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EP.98 《#學得更好》六個幫你「學得更好」的學習步驟
問你一個問題:「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你的答案是什麼?英國知名教育顧問、同時也是心智圖的發明人東尼.博贊(Tony Buzan)他的回答是:「學習『如何學習』是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掌握學習方式的人,更容易達成生活中各種領域的進步。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learn-better/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Learn Better 學得更好》的作者是美國教育研究專家烏瑞克‧鮑澤(Ulrich Boser),他年幼時雖然被診斷為 「學習遲緩兒」,但是他在掌握「如何學習」的技巧之後,成績開始大幅進步。作者自己本身,可說是這本書的最佳代言人,他對學習的熱忱在這本書中表露無遺。
我很喜歡作者把學習的方法,拆解成各種具體的步驟,搭配許多真實的研究案例和成果,顛覆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舊學習方法。例如有效的學習應該是「主動參與式學習」、「經常回顧與反思」、「懂得尋找類比與關聯」…等。
這些看似簡單易懂的方法背後,作者會詳細說明使用的原因與時機。書中給出明確的執行步驟,讓無論何種資質或程度的人,都有機會採取書中的方式,循序漸進掌握學習的奧妙。閱讀的過程中,我跟著作者的步調,時而對自己提出問題,時而闔上書本反思自己的學習歷程。
這篇文章我除了用心智圖整理這本書的精華之外,也回顧我自己經營部落格的「學習寫作之旅」,與這些學習步驟有哪些相關性,試著讓自己朝向學得更好、寫得更好的方向邁進。
.
#如何學得更好的6個步驟
.
在我回顧自己學習寫作的歷程之前,我想先用一張「心智圖」來展現這本書提到的學習步驟與技巧,誠如作者說:「心智圖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和發現內在關係」。這些學習步驟之間,彼此互相有關聯;學習就是一場「心智活動」。
1. 尋找價值:如果不想學,就不可能學得會。想要精通,就必須把自己打算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視為有價值的。學習就是理解某樣事物的「意義」。
2. 設定目標:在精通某項技能的早期階段,「聚焦」是關鍵。我們必須弄清楚自己想要學的究竟是什麼,並且設定具體可達成的目標。
3. 提升能力:某些形式的練習可以讓你比其他人取得更好的成績。在這個學習階段,我們必須磨練自身「技能」,採取專門步驟來提升表現。
4. 延伸知識和技能:我們要在掌握基礎之後,「實際運用」自己知道的一切。要充實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創造出更有意義的理解形式。
5. 形成關連:要試著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識結合在一起。我們不想只是知道某個細節或步驟,而是要知道該細節或步驟如何與其他事物「互動」。
6. 回顧與反思: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容易犯錯、太過自信,所以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知道的知識和技能,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解,「從學習中學習」。
.
#我如何學習寫作?
.
回顧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學習步驟,讓我很驚訝的是,竟然跟自己「學習寫作的歷程」十分相似。理工科出身的我,選擇踏入科技業就職,寫作對我而言,就像是異次元的東西想都不敢想。但是漸漸地接觸到很多有趣的人、觀察到很多厲害的傢伙,發覺自己思想的淺薄與無知,便開始投入閱讀的懷抱。
只是,無奈記憶力和理解力畢竟不是超人等級,發現要把所學紮紮實實記錄下來,才能稍微加深那麼點印象。所以開始試著寫一些手抄筆記,然後在讀到《自由書寫術》這本書的寫作方法之後,被作者的觀念說服:「自由書寫、公開發表、接受回饋」,也因此開啟了我的寫作之旅。
很慶幸的是,我也發現自己採取的方法,跟《學得更好》書中的學習步驟有許多契合之處。以下我會將書中提到的6個學習步驟,搭配自己的寫作歷程,做個回顧與整理,也給有心投入寫作的朋友們一個案例參考。
.
1.#尋找價值
.
回想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太多,技巧不夠?文辭不夠美?管它的,「寫,寫就對了」。我除了在讀完《恆毅力》之後寫下的「目標階層」練習之外,主要是我時時記得三個核心價值,讓自己堅持不懈地寫下去。
首先是「動機」:而立之年才愛上閱讀的我,發現閱讀對我帶來莫大的改變,以及思想上的啟發,因此起心動念想透過自己棉薄之力,盡可能地把我從閱讀體會到的美好,透過文字傳達出去。架設閱讀前哨站部落格則是讓這個理念更容易傳達。
接著是寫作對我的「意義」:我把每一次的寫作,每一篇文章,視為一次的「自我成長」。無論是思想上的,或者是觀念上的,閱讀不同書籍帶來不同的體悟,進而改變自己的舊觀點、整合成新的觀點。
最後是「社群效應」:無論於職場、生活上,我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值得追隨的領導人,我對於一個好的領導人的定義,就是「能夠影響多少的人」,因此選擇公開發表自己的寫作。除了帶來社群的交流,得到不同的回饋與意見,還見到許多網友表示受到我的文章鼓舞,讓我更樂於持續書寫。
「人要在自己所學的事物和自身生活經歷之間建立連結,而尋找價值是做到這一點的方法,促使人們思索:「這對我來說為什麼重要?」
.
2.#設定目標
.
對於我自己的寫作目標,起初並沒有硬性規定自己的發文頻率,剛開始在Medium寫作平台發表的時候,有一搭沒一搭的,頻率平均是2週一篇而且不太規律。後來我改變策略,想要堅守我從《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中學到最棒的一課:「唯有自律才能帶來自由」。
我開始強迫自己每個星期要發表一篇文章,即使平日工作再忙,如果不幸平日沒有寫完,拖稿到週五、週六仍然要挑燈夜戰,完成對自己的許下的承諾。因此我深刻體會到,當我保持平日的自律,才能享有假日的自由(ps. 其實就算如期發文,我還是會把假日拿來閱讀和寫更多東西)。
短年期的目標,是希望這兩年內,能夠完成100篇文章的發表,目前已經踏過一半,朝著目標穩定前進中。我自己的感想是,設定目標除了要「可達成」之外,最好還能多一些「挑戰性」與「強迫性」,畢竟,我們都知道自己有多麼懶,對吧?
書中提到一個特別的名詞叫做「後設認知」,白話文是「思考自己如何思考」。作者發現,時常觀察自己如何思考的學習者,成效會來得更好。在寫作的過程中,則需要讓自己去評估自身的論點,思考自己的想法,想清楚自己想傳達出什麼樣的訊息,無論是給未來的自己,或是讀者。
「寫作活動是整理思路的有效方法,因為在組織句子和段落時,我們經常會問自己一些重要的後設認知問題:誰會讀這篇文章?他們會了解我的意思嗎?我需要解釋那些東西?」
.
3.#提升能力
.
一開始在練習寫作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能力可言。我採取實驗性質的方式,第一個是對自己提出問題,有點自問自答的意味;第二個是重新排列組合閱讀之後的書中重點,再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書中提到,面對失敗,是逐漸提升能力的好方法,這一點我倒是很在行。
我試著用不同的文體和架構,去寫每一篇讀書筆記,同樣抱持「實驗」心態,去觀察哪種文體比較獲得讀者青睞,哪種架構容易獲得迴響。發表這麼多篇文章以來,自然有熱烈回響的文章,以及許多無人問津的文章。
我認為,面對失敗的態度,就是把它當成一場實驗,更重要的是要從中學到東西。實驗至今,我倒沒有特別想定型在哪種文體,反而更廣泛地嘗試和衝撞,探索更有趣的寫作方式。畢竟,不要把獲得關注當成寫作的唯一目標,最重要是莫忘初衷,隨時堅守上面的三個核心價值。
最後是《刻意練習》這本書也同樣說過的,得到意見回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尤其能夠幫助自己進行修正、改善,我也很感謝對我的文章進行回饋與交流的讀者,不但讓我有更多收穫,有些建議也讓我耳目一新。
也歡迎你在我的文章留言,或者私訊表達對我寫過文章的看法,你的回饋是我持續進步的最好養分。
告訴自己不要擔心犯錯,要把焦點放在改進上,把錯誤當成習得一點知識或技能的機會。
.
4.#延伸知識和技能
.
我使用的三種手法,跟書中所說的不謀而合。第一種是我喜歡在文章裡「問自己問題」,然後試著用最棒的方式回答。有時候需要回顧書籍本身,有時候要前後參照,有時候甚至得Google或找維基百科,才能有更完整的觀念可以回答自己的問題。每一次的提問,都是一次學習與進步的機會。
第二種是「教別人」,我很認同教學相長,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當我們讀完一個新的概念,若要達到可以教別人的程度,則必須讓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辦的到,這時候,就是提升自己技能的好時機。
第三種是「親身實踐」,我自己最有感的是,採取了屬於自己的「晨間寫作習慣」,讓我每天都能擠出一些時間投入寫作。而這個晨間習慣,後來我也把《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本書的讀後心得整理成很受歡迎的晨間習慣分享文,裡面詳細列舉我自己起床後的習慣,也持續使用至今。
「教別人」就是一種知識應用:透過講授某一主題,我們提供了自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我們用自己的話清楚說明重點,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
.
5.#形成關連
.
把寫作跟自己形成關聯的方法,我採取的第一種,是我喜歡把閱讀一本書的所學所聞,拿來「跟自身的經驗和想法做對照」,讀的過程經常問自己「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或者「我想從書裡學到什麼?」
因此,我在寫作的過程中,就喜歡問自己諸如此類的問題,透過與自己產生關聯,讓寫作的內容更個人化,更能帶來反思與回顧的效果,偶爾還能迸出嶄新的思緒與想法。
第二種是把自己所學給「視覺化」,舉我寫過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篇閱讀筆記為例,在文章裡我把作者講的七個成功習慣,重新組構成由內而外的四個面向,再用「信任」串穿每個元素,畫出一幅示意圖代表我對這本書的理解。
最後,我習慣一邊寫作,一邊回想的過程中,去挖掘以前讀過的書目,跟目前讀的書或者寫作的內容,有何種關聯?做法很容易,首先回想那些書籍跟我在寫的東西,有什麼「相同」?再來回想有什麼「差異」?
透過這樣的模式,可以建立許多觀點的連結,我在《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這邊閱讀心得就用過類似的方法,來對書中我感興趣的議題,進行自我辯證與論述。
「投入學習時,要了解其中的關係、弄清楚因果、看見類比事物與相似之處。學習的目的是改變我們如何去思考某個事實或概念,也就是學會一套思考系統。」
.
6.#回顧與反思
.
我自己閱讀書籍之後,為了寫閱讀筆記或讀後感,會去「回顧」內容主題的其他相關資料。也就是同一個主題,我會盡可能多涉略幾本不同的書。
例如在學習投資理財的領域,我鑽研被動式的指數化投資策略,在廣泛地閱讀了不同切入角度的書籍之後,重新讀過一遍最愛的投資經典《投資金律》,才寫下這篇獲得不錯迴響的投資文章〈真希望20歲就懂,投資理財最常見10個問題〉。
除了回顧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寫作,讓我得以很專注地「反思」。像是我在寫《世界並不仁慈,但也不會虧待你》閱讀筆記的時候,起初因為書中內容比較雞湯,讓我的思緒有點兒卡關。
但是,我強迫自己學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所說的:「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不去思考成功的大道理,反而去思考該如何避免錯誤,寫成〈遠離幸福人生的7個建議〉這篇心得。
回顧與反思是一種思維習慣,溫故而知新,才是推動知識更新、反覆運算的終極法則。
.
#後記:#學習是為了超越昨天的自己
.
我原本認為,「閱讀是最好的學習」。但是,經過這一年來的持續寫作,我才發現,「寫作是更好的學習」。我期許自己透過閱讀增進自己對事物的理解,透過寫作則深化了些理解,甚至產生新的洞見。這種讀寫之間相輔相成的效果,也讓我時時處於思緒活躍的狀態。
我很喜歡的知名導演昆汀.塔倫提諾隨時隨地都在看電影,當一個記者問他是如何成為電影專家的時候,他無奈地大笑而且似乎被問題激怒了,說道:「如果你放棄了生活中所有的東西,只專注於一件事,而你最好把它搞透徹一點。」
從第一篇公開文章〈雙11購物節買書分享〉,一路走到現在,專注於學習一件事情,何嘗不是如此。無數個絞盡腦汁的早晨與夜晚,努力地挖掘腦中的思緒,涉略自己原本不懂的事情,每一字一句都讓我感覺往前走了那麼一點。
雖然,與許多博覽群書、下筆如有神的前輩比起來,我仍像個學徒般剛開始摸索著,但每當我回答自己的這個提問,心中又再次充滿了堅定:「你有沒有比昨天的自己,又更進步了一些?」
同時也有3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ezManag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什麼是WFH (Work From Home)?全台疫情警戒升到第三級,在家工作(WFH)如何有效管理? 本集實例經驗分享。 :: 企業老闆 不放心辦公室員工不進公司 vs 大家可能染疫的高風險 ,這兩者中間掙扎著。亞洲文化對在家工作最大的阻力在於擔心員工馬虎行事、玩忽職守、或擅離職守,資訊安全 而...
「動名詞名詞差異」的推薦目錄:
- 關於動名詞名詞差異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動名詞名詞差異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動名詞名詞差異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動名詞名詞差異 在 ezManag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動名詞名詞差異 在 玉チャンネルTAMA CHAN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動名詞名詞差異 在 2分之一強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動名詞名詞差異 在 [文法] 動名詞與不定詞當補語的差異- 看板Eng-Class 的評價
- 關於動名詞名詞差異 在 動名詞,是動詞還是名詞? - 語言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動名詞名詞差異 在 English 4U 空中美語- 動名詞VS. 現在分詞原形動詞字尾加上ing ... 的評價
- 關於動名詞名詞差異 在 不定詞動名詞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動名詞名詞差異 在 不定詞動名詞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動名詞名詞差異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很多時候研究主題,就是這些很 #吸引人的問題,與 #強烈的好奇心 開始的,這是個很不錯的例子。 │
⠀
【快訊 🎉 蔡尚聞醫師團隊,關於洗腎與腎移植患者接受全關節置換術之預後統合分析,獲 EFORT Open Reviews 刊登!】
⠀
📝 文章介紹
⠀
末期腎病變的患者,接受髖關節或膝關節的置換手術後,手術部位併發症較高,人工關節感染機會也較多,不過,末期腎病變患者一般會接受洗腎治療,但也有部分人最終會接受腎臟移植,蔡醫師團隊對於這兩種人的手術預後究竟有沒有差異,很有興趣,於是有此研究。
⠀
收入了 22 篇文獻共 9384 位患者後,共有 8921 位洗腎、463 位腎臟移植者,手術後整體死亡率,在腎移植患者中略高於洗腎患者(15.8% vs 13.8%),整體手術部位併發症也是(3.6% vs 3.3%)。關於人工關節感染,洗腎患者則略高於腎移植患者(4.0% vs 3.7%)。
⠀
使用多變項迴歸分析,確認各種因素的影響後,會發現其實使用洗腎或腎移植,並不是顯著的預後決定因子。
⠀
這是個蠻有意思的研究,腎臟不好,會造成關節手術的風險,那如果之後把腎移植進去呢?風險會降低嗎?至少以本篇研究來看並沒有,雖然也可能是因為腎移植患者通常經歷過一陣子的洗腎,且移植後的照護也同時合併許多藥物,但無論如何,接受腎臟移植,並不會讓預後神奇的逆轉。
⠀
📝 期刊介紹
⠀
EFORT Open Reviews 創刊於 2016 年,2020 年 impact factor 為 4.618,在 Orthopedics 領域排名為 Q1(12/82) 期刊。
⠀
--
⠀
🔸 11/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全新梯次
➠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免收案、免 IRB,突破資源缺乏困境的機會!
⠀
🎯 克服經費與資源稀少的困境,帶您踏入統合分析的領域。
⠀
☑ 統合分析研究規劃技巧
☑ 正確拆解論文架構
☑ 必學的重要專有名詞
☑ 互動實作:完成一套 Meta-analysis 圖表
☑ 以發表為導向的搜尋文獻
☑ Meta-analysis 圖表優化重點
☑ 給初學者的起步建議
⠀
🗣️ 學員回饋
⠀
「這種 #以成果為導向 的學習方式貫穿了整天課程,在這樣的學習架構底下,每堂課都只教必學的重點:繁雜的統計觀念,只聚焦在發表文章必備的部分;統計軟體當然選 CP 值最高的。也因為有這樣的課程安排,讓我能在短短的一天之內,迅速消除對統合分析的恐懼,也對統合分析的架構及寫作有較全面的理解。」
⠀
「新思惟的一天課程學習,教會我們從題目、寫作及分析技巧、文章架構及排版,到繪圖及美化圖表,製作出賞心悅目、令人不忍拒絕的圖表,教會我們如何 #快速踏入寫作的旅程中,告訴我們 meta-analysis 文章並不難,難的是你不願意開始,只要開始你就有機會拚出一篇自己的 SCI。」
⠀
👨🏫 講者陣容
⠀
#張凱閔,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SCI 論文超過 190 篇,並有 25 篇以上為 meta-analysis,探討臨床常見議題。
⠀
#曾秉濤,專業精神科醫師,擅長從臨床工作找到發表議題,並組成研究團隊,SCI 論文超過 85 篇,並有 70 篇以上為 meta-analysis。
⠀
#蔡依橙,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建構學習流程。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已超過 500 張,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
動名詞名詞差異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尊重老師,從不說老師壞話開始】
~祝各位老師教師節快樂~
最近加拿大與澳洲學者共同發表了一篇研究教育工作者工作狀況的論文,刊在《劍橋教育期刊》,驚訝發覺,竟有高達九成的教育工作者,表示自己經常的被下屬或學生們「言語霸凌」,其中近半(35%)已達極不舒服程度。
比較特別的是,這種「言語霸凌」由於是下對上,因此往往並非面對面的,而是被底下的同事、學生流傳著老師各種「不是」,有些流言蜚語,老師根本就有做過、也沒說過,此研究為這樣的霸凌行為許了一個專有名詞,稱為「不文明」
(incivility)。
此名詞特別引人注意,私底下亂說老師壞話,學者並不稱它為「不禮貌」,而更進一步稱其為「不文明」,到底不文明與不禮貌之間的差異在哪裡?
當年全家移民到加拿大,在當地公立高中念書,有一位華裔老師,說話有些廣東口音,長相土土的,有幾位白人學生就私底下為這位老師取綽號,學他口音說話,捉弄這位老師。
有一次,同學過火了點,老師交辦作業,幾位同學賴在座位不起身,表情輕蔑不屑,還有同學故意用手指拉高自己眼睛兩角,歧視東方面孔,突然間,角落有一個同學倏地猛然站起,義正嚴詞的說:「不要再鬧了!」
我記得,那是一個綁了兩條辮子的本地女孩,她大聲且堅定的喝止這些同學:「你們這樣不對!」(This is not right!)
我記得,這一喊,猶如敲了一記響鐘,把那些不能說的、不敢說的全都打得一乾二淨,當下,所有的人都停止了說話,華裔老師仍繼續寫黑板,教室只剩下粉筆在黑板上磨擦的沙沙聲。
那件事到了今天仍記得非常清楚,歐美並沒有明顯的「尊師重道」概念,但不表示他們不尊敬老師,而是他們並不會因為某人是老師就必須言聽計從的順著他,然而,他們卻有另一個觀念,不只對老師,而是對所有事情,皆有一套「什麼是正確、什麼不是正確」的辯證理路,當他們觀察到一些細微的不對勁,總會有人力排眾議、不畏異樣眼光、適時發聲,讓每一個人都受到平等的尊重,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
回到台灣,這個理應被儒學之尊師重道影響深遠的地方,我發現,老師似也慢慢變成被批評的對象。有一次,孩子年紀尚小,某天,一群家長聚餐,家長們聊八卦,孩子在旁邊玩耍,某位家長說,老師最近作業出得多,學生寫到半夜寫不完,家長們七嘴八舌起來,說這個老師早就臭名在外,本來就應該有人站出來發聲,還有家長問旁邊同班的孩子,這位老師這麼過份,要不要家長們出面和校長報告?桌上討論氣氛熱烈,旁邊玩的孩子全都被吸引過來,大人與小孩全部一起對這位不在場的科任老師,進行一番「指教」。
我覺得不妥,轉頭和我孩子說,記著,老師就是老師,我們不要這樣說老師,但,另一個家長馬上說,老師也會做錯事呀,老師錯了,就應該糾正呀!
察覺氣氛不太對,我將我家孩子帶開,但我自己一時也覺得不解,我是不是一個老古板,從小被教育一定要尊師重道,尊師重道是否真的已經是一個過時的概念?有的老師管教過當,是否會又因為尊師重道的舊習而難以被揭發?我在國外受教育這麼久,怎麼會如此老腐呢?
不過,這篇研究卻讓我終於豁然開朗──原來,令我感到不安的,並不是老師被批評,而是大人無意間教了孩子可以如此言語霸凌一個長輩(老師)。透過孩子無知之口,老師的形象在口語交談之間失控的愈變愈糟,家長與孩子的行動計畫也愈發誇張、愈更激化。我不要求孩子進行腐舊又無知的無條件的禮貌,但,我真的不希望孩子從小就感染到這種「不文明」啊。
(本篇刊於2021年9月27日《國語日報》)
動名詞名詞差異 在 ezManag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什麼是WFH (Work From Home)?全台疫情警戒升到第三級,在家工作(WFH)如何有效管理? 本集實例經驗分享。
:: 企業老闆 不放心辦公室員工不進公司 vs 大家可能染疫的高風險 ,這兩者中間掙扎著。亞洲文化對在家工作最大的阻力在於擔心員工馬虎行事、玩忽職守、或擅離職守,資訊安全 而影響工作生產力與工作。
::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列出5個擬定「緊急遠距工作計畫」的具體方向
:: 專注在團隊的產出與績效,來更了解 KPI vs OKR 差異與 各優缺點,搭配應用
:: 戴好口罩,勤洗手,常酒精清潔,防疫加油! 台灣加油!
#國外商管類 讀書會,Great Managers are made, not born. 管理職人、熱愛學習的夥伴們,用一杯茶的時間,減少眼力腦力轉換成本,內化成你的獨門攻略。
★ 本集私語:
若有WFH,遠距工作管理的建議與分享,歡迎到下面私訊區留言
歡迎加入我們讀書會一起交流分享 (FB私密社團加入需填email,若被拒絕請再寫一次即可)
★ 優惠活動:
感謝先樂音響商品贊助 [佳樂CAROL-920s] 外銷品動圈式超心型麥克風 (本集使用)。有興趣可參考-不專業三款mic實測與 團購優惠85折 youtu.be/rUovXlLWftQ (RODE podmic / CAROL 920s / 鐵三角 ATR 2100x-USB )
★ 本集重點摘錄:
1.美國2020疫情啟動WFH 企業從不習慣到優化突破
2.主講者 在2013 八年前管理遠距工作者的經驗分享, 常用的工具
3.《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列出5個擬定「緊急遠距工作計畫」的具體方向,不但讓公司具備應急承受能力,更幫助領導者重新思考公司的整體營運流程與方向:
1. 防患未然 做最壞打算
ex:火災演習 規劃動線 跟 SOP執行
主管們也要思考, 如果有一天你所有的人力都需要遠端工作... 必須想出一個大量員工都遠端工作時,公司仍能正常運作的方法。
2. 詳細列出可能會被影響的職務
3. 清查公司擁有的IT軟硬體設備並確保隨時方便使用
包括 數據安全的解決方案
4. 事先擬定遠端溝通標準
要用哪個軟體或App遠端工作
5. 最重要的一點 , 擬定遠端工作的績效評估標準
更了解 KPI vs OKR 差異與 各優缺點
★ 本集提到的過往重點:,
Ep27.讀書會 (00:12:14) 兩種管理法的量化指標KPI vs OKR
Ep19.管理學名詞 微觀管理
★ 本集分點章節:
(00:00:14) 前言說明+台灣防疫加油
(00:01:03) 不放心讓員工WFH(在家工作)嗎?
(00:03:41) 借用美國經驗從不習慣WFH到優化突破
(00:04:51) 《哈佛商業評論》5點緊急遠距工作計畫
(00:07:49) 兩種管理法的量化指標KPI vs OKR
(00:11:38) KPI vs OKR應用在WFH,實務經驗案例分享
(00:13:11) WFH(在家工作)紀錄出勤,日誌,協作工具google doc, skype等
★ 本集補充資料
6 charts that show what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really think about remote working https://lnkd.in/gaDnpHd
擔心員工在家工作會耍廢?老闆你不只想太多,還想錯了 by READMOO
=====================
Music C.C. by Chester Bea Arthur -Folk Physics / Free Sound Effects https://lihi1.cc/QIOep
@同步更新至
Spotify|Google podcast|Firstory|KKbox|SoundOn|Pressplay| Youtube |TuneIn|MixerBox|Himalaya|CastBox ....等28平台
@節目鼓勵與反饋請到Apple Podcast 給五顆星留言& 記得訂閱
:: 如果您喜歡,請贊助鼓勵我們繼續製作節目💰 https://lihi1.cc/s1mES (50秒影片教學, lihi1.cc/N8vYt )
@活動: 一日之星|報名當來賓|Podcaster聯盟接案推廣計畫 https://lihi1.cc/C3EEF
@如果你也想開始做自己的podcast ,歡迎使用 Firstory 的邀請碼W-B23W9K可得小額啟動基金
★ 本集快問快答:
如果你已有你個人的優勢識別答案,歡迎加入我們讀書會一起交流分享、彼此砥礪喔
以上都來這網址分享 https://lihi1.cc/tZCUD 或 FB社團
@ 歡迎分享
1. 你為何會當上主管?
2. 你是幾歲當上主管?
3. 留下一句主管真心話
@你也想要有一個公司以外的交流成長小組、經驗轉換&彼此支持嗎? 免費加入 讀書會群組
:: IG:www.instagram.com/ezmanagergo
:: FB社團: https://lihi1.cc/NOlrM
@合作接洽 ezmanagerGo@gmail.com (不分大小寫)
:: 上Youtube搜尋「怎麼給星評分」一分鐘教學影片,或點這 https://lihi1.cc/N8vYt (分享給你沒在聽podcast的親友)
動名詞名詞差異 在 玉チャンネルTAMA CHAN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SUBSCRIBE TAMA CHANN HERE- https://goo.gl/2Ow1zA
動画を視聴してくれて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SEE MORE...】
❤♐影片目的♐❤
【日語文法教學】
很多日文學者對於一下的文法感到很困惑
要怎麽輕鬆地分辨和理解呢?
這期内容整理了簡單説明哦!
①「~てはかなわない」「てはやりきれない」
動詞て形
イ形容くて
ナ形容で
名詞で
口語變化
では=じゃ
ては=ちゃ
【意味】
受不了,忍不了!【情感】不得了
比如緊張,擔心,焦慮
「てたまらない、てしょうがない、てならない」
都有一樣的意思,但是要怎麽分辨呢?
日語分析例句一看就懂
讓我們一起輕鬆學日語吧!
❧❧❧❧❧❧❧❧❧❧❧❧❧❧❧❧❧❧❧❧❧❧❧❧❧❧❧❧❧❧❧❧
✉✉ ♋【个人媒体连接 CONTACT INFO】 ♋✉✉
Facebook脸书专页- https://goo.gl/HPOvIF
電郵 - tama_chann@hotmail.com
IG - tamachann91
♈♈♈♈------SUBSCRIBE FOR WEEKLY NEW VIDEO------♈♈♈♈
➊➋➌➍➎➏➐➑➒➓【订阅看影片!每周更新】➊➋➌➍➎➏➐➑➒➓
TAMAの关键词|keywords
馬來西亞女生,日语教学,学习影片,howto,日语基础,日语教学,日本,日本发音,学习日语,发音基础,马来西亚,外来语,日语写法,日語會話,母音字音,简单日語,简单上手日語
,日本字,日本挑戰,日本旅游,臺灣,Taiwan,Japan,中文,TAMACHANN,日本美食,看日本,初級日語,台湾女生,闽南话,福建话,搞笑挑战,初級日語,日本流行,日本介紹,日本動漫,日本文化,日語日常會話,日文會話,自學日文,自學日語
動名詞名詞差異 在 2分之一強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最新【2分之一強】節目收看►►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yi-Ztspx3ak8Y5MFFSlMiUi4hSAUjVCl
00:54 突然停在路口自拍?台灣人拍照舉動老外傻眼?
09:47 杜力想開車到花蓮玩?竟被台灣人嫌麻煩太遠?
21:38 台灣人倒垃圾也要搶第一?理由卻讓老外傻眼?
29:57 裁縫阿姨把妲夏當女兒看?熟悉三圍還督促身材?!
41:41 台灣人出門標配!老外傻眼:到底有甚麼用處?
51:35 台灣人啃骨頭技巧驚呆老外?麻努嘗試失敗竟把牙齒啃斷?!
01:02:53 台灣人愛說:不要用哭的?麻努簡潔說法笑翻人?!
01:13:29 台灣人英文像暗號?軟體名稱當動詞用?
01:24:33 台灣人用茶類來罵人?讓型男們大開眼界?!
#奇葩 #特殊用語 #概念 #傻眼 #綠茶 #英文 #習慣 #外國 #距離 #雞腳 #暗號 #大開眼界 #口頭禪
★訂閱【2分之一強】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RJRIIH_ku2rd8Ne6nR4cQ?sub_confirmation=1
★YouTube限定獨家【2分之一強網路版】►►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yi-Ztspx3aklCPyt4y5uGioPwPZvU7m7
★羅時豐搭檔嗆辣小禎【今晚開讚吧】!►►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emzfJrxLjZr7zH8FLgezozIKnvqHsLL0
★打工換宿遊台灣【請問 今晚住誰家】►►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Sbc11qZgT1-EsK2A-Zxbzk9jlPsvQujN
★女性必看寶典【媽媽好神之俗女家務事】►►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f4Dzm4zX_nVns1du43OHmjP4XBxU15FL
★健康醫療知識【醫師好辣】►►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L4ugceG1iyeMfbLvWecAs3re_dOBHR9f
★和曾國城一起動動腦【全民星攻略】►►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txyvtfjgOO3q9B8C2dkcad5m0Z89pQD
動名詞名詞差異 在 動名詞,是動詞還是名詞? - 語言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先理解中、英文的本質差異後,來看看什麼是動名詞吧! 顧名思義,動名詞是「字基是一個動詞,但將其當作名詞使用」。這種形式稱為"Gerund", ... ... <看更多>
動名詞名詞差異 在 English 4U 空中美語- 動名詞VS. 現在分詞原形動詞字尾加上ing ... 的推薦與評價
動名詞 VS. 現在分詞原形動詞字尾加上ing 可作「動名詞」或「現在分詞」,但兩者的詞性和用法各有差異。 1. 「動名詞」意即將動詞轉化成名詞的用法,與普通名詞一樣, ... ... <看更多>
動名詞名詞差異 在 [文法] 動名詞與不定詞當補語的差異- 看板Eng-Class 的推薦與評價
我知道不定詞與動名詞皆可當主詞補語,
我把兩題例句給挖空,
1. The best way is _____ her the truth.
A. to tell B. telling
2. Her hobby is ______ stamps.
A. to collect B. collecting
答案分別是A跟B,
我的疑問是,以第一題來說,
The best way is to tell her the truth.
------------ ---------------------
S S.C.
有些情況主詞與主詞補語是可以互換的,上面那句即可互換,
因此可改成
To tell her the truth is the best way.
但依據我的經驗,主詞中有動詞出現時,更常見或更自然的是動名詞開頭,而非不定詞
甚至使用不定詞是錯的(應該說外國人不這麼用),或者是較不正式的、較不常見
請見縮網中內容https://ppt.cc/fPsz (借用板上dunchee大提供的網址)
像是第二題
Her hobby is collecting stamps. 可換成
Collecting stamps is her hobby. 所以第二題選B沒問題
因為 To collect stamps is her hobby. 並不是很natural
但
To tell her the truth is the best way.
跟
Telling her the truth is the best way.
哪一個較好,或者兩者有不同情境下使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3.1.103
※ 編輯: stukpe 來自: 61.223.1.103 (12/29 08:26)
那請問一下,眼見為憑
到底是To see is to believe或是Seeing is believing
因為google的話,兩者都有人說,
是要表示「意願或未完成」 還是要表示「已知事實或習慣」呢?
※ 編輯: stukpe 來自: 61.223.3.146 (12/30 00:4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