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效果器以及器材應用- 前級效果器篇
市面上有著琳瑯滿目的效果器,而最令人混淆的莫過於前級效果器 Preamp Pedals。
所謂的前級「Preamp」是指電吉他音箱的一個部分。
我們可以先簡單的將電吉他音箱分為「前級」、「後級」、「喇叭箱體」,「前級修聲、後級出力」,電吉他前級會將電吉他的微小訊號稍微放大(大約剛好足以推動耳機的能量大小),並且對於高中低頻做一些增減,來做出我們熟悉、悅耳的電吉他音色。而後級則是將這些訊號「用力的放大」(大到震耳欲聾的能量大小),來推動喇叭箱體足以發聲。
一般來說,Hi-Fi音響電路中的前級希望有最少的「渲染」、盡量不要有音色上的改變,但是由於電吉他本身發出的中頻很重,而且電吉他音箱所使用的喇叭單體頻率響應又比較窄(中頻多、高低頻少),如果使用沒有「調音」的Preamp進入吉他喇叭單體,聲音會非常的悶。
所以電吉他音箱Preamp就會對高低頻做大幅度的增益、減少中頻放大,才會聽到我們印象中的那種清脆、甜蜜Clean Tone音色,這也是各牌音箱做出明顯特色差異的地方、不同的前級都會有非常多不同之處(例如:頻率點、動態壓縮、對於Boost的反應)。
但是!但是!
在效果器世界中,上面寫著PREAMP的效果器,並不全然是用來取代音箱前級PREAMP的角色。 例如非常有名的Xotic B.B. Preamp,他的音色設計是針對已經有前級的電吉他音箱,所以他還是歸類在一般的破音效果器中。
而像是Sunless Effects Cold Lands這種Preamp,是所謂的地板式音箱前級,這類的PREAMP效果器才能夠真正還原出音箱前級的整個頻率曲線與渲染。這類的前級效果器,是插入音箱背後的Return孔,或者是接上Cab Sim IR音箱模擬,是一種能夠「便宜、輕便且更高度還原昂貴真空管音箱音色」的一種效果器,也因為如此,他在盤子上的使用都是Always on(就如音箱一樣)。
而在挑選Preamp上,要特別注意他的「Headroom」是否足夠,如果Headroom不夠的話,前面的效果器在堆疊時,會有不夠的動態空間能夠使用,使得聲音不夠「音箱感」。那像是Cold Lands內部有做33V的升壓,動態會比上9V的Preamp還要來得大上許多,輸出力道也更適合推動Power Amp。
以上,就是Preamp Pedals的基本介紹,歡迎分享討論。
前級 後級 差異 在 Weltschmerz by Tzara Li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的黑膠唱盤道具們。其中,唱頭刷、唱片刷是各位唱盤新手絕對不能省的必備配件,家居良品,尤其是有養貓的。
切記!刷唱片請跟著溝渠順時針或逆時針刷,千萬不要像擦拭 CD 一樣從內而外垂直刷,不然哪天黑膠上頭真要硬性雜質,垂直刮傷,所有軌都會一起炸裂。
再切記!刷唱頭時請記得切換前級頻道或者關掉音量增益,或者關掉後級,或者關掉主動式喇叭,總之就是要想辦法 Mute 之後再去刷唱頭,不然一個不小心喇叭就會炸裂。
唱片鎮不是必備,但中高階唱盤一定要買。唱片鎮的目的主要是鎮住黑膠唱片,施以抑震,提升唱針讀取穩定性,增加解析與音質純度、音像輪廓質地清晰度。除此之外,對唱針主觀而言,在恆定轉速下,唱片被唱片鎮增加重量後,將會增加讀取阻力,進而提升唱針讀取溝渠深處聲音資訊的能力。不過,就怕這個不過,一般萬元以內唱盤我是不建議另加唱片鎮,畢竟那馬達扭力通常堪憂,增重後,轉速可能會因為老漢推車而變慢。入門級唱盤隨附的唱針韌性也是另一個隱憂。入門唱盤玩家如果一定要加唱片鎮,建議是買軟性材質類,作吸震即可,而非靠重量抑鎮的金屬硬質唱片鎮。
(題外話,黃國琳兄過去有一款金屬硬質唱片鎮我很推薦給入門玩家,但是似乎停產了)
不管是吸振還是抑振,震動不可能完全消失,除非轉化成熱能或其他物理型態。所以,唱片鎮的材質絕對會經過殘餘共振後反饋到唱針,進而感染最終聲音表現。我認為最理想的唱片鎮其實是木質,其次則是軟硬兼施的金屬、木質複合材料款。
黑膠唱盤是否水平非常重要,如果水平歪掉,唱針讀取就會歪一邊。話雖如此,水平儀卻不是必備,現代人用手機就能夠測量唱盤盤面是否水平。不過,行有餘力,建議還是買個實體水平儀,除了大錶面的,最好還另添小錶面的,可以放在唱頭蓋上測水平的,進階款則是可以測垂直水平的那種 3D 款。
針壓計對一般入門玩家不是必備,但最好還是借一台回家調整針壓,試試看自己喜歡輕針壓還是重針壓。我知道很多人買了唱盤回家之後就瞎子摸象,磅錘隨意調一調,能聽就好,還自以為聽到好聽的類比之聲。實際上不同的唱頭、唱臂與馬達扭力,甚至超距型態,針壓乃至於扭力調整是絕對要 gg 計較的,差個 0.01g,聲音就差很多。
其實現在小數點兩位數的針壓計很便宜,行有餘力可以自備一台。小數點後三位數的就貴了,但若您家音響與空間,還有您的耳力,沒有強大到可以聽到小數點三位數的針壓差異,其實沒必要買到小數點後三位數的針壓計。
另外沒有入鏡的超距儀、轉速計等,都算進階玩家的調整工具,在此不作贅述,除非那天你們也想自己調整唱頭超距等。
最後,提醒所有黑膠新手,唱盤盡可能別放在兩喇叭之間,因為兩喇叭之間的聲波能量共振極強,唱頭會有麥克風效應,產生輕微 LOOP,也會導致唱盤共振。如果可以,唱盤放在兩喇叭外,且不要與喇叭共用桌面或平台者佳。
其實這篇一開始只是抽菸時隨手寫給廣大入門者,沒想到一寫寫那麼多,懶得潤稿,一股腦亂寫,就這樣。
前級 後級 差異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貳. 談談電吉他相關 }}_16
關於即將舉辦的『木吉他 IR 測試活動』,我原先一直很難取捨應該以錄音室、或是展演場地來做為活動地點:如果在錄音室執行,我們可以在很好的、頻率比較平直以及不會有過多殘響干擾的環境,來理解與比較各類型木吉他拾音器在傳統的『Preamp/DI Box』與套用 IR 檔案,彼此之間音質與頻率呈現的差異;然而,就適用範圍與具體效應來說,展演場地 --- 或者說『現場彈奏』的需求,才是這個新技術最快可以表現出特性的場域。對我來說,其實是應該都要研究的課題;但~『空間』與參與人數之間的連動考慮,讓我感到若干猶豫。
最後,參與人數決定了場域。到上週私訊報名截止的時間點來看,私訊給我表達參與意願的夥伴人數,已經超過錄音室所能容納、得以適當測試的條件甚多,因此,我已經向老同學林正如先生徵詢了公館河岸的時間,確認這個測試活動會先以展演場地的現場實戰需求,做為討論的主要核心議題。
我的想法是:對於這個『軟體/硬體』技術有興趣的夥伴,我們先以類似『網聚』的概念,在『河岸留言』這個具有精神指標意義的場地,來探討它的應用與前瞻性;在活動之後,我會以主動徵詢的方式,邀集對於『宅錄/商業錄音』有高度需求的同好,我們再來計劃何時前往錄音室,做技術層面更深入的探討。
今天這則貼文公佈後,我會用私訊的方式通知前此報名的夥伴,關於確認的執行日期與時間,還請夥伴們收訊後回覆是否在當日確認能夠出席,以便我做後續的行政處理。
不過~ 在今天,我還是想稍稍帶到一點關於『IR』在錄音工作方面可以支援到的範圍。
[三. 電吉他相關器材測試]_測試藍皮書_02 木吉他 IR file 應用實戰討論 – 3
關於『木吉他 IR』的運作邏輯,其實與這幾年興起的數位運算/模擬的黑科技,以及在音樂製作上已經行之有年的『Re-Amp』手法息息相關。我們且先不要用『吉他/吉他手』的本位、而用也是這兩年很有話題性的『麥克風模擬技術/產品』來理解,事情好像就會比較簡單:
https://digilog.tw/posts/558?fbclid=IwAR0-gbblCEoVVzVE-hBGYzM8BRgcvh4JmHyjXtb3poJ7O4kLJsYgHrYrvg0
看完之後,你大概可以理解:用一只非常『中性』(意思是說頻率非常平直、沒有太多頻率特殊分佈所帶來的 “個性”) 的麥克風錄下了任何聲音訊號 (可以是歌聲或是樂器聲或是任何… ),然後用特定的套裝軟體,將這些相對『赤裸』的聲音訊號『染上』那些歷史上非常經典、非常有個性以及通常非常昂貴的經典麥克風所獨有的頻率特性,讓聲音訊號聽起來就像是用那些你有錢也不見得有機會用得到、錄得到的銘器來錄製的一樣!
在此,我們請先撇開對於『數位模擬/類比紀錄』的個人喜好取捨,單就『數位技術發展』與『類比技術發展』的速率來說,我幾乎可以斷言,在很短的時間內,數位所能紀錄的音色呈現,一定會讓你在『盲測』的條件下 (也就是沒有任何心理因素的干擾) 無法判別它與類比紀錄的差別 --- 更不用說到現在究竟有多低的機率,我們會真的聽到一個『AAA』的聲音還原了 (請見古典音樂論壇的提問/解釋:http://www.t-classical.com/archiver/?tid-5124.html )。
而『Re-Amp』~ 你大概也知道 --- 就是在錄電吉他的過程中,除了現在你所使用的『效果器/音箱/麥克風收音』的基本路徑,同時還另外『分』出一個單純、乾淨的『電吉他原始訊號源』,一起錄進錄音軟體的不同軌道,然後將這個原始訊號再次送回設定不同的『效果器/音箱/麥克風收音』路徑來收錄,以增強或取代原來可能還『稍有遺憾』的音色。這樣的工作方式,可以讓你在一次的錄音動作之後,得到無限重新嚐試音色改變的機會 --- 雖然有時候 … 太多的選擇不見得真的是一件好事兒。
對現代大多數的電吉他手來說,『Re-Amp』通常會『再回錄』的『音色套用』,更高機率會是純數位的模擬聲源;而由於『音箱箱體』才是真正決定電吉他音色的最重要條件,所以,現在在說的『Re-Amp』,其實更趨近於『Re-Cabinet』,也因此,市場上最蓬勃發展的付費/免費檔案,最大宗絕對是『箱體模擬』、甚至是『喇叭單體模擬』的 IR 檔案。
而我估計,現在可能有三成到一半的電吉他手,在宅錄的慣用方式,應該是電吉他直接接到『錄音介面』(應該已經不再會有人是直接插入電腦的聲卡吧 … ),然後叫出套裝軟體『Plug in』搭載音色來工作 --- 只要你在之後能夠更換、變動你的音色,基本上,你都是在使用『Re-Amp/Re-Cabinet』的概念。
現在~ 把上述兩個動作加起來,應用在木吉他的面向,大概就是我們所討論的『木吉他 IR』的整體概念 --- 我們讓自己的木吉他輸出一個很『中性』的音色,然後套用那些我們有錢也不見得買得到的名琴 IR 檔,讓我們的琴音聽起來就像是那些名琴的頻率特徵,它可以在現場彈奏時以極低的延遲、極小的訊噪比來替換掉你原始的琴音,也可以在錄音過程中以『Re-Amp』的概念,讓你挑選出最適合整體音樂性的吉他音色來呈現。
在現場彈奏上,你可能會選擇用便於攜帶的小型『IR Loader』來處理整個音色程序,這些相關的硬體器材,在上週的文章裡有大致的鳥瞰,在接下來的研討活動中,我們也會有實際的操作示範。如果是在錄音的狀況下,除了直接用這些硬體搭載檔案來『一次性決定』音色之外,其實,如同電吉他的『Re-Amp』一樣,我們也可以用箱體模擬的軟體載具來『呼叫』各個 IR 檔案,進行『多次性』的音色挑選,最後才決定你最滿意的組合方式。
譬如刊頭相片的圖二與圖三,這個箱體模擬軟體載具,是這幾年來我覺得『頻率與動態』最佳性價比表現的產品,有趣的是,它的主力用戶,應該比較偏向搖滾硬漢群;但~ 千萬不要被它的外觀誤導了!它其實就是一個搭載平台,當它做為一個『IR Loader』、而且可以同時處理兩種木吉他 IR 來相互混合、微調頻率差異時,事實上,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工具。另外,它除了有表現相當不錯的『等化器 (EQ)』區塊,還有一個『來自於音箱頭模擬,但我們 by pass 了前級所留下來的後級模擬』 --- 我非常想強調這個部件,因為,往往我們覺得電吉他真空管音箱破音所能帶來的豐厚感,大多都是來自於『真空管後級』所擠壓、激發的豐富泛音;而這兩三年來所有的數位模擬開發單位,幾乎都要在這個部件上殫精竭慮地鑽研其中的奧祕,來提高自家產品的像真度。在我實際測試使用上,真的覺得這樣的後級模擬部件,的確讓木吉他琴音在中低頻得到無法只用 EQ 就能呈現的厚實感。
也許你很難理解,這種用於電吉他的概念,真的能用在純淨的木吉他音色裡嗎?
如果你看過像鍾興民老師這種大師,早年在還沒有『取樣音色』的年代,如何用硬體音源器材去『堆疊』音色,你就可以理解:沒有任何『絕對』的正確方式,所有的音色、頻率,其實都是用『耳朵』來決定的!任何可以幫助達成所需要的頻率需求,你千萬不要被主觀的『想當然耳』給限制了。
不過!科技再怎麼進步,黑科技再怎麼黑科技,那些日新月異的麥克風模擬技術,永遠沒有辦法讓一位不講究、苦練發聲方式與共鳴位置的歌手唱出天籟!你可以藉由科技的協助得到某一位大師所珍藏、愛護的琴音,但你永遠不會有他的手感與美感 --- 如果你沒有相襯的鍛鍊。
所以,也請千萬不要玩物喪志 --- 音色、器材的研究,終歸只能是錦上添花的事兒!真要有豐厚、感人的音符,那得要你能彈得出來才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