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開始鍛鍊女兒們的寫作力。
原本就有的暑假作文作業,就是鍛鍊的第一步。我特地挑了幾本書給要升國二的女兒,當作暑假閱讀作業的題材。包括黑熊媽媽黃美秀的《尋熊記:我與台灣黑熊的故事》與劉克襄《十五顆小行星》(因為有些故事比較深,我請女兒挑一篇她喜歡的)。
她很快就寫完了,因為以前都有特別訓練她精準寫作,我特別重視她的心得結論。看完之後馬上被我唸,你的重點與結論是什麼?要用你的角度、你的想法來寫,不要只是描述內容,而是清楚的列出重點,並且說明原因。
小女兒則是先跟我討論主題,再來討論重點,以及各段要寫的重點。接著要求她每寫一段草稿就給我看,討論修改後,說明修改的原因,再讓她寫到稿紙上。
這樣一段一段的改與寫,才能讓她認真思考與磨練寫作的態度。
該寫的暑假作文作業之外,我也開始思考另外開書單,讓他們每週寫一篇。
我在十一年前的著作《旅人的食材曆》,就想推銷給大女兒(幾篇文章都曾列為國中升學的考題),因為其他的書內容較深,也許《風土餐桌小旅行》可列為明年的參考。不知道她會不會抗拒父親的著作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6的網紅南方家園,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水田裡的媽媽》 楊渡著 三代興衰 一世起落 鳴和台灣近代史的綿長徒歌 「我們總是以為,大時代的轉變會是轟轟烈烈、改天換地、有如一個洪流向前澎湃洶湧而去。而真實的是,它往往是寂靜的,悄悄的轉變著。某一種聲音消失了,某一種味道改變了,某一個角落的樹林子沒有了,某一條河流的魚不見了,某一種生活常常...
劉克襄父親 在 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書活動|張大春《我的老台北》
我的老台北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座標,
它就在那兒──
在遼寧街116巷的 #公共電話亭 旁
在漢中街博愛路的 #相機行 外
在安和路 #麥田咖啡 眾人作著夢的時光裡
在東豐街狂熱賭著的 #吃角子老虎 前
在如今只剩片段記憶,卻難以忘懷老台北故事中
﹉﹉﹉﹉﹉﹉﹉﹉﹉﹉﹉﹉﹉﹉﹉﹉﹉﹉﹉﹉
陳雨航、楊澤、詹宏志、趙少康、周華健、王偉忠、李壽全、劉克襄、姚任祥、馬世芳……老台北們齊聲推薦
﹍﹍﹍﹍﹍﹍﹍﹍﹍﹍﹍﹍﹍﹍﹍﹍﹍﹍﹍﹍
▌繼《聆聽父親》後,#張大春 睽違17年深情散文👞
他以此書交代了一代人從家族遷徙、漂離到落定,最終將台北視為家的感情。
在此出生成長創作也閱讀著台北城的張大春,隨著年歲成了世故的老讀者,記下所見所惑所愛,寫下
#起步的 台北、#青春的 台北 #殘酷的 台北以及那些令人難忘的老台北
🌳現在分享 |搶先獲得簽名書|
公開分享本貼文,並留言👉「我想讀張大春寫台北的青春,我們的青春,《#我的老台北》」即可參加抽獎。我們將抽出三位讀者送上《我的老台北》張大春親筆簽名新書。募集活動至2021.1.13中午12點止。
《我的老台北》
作者/張大春 #12月30日重量上市 👊
#誠品選書 #博客來選書 #12月27日搶先預購
劉克襄父親 在 齊柏林的飛閱台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凝視_齊柏林攝影集 | 跨世代的台灣地圖-台中場】
「當我第一次跟著父親坐上直升機,隨著高度的上升與逐漸低溫的恐懼,僵直的身體讓我不敢往窗外看,瞬間飛機頃斜近45度,父親突然打開艙門半個身子探在機身外,只有腰間的一條安全帶,就拿起相機專注地拍起照來,我才終於明白父親是用他的生命在愛著這塊土地!」主持人齊廷洹一開場就分享許多跟父親互動的小故事,廷洹笑著說:「我希望爸爸在大家的心目中最後留下的是-他是一個有溫度,用一生❤️著台灣的平凡人」。
劉克襄作家也靦腆的笑著說:「當齊柏林第一次看到我時,迎面而來是一個大熊抱,嘴裡喊著說:我終於見到你了!你是我愛上攝影的啟蒙者!」而這一抱,牽起兩人相知相惜的一生,一位用腳行過台灣,一位用空拍飛閱台灣。齊柏林導演勇於追夢的堅持與勇敢更是年輕人逐夢的典範。
感動與歡笑聲的對話,隨著《凝視 齊柏林》攝影集裡一張張精采的照片印入眼簾,劉克襄作家對於每一張照片地名與背後的環境故事都如數家珍。齊廷洹感佩的說:「齊柏林導演跟劉克襄作家兩個人的心中都烙印著一張台灣的地圖,不需要GPS,而這就是❤️台灣最佳的詮釋!」
今年全國巡迴最後一場不要再錯過!相揪報名去~
👉8/30 高雄場_歷史學家蕭瓊瑞老師主講
講座報名:https://pse.is/U5FTM
#蕭瓊瑞
#齊廷洹
#凝視齊柏林攝影集
#錯過台中來高雄也很好
劉克襄父親 在 南方家園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水田裡的媽媽》 楊渡著
三代興衰 一世起落
鳴和台灣近代史的綿長徒歌
「我們總是以為,大時代的轉變會是轟轟烈烈、改天換地、有如一個洪流向前澎湃洶湧而去。而真實的是,它往往是寂靜的,悄悄的轉變著。某一種聲音消失了,某一種味道改變了,某一個角落的樹林子沒有了,某一條河流的魚不見了,某一種生活常常有的人聲,例如賣肉粽的召喚、收酒瓶人的鈴鐺、腳踏車的老叮噹等等,慢慢從我們的身邊走遠。」
《水田裡的媽媽》曳引家族史的線軸,祖先落腳台中烏日,伴隨大歷史的浪潮,走過日治時期、國民政府遷台,社會轉型期……父親不甘固步於農村,決定開創鍋爐製造的事業;母親被迫逃亡,卻始終堅毅強韌,維繫一家燈火。家事衍續的同時,臺灣社會也不停告別過去,迎向未知。走過農業轉型的落寞晚景,走過工商業的湧動勃發,「家」如一扇眺望歷史洪流的舷窗,見證台灣社會的諸多異變。
班雅明在〈說故事的人〉中提到,「說故事」是一種透過敘事相互交換經驗的能力……「說故事的人」有兩種古老的典型:一是定居的農民,一是周遊各地的水手或商人,這兩者之間又相互滲透,中世紀四處旅行後定居開業的手工藝人,即是聯繫兩者的典型。如此,擁有這雙重的源頭的「敘述者」形成了。
在一個集體記憶衰落的時代,楊渡以一個家族,提喻台灣社會近代史,湮往宿昔娓娓迎來。本書透過「敘述者的鄉愁」,款款召喚往事,溫柔展現文字記述的手工技藝。
博客來:http://goo.gl/CFwHd6
誠品:http://goo.gl/MmdjE5
讀冊:http://goo.gl/6vX9Oo
金石堂:http://goo.gl/Alkgrx
2014年11月29日,溫暖上市。
【好評推薦】:
王小棣(導演)、李永豐(紙風車劇團創意總監)、吳晟(詩人)、侯孝賢(導演)、高承恕(東海大學榮譽教授)、楊澤(作家)、鄭宗龍(編舞家)、劉克襄(作家)、蔣勳(作家)
【感謝提供】:
音樂 黎國媛〈鄉愁〉
圖片 《吾鄉.稻香》
【版權所有】:南方家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