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關於命題「香港有沒有屬於自己的標準曲?」請多多轉載。
非常感謝哥哥Henry今日在HK01的專欄中詳盡探討幾隻重要的香港致敬大碟(包括:張國榮的《Salute》、關淑怡的《EX All Time Favourites》、夏韶聲的《諳》)與自己剛推出的《Song Book 歌集》的脈絡與關係,屬於研究香港本土音樂的人必讀的文章!請踴躍轉載。
//香港有屬於自己本土的標準曲嗎?
文:鍾一匡@鍾氏兄弟
美國音樂界有一段光輝的歷史,就是在三、四十年代,一些出色的作曲家為荷里活電影及百老匯歌劇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精彩曲子。因此,在二十世紀初,美國紐約第28街被稱為「叮砰巷」(Tin Pan Alley),成為了音樂出版商的中心和作曲家聚集地,也因為出版商開始印製這些歌曲的樂譜,令叮砰巷的作品主宰了美國流行音樂,成為銷量可觀的商品。而這些歌曲被後世傳頌,並稱之為「美國歌集」(The American Songbook) 或「標準曲」(Standards)。
無獨有偶,這些作曲人大多數是猶太人,他們對創作旋律的技巧有一定的掌握,總有能力寫出一些扣人心弦的樂曲。著名標準曲作曲家包括George Gershwin( Rhapsody in Blue、Embraceable You)、Cole Porter (Night and Day、I’ve Got You under my Skin)、Irving Berlin (Cheek to Cheek、White Christmas)、Harry Warren (That’s Amore、At Last)、Hoagy Carmichael (Stardust、Georgia on My Mind)、Richard Rodgers (Blue Moon、My Favorite Things)、Jimmy Van Heusen (Come Fly with Me、Darn That Dream)等。
這些標準曲得以傳揚下去,是因為在每一個年代都有一班有心的音樂人把這些歌曲用嶄新的包裝、獨特的角度去展示出來。其中的表表者包括殿堂級爵士女歌手Ella Fitzgerald的Songbook系列,由1956年至1964年期間一共推出八張大碟向以下作曲家致敬:Cole Porter (1956)、Rodgers & Hart(1956)、 Duke Ellington (1957), Irving Berlin (1958)、 George and Ira Gershwin (1959)、Harold Arlen (1961)、 Jerome Kern (1963) 及 Johnny Mercer (1964)。
此外,年輕的音樂人如Norah Jones、Diana Krall等也以American Songbook為榮,在他們的專輯中錄製很多標準曲,矢志把它們發揚光大。流行樂壇天后Lady Gaga於2014年更與殿堂級爵士男歌手Tony Bennett合作推出一張名為《Cheek to Cheek》的大碟,用Big Band的形式灌錄了15首爵士標準曲。除了敬老外,Gaga的心願是把這些伴她成長的歌曲流傳後世,讓聽開流行歌曲的聽眾也可以輕鬆地細嗜爵士音樂,藉此除去「爵士音樂是深奧」的誤解。這張唱片在2015年榮獲格林美「最佳傳統流行歌唱」大碟,成績斐然。翌年,Tony Bennett又與鋼琴家Bill Charlap發表一張名叫《The Silver Lining》的專輯,向作曲家Jerome Kern致敬。
究竟香港有沒有屬於自己的標準曲呢?答案是有的。廣東流行曲在七、八十年代開始如日方中,電視、廣播劇和電影主題曲大放異彩,更孕育了一些才華橫溢作曲家,如顧嘉煇、黃霑、林子祥、許冠傑、黎小田、林敏怡、盧冠廷、黃家駒等,與三、四年代美國樂壇叮砰巷的盛況十分相似。所以,嚴格來說,在七、八、九十年代在香港曾經流行過的歌曲就可以被選為「香港標準曲」(Hong Kong Standards)。但問題是該些年代有很多香港流行的廣東歌其實是由歐西及日本流行曲改編,因此我們要保留原創性的話,那些作品便不計算在「香港標準曲」內。
記憶所及,張國榮1989年推出的《Salute》是第一張用翻唱形式向廣東歌致敬的大碟,碟中除了兩首歐日作品外及《雪中情》是台灣創作人邰肇玫的改編作品外,其他全部都是本地作曲家的作品,包括許冠傑的《紙船》、盧冠廷的《但願人長久》、黃霑的《明星》、郭小霖的《從不知》、李雅桑的《漫天風雨》、林敏怡的《這是愛》。雖然《似水流年》作曲人是喜多郎,但這首歌從來沒有在喜多郎的專輯中出現過,是嚴浩電影《似水流年》的主題曲,音樂人黎小田更聲稱這首歌其實是他的作品,喜多郎的參與極少。因此,筆者認為《似水流年》絕對是一首香港標準曲。
第二張令人難忘的廣東歌翻唱碟是關淑怡的《EX All Time Favourites》,碟內有五首歌是由歐日流行曲改編的,但另外五首即是香港本土音樂人撰寫的旋律,包括黃霑的《忘記他》、林慕德的《把歌談心》、許冠傑的《印象》、區志華的城市民歌得獎作品《問》,也有林敏怡的《這是愛》。此專輯推出後好評如潮,樂迷和樂評人一致推薦為關淑怡代表性專輯,也是其銷量最高的專輯。其中《忘記他》的作曲作詞人黃霑曾評價關淑怡在《忘記他》中的演繹比鄧麗君好。
以上兩張專輯都沒有標榜他們是「港式標準曲及」,直至1998夏韶聲推出《諳》一碟時才名正言順以「香港首張爵士Standards形式專輯」打響旗號,也是記憶中第一張以HiFi靚聲作為綽頭的大碟,還記得發行時平地一聲雷,銷量至今仍然超卓,並因此開拓了「發燒碟」市場,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大碟中有三首歌有日本歌改編,一首是台灣音樂人羅大佑的作品《假如》,另外六首均是本土作曲家的作品,包括顧嘉煇的《心債》和《隨想曲》、陳百強的《等》、盧冠廷的《最愛是誰》、黃霑的《明星》和許冠傑的《浪子心聲》。
從以上三張極具代表性一大碟可以見到顧嘉煇、盧冠廷、許冠傑、黃霑和林敏怡怡均是翻唱者極喜愛的作曲家。坊間後來也有一些專輯是向許冠傑和林子祥致敬的合輯,但因為兩位歌手的身份實在太突出,所以未必一定翻唱所有由他們撰寫的作品,因此嚴格來說不算是致敬專輯。
最令人印象深刻向作曲人致敬的翻唱專輯包括黃耀明向顧嘉煇致敬的《明日之歌》(2014)、羅敏莊向舞台劇音樂大師鍾志榮致敬的《追憶逝水年華》(2011)及鍾氏兄弟向福音音樂教父吳秉堅致敬的《齊唱‧吳秉堅之歌》(2011)。而令人難忘向作詞人致敬的翻唱專輯包括羅敏莊向著名填詞人卡龍(葉漢良)致敬的《追憶逝水年華II 卡龍存集》(2013)及張敬軒2018年向黃偉文致敬的《Dahlia II》。
要數到最純粹香港作曲人(沒有歐美日流行的改編),一定是弟弟鍾一諾(Roger)今年剛推出的《歌集Song Book》大碟,碟中也揀選了顧嘉煇、盧冠廷、許冠傑、和林敏怡的歌曲,也有黃耀明、劉以達、蔡德才、柳重言、鍾肇峰、張佳添及林一峰的作品。還有一首名叫《星聲夢旅人》的新歌,由Roger作曲譜詞,向曾經為廣東歌付出的作曲、作詞人致敬,寓意深長。
非常巧合地,Roger繼前輩張國榮和關淑怡後再度揀選了林敏怡作曲、林敏驄填詞,由泰迪羅賓原唱的《這是愛》作為專輯其中一首歌,究竟這首歌有什麼特別之處令那麼多人醉心要去翻唱呢?大家一定要買《歌集Song Book》來聽才會知道了,因為這是一張不折不扣屬於香港人的「標準曲」專輯。//
「劉怡坊評價」的推薦目錄:
- 關於劉怡坊評價 在 鍾氏兄弟 The Chung Brother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劉怡坊評價 在 鍾氏兄弟 The Chung Brother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劉怡坊評價 在 港唔斷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劉怡坊評價 在 醫界如何看劉怡坊醫師?植髮需要不斷進修?成為植髮專家的 ... 的評價
- 關於劉怡坊評價 在 毛爵生髮診所Mojelim - 首頁|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劉怡坊評價 在 毛爵生髮診所ptt的推薦與評價,PTT、MOBILE01 - 居家網紅 ... 的評價
- 關於劉怡坊評價 在 毛爵生髮診所ptt的推薦與評價,PTT、MOBILE01 - 居家網紅 ... 的評價
- 關於劉怡坊評價 在 [心得] 膚適美皮秒+光纖+染料心得-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劉怡坊評價 在 [問題] 皮秒雷射除曬斑/肝斑推薦醫生或診所? - facelift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劉怡坊評價 在 [問題] 台北皮秒雷射除曬斑/肝斑推薦的醫生?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劉怡坊評價 在 髮際線植髮ptt 植髮PTT問答懶人包!知己知彼,戰勝雄性禿 的評價
- 關於劉怡坊評價 在 [問題] 皮秒雷射除曬斑/肝斑推薦醫生或診所? - facelift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劉怡坊評價 在 生髮帽、戴帽子毛囊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銀行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劉怡坊評價 在 生髮帽、戴帽子毛囊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銀行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劉怡坊評價 在 [問題] 皮秒雷射除曬斑/肝斑推薦醫生或診所? | PTT 問答 的評價
- 關於劉怡坊評價 在 女植髮ptt 的評價
劉怡坊評價 在 鍾氏兄弟 The Chung Brother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日Henry的專欄,請踴躍轉載。原本如下:
//香港有屬於自己本土的標準曲嗎?
文:鍾一匡@鍾氏兄弟
美國音樂界有一段光輝的歷史,就是在三、四十年代,一些出色的作曲家為荷里活電影及百老匯歌劇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精彩曲子。因此,在二十世紀初,美國紐約第28街被稱為「叮砰巷」(Tin Pan Alley),成為了音樂出版商的中心和作曲家聚集地,也因為出版商開始印製這些歌曲的樂譜,令叮砰巷的作品主宰了美國流行音樂,成為銷量可觀的商品。而這些歌曲被後世傳頌,並稱之為「美國歌集」(The American Songbook) 或「標準曲」(Standards)。
無獨有偶,這些作曲人大多數是猶太人,他們對創作旋律的技巧有一定的掌握,總有能力寫出一些扣人心弦的樂曲。著名標準曲作曲家包括George Gershwin( Rhapsody in Blue、Embraceable You)、Cole Porter (Night and Day、I’ve Got You under my Skin)、Irving Berlin (Cheek to Cheek、White Christmas)、Harry Warren (That’s Amore、At Last)、Hoagy Carmichael (Stardust、Georgia on My Mind)、Richard Rodgers (Blue Moon、My Favorite Things)、Jimmy Van Heusen (Come Fly with Me、Darn That Dream)等。
這些標準曲得以傳揚下去,是因為在每一個年代都有一班有心的音樂人把這些歌曲用嶄新的包裝、獨特的角度去展示出來。其中的表表者包括殿堂級爵士女歌手Ella Fitzgerald的Songbook系列,由1956年至1964年期間一共推出八張大碟向以下作曲家致敬:Cole Porter (1956)、Rodgers & Hart(1956)、 Duke Ellington (1957), Irving Berlin (1958)、 George and Ira Gershwin (1959)、Harold Arlen (1961)、 Jerome Kern (1963) 及 Johnny Mercer (1964)。
此外,年輕的音樂人如Norah Jones、Diana Krall等也以American Songbook為榮,在他們的專輯中錄製很多標準曲,矢志把它們發揚光大。流行樂壇天后Lady Gaga於2014年更與殿堂級爵士男歌手Tony Bennett合作推出一張名為《Cheek to Cheek》的大碟,用Big Band的形式灌錄了15首爵士標準曲。除了敬老外,Gaga的心願是把這些伴她成長的歌曲流傳後世,讓聽開流行歌曲的聽眾也可以輕鬆地細嗜爵士音樂,藉此除去「爵士音樂是深奧」的誤解。這張唱片在2015年榮獲格林美「最佳傳統流行歌唱」大碟,成績斐然。翌年,Tony Bennett又與鋼琴家Bill Charlap發表一張名叫《The Silver Lining》的專輯,向作曲家Jerome Kern致敬。
究竟香港有沒有屬於自己的標準曲呢?答案是有的。廣東流行曲在七、八十年代開始如日方中,電視、廣播劇和電影主題曲大放異彩,更孕育了一些才華橫溢作曲家,如顧嘉煇、黃霑、林子祥、許冠傑、黎小田、林敏怡、盧冠廷、黃家駒等,與三、四年代美國樂壇叮砰巷的盛況十分相似。所以,嚴格來說,在七、八、九十年代在香港曾經流行過的歌曲就可以被選為「香港標準曲」(Hong Kong Standards)。但問題是該些年代有很多香港流行的廣東歌其實是由歐西及日本流行曲改編,因此我們要保留原創性的話,那些作品便不計算在「香港標準曲」內。
記憶所及,張國榮1989年推出的《Salute》是第一張用翻唱形式向廣東歌致敬的大碟,碟中除了兩首歐日作品外及《雪中情》是台灣創作人邰肇玫的改編作品外,其他全部都是本地作曲家的作品,包括許冠傑的《紙船》、盧冠廷的《但願人長久》、黃霑的《明星》、郭小霖的《從不知》、李雅桑的《漫天風雨》、林敏怡的《這是愛》。雖然《似水流年》作曲人是喜多郎,但這首歌從來沒有在喜多郎的專輯中出現過,是嚴浩電影《似水流年》的主題曲,音樂人黎小田更聲稱這首歌其實是他的作品,喜多郎的參與極少。因此,筆者認為《似水流年》絕對是一首香港標準曲。
第二張令人難忘的廣東歌翻唱碟是關淑怡的《EX All Time Favourites》,碟內有五首歌是由歐日流行曲改編的,但另外五首即是香港本土音樂人撰寫的旋律,包括黃霑的《忘記他》、林慕德的《把歌談心》、許冠傑的《印象》、區志華的城市民歌得獎作品《問》,也有林敏怡的《這是愛》。此專輯推出後好評如潮,樂迷和樂評人一致推薦為關淑怡代表性專輯,也是其銷量最高的專輯。其中《忘記他》的作曲作詞人黃霑曾評價關淑怡在《忘記他》中的演繹比鄧麗君好。
以上兩張專輯都沒有標榜他們是「港式標準曲」,直至1998夏韶聲推出《諳》一碟時才名正言順以「香港首張爵士Standards形式專輯」打響旗號,也是記憶中第一張以HiFi靚聲作為綽頭的大碟,還記得發行時平地一聲雷,銷量至今仍然超卓,並因此開拓了「發燒碟」市場,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大碟中有三首歌有日本歌改編,一首是台灣音樂人羅大佑的作品《假如》,另外六首均是本土作曲家的作品,包括顧嘉煇的《心債》和《隨想曲》、陳百強的《等》、盧冠廷的《最愛是誰》、黃霑的《明星》和許冠傑的《浪子心聲》。
從以上三張極具代表性一大碟可以見到顧嘉煇、盧冠廷、許冠傑、黃霑和林敏怡怡均是翻唱者極喜愛的作曲家。坊間後來也有一些專輯是向許冠傑和林子祥致敬的合輯,但因為兩位歌手的身份實在太突出,所以未必一定翻唱所有由他們撰寫的作品,因此嚴格來說不算是致敬專輯。
最令人印象深刻向作曲人致敬的翻唱專輯包括黃耀明向顧嘉煇致敬的《明日之歌》(2014)、羅敏莊向舞台劇音樂大師鍾志榮致敬的《追憶逝水年華》(2011)及鍾氏兄弟向福音音樂教父吳秉堅致敬的《齊唱‧吳秉堅之歌》(2011)。而令人難忘向作詞人致敬的翻唱專輯包括羅敏莊向著名填詞人卡龍(葉漢良)致敬的《追憶逝水年華II 卡龍存集》(2013)及張敬軒2018年向黃偉文致敬的《Dahlia II》。
要數到最純粹香香港作曲人(沒有歐美日流行的改編),一定是弟弟鍾一諾(Roger)今年剛推出的《歌集Song Book》大碟,碟中也揀選了顧嘉煇、盧冠廷、許冠傑、和林敏怡的歌曲,也有黃耀明、劉以達、蔡德才、柳重言、鍾肇峰、張佳添及林一峰的作品。還有一首名叫《星聲夢旅人》的新歌,由Roger作曲譜詞,向曾經為廣東歌付出的作曲、作詞人致敬,寓意深長。
非常巧合地,Roger繼前輩張國榮和關淑怡後再度揀選了林敏怡作曲、林敏驄填詞,由泰迪羅賓原唱的《這是愛》作為專輯其中一首歌,究竟這首歌有什麼特別之處令那麼多人醉心要去翻唱呢?大家一定要買《歌集Song Book》來聽才會知道了,因為這是一張不折不扣屬於香港人的「標準曲」專輯。//
劉怡坊評價 在 港唔斷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圖文不符)
尋日睇演唱會等緊入場嘅時候,
早咗好多到所以搵咗個位坐,
坐坐吓對面有個女仔,
起初都係無乜嘢,
跟住坐咗大概十五分鐘左右,
佢無啦啦開口問我嘢,
我聽唔清楚佢問咩,
原來佢問我「你係咪拍綠豆果個」,
我都唔知佢講緊咩,
原來香港有個演員叫劉俊謙,
啱啱就喺FACEBOOK見到佢,
我完全唔覺得我似佢,
但佢係咁話好似好似LOL
笑死我。
【 電視框外/游大東真係專訪 劉俊謙 】
第一篇:唐詩詠演技飛躍靠兩個人開竅:http://bit.ly/2rLmdYD
過去幾個月都沒有試過自家製這種水蛇春咁長的重量級訪問,用心整理六千幾字,閱讀需時,歡迎大家未睇先Share!
#################
我是第一次如此認真的細看劉俊謙的演出。
是的,之前其實有兩次機會 ── 舞台劇《前度》和電視劇《瑪嘉烈與大衛系列 前度》,可惜前者有黃子華做男主角,35場一票難求;後者縱有黃秋生等群星拱照,30集沉悶到嘔,所以就這樣錯過了,直至近日看到ViuTV另一套自製劇《未來還未來》,劉俊謙是四大主角之一,劇中他飾演在廣州演藝學院畢業後違反現實潮流,決心南下香港實踐明星夢的阿俊,衝─擊─他─媽─的─大!那種幾近自然流露的廣州腔,笨頭笨腦的類冬菰頭髮型,還有隔住個芒都摸得到的暗瘡疤痕,硬膠氣場達到700%,創他入行兩年以來的新高。
看着站在螢幕背後的阿俊,舉手投足,加上過度投入而擠出來的認真表情,真的每隔幾秒就會忍不住笑出來,但想到劉俊謙之前演出的角色是《前度》的王守時(大衛),便越笑越多疑問:阿俊與大衛明顯是兩個極端,一個斯文一個Kai,文青角色不易拿捏,隨時露底,然而演繹真心膠者難度更高,要是演員的腦袋沒有足夠的幽默感和自覺,血液的喜感濃度不足,單憑演技是很難逗得一班三五識七的觀眾笑出來,因為欠缺說服力,今勻《未來》的阿俊一角算是做到了,而且成績中上,但轉個頭滑到手機,瞥見那些「男神Mode」的Chok爆的硬照,又會想,到底哪一面才是劉俊謙的真我呢?媽我好亂。
唔使驚,Tim Lui喺大廳,作為《未來》的導演兼劉俊謙的經理人,其他人的說話可以不聽,但她的話我一定要信:「劉謙?佢真人係咁Kai,大衛嗰啲靚仔Look假到飛起!」啊~霎時間豁然開朗了,早些日子看劉俊謙的面書專頁,留意到其中一張相,那是他在中環新海濱出席Adidas品牌宣傳活動的合照,旁邊的美女是他經理人公司的同事楊偲泳(楊偲泳 Renci Yeung),劉俊謙竟然以「智障女神」形容之,然後在Hashtag寫道「#Callme鵪鶉仔」、「#Callher慾海肥妹」,這些用字,如此坦蕩蕩的呈現於粉絲面前,這個人假極有限。
計我話,他背面是偽文青,內裏是真Kai子,他的真性情是否如此?他為何想入行做藝人?劇集《前度》劣評如潮,他覺得難受嗎?誰人是他的偶像呢?滿腦問題,很想知道答案,於是乎早些日子,我邀請劉俊謙來個隔空對話。
Q:游大東
A:劉俊謙
**************
Q:何時矢志要成為演員?有沒有哪一刻,你頓悟自己是想往這個方向走?�
A:我在賽馬會體藝中學讀書,中七放榜成績不好,只夠分升讀ASSO High Dip,但對那個科目也沒太大興趣。中六那年,我曾經參加過學校的Drama Club,繼而對戲劇表演產生濃厚興趣,放榜後心想,報讀香港演藝學院也許是出路,所以便報名,感恩最後亦考上了,從此展開自己的戲劇之路。其實我沒有一刻頓悟自己是想往這個方向走,認真地思考這回事倒是有的,但換來往往是迷惘、自我懷疑,也很多次想過離開表演這個行業。
**************
Q:聽你這樣說,想起早前看無綫節目《最佳拍檔》,主持黎芷珊訪問歐陽震華,他說,想當年在無綫打滾了好一段時間,覺得發展平平,仍然在二綫至七綫之間徘徊,本來有次在合約差不多完結想轉行做Sales,後來鄧特希找他拍《壹號皇庭》,命運從此逆轉。 你未遇上舞台劇《前度》之前,你的人生經歷上,有沒有試過遇上「係啦,都係整定」的遭遇,令你最後都最後沒有轉行?
A:都要生活嘅,做住先做住先就做到依家。如果要轉的話,我估,我會做運動相關工作,或者輔導呀,社工呀。有前輩、家人、朋友都對我講過一些肯定我的說話,但對我而言,人生的意義是要自己找出來。我不覺得有嘢係整定,最後要看自己想往哪個方向走。當今一刻,我覺得我可以繼續在這一行嘗試,可能兩年後識到個好女仔,跟她結婚,然後移民去歐洲生活呢,哈哈,We never know!
**************
Q:在APA讀書至入行初期時候你曾迷惘,想過轉行,但未幾便遇上舞台劇《前度》和黃子華合作,之後又遇上ViuTV開台需要大量新血演出,你在ViuTV已經短短三個月時間內,有兩套劇集首播,而且兩套都是男主角,你自己怎樣看待這種轉變?
A:是的,在演藝的時候,我得到很多機會,演的不是男主角就是男配,或一些戲份重的角色,在畢業後,情況也是差不多,不同的劇團也相應找我擔任重要的角色。之後能參與舞台劇《前度》和ViuTV的製作,我只能感謝欣賞我的前輩給我機會。因為我野心不大,也不會很Aggressive地爭取機會,在這麼被動的情況下能碰到以上的機會,很感恩。
**************
Q:既然你覺得自己不是Aggressive,但演出機會又如此多,你覺得係咩原因你自己覺得哪些方面比較突出,令那麼多監製、幕後人員如此賞識你?你覺得自己最弱一環、最需要改善和學習的又是甚麼?外表沒得選擇,你又靚仔又大隻,所以你會否更加想用實力證明你識演戲,包括飾演醜化自己的角色?其實你在演藝界有冇一個明確目標?
A:一方面是外型吧,小生類型總是比較容易得到機會。內在一點,可能是我的特質 ── 我不是很有天份,但我是一個很努力,很有想法的演員,前輩們也許因此覺得可以跟我合作看看。另一個原因,是其實在香港,這個圈子很細,演員不算多,而我這一類有啲啲外在條件,同時又有少少演戲底子的演員更少,所以就算我不太 Aggressive都有機會,換轉在外國,唔好話歐美,就當係中、日、韓,演藝界的競爭咁大,我一早就死咗。
講到弱點,我最弱的一環是慢,我很需要時間去嘗試,消化,但香港的電視電影製作很趕急,不太容許我有這個空間,所以我要學的,就是快,快而準。
我當然想讓人知道我有內涵啦,我想,作為一個演員,或者一個藝術工作者,甚至是藝術家,都希望可以將自己的創作與別人分享,創作當然是指一些自己Feel passionate的內容與形式。但坦白講,香港劇場已經不容易遇到這些機會,何況是香港電視和電影市場?暫時唔想有明確目標,因為以前想得太多,發覺愈想愈灰心,我現在只想參與到多些好的製作,和好的團隊合作。
**************
Q:哪一位前輩藝人是你的啟蒙老師、模仿或學習對象?你對他/她最深刻的演出是甚麼,何解?
A:我的啟蒙老師是陳淑儀老師,畢業後帶給我最大Inspiration和成長的是陳曙曦導演。至於模仿對象,我在讀書時有向朱栢康學習,我對他最深刻的演出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Hamlet b.》,他在舞台上的重量,爆發力,聲音和身體的應用,以及作為演員的說故事能力,都令當時的我覺得很震撼,心諗,如果我有這位師兄咁charm便好了。
至於陳曙曦,我曾經跟他合作過《天邊外》。其實不是很多導演可以看到演員內在的Quality,普遍情況下,導演都只是用最方便的方式去「消費」演員,我意思是,例如靚仔,就會擺他在愛情偶像劇之中,但可能那位演員尚有好多可能性存在,可以發揮出來,但未必有好多導演可以有那對慧眼與耐性幫演員發掘出來。
陳曙曦就是如此一個觀察入微的導演,他睇得到我內裏有一種較為單純、內向、憂鬱、理想主義的特質,所以今年3月,他找我擔任《天邊外》中的羅比,這套劇的編劇為Eugene O'neill,由陳曙曦執導的作品。我在劇中演釋一個內向多病,但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憧憬的一個農村青年,爲愛情而放棄了夢想,及後又因為夢想而後悔有了家庭。最後身患重病,藉著死亡才得到解脫,自由,飛往天邊以外。
在排練和演出的時候,陳曙曦在技巧層面上、對當時社會的理解、以至角色處理、今時今日點解要做呢齣戲、作為演員的心態等等,都教導我很多很多,令我有很多領悟,使我成長不少,所以我係《天邊外》中的演出,都應該算係生涯中,各個層面上暫時發揮得最好既一次,可以稱得上是我表演生涯的一個代表作。
**************
Q:有甚麼角色你好想嘗試去演,有甚麼角色你會覺得很難演得好?
A:我好少以角色作為出發點,反而係故事內容本身。最難演得好的角色是典型偶像劇中的男一小生吧。因為通常那些角色都很單面,只是賣弄青春,外型,基本上好極都有限。況且我也不算青春了,演不了,哈哈。
**************
Q:剛才你說過,你的弱點是慢,現在要學習快而準,你會想向哪位學習?你最喜歡看哪位演員的演出?
A:在我工作的時候,我都幾鐘意留意身邊的演員,「演技」這個字好虛無,到底何謂演技?對我來說就係技術與觀點。所以拍嘢的時候,我會從這兩方面出發,觀察身邊的演員如何在鏡頭前處理某一段戲,而這些經驗,我相信可以幫助我更加快而準的投入角色的世界當中。
我鍾意的演員有很多:李鎮洲、陳曙曦、陳淑儀、張國榮、宋康昊、樹木希林、Kevin Spacey,Juliette Binoche。因為他們都各自找到自己作為演員的特質和Charm,你睇看他們演戲的時候,會覺得,只有他們才會這樣演繹,我好鍾意演員有觀點,太General的演釋我覺得並不吸引。
**************
Q:所以你怎樣評價自己在《瑪嘉烈與大衛系列 前度》的表現?
A:我非常不滿意自己在《前度》的表現,導致這樣的因素有很多,而我的問題是未適應電視製作的形式和鏡頭,也可能太受林保怡大哥在綠豆中的演釋所影響,他對大衛的演釋是基於他的經驗和對角色的看法,我不能完全脫離這個原形、基調,但與此同時,我又必需找到自己對大衛的處理,畢竟那個是年輕的大衛,既有相同,又有不同。而這個平衡自己做得不好,是必須承認的。
**************
Q:你在《未來還未來》中的演出好有喜感,(導演兼經理人)Tim Lui笑言,你本身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前度》入面的文青形象「假到飛起」,你認同嗎?會不是因為如此,局限了你在《前度》嘅表現?你自己睇完頭兩集《未來》覺得表現如何?「膠膠地」的表演方式,或多或少向朱柏康、陳淑儀偷師嗎?
A:我有Kai的一面,都有內向沈靜的一面。《前度》演出未如理想,撇除我自己的個人因素,劇本方面亦有關係,《前度》本身是一本個多兩個小時可以讀完的小說,但電視劇要將故事變成30集,基本上要重新創作。
原著小說中,對大衛這個角色的描寫並不深入,這一點,對小說文本來說不是問題,文字有時就係唔需要太Full,讀者可以有多一點想像空間。但劇集不可以如此,電視相對一定較為Commercial,一定要考慮追看性這回事,否則觀眾點解要追嚟睇?所以當我收到劇本的時候,我就知道好難做得好。
劇本中的大衛並不是一個很立體人,有好多轉接可能好突然,加上整套劇中,這個角色都好似是一個衰人,我絕不是介意做衰人,但點解要咁做?何時realize自己是衰人,到最後明白了甚麼,劇本沒有很好實在指引。Subtle還Subtle,有些Information都讓觀眾知道,不然,他們會無法進入劇情之中。我會想方法,去填補劇本與角色的「窿窿」(空白位),奈何經驗有限,最後做得不好。
《未來還未來》我就幾鐘意,覺得自己表演都OK,但主要是整件事都好,輕鬆好笑得來又有訊息,真誠不造作,我真係好想些人睇得到。「膠膠哋」純粹是從自己出發,因為我本身都「膠膠哋」。
**************
Q:據我所知今次拍攝《未來還未來》劇組氣氛相當融洽,但拍攝時間亦非常趕急,你自己有甚麼難忘的經歷和回憶?
A:最難忘的經歷和回憶是整個拍攝過程中的Teamwork。戲的部分,不全是我的處理,有時候是導演的意見,有時候甚至是攝影師的提議。當他的suggestion比我好,令我有inspiration,為什麼不用呢?
我對角色的看法也會影響到服裝設計在戲服上選擇,化妝和髮型師的設計也會影響到我的演釋。一個團隊,不同的創作單位,互相影響,環環相扣,創作的magic就發生了,很多令我們surprise的moment很自然地出現。這種很collaborative的創作狀態,我很嚮往,但很少出現,而這一次對我來說出現了。
**************
Q:今次在《未來還未來》之中,你飾演喜歡看港劇的廣州人,你自己如何揣摩這個角色需要的性格、說話的方式,如口音,你覺得香港人和廣州人有何不同?
A:我只去了幾天,觀察不入微。但普遍覺得廣州人的節奏較慢,家庭觀念比較重。香港人始終受英國文化影響,好像比較重視個人的獨立性發展。
**************
Q:有人話,如果《前度》安排在《未來》之後先出街,效果可能更好,更易入屋,你自己點睇?
A:無得咁諗嘅,that’s life,哈哈!
**************
Q:香港演藝圈,很少跨界演出,即拍電視就是拍電視,拍戲就是拍戲,做舞台劇就是舞台劇,但在外國不是,你自己怎樣看這個情況?畢竟你又演舞台劇,又會拍電視劇。
A:對我來說,這個情況是不健康的。劇場,電視和電影在製作上當然有分別,但其實共同的語言很多,而且它們都是表演藝術。常常聽到人家說演舞台劇的演員很誇張,心𥚃都很不是味兒。
我會反省,也許香港劇場的演員有很多做不好的地方。在概念上,有些香港人會覺得舞台劇就是誇張,那只是該演員還未做好。劇場是表演藝術的源頭,歷史可以追溯至古希臘劇場。
所以說,舞台其實是起源,基本功,這個概念在外國很普遍,在香港,卻成為一個超級小眾的圈子,甚至對舞台劇的印象只是誇張。我明白箇中的原因,但同時也覺得悲哀的。
如果有時間,去YouTube搜尋Ivo van Hove(director of Toneelgroep Amsterdam),看看他的劇場作品,可能會180度改變你對劇場的看法。
**************
Q:很多藝人都習慣將部份生活放在網上與Fans分享,但你有少少不同,在網上不算活躍,予人感覺神秘,你自己有何看法?
A:我以為我已經算活躍了,哈哈!因為我本身不太玩social media,但後來為了工作,就開了面書專頁和ig。我不喜歡把個人的生活向公眾分享,一方面是比較需要私人空間,另一方面就是不想大眾知道劉俊謙是個怎樣的人。不知道,可能就不會對我有太多前設,讓觀眾有更多空間進入我所演釋的角色,而不是劉俊謙本身。而我的range也因此可以更大。
**************
Q:你說你自己唔太鍾意social,但演戲呢回事,始終都要同現實接軌,你為咗揣摩一個角色,你會有咩準備工夫?你覺唔覺得自己係一個好悶嘅人?
A:我會因應不同的演出,有不同的預備方式,但其實不外乎都係要接觸其他人,要接觸社會,繼而要有自己的觀點。這些是要累積既,不是因為為了某個演出,才從零開始,基本上每天的生活已是一種預備。我是一個幾悶的人,平時不是做運動、行山,就係去睇戲、睇藝術相關的節目,有時就與好兄弟食飯,咁囉。
**************
Q:同黃子華合作舞台劇《前度》,你在他身上學到甚麼?子華又教懂你甚麼呢?
A:他無直接教我,因為他本身是一個很casual既人。但我跟他相處,就好深咁感受到何謂創作人,何謂藝術家。
子華他真心喜歡藝術,你認為挑選外國劇本(翻譯和演出)容易嗎?深奧少少,又怕觀眾不看,講多少少對白,又怕觀眾悶,始終藝術對普遍香港人來說是不必要的,或者只是一種放工後的娛樂。
但子華不甘於只是做娛樂人,他對人生、對社會有睇法,希望藉住楝篤笑或者舞台劇,帶到歡樂比觀眾之餘,又講到自己想表達的訊息。我希望,我都可以成為這樣的創作人和藝術家。
**************
Q:未來你有咩工作?最想同邊位藝人合作,點解?
依家拍緊新一套電視劇(客串ViuTV新劇《身後事務秉》)。最想呀,無喎,唔想有太多expected既野,順其自然啦。
#################
【 延伸閱讀 】
ViuTV新劇《未來還未來》的確幾好睇:http://bit.ly/2wX06Sm
ViuTV有新節目《回憶備份》你又知唔知?http://bit.ly/2jY14I0
(05102017)
#電視框外 #專訪時間 #游大東 #viutv #未來還未來 #港劇 #陳曙曦 陳 淑儀 天邊外自由劇場 阿妹 岑樂怡 Dixon Wong 黃奕晨 Dixon Wong Daisy Law 羅伊婷 ViuTV 01娛樂 #劉俊謙 #朱柏康 Tim Lui 字 阿雞(邱頌偉)
劉怡坊評價 在 毛爵生髮診所Mojelim - 首頁|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毛爵生髮診所Mojelim 。 2641 個讚· 63 人正在談論這個· 19 個打卡次。毛爵生髮診所Mojelim Hair Surgery ✓ABHRS+ISHRS雙認證植髮專家劉怡坊院長✓FUE.FUT.ARTAS. ... <看更多>
劉怡坊評價 在 [心得] 膚適美皮秒+光纖+染料心得- Mo PTT 鄉公所 的推薦與評價
先說結論: 在膚適美打了picosure+picoway+雙皮秒雷射的組合方案,另外加了染料雷射和日式光纖雷射,目前打完快一個月,痘疤和鼻翼泛紅變淡,臉頰和眼周的曬斑變淡, ... ... <看更多>
劉怡坊評價 在 醫界如何看劉怡坊醫師?植髮需要不斷進修?成為植髮專家的 ... 的推薦與評價
植髮聊聊天,醫界是怎麼看 劉怡坊 醫師的呢?#美形髮際線#掉髮#落髮#生髮# 劉怡坊 醫師關於植髮專家 劉怡坊 醫師:00:08 為什麼推薦 劉怡坊 醫師02:10 印象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