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鳶尾小徑】
1882年,小畫家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大概還想不到自己接下來即將飛黃騰達,在回歸印象派第七次畫展後,即使仍為現實生活苦苦掙扎,依舊堅持突破傳統,奮力追尋著轉瞬隨變的自然光影。
在這份擇善固執的背後,其實家裡還有第一任妻子卡蜜兒留下的兩個兒子,以及第二任妻子愛麗絲帶來的六個孩子,包含他自己,總共10口人嗷嗷待哺。1883年,幾經遷徙的這一大家子終於在巴黎西北郊吉維尼(Giverny)安定下來,即使一次大戰期間外頭烽火連天砲聲隆隆,莫內一家仍安居於此。
吉維尼的家園等於是莫內自成一方的理想世界,他親手打造了每一個角落,尤其是花園中植物栽種的部分。與其規規矩矩定格生長,莫內更偏愛花草自在蔓延,只依據花卉色彩做不同安排。為了這座花園,他挹注相當多的心力與金錢,四處蒐集珍貴植物品種,將它們與常見的雛菊和罌粟花混雜在一起,賦予各個角落不同顏彩與風景。對園藝投入的程度,據說讓畫家本倫曾自嘲:『我的錢都流進我的花園裡了』。
在這些熱鬧多樣的花卉中,莫內最偏愛鳶尾花,有多熱愛?在整個花園裡,他栽種了超過40種鳶尾。說到這裡,別太訝異,鳶尾花光是以色彩區分就有高達200多種。但能在一個花園裡蒐集到這麼多種類也真夠狂熱了。
這幅《鳶尾小徑》(The Path through the Irises,1914-1917)畫的就是從莫內住宅通往花園中另一側日本橋之間,小路兩旁種滿鳶尾花的迷人模樣。想必這也是他每年春天在此散步、取景和作畫時,會看到的景色。大尺寸面積與整個畫面從上而下的俯瞰視角,也讓觀者隨之走進繽紛鳶尾花叢中。
============================
《鳶尾小徑》創作時正值一次大戰期間,極端民族主義引爆的這場浩劫發展遠超乎當初預料。光是1916年發生的兩場戰役:凡爾登會戰與索姆河戰役,雖然阻擋德軍猛烈攻勢,但也讓法軍傷亡慘重,情勢陷入膠著。
凡爾登會戰持續7個多月,是整個一戰中破壞性最大也持續最久的戰役,法德雙方傷亡超過75萬人,因為太悲壯,甚至有『凡爾登絞肉機』之稱。
而索姆河戰役中,面對德軍配備的 馬克沁機槍(Maxim gun)瘋狂大屠殺,曾讓英軍一天到下6萬多人。即使英軍率眾人之先,首次以坦克迎敵,約莫5個月的戰役後,英法雙方死傷也超過79萬人。重點是,一戰還是壕溝戰法,且不說環境有多惡劣不堪,這時候抗生素尚未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傷兵來說,更是另一場與死神的殘忍搏鬥。
曾經歷過1870年普法戰爭,這回莫內無法再避走倫敦逃難,他留守家園畫下水邊垂柳向陣亡的士兵致敬,《鳶尾小徑》也是同一系列作品。
============================
莫內的技法到此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輕鬆容易便以寫意色彩捕捉到鳶尾的本質,表現出強烈生命力。然而由於長時間待在室外作畫,加上年紀已長,也就在此時,白內障開始侵襲他的視力。礙於視力受損,莫內此時只能改變作畫方式,讓想法在腦海中成形,直到整個構圖和安排都都相當確定才下筆。
對於一戰的慘烈,後世只能從歷史記載中想像,但光是看《鳶尾小徑》中,鳶尾花們無畏綻放迎風生姿,以及那象徵多重正面涵義,如智慧、希望、信念、勝利等戰時亟需的鼓舞特質,就可以知道畫家想表達的愛國意念有多強烈。
但我想,莫內最想見到的,應該還是天下承平時,春暖花開日,眾色鳶尾各自嬌妍之後,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生生不息浪漫情懷吧~
#莫內
#吉維尼花園 #鳶尾花
#一戰多慘烈
#時差持續打滾中
#產量極低請見諒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