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雅各醫師逝世百年紀念
#開台西醫
#北有馬偕南有馬雅各
馬雅各醫生19世紀後期到台灣南部傳教及行醫,是英國長老教會第一位駐臺宣教師。
包含 #新樓醫院 #台南神學院 #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這些傳教士的足跡及貢獻,現今都已成為台南的一部分。
期盼透過紀念活動向第一線辛苦醫護人員致敬,讓台灣人再次認識馬雅各,學習馬雅各疼人、犧牲奉獻的精神。
北有馬偕南有馬雅各 在 蔡筱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年,是馬雅各醫師逝世的百年紀念。
#馬雅各醫師 在台期間致力推動衛生教育,提升台灣人生活品質,同時也為台灣的西方醫學教育扎根。
在當前疫情威脅下舉辦紀念活動意義格外深遠,期盼透過活動向第一線辛苦醫護人員致敬,讓台灣人再次認識馬雅各,學習馬雅各疼人、犧牲奉獻的精神。
「開台西醫,世紀傳愛-馬雅各醫師別世百週年紀念活動」明天正式開始,包含音樂會、園遊會及紀念展、捐血活動,誠摯歡迎大家來參加。
#開台西醫
#北有馬偕南有馬雅各
北有馬偕南有馬雅各 在 蔡筱薇- #馬雅各醫師逝世百年紀念#開台西醫#北有馬偕南 ... 的推薦與評價
馬雅各醫師逝世百年紀念#開台西醫#北有馬偕南有馬雅各馬雅各醫生19世紀後期到台灣南部傳教及行醫,是英國長老教會第一位駐臺宣教師。 包含#新樓醫院#台南神學院#太平境 ... ... <看更多>
北有馬偕南有馬雅各 在 KR2/KR2k0027 至大金陵新志-元-張鉉.txt 的推薦與評價
儒職人等講論搜集申到置立衙門經理田土各各事. 蹟移委判官周垚親賫禮幣禮請到奉元 ... (五里東至鎮江路界/十五里今有馬站)望僊驛(舊在句容縣治南元/豐二年移縣治東)漆. ... <看更多>
北有馬偕南有馬雅各 在 閱讀文章- 看板sttmountain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sometimes 信箱]
作者: forjjlu (阿竹)
標題: [剪報] 老淡水新遊蹤
時間: Fri Jun 1 11:49:34 2001
中時旅遊周報 2001.06.01
馬偕百年專刊-老淡水新遊蹤……
【老淡水 新遊蹤】追尋馬偕身影
◎文/本報記者謝禮仲
這裏有他的家園、畢生心血與最後長眠地。
穿梭其中可發現,馬偕之於淡水,已是未可割離的印象。
碼頭邊人聲雜沓,從前老街的中正路擠滿觀光客,原本令無數人迷戀的淡水小鎮,
在鐵路拆除、捷運通車後,再度匯聚人潮,彷彿又回到了百年前仍是國際商港時代
的熱鬧景象。
馬偕登上滬尾的1872年,淡水設立洋關正式開市剛滿十年,已然成為全台最大商
港的山城內,馬偕形容街市的景象,「米店、鴉片窟、廟宇、藥店等連在一起……,
木匠、鐵匠、理髮匠、轎夫等往來於街道。城裡充滿著黑燻燻的煙,相當污穢,這
兒是外國人可以握有私產的通商港」。
歷經清朝、日領與戰後至今的漫漫歲月,淡水因運輸條件與日領政府刻意發展台
北等因素而沒落,但鐵道未拆除以前的淡水,反流露著古樸浪漫,令人癡迷。
近20年銳意「現代化」更新後的淡水,河畔熱鬧有餘卻優雅盡失;足以供人懷舊
梭巡於流轉時光長廊中的老街,人行道拓寬了,走來卻不見悠閒,新建的高樓店舖,
更讓淡水小鎮失去獨有的個性,且逐步將眺望河海山色的景觀封鎖,人們離那個親
水觀山的淡水越來越遠。
反觀經過馬偕博士與後繼者吳威廉牧師等人持續努力建立的砲台埔(今淡江中學、
真理大學區域),已然成為林木茂密、環境清幽、建築融合中西之美的優雅之地,
留下點滴歲月辛勤苦樂的深刻痕跡,也讓人看到進取求新與典雅靜美本可兼而得之。
轉變後的淡水,愛熱鬧的人們,只消沿著河畔往西走即可;無法忘情於河畔風情
的人們,老榕下、河堤上吹風賞景的悠閒依舊,只不過,選個非假日時刻吧!
對於留戀古樸淡水、優雅淡水的人們,也無須太過情傷!離開河岸往山腰走去,
仍可尋得古早味,也在途中收攬遠處河海山色入眼簾。更遠者還可串連紅毛城以西,
享受淡水八景之一「烈祠松濤」的寧靜閒適與「北門鎖鑰」的宏偉壯闊。
【常民風采路線】漫步山坡小徑 尋得特有情調
捷運站→中正東路→中山路→清水街左轉→清水街傳統市場→龍山寺
→清水巖祖師廟→清水街、重建街老街民宅→紅樓→白樓→三民街
河港山城的淡水,從百年前的國際商港發跡,聚落迅速由河邊往東北側的山坡發
展。地形的因素,是限制,也是福氣,時至今日,山腰蜿蜒小徑與古早聚落宅第,
反成為仍能尋得老淡水迷人風情的寧靜優雅路。
這條歲月腳步難得緩慢的寧謐「腰帶」,主要以清水街、重建街、三民街、馬偕
街和真理街為主軸,並利用常會不經意走入人家的小徑相互穿引而成,遊人在徒步
間依舊得以感受到老淡水那種華洋交融的迷人風采。
步出淡水捷運站左轉往中山路前進,第一個紅綠燈左轉進入清水街市場,魚貨攤、
雜貨舖、豬肉攤、成衣店密集林立於宛若「不見天」的狹小巷弄內,人聲雜沓中擦
肩緩行,就像電影中東南亞、老香港的市集場景,老淡水常民風貌盡在此間呈現。
龜步行進至市場中段,右側小巷拐入,昔日濱河的淡水老廟之一龍山寺,如今隱
身於擁擠的攤販間,與供奉媽祖的福佑宮同樣見證淡水的滄海桑田,不變的是百年
不墜的香火鼎盛。
走出市場繼續直行往坡上行走,著名的清水巖祖師廟巍峨立於崗上,當年以「落
鼻奇景」助居民逃過劫難的神祇,香火與艋舺的祖師廟同源。早期以安山岩為邊坡
地基和建材的民宅,保留著古早的樣貌,讓人不致在貼瓷磚的新建樓房群中遺忘老
淡水。
取祖師廟左側小徑前行,展開山腰居高俯視小鎮河港風情之旅。大坡往上在27-1
號油漆指標的小巷弄進入,便可抵達「紅樓」的後方小門,往下則沿福佑宮圍牆邊
重建街巷弄銜接中正路,途中可見商行舊宅。
約莫20年前左右,紅樓仍是一幢老舊斑駁卻優美雅致的樓宇,拱形迴廊前的庭院,
老樹林立,樹下眺望淡水河港與觀音山,景致美極。如今老樹不見蹤影、綠草庭院
變成水泥鋪面,人們可堂而皇之地進入用餐休憩,但早年那種「翻牆探密」的刺激
感,只能留在30歲以上人們的甜美回憶中。
早年穿過紅樓庭園邊另一座小門石階,可立即下抵頹圮幾成危樓的「白樓」,如
今捷徑不再,但依舊能從三民街巷弄內進入,只不過長廊僅剩不到一半,西側改建
成高聳的住宅。
從紅樓後方回重建街,中山路南北兩端均還有老宅可尋,北台灣最早的自來水就
在這條街上。重建街不過中山路而左轉三民街 8巷,經過金福宮下到馬偕雕像所在
的三民街,由此展開另一端華洋融合的林徑漫步之旅
【異國風情路線】拜訪偕醫館、砲台埔 細品優雅洋風
馬偕雕像→偕醫館→淡水禮拜堂→馬偕租屋原址→真理街
綠蔭步道→淡江中學→女學堂→婦學堂→牛津學堂→紅毛城
三民街馬偕雕像左側的馬偕街,為尋訪馬偕博士在西元1872年抵達淡水後,陸續
建立起華洋風采交融的情調漫步的開端。
1872年馬偕從南部搭船北上,駛入淡水河口,站在甲板上的馬偕「初次眺望台灣
北部的景色,確實美麗非凡」,耳際響起清晰的聲音「This is the land」,便在
今天郵局所在處踏上滬尾的土地,展開傳奇的傳道生涯。
三民街馬偕雕像已成為淡水新地標之一,從左側馬偕街進入,便來到北台第一座
西式醫館的「滬尾偕醫館」。1888年因得美籍婦人為紀念其夫馬偕船長的捐款,讓
被暱稱「黑鬚蕃」的偕夫子建立了這座馬偕醫院前身的偕醫館。立面仍是當年原物,
後原有中式建築的左右護龍,但今已拆除成為幼稚園的活動場地。
旁邊哥德式尖塔紅磚教堂,便是北台灣首座教會所在的淡水禮拜堂,這座淡水的
地標建物,係為馬偕獨子偕叡廉所改建,庭前潔白的雞蛋花盛開美景,是許多人的
共同回憶。而馬偕初抵滬尾租得馬廄的棲身所,則在禮拜堂西側斜坡馬偕街24號後
方山上。
循斜坡而上,立於中山路上方的陸橋,昔日在此回望淡水河景前的尖塔教堂,景
觀極美而屢屢見諸畫作與照片之中,可惜今日已被高樓遮掩大部分的視野。
陸橋過後開始進入綠蔭夾道的異國情調中。融合華洋風格的美麗建築群,均在真
理街兩側,成為今日淡水最優雅的區域。淡江中學夾道的榕樹隧道後方,中國式的
體育館、八角塔、馬偕墓園、外僑墓園及優美的校園,保存完好地記錄過往的點點
滴滴。
步出校門後續沿真理街往真理大學前進,右側的兩幢紅磚二樓建築,為全台最早
的婦女教學機構─女學堂與婦學堂。左側圍牆內則依序為早年的海關宿舍、馬偕故
居和傳教士宿舍,圓拱迴廊、白牆紅瓦的建築,佇立在濃蔭與草地間,顯得格外優
雅宜人。
真理大學內的「牛津學堂」為馬偕在實施戶外教學多年後,獲得家鄉牛津郡父老
捐款所建立的第一座學校所在,現已列為國家古蹟。無論從整體格局、建材或屋頂
脊塔、老虎窗、女牆等細部,均有其細賞的價值,一如它將新式教育導入台灣的貢
獻等量。
在馬偕的《台灣遙寄》(From Far Formosa)一書中記載著,新公路到書院門口
種有長達360呎的常綠榕樹,書院與女子書院間另有一排370呎相似的路樹;校園中
有1236棵常綠的叢樹,在551棵榕樹間,雜有140棵夾竹桃。舊稱「砲台埔」的山岡
上,今日老樹成林、綠蔭遮日、花木扶疏,堪稱淡水最美的大公園。
【塞車逃生路線】繞道小坪頂 順道眺夜景
從紅毛城方向回台北者,由中正路取中山路,左轉新生街直行約 300公尺,遇中
山北路一段( 101縣道)左轉往北約 400公尺右轉北新路,遇到登輝大道再右轉。
別高興太早而一路衝到中正東路!
登輝大道盡頭銜接中正東路前的紅綠燈有往小坪頂的指標,在此左轉取編號北 2
的山路,爬上小坪頂取右線往國華高爾夫球場方向,便可循稻香路進入北投政戰學
校前的中央北路,如此便避開了大塞車的路段,路程雖稍遠,但肯定不會慢。沿途
還可眺望北市璀璨夜景,興致來時,又可就近到北投泡完溫泉再回家。
馬偕百年專刊-北臺灣的旅行先鋒……
【旅行先鋒 穿梭時空】一百二十年前台灣的自助旅者
時間:近三十年
範圍:北台灣、東台灣
方式:乘船、搭火車,但多半靠步行
難度:氣候、疾病、生番威脅,困難度高不可測
為台灣北部導入現代教育、西式醫學的馬偕博士,在北台灣宣教的過程中,足跡
遍佈苗栗以北的西部地區,以及東部的噶瑪蘭(宜蘭)、奇萊(花蓮),甚至登臨
基隆北方三小島,堪稱二甲子前在北台灣最成功也收穫最豐富的「外籍自助旅者」。
旅行,可以是純消遣,更可以是綜合歷史、人文、建築、自然於一體的「博物學」,
時下越來越被重視的「深度旅遊」,真正的精神也植基於此,其間紮實的閱讀研究、
細膩的觀察體會、精密的地圖器物使用與開放包容的心胸,都是充實完備的「博物
旅行」不可或缺的要素。 120餘年前的馬偕,雖然所有旅行都著眼於宣教,但為達
到此一目的所做的各種相關工夫,卻不僅在當時刻苦的環境中,完成了甚至官方都
無法成就的「不可能的任務」,也為當時台灣現況留下了記錄,讓後人得以乘坐時
光回溯器,進入仍在大舉墾拓的時空中。
十九世紀晚期遠離加拿大故鄉抵達台灣的馬偕,憑藉著堅毅、熱誠,在仍十分封
閉、排外的台灣社會中,開拓了北台灣豐碩的宣教成果,而他好學的研究精神,也
讓他在辛勤不懈的宣教旅行中,記錄了豐富的「台灣資料」,舉凡台灣的地質、動
植物、農作物、耕作法、風土民情,均可在《From Far Formosa》(文獻會林耀南
中譯本名為《台灣遙寄》)一書中,看到這位先鋒博物學家為後人回溯找尋百年前
台灣的珍貴線索,依循他的描述得見當時台灣的自然景色與社會人文,而他的務實
的精神和用功的態度,更提供了今日嚮往自主旅行者在從事所謂「深度旅行」時,
許多值得效法與思考之處。
【行腳北台灣】徒步,仍是今日深度旅行方式
馬偕最初於打狗登上台灣的土地,當時南部地區的基督教推展活動,已經由英國
教會耕耘多年,而北部則仍是宣教的「荒蕪之地」,馬偕隨即搭船北上,並以一生
的精力、無私的大愛投注在北部地區,從而開創了基督教長老教會「南有馬雅各、
北有馬偕」的宣教版圖。
抵台後第一次旅行 遠達埔里
抵達滬尾之後,馬偕尚未尋得棲身之處,便隨南部的李庥牧師、德馬太醫師走陸
路前往南部教區最北端的佈道站,今豐原附近的平埔族大社,在往返途中初探西北
部台灣的現況,做為日後推動教務基礎。
抵台後第一次的旅行,前後共計23天,最遠到達埔里,途中住宿相當刻苦,其中
他認為最豪華被戲稱為「皇后飯店」的中壢某家客棧,「係用土确蓋成的小平房」、
「除卻房間裡的三個睡床外,已無立錐之餘地」,房裡沒有窗子,每條草蓆都因苦
力吸食鴉片而髒亂不堪,還有祖孫三代同堂的動物在匍匐著……。這樣的旅館在當
時已經是一級的旅店,往後宣教旅行,馬偕與學生都在更刻苦的環境中度過無數夜
晚,當時台灣旅行的辛苦可見一斑。
初次旅行回到淡水後,馬偕勤奮地學習台語,而他的老師竟是放牛的牧童。透過
拼音記錄,他的進步神速。而早先學會的漢字書寫,在中法戰爭後運用清朝給予的
教堂毀損賠償金所建立的六座「賠償教堂」中,便可看見馬偕所題「耶穌聖教」的
漢字。這樣的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讓一個外國人能迅速融入台灣社會,也是他日
後成功旅行各地的基礎。
此後的北部旅行中,他幾乎可說是個探險家,除了苗栗以北閩南、客家、平埔居
住的區域外,還划船前往基隆外海的三小島,「海鳥覆蓋全島,多得天上幾乎看不
到陽光」的鳥島、花瓶島,以及住有 100個漢人的巨島。旅行過程中,他必須克服
台灣襖熱潮溼的氣候、包括瘧疾等各種疾病的侵擾、人們的譏笑辱罵、海上漂流、
生番的奪命攻擊等不可預知的威脅。然而,就是這樣的冒險性格與不屈不撓的精神,
連最保守排外的艋舺,終於也被他突破,建立教堂、廣收信眾。當然,醫療佈道也
是重要的元素。
一步一腳印中 累積豐富台灣資料
馬偕的旅行方式包括步行、乘船、搭火車,以及試過一次便不敢恭維的騎驢子,
徒步佔了絕大部份。雖然這是最辛苦的旅行方式,卻給他細細觀察的機會,時至今
日,徒步,仍被視為最能細品旅途點滴的深度旅行方式。
就在這樣一步一腳印的行旅中,馬偕以自我研習的紮實記錄,給學生施行戶外教
學的過程中,累積了相當豐富的台灣資料。在他的著作中便有一章專門描述台灣島
嶼的地理、歷史、地質、樹木、植物、花卉、動物與種族,分門別類的詳細記錄,
令人折服;對於人民主要食糧的稻米,更另闢一節,對於耕作環境、方法、器具等
均詳實介紹。
人文社會方面,另有專章談論漢人,其中描述貪官汙吏與不公的司法體制,顯見
他的接觸與觀察甚深。當時漢人的居住環境、生活習慣也有深入的描繪,或不能完
全視為史實,卻也相當值得參考。
【行腳東台灣】「田野調查」細膩 立下成功典範
探險家的衝勁、宗教家的熱誠,讓馬偕不侷限於台灣西北部地區,他的足跡也踏
上了當年交通極度不便的宜蘭、花蓮地區,對於噶瑪蘭的影響尤其深遠,直到今日,
冬山河下游處的流流社,仍有噶瑪蘭人以「偕」為姓氏。
步行至宜蘭 便是走三貂嶺、草嶺古道
馬偕首度進入蘭陽平原在1873年10月,當時仍有為數眾多的噶瑪蘭人在原居地以
耕作、捕魚維生。就馬偕的描述,當時曾有過36個繁榮的村莊,他們的感情較漢人
豐富,且易於接近,具有責任感;漢人入墾後,噶瑪蘭人散居於已開墾地之外,在
荒野中爭取新生活。但當他們獲得新生地後,漢人又搶奪他們的新地。
蘭陽平原的富庶,直到今日依舊;但低海拔多雨氣候,在當年尤其令人難受,而
從北部前往噶瑪蘭的路徑,不僅艱辛難行,還經常有生番出沒,自然與人為威脅均
極險惡。然而,或許是對於弱者的格外同情吧,馬偕對噶瑪蘭似乎情有獨鍾,絲毫
不遜於西部各地,即使辭世前一年的1900年,他還到蘭陽平原巡視諸教會。
當年台北與宜蘭間的通道(淡蘭古道),一般說法至少有兩條,一為翻越三貂嶺、
草嶺的路徑,今天還有大眾化的草嶺古道與難度較高的三貂嶺古道、隆嶺古道等眾
多支線;另一路徑為經過南港、石碇、坪林在礁溪進入宜蘭,南港的更寮古道、宜
蘭的跑馬古道都是今日還能健身兼體驗度蘭艱辛的山林幽徑。根據馬偕自己的記錄,
他從淡水出發,或撐船到基隆、或先到艋舺再搭火車至基隆,甚至全段皆採步行,
之後開始步行翻山越嶺,所採取的便是三貂嶺、草嶺路線。
進入宜蘭的馬偕,踏遍北起頭城南至南方澳的區域,西邊則深入今員山鄉大湖地
區、三星鄉天送埤一帶。馬偕從初訪南方澳的處處借宿被拒,到教堂成為婦女害怕
丈夫出海捕魚遭受生番攻擊的夜晚避難所,整個蘭陽平原的宣教可謂相當成功,在
現今的頭城、礁溪、宜蘭、羅東、南方澳、蘇澳等地都建立了教會,宛若田野調查
工作者的細膩,也為今日台灣留下許多探索當年關於噶瑪蘭族人文化的珍貴線索。
搭人力手划船 從南方澳進入花蓮
1890年,噶瑪蘭獲得相當成功後,馬偕從南方澳以人力手划船進入奇萊(花蓮)
平原。他在一連串寬闊、清潔和曲折的路徑上,利用小馬旅行於奇萊平原。當時雖
已有漢人進入,但南勢阿美仍是主要族群。他所見到的花蓮,「道路很好,顯然受
過不少的保養。路的兩旁點綴著巨大的常綠樹。每隔一哩餘,必見竹枝蓋成的休息
亭」,「走過北部的隘路與禾田,遇到一些小牛,眼前是山稻田、旱田,並生有木
藍、西瓜、地瓜、南瓜、攀藤豆類及漂亮的綠草,原野上立著成排得旃檀樹……,
小鳥高歌於樹上,陽光普照……」。
景物的描寫外,他也觀察記錄了南勢阿美的部族制度、年齡層制度、教育訓練方
式、耕作方式、製陶技術、衣著服飾與房屋設計等,還參觀七腳川村的公共浴池,
發現他們在各方面均自有一套嚴謹規矩。
東部之行也讓馬偕接觸到當年尚未「歸化」的「生番」,歷經數次幾乎可能送命
的危險,進入他們的深山部落,留下「獨無許多文明人普遍的道德上及社會上之惡
習」「在自己部族裡鮮有犯罪行為」的純樸人們,在衣著、農耕、狩獵、樂器、社
會制度、自然崇拜與葬儀方式的觀察,對於當時還有的「出草」行為,也有詳盡的
記錄。這些不僅是馬偕個人東部旅行的豐盛收穫,也是台灣人文自然的寶貴資產。
--
▎
▌﹀ ◢◣~ * *
▋ ﹀ ● ﹋ ﹋ *│#│﹍﹍ 阿竹
█▁▁▁▁▁▃▅▆▇████████████
※ Origin: 成大土木大地雕塑家 telnet://bbs.civil.ncku.edu.tw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