說別忘記在九月時把股票買回來。
這兩句諺語想表達的是,股市在每年接近五月時,就會開始走弱,但接近九月後又會回升走高。
然而,有不少粉絲問我,如果把這兩句諺語,當成交易策略用在股市上,是不是真的能獲利呢?
其實,他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為什麼呢?
接下來就和大家介紹,「Sell in may」的由來,以及它的可信度有多少。
首先,「Sell in may」是從哪裡出現的呢?
「Sell in may and go away」這句話最早能找到的出處是在 1964 年的《英國金融時報》,據說當時的投資者是因為在春夏季的炎熱環境中,手持股票在證交所櫃檯前做買賣,會讓他們心浮氣躁,只想盡快避暑或度假,進而留不住手上的股票,最終造成股市下跌。
畢竟當時的人們下單沒像現在這麼容易,他們會這樣也是情有可原。
當時的投資者們,在五月把股票賣掉後,接著時間來到九月,進入秋冬季後,因為天氣轉涼,覺得腦袋比較靈光,才又把股票買回來。
這就是「Sell in may」的諺語的由來。
時間拉回現代,過去和現代的進出場原因已經完全不同,現代的5月是大多數公司的財報發布時間,所以很多股票會因為公司財報亮眼,反而利多出盡,又或是因為財報不佳而讓股價下跌。
或者,大多數公司也會在五月或六月發放股息,這也會讓股價下跌,這就是許多投資者會在五月時出場的原因。
再來,9月就是美國第四季消費旺季的開始,根據統計1990 年到2017 年,標普500 指數第四季平均漲幅為4.98%,表現為一年四季之中最為突出。
因此,投資者們大多會選擇在9月時進場,等待下個波段的高點出現,並且,投資者們會把五月下跌和九月後開始上漲的現象,稱為「Sell in may」效應。
然而,在現今的股市中,實際情況真的是如此嗎?
接下來我們透過歷史統計就能明白,「Sell in may」策略到底可不可行?
我們先從漲跌的機率來看。
「Sell in may」指得就是5月會下跌,我們以美國S&P500指數做統計,結果發現20年內僅有7次下跌,下跌機率為35%,再來看看台灣加權指數,20年內下跌10次,下跌機率為50%。
如果單看下跌機率的話,並不符合「Sell in may」效應,但下跌機率並不等於漲跌幅。
既然漲跌機率不夠準確,那麼,我們接著來看最能代表股市的漲跌幅走勢吧。
下方這張圖是S&P500和台灣加權指數20年來的月平均漲跌幅,很顯然的,我們能看到接近5月時,美台的股市跌幅同時擴大,並在5月過後3~4個月的走勢以偏弱居多,然而到了9月後,盤勢開始由跌轉漲。
因此,我們也可以說,這20年來從5月到9月這段時間,就是一整年中,股市最低迷的時候,這種狀況非常符合「Sell in may」效應,更令人驚訝的是,其他國家的股市數據,也同樣有這種現象發生。
從歷史數據的驗證,我們發現「Sell in may」確實有一定的可信度,如果我們在5月時買入避險資產,接著到9月後再買進風險資產,應該會有不錯的獲利。
總之,雖然「Sell in may」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你也不能把它當做是投資的唯一策略,畢竟在股市中,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的獲利,包括股神巴菲特在內。
例如,過去曾在9月附近出現的「2011 年 8 月的美債風暴」,還有「2015 年 8 月的中國股災」,還有「2018 年 10 月的貿易戰風暴」,這些國際級的利空,都讓股市在地上爬了半年左右才有好轉的跡象。
假如當時有人根據「Sell in may」的策略進場,那麼他就很有可能在這幾波股災中,被直接畢業。
因此,股市中真正能讓你獲利的,不是各種諺語魔咒,而是自己努力練功做功課,和長期累積下來的的知識和經驗,千萬不要沒做功課就抱著僥倖的心態入市,即使你僥倖有幾次成功獲利,但只要一次不小心翻船,你就很有可能賠上身家,甚至是整個人生。
那麼,今年2021年5月「Sell in may」魔咒是否會重演?
接下來操作美股的策略又是甚麼?
剛好,這個主題就是,我們近期推出新方案「國際市場深度解析」的第一篇付費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們對今年五月美股更深度的解析。
【國際股市深度解析】FINRA融資急增,美股這次難逃Sell in May魔咒?
https://www.pressplay.cc/link/394C6D2B2A?oid=BF980C1F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