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一碗兰州牛肉拉面吗?》
最近白天炎热影响胃口,到了午餐时间就想吃点面食,又恰巧在家附近的看到一家兰州牛肉面馆,于是二话不说就马上进店点餐。
兰州牛肉面是中国大陆的一种常见面类主食,据说在清朝嘉庆年间由“食圣”陈维精发明。陈维精是国子监太学生,父辈以开饭馆为主,家族中世代流传着制作卤牛肉、汤面的秘方,所以想必也把陈维精造就成美食家,并让他得到了“怀庆食圣”的雅称号。
根据民间传说,陈维精为人乐善好施,在读书的时候把制作牛肉面的技术传给了家境欠佳的同学马六七,后来马六七又到了兰州开面庄,而且经营得当,岂料从此让兰州牛肉拉面名扬天下。此外,继“食圣”陈维精之后,陈家后人已不再从事餐饮业,世代皆为读书人,不过口耳相传的秘方却不曾流失,陈维精还将做面秘诀作成了一首诗,诗中包含了23种调味料,着实令人惊叹。
当然坊间也有谣传,认为兰州牛肉面起源于唐朝,把它的历史再往前推了大约1000年,但可惜目前尚无史料可参考。
另据网上资料,最早的兰州牛肉拉面馆是成立于清朝的“月阳楼”,而且只开放给社会的“上等人”。只是不知道这个月阳楼在今天北京的哪一个位置,我暗想会不会是在回教徒聚集地牛街附近呢?
不懂,也没有任何史料支持,所以我也不敢乱说,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的食欲,最多先在心里记下,以后有机会到北京考察时再访查看看吧(以此作为品尝美食的借口!)。
我点了一份干捞牛肉拉面、凉拌腐竹、凉拌牛肉、一颗药材卤蛋和一杯九阳豆浆,后来也发现只要点的面是大份的,就能够无限加面,这对我这个超级资深吃货来说是个好消息呀!等到所有菜品端上桌后,下一步就应该是“检验”成品的时刻了。
1915年,清末著名的回族厨师马保子(原名马耀山)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椒)、五黄(面条需要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
没想到看似普通的兰州牛肉拉面里有那么多的碗里乾坤,拉面师傅拉面虽只需要大约10秒钟,但其背后竟隐藏了几百年的历史。
品尝了这家馆子的兰州牛肉面之后,觉得面条很筋道,牛肉口感不柴,酱料还算是拿捏得当,除了凉拌牛肉价格稍微不太友善,其余的大致上都不错,颇值得推荐。
但真正可惜的是,我至今仍未去过甘肃兰州,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到兰州品尝一下地道的兰州牛肉拉面!🍜
23/6/2021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北京東安門大街東起金魚胡同西口,西到東華門大街東端的東安門。與王府井大街和故宮東華門毗鄰,因位於北京皇城的東門東安門外而得名。明朝時為皇宮內廷開設的集市,為王公、勛戚、宦官、大臣活動之所。現在北京的東安門大街創始於1984年,每天夜間成為「東華門夜市」,多年來一直是北京市唯一的露天夜市。夜市經營10...
北京的 地道 美食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做的山西過油肉,除了突出的蔥香、蒜香,靈魂的蔥薑花椒大料水外,點兩次的山西老陳醋的醋香讓這道菜特別下飯,勾的是琉璃芡,盤底不留汁。我相信這道菜是從魯菜木樨肉演化而來,但目前還找不到任何文獻就是了。
〔過油肉〕
太原十大名吃之一的過油肉,看起來像是一般的蒜薹木耳炒肉片,但融入了山西菜特有的用醋方式,加上汁芡適量透明,不薄不厚,稍有明油這樣的成菜要求,而使得這道菜在1950年代末在山西出現後,很快地就在不斷地改良和擴散下,成了現在山西菜的首席代表。
以太原為首的晉中菜,是由包括了以曹家大院與孔祥熙宅院為代表的晉中市太谷縣;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平遙古城,亦為晉商發源地的平遙縣;以及以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喬家大院聞名的祁縣等地的大字號錢莊與票號等舊式金融組織的私家菜,在吸納了其它菜系的烹調方法後所逐步形成的。
過油肉是以前流傳到民間的官府菜,但是要到1957年2月,太原市的市飲食公司組織專家評審,將名廚吳萬庫所做的過油肉被評為太原十大名吃之後,這道源自山西省東部平定陽泉市平定縣的菜,才逐漸出現在太原與其它山西城市的各大餐館。而在隨之而來的60與70年代,動亂之後的改革開放的80年代時,由於張殿華、白寶山、方明鎖等山西名廚積極地參加全市、全省及全國的烹飪大賽,並獲得了金獎後,才讓過油肉這道菜的名字走出了山西。自此之後,只要是打著山西菜招牌的餐館,也都非得有過油這道菜不可。
一般而言,過油肉所選用的部位是豬的里脊肉,不過其實最好是特別選「元寶肉」這個位於豬的後腿的內側,在腱子肉更上面的豬臀部的內部,肉質細膩而軟嫩的純瘦肉部位,一隻豬只能取得長約20公分,重約0.6公斤的2小塊。而這個部位由於為半球型,形似餃子,所以取名為元寶肉,而台灣則因為這個部位的外形類似老鼠而稱之為「老鼠肉」。
過油肉衍生到現在有著許多不同的版本,雖然說配菜的選擇繁多,,有加白菜的、有加洋蔥和黃豆芽和辣椒的,但最正宗地道的還是以冬筍和新鮮野生黑木耳為基本配料,不過現在大多以蒜薹取代了冬筍片。
我們都知道山西菜善用醋,而做山西菜在用醋時又可分為「暗醋」、「響醋」和「點醋」。所謂的暗醋,指的是在烹調前或是烹調初期烹入醋,目的是取其酸味,並且增加食材的酥爛度。而所謂的響醋之所以響,是因為是在烹調過程中加入熱鍋時所發生的響聲,而其目的是取其香,並消除食材的腥味。而如果是在起鍋前烹入醋的話,則稱之為點醋,這時烹入醋則是增加了菜品的風味。
在東接河北,南鄰河南的山西省東南部城市晉城市則以充滿湯水的「大米過油肉」獨樹一幟。這道充滿地方風味的大米過油肉與一般的過油肉不同之處,除了多湯水外,還另外添加了蕃茄。此外,分兩次下蒜末,分別取其焦香味與其蒜香味也是一大特色。在烹飪的工序上,前面都與一般的過油肉的方法一樣,只是在烹入過油過的肉片後,要加入水煮開勾芡過,再下二次蒜末後再點醋。
〔過油肉、抓炒里脊、軟炸里脊、焦熘里脊、糖醋里脊、熘肉段、鍋包肉的異與同〕
過油肉、抓炒里脊、軟炸里脊、焦熘里脊、糖醋里脊、熘肉段、鍋包肉的異與同這幾道基本上都是以豬里脊肉為主食材的料理,成菜後外型類似,但是卻不管在口感或是味道上,都各有各的特色、各具各的滋味。
這幾種里脊料理又分為里脊肉片料理和里脊肉段料理,而且有的要先滑油,有的則是要先複炸過,而有的肉要上漿,有的則是掛糊。
「掛糊」(糊的音要唸「戶」而不唸「胡」)和「上漿」所用的原料基本上是一樣的,其功用也同樣是給食材「著衣」,如果是從糊與漿的稀稠程度、調製方法、用途及特點來說的話,掛糊可說是給食材穿上一件厚外套,而上漿則是為食材披上了件薄衣裳。這是因為掛糊所用的麵粉或澱粉較多,所以糊稠而厚;而上漿所用的澱粉較少,因此漿較之相對稀而薄。而在調製的方式上,掛糊是先將麵粉、澱粉、水、蛋液等各種制糊的原料,加入一個容器內攪拌均勻成糊狀,然後再將主食材放入糊中掛勻;上漿則是把食材與各種製漿的原料直接加在一起拌勻。而調製的方法之所以不同,怎是因為掛糊主要適於用炸、熘、烹、煎、貼、拔絲、掛霜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成菜具有鬆軟、酥脆的特點;上漿所製作的菜餚則是適那些適合以滑炒、滑熘、爆炒等方法烹調,而成菜具有滑嫩、柔軟的特點的。
這裡所述的幾種里脊菜品中,又以抓炒里脊、抓炒魚片、抓炒大蝦、抓炒腰花這幾道被慈禧太后稱為「抓炒王」的清宮御廚王玉山所做的這清宮四大抓炒之一的抓炒里脊最為大名鼎鼎。之所以被稱做抓炒,有一說是因為需要急火速炒,因此最後抓幾下就出來,另外也有一說有是因為食材要在澱粉裡反覆地抓而得名,是類似於焦熘的技法,咬下去焦脆,而內部軟嫩。此外,為了使得里脊肉嫩中求嫩,在掛糊之前,還必須要在蔥薑水裡反覆地抓,不斷地往肉中入水份,這也是抓炒之名的由來。(關於蔥薑水,中國魯菜烹飪大師紀曉峰強調,要抓50下才是蔥薑水:「將帶皮薑(刮皮會去掉大半薑辣味)拍碎,大蔥拍破,放入盆中,加入清水,用手不停抓至少50下,把水抓成淡黃色、濃稠的液體,才能夠起到提鮮去腥的作用」(《味道春秋》,80))。
先將切好的里脊肉片加鹽、酒、蔥薑水、醬油後不斷地抓。抓炒里脊抓好之後要掛糊而非上漿,而且使用綠豆粉為佳,可使其成菜後的口感更為酥脆,水分多次少量地加,加到用手抓起流瀉下來的程度後,要加一點點油進這個糊中,更增加其成菜後的酥脆。在肉片掛糊後,燒寬油至六成油溫時,將掛好糊的肉片一片一片地下鍋,並同時把火改為小火,慢慢先將肉炸熟,待肉炸挺住浮起,顏色變得微黃即可撈出,等油溫再升高到七成肉的時候,再下鍋複炸到脆爽後撈出。烹汁切好的蔥薑米、料酒、蔥薑水、一勺半的醋、一勺醬油和約兩勺的糖,最後再加入太白粉水調勻後即成抓炒汁。正式操作時,直接將調好的抓炒汁烹入鍋中,直接炒製,等汁炒到色澤變亮的時候,便可將炸好的里脊下鍋,淋上少許明油後,翻裹均勻,即可出勺。
而與糖醋里脊相比,抓炒里脊的口味屬於小甜酸口,要以鹹為主味,其次才是酸甜,酸甜口不能蓋過鹹鮮味,而糖醋里脊則是大甜酸口。另外從芡汁上來說,糖醋里脊是汁大芡大,而抓炒里脊講究的是緊汁包芡(「抱汁兒」),芡汁裹住里脊即可,在吃完之後盤子中也不會留下太多的汁。
而熘肉段和鍋包肉則是東北菜,在《東北菜之兵法》一文有討論過。其中的熘肉段是山東人闖關東所演變成的東北菜,自於魯菜的焦熘肉段。熘這種烹飪方式類似於炒,是將切好的食材原料用醃入味後以過油等方式先初步熟成後,再調好的汁澆淋在其上翻拌成菜的烹調技法。而焦熘這種技法又稱為炸熘和脆熘,是將醃好的肉先掛糊拍粉後要先油炸至酥脆,然後再將調好的芡汁入鍋,加入炸好的主料翻拌均匀或直接將芡汁澆淋在原料上熘製成菜。
熘肉段與糖醋里脊不同之處,在於它為鹹甜而非酸甜口味,而與與焦熘里脊不同之處則在於焦熘里脊是掛糊,熘肉段則是上漿炸製,穿的衣服厚薄不同,肉片也是厚薄有別。焦熘里脊肉片較薄而掛糊也薄,熘肉段是稍厚的肉段,上漿也上得更厚,因此在炸完之後保持水份的情況下,吃起來的口感更嫩。不單如此,熘肉段上的漿還得是硬糊,也就是調得濃稠而不稀,抓起來特別得乾,從而形成較硬的麵衣。
鍋包肉則由熘肉段衍生而出,原來叫作鍋爆肉,出自清光緒年間哈爾濱道台府府尹杜學瀛的廚師鄭興文之手。鄭興文是旗人,父親是茶商,在他六歲時隨著父親來到北京之後,隨著父親吃了許多的美味佳餚,遂生習廚之心。14歲時已對美食和烹調極為偏愛。鄭興文曾在北京一官員家學做官府菜餚,經過幾年的刻苦學習後,出師的鄭興文於清光緒七年(1881)在北京的一條街面上開了一家名為「真味居」的酒家。1907年,受朋友舉薦,鄭興文帶了十四位技藝高超的的廚子進入了當時的道台府做主廚,專門給首任道台杜學瀛料理膳食。
當時正是中東鐵路興建後的商業繁榮期,道台府官員經常要與外國人打交道,為了招待好來訪的外國使節,鄭興文必須經常變換迎賓菜的口味。為此,他專門到東清鐵路賓館學習俄式西餐的烹飪之法,把原來中國北方鹹鮮口味的焦熘里脊改成了外國人所喜愛的酸甜口味的菜餚,而食客則是大加讚賞,這一改使哈爾濱成為鍋包肉的起源地,鄭興文稱它為「鍋爆肉」,但是因為外國人發音不標準而講成了「鍋包肉」。而創作出鍋包肉的鄭興文,憑藉這道菜名譽世界,成為大名鼎鼎的「濱江膳祖」,就連他的徒弟也被請進皇宮,成為御廚。而濱江,指的就是哈爾濱。
鍋包肉的另外一個特點是,一般的菜講究的是色、香、味、型。而鍋包肉還要加個「聲」,也就是在咀嚼時,會發出類似吃爆米花時的那種聲音,此乃鍋包肉這是酥脆的證明。
寫到這不禁想到宜蘭三星的特色小吃,原名爆肉,而因為覺得爆這個字筆劃太多而改稱為台語同音字卜的卜肉。雖然官方說法是第一代參考日本天麩羅的方法所創製,但是以切條的豬里脊肉加醬油、糖、香料粉和雞蛋後,再裹上太白粉和麵粉油炸的方式卻反而更像是沒有加芡汁的鍋包肉,畢竟日本的天麩羅不會像中式炸肉一樣先醃肉再上糊。
#山西過油肉
《晉菜之兵法》:https://naihaolee.pixnet.net/blog/post/349714262-
北京的 地道 美食 在 Macaufoodi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 #便條故事 x #澳門美食之都 🇲🇴
-
君悅酒店的中餐廳,名字就很有討彩頭的意味,想要家庭歡聚的、陪伴長輩的、親友聚會,不妨來「滿堂彩」討一個頭彩!這裡不僅食物種類繁多,環境也相當寬敞舒適,服務人員貼心的聲音和笑容也讓你覺得友善。
-
🥢是次餐點:
老式果木烤鴨 (全隻) MOP728
松鼠桂花魚 MOP548
脆煎猪肉鍋貼 MOP168
滿堂彩打鹵麵 MOP268
滿堂彩前菜盤(兩位用) MOP338
-
👨🏻🍳本期推薦:
🏆老式果木烤鴨 (全隻)
大廚是地道的北京人,要吃烤鴨,一定要北京的正宗:北京的鴨子、北京的棗木和傳統的紅磚火爐。滿尚彩就是這樣一個正宗去處。要注意,烤鴨的鴨皮要蘸著白糖吃,去處鴨皮的油膩感。鴨胸肉和鴨腿肉則是包薄餅吃,裡面放點蔥絲、黃瓜條,蘸點甜麵醬。都是記憶中北京烤鴨的味道。
🐟松鼠桂花魚
這道江南名菜,因它的酸酸甜甜開胃的味道,讓許多人魂牽夢繞。滿尚彩用了傳統作法,選用優質活魚將其放到鍋中炸,同時把炸好的裝上魚頭和魚肉拼成整條魚的形狀,頭部尾部翹起。再將醬料翻炒淋上魚,咬下去讓人充滿回味。
🥟脆煎猪肉鍋貼
作為一道古早的回憶菜式,鍋貼必然勾起許多中青年人的回憶。一口咬下,鍋貼的香氣、裡面豬肉餡兒的飽滿,加上滿口的肉香,讓人沈醉。值得一提的是,滿尚彩的鍋貼並無油膩之感,而是恰到好處的油,讓你感受到味蕾的跳躍,又不覺得油膩過分。
-
📝餐廳資訊:
店名:滿堂彩
地址:澳門路氹城連貫公路新濠天地君悦酒店1樓
開放時間:上午11:30至下午02:30
下午05:30至晚上10:30
電話:+853 8868 1930
-
Follow my food journey 🗺 @memofoodie ✔️
-
.
.
.
#grandhyatt #instafood #酒店美食 #grandhyattmacau #food #foodporn #foodie #澳門君悅酒店 #finedining #foodstagram #foods #foodphotography #foodies #foodlover #foodblogger #foodcoma #foodgram #fooddiary #foodblog #macaufood #macaufoodie #steak #hkfoodie #delicious #澳門美食 #澳門酒店 #dessert #烤鴨
北京的 地道 美食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北京東安門大街東起金魚胡同西口,西到東華門大街東端的東安門。與王府井大街和故宮東華門毗鄰,因位於北京皇城的東門東安門外而得名。明朝時為皇宮內廷開設的集市,為王公、勛戚、宦官、大臣活動之所。現在北京的東安門大街創始於1984年,每天夜間成為「東華門夜市」,多年來一直是北京市唯一的露天夜市。夜市經營100多個品種的小吃,有近百家攤位,是北京知名的旅遊點,王府井大街小吃業的龍頭。2008年北京東城區制定了《東華門美食坊夜市經營服務規範》,讓夜市能以更系統化有秩序的經營方式營業。想要嘗試新鮮有趣的夜市,那就不能錯過東華門夜市。不只前來北京旅遊的觀光客,連當地人都認同東華門夜市是稀奇古怪美食的匯集地。它以食物來做民族的大融合,漢、滿、蒙、回、藏、苗、瑤等各民族的經典口味都會出現在這裡,常見基本款就有炒麵、煎餃、麻辣燙、涼麵、油炸冰淇淋、擔擔麵、燒烤、臭豆腐等,饒富北京味兒的地道小吃則有奶酪、脆皮鮮奶、奶油炸糕、爆肚、炒悶子、炒肝、豆腐花、麵茶、豌豆黃等;內地最受歡迎的串烤,在東華門夜市中有新疆回族口味串烤,食材包括雞肉串、鴨肉串、牛肉串、羊肉串,還有羊雜類如羊筋與羊腰等,光是看就令人大開眼界了。如果你膽子夠大,不妨試試夜市攤販中讓人驚嚇的蜈蚣、蠍子、蟲蛹及海星!品嘗完種口味的串烤及其他地方小吃後,再來一串冰涼透心或甜滋滋的水果糖葫蘆或水果串吧!這裡的糖葫蘆除了草莓、番茄外,還有大粒飽滿的青葡萄,外層輕薄糖衣,咬下口就融入葡萄的香甜,以及在台灣少見的山楂糖葫蘆更是北京代表。這裡不但是味覺的享受,也是大開眼界的體驗,吃過了北京宮廷菜的豪華,不妨來東華門夜市,見識平民小吃的獨特風貌。東華門夜市保存了北京完整的庶民特色及街頭文化,濃厚且平易近人,相較於其他的觀光夜市或夜店區,這裡有更多吃與逛的寶物可以挖掘,到北京旅遊想體驗平民文化與特色小吃,東華門夜市是北京夜生活清單中不可不去之地。
北京王府井有兩樣風情,一邊是商業化的現代百貨大樓,販賣各式流行商品;一邊則是市井風情的街頭夜市小吃攤,顯現衝突又特別的雙文化景緻。在王府井小吃街,自清朝就是一條熱鬧市集,至今演變成為小吃會聚地,攤販及店面很多,非常適合參加北京自由行的遊客逛逛。而小吃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串烤類。各種串烤食材,比台灣的碳烤攤有更多選擇,也有許多特殊的食材。在王府井小吃街的烤串,並非完全以[烤]的方式料理,有些是以類似[煎]的做法,但口感仍燻烤味十足,與台灣碳烤的滋味可以說截然不同。至於烤串的食材到底有多特殊呢?普通的雞肉串、羊肉串、牛肉串、魷魚串等一定少不了,再來就是烤生蠔、蠶蛹串、海馬串、海星串、炸蠍子等,外觀實在會讓人卻步,但據說美味如仙菜,有膽量的話可以嘗試看看。除了美味串烤外,這裡也有接受度高的平民小吃,例如烤肉串長約25公分以上,肉厚入味,吃起來很過癮;特別的是糖葫蘆,可不像我們在台灣夜市看到的三顆一串,而是將近七到八顆一大串,抹上糖霜或是麥芽糖,晶亮得像巨型紅寶石,光是看到舊垂涎欲滴,滋味也是甜蜜蜜。再來介紹一樣王府井小吃街很有名的北京美食—炒肝。炒肝中除了鮮嫩豬肝外,其實主角是豬大腸,此道小吃做法其實很費工,先將大腸混入蒜泥,加上用豬大骨燉煮的高湯,勾芡後趁熱來上一碗,就可嚐到口味濃卻不腥的豬雜小吃了,要吃經典,就是炒肝這一味了!熱鬧的王府井小吃街可說是各地平民小吃的匯集地,在這裡能吃到正統北京鄉土味、新疆味、海南味、西式的糕餅甜點、也有台灣味的臭豆腐呢!在這裡入夜後,會看到頭頂上一盞盞的紅燈籠,每盞燈籠都是一間店面或攤販,在熙攘的夜市中,在品嘗地到北京小吃中,體驗北京純樸的感受,來北京旅遊品美食,可別錯過經典的王府井小吃街。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KNfIGEgEVI/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C3xUqssDToUrkkg4RwuAJzYWp_GA)
北京的 地道 美食 在 李老北京地道美食- Posts 的推薦與評價
李老北京地道美食. 35 likes. Regional Website. ... <看更多>
北京的 地道 美食 在 如果你认识一位最地道的北京美食博主,他会带你吃些什么呢 的推薦與評價
今天这期的vlog是来到了 北京 ,找到了 北京 最 地道 的一位 美食 博主,看看他能带我们吃什么样 北京 特色 美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