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現在散戶瘋狂用槓桿追逐熱門股,轉個警示文...
去年,一名27歲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高中教師匿名在Robinhood平台上賠光了自己所有的積蓄,一度想要自殺,後來從心理疾病當中痊愈。面對Wall Street Bets散戶風暴愈演愈烈,在游戲驛站對抗對衝基金的炒家被塑造為英雄的局面,他忍無可忍,撰文回顧了自己的經歷,希望警醒後來人,讓大家明白Robinhood和Wall Street Bets是如何誤導散戶,破壞他們的財富,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的。以下即他文章的主要內容。
我是那種容易上癮的人。小的時候,我喜歡玩視頻游戲,經常一玩就是十幾個小時。後來,我也曾迷戀過高爾夫、自行車、廚藝,甚至是讀書,一直到我遭遇了最後一個讓我走上自我毀滅之路的嗜好——進入Robinhood和Wall Street Bets的世界,開始了日間交易。
容易上癮是我的性格,但我也曾經是一個審慎可靠的決策者。我大學畢業時,就學會了如何正確進行投資。人們應該通過Roth IRA賬戶進行定期定額投資,選擇多元化的指數基金,比如標普500指數等大盤指標的基金。幾年裡,我一直過著儉樸的生活,努力向自己的儲蓄賬戶供款,以確保自己有一個安全的未來。
我在公立學校工作,到2020年1月為止,六年時間下來,我已經有了相當可觀的7萬美元積蓄,而其中大約4.5萬美元都投入了先鋒公司的Roth IRA。我現在剛過25歲,算下來,到我65歲退休,這4.5萬美元在復利和免稅的幫助下,屆時可以增值到30萬,甚至100萬美元。我對自己的這一“壯舉”非常自豪,攢錢已經成為了我人格的一部分。
可是,就在2020年1月,我偶然了解到了Wall Street Bets,我也開始在Robinhood進行小額的期權交易了。現在看來,我就像是一名中學生,誤打誤撞地就和一群壞孩子混在了一起。
和這些“損友”相處,最初還是很有樂趣的,直至我最終發現自己竟然做出了一系列糟糕的投資和交易決定,我開始感到羞恥和悔恨。事後想來,我的期權交易經驗根本為零,Robinhood批准我賬戶進行期權交易的速度實在太快了,快到驚人。
在Wall Street Bets這裡,期權交易是家常便飯,因為只有杠杆化的交易才可能讓人在短時間內發大財。我只是後來才知道,這種交易也可能讓人在短期內賠光老本——尤其是那些小白。
我陷進去的過程,我一路以來的想法,相信許多人看了都不陌生——“好吧,我就交易300美元,如果我賠了,我就徹底放棄”,或者是“我就以這些資金起手,賺錢後就撤出初始投資,再不做任何的追加,所以不會有大風險的”。
當我執行交易命令,一旦賺了錢,Robinhood界面就會出現撒花效果,讓我獲得游戲通關一樣的快感。當然,讓我興奮的還不止於此。我每天都要幾百次地拿起手機,查看自己的賬戶。這是非常刺激的體驗,和游戲一樣刺激。
雖然獲得了一些早期的成功(一些小額交易回報率達到50%甚至100%),但Wall Street Bets的所見所聞卻讓我深受刺激——不斷有人曬出自己是怎樣賺到1萬美元甚至更多的,其中一些交易的利潤,已經超過了我Roth IRA賬戶4.5萬美元的資產價值總和。我的頭腦陷入一片混亂。我每天都要刷手機超過500次,變得越來越嫉妒其他人的利潤了。
最終,我干出了自己之前根本無法想像的事情。
我在自己的先鋒Roth IRA賬戶開通了期權交易功能,在這裡,我靠著六年的努力,已經攢下了4.5萬美元。我相信,就靠著自己的能力,我也能炒出40萬美元的免稅利得。
先鋒與Robinhood不同,他們的app不會讓投資和交易顯得很酷炫或者讓人振奮。他們的界面是表格化的,就是為了讓人懷抱著長期目標,客觀地執行合理的決定。
可是,2月的時候,我的思維已經遠離理性了。我受到了Robinhood的持續刺激,徹底對這一app上癮了,而別人動輒六位數的交易利得更是讓我羨慕嫉妒恨。雖然我最初是在Robinhood起手的,但是和許多其他人一樣,我最終還是選擇了免稅的IRA賬戶進行大額交易。最初的成功讓我更加信心爆棚,相信自己也能夠和那些網紅一樣,於是我偏離了曾經的“計劃”,不斷加大自己的賭注。
在2月的中下旬,聽著Wall Street Bets網友們的建議,我買進了針對標普500指數等指標的看跌期權,做空大盤。
我確實賺到了很大一筆錢。市場從2月下旬到3月大幅下跌,我最初買入了價值4000美元的看跌期權,後者很快增值到了2萬美元。對我來說,這個數字已經足夠讓我的生活變得大不相同了。
可是,我依然在嫉妒,因為在Wall Street Bets,還是有許多人賺得比我多。貪婪,Robinhood癮,以及Wall Street Bets的力量徹底控制了我的生活。
市場繼續下跌,我繼續瘋狂交易。我在Robinhood和先鋒賬戶都增大了做空力度,一度我90%的賬戶淨值都投入了做空市場。我的淨財富翻了一番還多,三周裡,我就賺到了超過7萬美元。
我興奮不已,因為突然間,我也成為了Wall Street Bets的成功者之一了。
迅速致富的經歷讓我變得狂妄自大起來,開始做出一系列難以解釋的行動。我對自己信心十足,覺得自己不可能犯錯,我認定市場還會持續下跌,等待我繼續去收割利潤。
可是,這一次,我失算了。短短五到七個交易日,我賺來的7萬美元就全部蒸發了,因為從3月23日的底部,美股市場開始了強勁無比的反彈。
因為最初的成功,我依然對自己滿懷信心,相信自己的判斷才是正確的,繼續保持自己的空頭倉位。
我的工作因為疫情而暫停了,這使得我可以每天投入12到15個小時粘在了手機上,粘在了Robinhood和Wall Street Bets上,在確認傾向作用下,發瘋一樣大量閱讀對市場的看法與我一致的人的文章,以獲得支持。可是,現實當中,我的損失卻越來越大,逼著我去嘗試其他高風險的交易策略,結果又導致了新的損失……我開始失眠,開始酗酒。
到了7月,我用了六年辛苦攢下的錢,90%都灰飛煙滅了。
和那個6月間自殺的20歲Robinhood大學生炒家一樣,我也想到了了斷自己的生命。我是公立學校教師,一直覺得自己會成為社區的典範人物。從未想到過自己的生命居然會走到這一步。
幸運的是,我最終還是走了出來。我運氣不錯,擁有非常高品質的健康保險,一位精神病醫生和一位臨床醫學家最終幫助我獲得了心理康復。
對我而言,那當然是一段難以啟齒的經歷,但是我更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夠成為一個警醒世人的例子,讓大家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嘗試都不必去嘗試。
雖然在Wall Street Bets上確實有些人賺到了錢,但是大多數人都賠了,或者至少表現也不及標普500指數本身。雖然Robinhood的口號是“為所有人投資”,但是我相信,他們是在有意引導投資者走向糟糕的實踐,而這最終對所有人都是壞事。
站在今日回顧當初的那段歲月,我覺得,是Robinhood誤導了我。
Robinhood使用種種設計好的策略來誘惑人們,讓他們持續交易。新用戶會被給予一個機會,免費得到1股自己選中的股票,或者3股隨機發放的股票,這一“見面禮”的價值大約是在3美元到225美元之間。換言之,雖然Robinhood號稱是投資平台,但是來到這裡的第一步就帶著賭博的色彩。他們還會提供類似“刮刮樂”彩票的股票計劃,來誘惑投資者。
此外,這一app從界面設計就是為了刺激起投資者興奮的神經——糖果色,撒花,加油表情包,這些都使得Robinhood更像是個視頻游戲,對積極交易起到了慫恿作用。
遺憾的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積極交易都注定是一條失敗之路。
正如金融媒體人羅亞爾(James Royal)所指出的,“83%到95%的積極管理經理人都未能在任何一年內超越各自的基准指標”,所以,才會有消極投資者當中廣泛流傳的“市場上時間比時機更重要”的說法。消極投資著眼於長期,獲得成功的成算要大得多。
可是,對於Robinhood而言,確保人們持續交易,頻繁交易才符合他們的利益。“訂單流付款”能夠為他們創造數以億計的利潤,這也就意味著,用戶交易越多,他們就越賺錢。我是後來才了解到這一點的,這讓我深感悲傷和憤怒,這時候我才明白,Robinhood的利益和他們用戶的利益恰恰是彼此矛盾的。
最後促成我寫下這篇文章的,正是游戲驛站的故事。雖然媒體就將這描繪為法國大革命一般的史詩,散戶已經讓對衝基金瑟瑟發抖了,但是我從一開始就不相信。雖然一些散戶賺到了錢,一些對衝基金也賠了錢,但是歸根結底,對衝基金行業還是可以承受他們受到的任何損失,最終過回自己的舒服日子,依然居於社會的頂層。
然而,在另外一邊,成千上萬的散戶最終將失掉自己的全部本錢,重蹈我的覆轍。
現在,許多媒體,甚至一些政治家在談論這一事件的時候,都會對Wall Street Bets交易者表示敬意,覺得他們是代表普羅大眾,甚至代表那些根本沒有錢去賠的人們冒險與富人對抗。伴隨這樣的論調甚囂塵上,越來越多人開始投入到事件當中去,讓我無言以對。在我看來,這種金融市場賭博行為永遠不該上升到民意主流的層面,更不該被視為一種有價值的,甚至是高貴的追求。
事實上,這種行為正是我人生做過的最糟糕的事情。
最後,要奉勸各位散戶幾句話。
大家應該遵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建議,著眼長期,投資指數基金,而不該去選股,去做日間交易。選股操作,選時操作,其實都是極端困難的,大多數人還是按照巴菲特的建議行事,成功的概率才能更大。我曾經幼稚地以為自己可以預測市場,已經為大家留下了一個反例。
利潤收割者速刷 在 十方富裕人生(心靈 夢想 財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炒鞋的年輕人
近些年,“炒鞋”成為一種資本遊戲。很多年輕人加入遊戲,卻在不經意間,成為被犧牲的獵物。這是一個年輕人的真實經歷 ……
過完年後,生活更加捉襟見肘了。畢業四年,買不起房、買不起車,我也認了,可是就連存款都沒有,我自己都有點看不起自己。
我是一個網頁設計師,薪水每月最多也只有30000元。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內容,還要應付無休止的會議,一個月算下來,除去房租和開銷,剩下的錢寥寥無幾。
周燦是和我一起進入公司的同事。去年由於父親住院,他花光了存款。那時候他沒錢交房租、沒錢吃飯,靠我救濟,才勉強挺了過來。
有一天,周燦得知我的處境,中午吃飯時把我拉到一邊,神秘兮兮地說:
「看在借錢給我的份上,給你一次發財的機會,怎麼樣?」
「發財?怎麼發財?」
周燦冷笑了一下,和我說:「炒鞋。」
「炒鞋?」我有點疑惑。
炒鞋,指的是一個牌子發佈限量版球鞋的時候,搶到買鞋資格的人,將鞋價翻好幾倍賣出。
我問他,我沒有買限量款球鞋的資格,怎麼炒?他說,不是你理解的那個“炒”鞋,我說的“炒”鞋,是一場大型“割下家”遊戲。
晚上回家的時候,周燦讓我去他家住兩天,教我怎麼炒鞋。去他家的路上,經過群主同意,他把我拉進了一個叫做「鞋友交流群」的line群。
他告訴我,在群裡什麼也別說,什麼也別問,想”收割下家”,就按「預言家」說的做。
周燦向我解釋,所謂的「預言家」,就是炒鞋團裡「帶下家」的人,之所以說是「帶下家」,因為遊戲沒到結束,誰也不知道,誰會是被“割“的人。
在市面上現有的幾款球鞋APP里,很多人以炒鞋為樂,但一個”預言家“會主攻一個APP ------ 他們看准一雙鞋,價格在球鞋里中等,在平台上售賣數量較少的,由「預言家」帶領line群里的人,買斷這款鞋子。
在APP上,大家可以看到誰擁有這雙鞋,想買的人,可以向擁有者發出求購消息。隨著求購人數增加,鞋的價格水漲船高,這個時候就是在“拉抬價格”了。
此時此刻,這雙球鞋已經具備了“期貨”和“股票”的特質,他們早已經將球鞋“錢幣化”,進行買進和拋售,直接在”雲端”,就可以完成一系列炒作。
早在幾個月之前,APP平台已經有每雙鞋子的價格K線。每個人,都能直接看到鞋子的價格走勢圖,也能掌握價格的波動,讓每個炒鞋的人,都能瞬間了解價格動態。
在“預言家”的指揮下,周燦帶著我購買了一雙市價15000元的球鞋,他幫我付了款。我們整夜未眠,看著K線一點點攀升。他說,這種遊戲有很多人自發參與,他們也想在這場遊戲中分一杯羹。
我問:「明知道這是一場“割下家”遊戲,為什麼還有人前赴後繼?」
他說:「因為誰都不會相信,自己會是最後一個“接盤人”。」
“預言家”不斷發出指令,讓所有人每隔一段時間,就將鞋子改為某個區間的價格,以保證K線持續穩定上升。早晨五點多,“預言家”說,可以放別人進場了。
那時候球鞋的價格是17000。看到這款鞋一夜價格上漲了2000塊,肯定有人買進,囤在手裡,等待價格漲高再賣。那時,遊戲就變成了“收割者”與“接盤者”的狂歡。
我手心微微出汗,盯著持續上升的K線,腎上腺素隨著走勢飆升,熬了一夜竟然睡意全無。一雙球鞋,在人為操作下,一夜間上漲好幾千塊。我慢慢理解那些人的想法了。這就是場豪賭,賭自己是不是最後那個“接盤俠”。
誰都不相信,自己會是那個“下家”——我也不相信。
價格漲到18500的時候,“預言家”說他們撤場了。
他在群裡說,這雙鞋的臨界值大概在21500,所有人看著辦。
意思是說,他自己的團隊已經將鞋全部拋售,群裡的人要跟著拋、或者繼續囤,期待價格繼續漲,全看自己。
我詢問周燦的意思,周燦說,等19000就賣了吧,謹慎點。價格漲到19000,我和周燦將鞋拋售出去,沒過五分鐘,有人付款了。
這場狂歡,直到鞋價攀上25000的時候慢慢結束了。
周燦對我說,基本上在23000左右時買入的人就是最後的“接盤俠”了。最後一段時間K線上升比較急,最後一批入手的人急著出手,造成一種價格急速上升的假象,這個時候入手的,都是很笨的“下家“。
我問他,最後一批人會怎麼樣,一雙賠10000多塊嗎?他朝我一笑,指著堆放在屋子角落里的鞋盒說:「可不是賠10000塊那麼簡單,只要大家不囤著某雙鞋子,沒人炒作,那麼這款鞋馬上就不值錢了。」
一周後,錢匯進我的賬戶,我還給周燦16000,告訴他這是“學費”。他想了想,收下了。
周燦說,跟著“預言家”並不是穩賺,而是輸贏五五開,遇到別的團隊偷襲、鎖單,那投入的本金大多就消失了,就像他屋子角落里堆的那幾雙鞋,就是炒鞋失敗,留下的“戰敗品”。
這一次炒鞋讓我嘗到了甜頭。
在公司努力工作一個月,薪水扣除健保、勞保以後,最多也僅僅只有2、30000元。但炒鞋一晚上,竟然能賺5000塊,這是我做夢都不敢想的事。
接下來兩個月,每到有炒鞋活動的時候,我就去周燦那裡熬夜,一起買進,一起拋售,隨著手裡的錢越賺越多,從炒一雙鞋,慢慢變成炒兩雙、炒三雙……
既然是遊戲,就有輸有贏。贏的時候喝酒慶祝,輸的時候,只能眼睜睜看著鞋子被郵遞過來,放在家裡吃灰,或者等真正的買家從我手裡買走。如果沒人買,只能留著自己穿。不過算下來,輸少贏多。我和周燦每人賺了大概10萬左右。
2019年9月,“預言家”突然在群里公告,說要搞一場“大的”。群里頓時熱鬧起來,我和周燦扔掉手頭的工作,也加入到群里,瘋狂舉手。
等到晚上十一點半,“預言家”公佈了今天要「衝」的商品,是一個supreme聯名款的玩具傘兵和村上隆 × UNIQLO聯名款“哆啦A夢”。
我並沒有太在意這回事,一個25塊錢的小玩具,再怎麼炒能炒到幾千塊?周燦說,別小瞧了人對金錢的渴望。因為只是一個小玩具,我倆並沒有在意,我和周燦,每人買了20個傘兵和10個哆啦A夢。連K線都懶得看,只找了一家燒烤店,一邊喝酒一邊等待。
臨近兩點,睡意越來越濃,周燦趴到桌子上打起了呼嚕。我起身去結帳,回來拍了拍周燦的腦袋,催著他趕緊回家。到他家,我已經沒有力氣洗漱,直接脫了衣服躺在床上。
「2400了!」
我剛睡著,就被周燦的叫聲驚醒。他拿著手機說,你快看一下手機,傘兵漲到2400了!也許是太過激動,表情在屏幕燈光的照映下竟顯得有些猙獰。
我打開手機,APP上顯示的最新成交價已經漲到2500元,而“哆啦A夢”也漲到了3400元。粗略計算一下,截止到現在,僅僅只是“傘兵”就讓我賺了4萬3千元,而“哆啦A夢”也讓我賺到了3萬元元。
接近四點的時候,傘兵玩具和“哆啦A夢”的價格幾乎同時突破5000。我和周燦將20個傘兵和10個機器貓全部拋出,瞬間被搶空。
我算著等待入賬的金額,一共是12萬5000元,除去成本和每件商品20元的寄存費,淨賺將近11萬元。一夜暴富的遊戲,讓人驚艷。
這時候,我和周燦已經筋疲力盡了,像經歷了一場酣暢淋灕的大仗。心情始終難以平靜,我下樓,想讓自己冷靜冷靜。
凌晨四點多,夏夜的風吹在腦門上,我從亢奮的情緒中清醒過來,剛剛發生的一切就好像做夢。
在樓下逛了一個小時,碰到一家已經開門的小籠包店,我進去買了兩籠小籠包和兩碗粥,想要帶回去和周燦吃個早餐,然後一起上班。
等我回到他家的時候,發現周燦坐在床上一動不動。見我回來,那雙通紅的眼睛盯著我,「傘兵又漲了!」
周燦拍著大腿,懊悔自己賣得太早了,從傘兵上面起碼還能再賺4萬塊。其實我也沒想到,一個看起來像路邊攤5塊錢的玩具,竟然能被炒到7000塊?
暗自驚嘆的時候,周燦說:「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咱們現在買進傘兵,等到大漲的瞬間拋出。到時候還能再賺4萬!」
我剛恢復的理智,瞬間被4萬塊錢的利潤湮沒。在一個月前,我辦了兩張信用卡,以備“炒鞋”之用。平常沒怎麼用,沒想到今天用上了,兩張信用卡額度,幾乎全部刷空。
我低估了人性的貪婪,我也低估了自己的貪婪。我將早餐扔到了一邊,拿起手機將價格在7300元左右傘兵買下,我和周燦一人買了30個。時間接近七點的時候,K線的上升速度明顯的慢了下來,我和周燦簡單的收拾了一下就去上班了。
八點的時候,傘兵價格突破8600,我和周燦將傘兵全部拋售,我倆擔心拋空的問題並沒有發生,在拋出的一瞬間就被人下了訂單。「看到了嗎?」
周燦得意洋洋地說,「不要小瞧貪婪,韭菜永遠不相信自己會是韭菜。還吃什麼包子,中午我帶你去吃樓下的日本料理。」
我和周燦像是暴發戶,一頓午飯花掉了五百多,覺得還不夠盡興。吃完後發現,我們的傘兵雖然是被下了訂單,買家卻遲遲未進行付款。
「完蛋!咱們被鎖單了。」
“鎖單”是一種圍堵技巧。根據交易平台的規則,一個商品如果有人下訂,但沒有付款,就會被鎖定24小時,賣家無法取消,也不能跟其他人交易。
如果有人想“圍堵”你,只要買你的商品,鎖住你的商品,但最終棄單,不付款,讓你24小時內,動也不能動。等24小時過去,商品價格暴跌,你的商品重新能交易之後,價格已經回落了,你也無計可施。
我們在當時,就遇上了惡意“鎖單”。
下班的時候,我和周燦坐在路邊,一根煙接著一根煙抽著。我打開群,看到好多人和我們一樣,都被“鎖單”了,只有少數人拋了出去。
晚上八點左右,“預言家”在line群裡說,這是其他團隊,為了將自己的傘兵賣掉,雇了水軍,將其他人的賣單“鎖”了,最終再惡意棄標。
聽到這個訊息,群裡罵聲一片。
有人發出罵客服的截圖,有人聲稱已經報警。
我和周燦的腳下已經堆滿了煙頭,他看起來瞬間蒼老了很多,可能我也是,只是沒有發現而已。我們一直坐到將近十點才回到他家,我不敢回自己套房,怕一時想不開。
一晚上,我背負了90000塊的卡債。
坐在周燦的床上,我看到早上買回來的小籠包和粥,已經涼透了。拿過來,分給周燦一份,兩個人大口吃起來。
吃完最後一個包子,周燦“哇!”一聲哭出來。他說,他買了40個傘兵,本想多賺一筆,沒想到全賠進去了。
在這之後,周燦變得鬱鬱寡歡,炒鞋賺的錢,一夜蕩然無存,對他的打擊非常大。
最後,周燦因為這個打擊,影響了工作,最終業績連續兩個月未達成,被調離了部門。
我們偶爾聯繫,他也心不在焉。最後,聽同事說,他因為工作出問題,最終被辭退了。
炒鞋群裡的人,一天比一天少。
曾經500人的群,如今只剩下三十五個人,再也沒有人說話。後來,我又申請了一張信用卡,拿一張信用卡做分期,另外兩張做資金週轉。每個月領薪水都要還到8600的舊債,開支變得更緊了。
有一天,領薪水那天,我回到套房裡,我媽突然打來電話,問我最近的生活情況。
我只能說:「挺好的,錢夠用,不用擔心了。」
本文來自:
真實故事計畫(微信公眾號ID:zhenshigushi1) --
每天講述一個從生命裡拿出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