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熟倫敦 #EP6 #第一場雪
#聯合副刊專欄
「快看!下雪了!」
早上剛睜開眼睛,就聽見室友S大聲喊著,我頓時睡意全消,急忙拉開窗簾,心裡高分貝尖叫驚呼!外頭果真飄起片片雪花,跳下床,顧不得自己只穿睡衣就跑到門外,興奮之情神奇地讓身體都不覺寒冷了。
亞熱帶地區來的孩子從沒看過下雪,頂多是冬天寒流來時,偶然在高山上看見為數不多的積雪,這回看見從天空飄落的雪花,定睛許久,伸出手,讓它降落指尖,仔細觀察它的奇妙結晶,真如圖片般複雜美麗,然後望著它因體溫而漸漸融化。
一月初開始,倫敦進入第三次封城,原訂解封時限一再延後,回歸正常生活也遙遙無期。疫情讓這兒像壓力鍋一般,儘管沒有外界想像得可怕,但人們已逐漸對Lockdown感到厭倦,多人聚會禁止,工作也改至遠端,彷彿頭頂有一片烏雲籠罩,雷公嘶吼,幸好這場及時雪拯救持續好久的憂鬱。
倫敦緯度雖然高,但一年下雪的天數不多,甚至還得碰運氣才能遇到強度大的降雪,住倫敦多年的朋友也告訴我,這場大雪真的相當難得,其實北半球今年正經歷比起往年冷上許多的寒冬,嚴寒與疫情的兩面夾擊,對許多國家而言是禍不單行,還能以欣賞心態面對雪景的我們,此時更應感到幸運與感謝。
穿戴好禦寒衣物,走出門時已是一片白色世界,白雪覆蓋下的樣貌與平時截然不同,我像重新認識這個環境,再次感受第一次來到這裡的心跳感。雪持續下著,我和室友來到住家附近的海德公園,原先的翠綠已變得銀白,人們在雪地上滾雪球、堆雪人,不分年紀一起打雪仗,驚呼聲四起,笑聲此起彼落,大人們都變回小孩,不亦樂乎。
很快地,中午過後雪漸漸停歇,融雪一聲令下,到了傍晚,路上的雪幾乎已經消逝不見,就像是一場美夢過後的大夢初醒,教人猝不及防,趕緊確認現實中是否還找得到夢中留下的痕跡,而這時草地上還沒散去的少少積雪,就成了夢境曾經存在的證據。
人生有許多第一次,每個第一次無論好壞,都將在心中刻下痕跡,第一次看見雪,感受雪的溫度,重新被大自然擁有的力量震懾,在其中的我們這些人類,何其渺小,卻也渺小的可愛,渺小的快樂。我和朋友說,這應該是我來到倫敦幾個月來最快樂的一天。有時候覺得,快樂其實就是這樣簡單,一場雪,讓我看見多一個這個城市的面貌,對於它又更熟悉了一點,情感也厚實了一些。
網頁版:https://reurl.cc/Q7XEMb
#MediumWellLondon #21FEB2021
「副熱帶緯度」的推薦目錄:
- 關於副熱帶緯度 在 彭紹宇 Peng ShaoYu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副熱帶緯度 在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副熱帶緯度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副熱帶緯度 在 [討論] 天氣小觀:開始了,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興起 的評價
- 關於副熱帶緯度 在 世界蘭展花漾臺中The 23rd World Orchid Conference 的評價
- 關於副熱帶緯度 在 副熱帶緯度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副熱帶緯度 在 副熱帶緯度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副熱帶緯度 在 馬緯度和副熱帶高壓的形成+ 副高對颱風的路徑影響的視頻剪輯 的評價
- 關於副熱帶緯度 在 一、單一選擇題:(20小題,每題2分,共40分) 的評價
副熱帶緯度 在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海漂垃圾旅行
全球每年有480萬至1270萬噸的垃圾流入海洋
你是否曾想過,這些垃圾最後都去哪了?🌊
🔔本院最新研究:以大數據運算分析25年(1993-2017)來全球七大洋區的垃圾分布,發現在風阻與海流影響下,海洋垃圾從亞熱帶逐漸轉移至熱帶和極區,#太平洋區是重災區,#臺灣就在其中☹️
📍論文已於今(2020)年10月發表在《環境研究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
🟢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鄭明修研究員表示,海洋垃圾在全球各海洋區域的累積有百倍到千倍的差異,隨著不同海流與風阻效應,決定其可能的終點。
🔵本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辛宜佳副研究員說明,依據模型模擬結果,海洋垃圾分布已從亞熱帶轉移到 #熱帶 和 #高緯度地區,並且將從太平洋東岸轉而累積至太平洋西岸,#臺灣 與亞洲區域可能面臨巨大的海洋垃圾危害。
另外,塑膠垃圾因為比重比海水小,可被運送得非常遙遠,容易被帶往極地,#南北冰洋 可能是另一個海洋垃圾堆積熱點。
🔴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柯佳吟副教授也示警,漁業作業區域 、較高海洋初級生產力區域與海洋垃圾分布熱點重疊,若垃圾只增不減,整體海洋生態系與人類經濟活動都會受到影響。
✅海納百川,水源孕育地球上豐沛的生命,卻概括承受人類製造的垃圾。研究團隊呼籲民眾「從源頭減量」,透過淨灘及日常的減塑行動,一起守護海洋💪
#中研院研究 #海洋危機 #海漂垃圾 #源頭減量
⏩論文全文:https://reurl.cc/ldA92l
⏩更多細節:https://reurl.cc/8nRdYj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research team from the Biod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Changes at Academia Sinica and Institute of Fisheries Science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recently published their findings on global distribution and cleanup opportunities for macro ocean litter and where the potential destination of the litter is through considering both ocean surface currents and winds using big data during 1993-2017. Their findings were based on assessments of changes in the accumulation of offshore- and coastal-source macro ocean litter, respectively, under simulations of four windage scenarios.
⏩More: https://reurl.cc/9Xq2xO
#AcademiaSinica #AS #Oceans_in_crisi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媒體報導🎤
[自由時報] 海流+風阻效應海漂垃圾襲台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412457
[中央社] 中研院:台灣面臨海漂垃圾危害超過預期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11130113.aspx
[蘋果日報] 中研院發現海漂垃圾更往熱帶和極區集中人類宛如「垃圾堆裡吃海鮮」
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201113/AEUKHKEYZZAEJPKFLFY4RBMYLY/
[聯合報] 影/加入風阻因素中研院:海洋垃圾熱點轉至熱帶極區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012021
副熱帶緯度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科技與人文
近在咫尺的全球暖化
楊之遠
加州的比德韋爾巴大橋橫跨奧羅維爾湖的兩岸,橋對岸的山頭滿是野火。(美聯社資料照)
新冠肺炎持續蔓延,但全球暖化更趨嚴重。
根據美國海洋大氣總署最近報告,今年八月是北半球有史以來最熱的八月,溫度較常年值高約一.一九攝氏度,超過了二○一六年八月創下的紀錄。尤其在阿拉斯加、加拿大東部、美國西部、歐洲、俄羅斯北部等地區,溫度要比常年值高約二攝氏度。
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近日更宣布,今年夏季北極海冰面積已降為三七四萬平方公里,係人類利用衛星觀測紀錄以來第二最低值。全球暖化使得北極冰層融化、溫度上升和降雨天數增加,導致長期凍結的北極地區可能陷入另一新的氣候系統。因為原本厚重海冰會將太陽光從地表散射出去,有助於海洋隔熱。但是暖化使得海冰變薄和消失,海洋在夏天就會吸收更多熱量。同時在冬天,熱量將會輕易穿過變薄的冰層散逸到空中,使得大氣變得更暖。
年初以來,由於高溫、乾燥造成靠近北極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發生一萬多起火災,燒毀約兩千萬公頃土地,面積比希臘還要大,其中包括一千萬公頃森林。顯示氣候暖化對高緯度等敏感地區的影響,要明顯高於低緯度。
同時森林野火日前亦肆虐整個美國西部地區,大火燒毀了加州,俄勒岡卅和華盛頓州等數百萬英畝土地,造成數十人死亡。主要係由於暖化,使得春季和夏季氣溫升高,導致加州山區積雪減少且融化時間提前,造成極度乾燥時間大幅增加,讓森林野火更加頻繁。
而在歐洲,由於持續高溫、乾旱,使得今年德國萊茵河水域水位下降了百分之四十,處於廿年來的最低水平,影響到歐洲最重要的內陸水道運輸。同時創下了法國夏季最乾旱的新記錄,目前超過四分之三的省分已經實施了限水措施。法國最大的河流盧瓦爾河目前流量急劇下降,支流乾枯,農民因熱浪燒傷農作物紛紛向政府請求補助。
台灣由於今年的副熱帶高壓位置變動較大,梅雨期較短,同時颱風均過門不入,沒有造成嚴重災害,算是風調雨順,但是卻明顯造成國內多處水庫水位下降,明顯低於平均水平。同時自十一月至翌年五月為台灣枯水期,水庫水位勢將持續下降;如果沒有秋颱或明年梅雨又偏少下,在全球暖化的大氣候下,預計明年上半年發生乾旱缺水的機會非常大。建議政府水利、消防、農業、工業等等相關部門均要提前規畫,擬定調適因應措施,減少旱情可能造成之威脅及損失。
(作者為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兼任教授)
副熱帶緯度 在 副熱帶緯度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推薦與評價
亚热带_百度百科位于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约在纬度30°~40°之间,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沿海、南美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南端和澳大利亚的南端。 它是处在热带 ... ... <看更多>
副熱帶緯度 在 [討論] 天氣小觀:開始了,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興起 的推薦與評價
[以下開場來點不一樣的好了]
首先來看北極渦旋,
在地球的南北極高空,存在一個強大的低壓渦漩,我們稱為南北極渦旋或極地渦旋,
然後結束。。。
啥~沒了?
不談這個了~~
為什麼呢?
因為開始了,開始了~~
甚麼東西開始了啊?
你看,這是甚麼!
這啥
副熱帶高壓啊。
啊~副熱帶高壓,是太平洋高壓嗎,
別急~別急~接下去看
那我先去看電視
不行!看完才准走!
那你講快一點
好。。。
在地球的中高緯度地區是西風帶,盛行Rossby wavw流動(大氣行星波運動),
驅動這裡大氣運動的主要是斜壓不穩定的能量釋放,
此外,在南北半球的熱帶地區則是東風帶,盛行Hadley環流,
這裡的大氣溫溼度等物理量分布比較均勻,
且水氣充足,驅動大氣運動能量是潛熱釋放。
而副熱帶高壓顧名思義就是分布在熱帶地區與中高緯度地區之間的副熱帶區域。
在南北半球的副熱帶地區,
經常出現沿著緯度圈分布的一個個不連續的高壓區,稱為副熱帶高壓區,
這是由於海陸分布的影響,經常分成一個各地高壓單體,
而出現在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
我們又稱為太平洋高壓。
此區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在夏季特別強大,實實在在影響著東亞的大氣環境,
尤其高壓脊經常深入東亞,帶來乾燥顏色的天氣。
而到冬季,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減弱南移,
副熱帶高壓處於低緯度地區對東亞較無影響力,且太平洋上的高壓單體時現時滅,
因此,通常不會去管這個"副熱帶高壓(副高)",
當然也就不會看到天氣報導:太平洋高壓這個名詞出現。
然而,副高是終年存在於地球上,它是南北半球副熱帶地區暖性深厚的行星風系統,
屬於行星風系的Hadley環流的一環,
然而,Hadley環流強弱變化是冬季(北半球觀點來看)最強,夏季最弱,
反觀,南北半球的副高強度在冬夏的變化卻大不同,
南半球的副高也的確是冬季最強,夏季最弱,符合Hadley環流強弱變化,
但北半球的副高卻是夏季最強,冬季最弱。因此,從傳統Hadley環流觀點來看,
赤道大氣受熱上升到高空,往兩極流出,途中漸漸變冷,
到了副熱帶地區左右開始下沉,形成副熱帶高壓。
這種觀點來解釋副熱帶高壓的形成是受到質疑的。正確來說,
不能用這種行星風系的下沉運動去解釋平均氣候狀態下的副熱帶高壓。
要了解副熱帶高壓,就要先從副熱帶高壓脊線出發,
在地球上大氣環流的基本上盛行的風場是沿著緯度吹的氣流,
而整體來看,中高緯度盛行西風,低緯度則盛行東風,
而東西風之間的交界區就是副熱帶高壓區,
其中平均東西風速為零的連線就是副熱帶高壓脊線。
(為了過濾低壓輻合區,
嚴格來說:氣壓位勢高度場最大值與東西風速為零的重合線為副熱帶高壓脊線)
因此,觀察東西風交界線位置的變化就是反映了副熱帶高壓脊線的調整,
在北半球,
副熱帶高壓主要為三個單體:
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大西洋副熱帶高壓、北非-中東副熱帶高壓,
而南半球的高壓單體分布則有
東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南大西洋副熱帶高壓,
惟南半球因為海洋分布多且不像北半球那樣海陸分布複雜
(陸地熱低壓往往切斷副熱帶高壓脊線),
因此在南半球冬季時,副高主要連成一線成帶狀分布。
而北半球的副高脊線位置的變化又更加獨特,一般來說,
不論南北半球,副高的勢力隨高度而增加,並且向赤道傾斜,在暖季時較遠離赤道。
但是北半球的某些區域於副高較強的夏季,副高的勢力卻是隨高度由赤道向北極傾斜,
而這些區域恰巧就是亞洲季風區與北非季風區。
這些區域有獨特的大氣動力加上大氣熱力的特徵。
因此在這些區域,副高的變化與季風的變化有一定的關聯。
在北半球的夏季,
經度以西的西半球(換日線以東的西半球)的副熱帶高壓脊仍隨高度增加而向南傾斜,
但是,
在經度0度以東的東半球(換日線以西的東半球)的副熱帶高壓脊卻隨高度增加而向北傾斜,
而此半球副高獨特的變化到了冬季,又回復到隨高度增加而向南傾斜。
也就是西北太平洋-北非地區的副熱帶高壓脊的分布特徵在冬夏有顯著的不同,
即此區的副高脊在空間變化上有獨特的夏季型態,和慣例的冬季型態不同,
這表示夏季型的副高還多了其他物理機制的加入,
原因在於一個結論:副高脊線隨高度向暖區傾斜。
至於過渡季節的春季,此區副高脊線的變化規律類似冬季,隨高度增加向南傾斜。
而秋季,此區副高脊線的變化規律類似夏季,只是位置逐漸南移,強度減弱。
由於副高脊線隨高度向暖區傾斜,夏季時觀察可以發現,
換日線以東和非洲大陸以西的副高隨高度向南傾斜,
反映出東太平洋-非洲大陸上南暖北冷的基本狀態,
而換日線以西和非洲大陸以東的副高隨高度向北傾斜(或與地面垂直),
尤其在東亞如中國大陸沿岸,向北傾斜的現象特別明顯。
原因在於此區恰巧為中層太平洋高壓與高層南亞高壓的結合地帶,
在對流層中高層副高結合成帶狀,
但在對流層中低層往往被西南季風的季風低壓所切割,
因此,此區副高(太平洋高壓)脊的垂直分布,
在低層脊線通常位於台灣東邊,中層則通常伸到中國沿海。
此外,在過渡季節,太平洋高壓脊的變化對東亞包括台灣亦有很大的影響力,
像是對台灣息息相關的春季的梅雨鋒面與秋季的秋颱共伴都與太平洋高壓脊變化有關,
副熱帶高壓的季節變化,一般以500帕高度場為代表來觀察,
在冬季,北半球副熱帶地區受高空強大的冷渦旋控制,
副高脊線偏於熱帶地區,脊線垂直變化隨高度向南傾斜。
四月時,副高脊整體結構仍和冬季差不多,隨高度增加向南傾斜,
但不同的是南亞與東南亞的大氣低層850帕副高脊線跑到700帕副高脊線的南邊,
換句話說,在低層的副高已經轉成夏季型態的隨高度增加向北傾斜,
此時,700帕(3公里)以下的低層大氣已經出現北熱南冷的溫度反轉現象。
五月時,夏季季風型態開始出現,南亞與東南亞的副高結構開始出現大轉變,
在垂直分布上,在南海到南亞地區的副高開始轉為夏季型態,
脊區隨高度增加而轉向北傾斜(北熱南冷),
而太平洋上的副高則還呈現冬季型態,脊區隨高度增加向南傾斜(南熱北冷),
在水平分布上,季風降雨使東西向的溫度結構也發生重大的變化,
導致副高結構開始斷裂並且變得更加複雜。
五月初,中南半島低層副高脊開始斷裂,緊接著南海低層副高脊也斷裂,
此時,對應著南海西南季風的爆發,台灣進入梅雨季。
到了五月下旬,中低層副高脊紛紛斷裂,這說明了季風槽結構已經發展得很深厚了。
六月以後太平洋上出現的副高,也轉為夏季型態,
隨著西風帶北跳,梅雨鋒面北移,台灣梅雨季結束。
六月底七月初,太平洋上的副高(太平洋高壓)捲土重來,開始西伸,台灣進入盛夏。
之後的夏季便成為了季風槽與太平洋高壓對南海主權的角力戰。
***回到目前的環境,
在中南半島至南海有一副高個體在發展,而在太平洋上有另一個副高個體在發展,
模式預報未來一周,南海的副高會併入太平洋上的副高連結,形成一個新的副高,
要觀察太平洋高壓的發展,
必須取一個基準的參考點,通常以500帕位勢高度來當作基本指標;
從500帕的高度場可以看到5880線負渦度的反氣旋場,表示太平洋高壓的發展,
不過目前副熱帶地區包含台灣在內仍受西風帶與北方冷渦旋勢力控制下,
西風帶上頭的高空冷渦旋依舊強勁,台灣的風場仍以東北季風為主,
未來一周,仍有一波較強的冷高壓南下,帶來較強的東北季風,
不過東北季風的勢力僅扺達南海北部,西風槽底的勢力仍不過台灣,
這顯示從南海到太平洋上的副高勢力似乎逐漸興起,
以隆冬季節冷高壓南下,東北季風勢力可抵達南海南部來比,
初春以後,夏季系統的崛起使冬季系統逐漸由南向北失去影響力。
而未來一周除了冷空氣南下,東北季風增強,東北部濕冷有雨外,
也可以觀察太平洋高壓是否能穩定的發展。
(以上供參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42.70.14.205
※ 編輯: daron 來自: 42.70.14.205 (03/02 17:04)
※ 編輯: daron 來自: 42.66.23.134 (03/03 10:09)
那句:南半球副高也是在冬季最強,而冬季是指北半球觀點
用月份來說,南半球副高在二月發展最強,
但是南半球副高季節強度變化不像北半球那樣明顯誇張,
此外,雖然南半球副高二月發展最強,
但是南半球"地面層"副高脊卻是七八月較強,
如果詳細探討會是一大篇幅的學術文章了,
這一段主要是要表達不能用Hadley下沉機制去解釋副高的形成。
以上這也衍伸到一個重要的表示:
如果說夏季系統-副熱帶高壓,這句話是很有爭議的,
因為副熱帶高壓隨四季的變化機制很複雜,不是這樣定義的。
但是若說:夏季系統-太平洋高壓,這句話比較OK。
因為北半球夏季,
太平洋上500帕高度場一定存在一個垂直強大的副熱帶高壓體,
也就是太平洋高壓。
※ 編輯: daron 來自: 42.70.172.38 (03/04 13:5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