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曙光─德式中央軍(第一部:建軍)】魏澤爾練兵
中原大戰後,暫時解決內部紛爭並樹立領導權威的老蔣得以開始推動各項政策,同時,在內戰中證明自身實力的魏澤爾也得以獲得較大力度的支持整頓中央軍。
首先魏澤爾開始強化對特種兵的建設。
在魏澤爾之前,國軍隊兵種概念非常模糊,最好的例子就是所謂的「交通科」。在1928年成立的交通科,需要負責部隊人員、武器裝備、後勤補給物資的運輸流通事宜,還有資訊的傳遞。不懂什麼意思?那我換句話說:只要涉及交通載具,還有資訊流通,交通科都必須管。結合實際業務就是:衝鋒的戰車是交通工具,所以交通科要管;運糧的馬是交通工具,交通科要管;傳遞資訊以及物資的鐵道系統是交通工具,交通科要管;負責溝通的通訊設備也是業務範圍,所以交通科要管......天哪!這業務量之龐雜,簡直把交通科往死裡逼,不僅人員負擔過重,而且大雜燴的結果就是造成效能極差,樣樣有但也樣樣鬆,這無疑成為德國顧問重點改造的對象。
因此在魏澤爾任內,他首先讓交通科分成兩個團,第一團負責通信事宜,第二團負責汽車及鐵路部隊(恭喜以後不用再管牛驢馬羊了),之後更讓讓通訊業務從交通科獨立,正式成立陸軍通信兵團。另外他還建立工兵、輜重科、通信科等學校 (也就是今天陸軍後勤訓練中心 、陸軍工兵訓練中心、陸軍通信電子資訊訓練中心的前身),可謂今日國軍眾多兵種的老祖宗。
而眾多特種單位中,魏澤爾對於炮兵的改良尤感迫切。炮兵,作為戰場上最重要的支援部隊,中國在這方面的建設卻是慘不忍睹 數量缺少、器材老舊落後、缺乏瞄準及觀測單位、廠牌不一造成後勤極大負擔,而且操作人員缺乏訓練更沒有新式火炮運用的概念。
魏澤爾對此特別建立炮兵射擊訓練場督促官兵勤加訓練,並採購新式火炮成立新式炮兵旅,日後的國軍炮兵部隊,基本都延續了魏澤爾訂定的訓練模式,而這也是魏澤爾練兵期間,影響最為深遠的環節。
在強化特種兵的同時,魏澤爾對於陸軍中的主角─步兵,也開始整頓。
提到民國初年的歷史,相信大家立刻會聯想到一個狀況:軍閥混戰。各大派系之間的戰役,像是: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反奉戰爭......規模動輒超過數十萬人。但詭異的是,我們對戰役的記憶只有誰跟誰打、最後是誰贏,可中間過程是一片空白,甚至連傷亡數字都沒有確切結果,因此也沒聽過哪一場民初戰爭會用上「慘烈」的形容詞。難道大家不覺得奇怪嗎?
事實上,民國時期的內戰絕大多數都是擊潰戰。
啥叫擊潰戰?就是雙方拉好架式,接下來正面互懟,之後勢弱的開始敗逃,勢強的開始追擊;追的那一方主要也不是殺敵,主要都在搶物資或是抓俘虜,逃的一方就比較累了,除了考驗心肺耐力,過程中還要順便扔掉軍服裝備,準備隨時回老家。
覺得老ㄕ瞎說?那我舉幾場比較有名的內戰戰役。
首先是皖系軍閥段祺瑞討逆擁護清朝復辟的張勳,當時段祺瑞只開了一炮,張勳手下的5000辮子軍立刻四散逃跑,而且為了避免逃兵身分被發現,他們還立刻割下辮子扔的整個北京城到處都是。這場戰役結果,累壞了負責掃大街的清潔人員,可人實際上死沒幾個。
再來是國民黨北伐對決直系軍閥吳佩孚,當時雙方在汀泗橋戰鬥決戰,吳佩孚還設下督戰隊,號稱退者殺無赦,好去激勵底下士兵跟對方硬剛,結果還是國民革命軍比較凶猛,擊敗吳佩孚的2萬大軍。可國軍最終統計戰果,也不過是傷敵數百、俘虜2千。當時人對此戰的評價是:「吳佩孚的兵不怕死、國民革命軍是不知死。」描述當時的作戰說到底就是比誰膽大。
由於比的是短時間的一鼓作氣,民國的內戰其實有點像放大版的群架,雙方盡量召集人馬後是一擁而上的混戰,什麼戰術展開、兵種配合全都用不上,敗退的人則一潰千里,完全無法組織像樣的反擊或是徐徐而退(請大家務必記住這一點,這樣的場景將在之後的描述再次出現)。
所以在1930年,國民政府曾頒布三種師級單位的編制:
甲種師
每個師有3旅,每個旅有2團,支援部隊另有1個騎兵連、3個炮兵連、3個工兵連、1個輜重連、1個通信連,以及師直屬特務連。
乙種師
每個師有2旅,每個旅有3團,支援部隊跟甲種師一樣。
丙種師
每個師有2旅,每個旅有3團,與前兩種師相比,支援部隊少了特務連、通信兵連。
這三種編制的共同之處,就是塞滿6個步兵團,企圖利用龐大人數進行密集的正面進攻,體現當時中國內戰的用兵習慣。
當然,若要追本溯源,以上編制其實是參考一戰前的歐洲各國,尤其是德國在一戰初期就是3旅2團編制。可在一戰開打後,各國很快發現,當密集式的衝鋒遇上機槍陣地無疑是送頭自殺,而且龐大的人數容易造成調動上的笨拙,單位間的通訊流暢更是大打折扣。所以各國,尤其是強調機動作戰的德國,早已對編制進行改組調整。
所以當魏澤爾看到中國軍隊在一戰已過去10多年,卻仍使用在實戰中被驗證為落伍的編制,很快提出德國在一戰後的師級新編制:2旅4團。並讓陸軍第2、3、9、25、87及88師接受新式訓練以及部隊整編,這六支部隊就被冠上「整理師」的名號,其中尤以87、88兩師的執行最為徹底。
這時就要岔出去先提87、88,這兩個會在之後描述中成為主角的部隊歷史淵源了。
時間追朔到1924年,蔣介石就任黃埔軍校校長的時候,為了維護校長安全於是成立的衛兵隊,隨著時間發展,衛兵隊開始不斷擴張成特務營→警衛團→警備師,甚至後來擴增成警衛第一師跟警衛第二師(從百餘人擴增成2萬人,這發展夠猛吧)。
之後在1931年,這年蔣介石被迫下野,由於要警衛的對象消失了,部隊也只好改名,警衛第一師改名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7師、警衛第二師改名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8師。現在知道為何這兩支部隊為何會被重點照顧了吧?因為他們可以說是蔣介石的御林軍,是關係最鐵的部隊。
被視作鐵桿的部隊,當然不能讓等閒之輩率領。87師的師長王敬久,88師第一任師長俞濟時、接任師長孫元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身份─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他們對於曾經擔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極度忠誠,同時也在中央軍將領裡資歷威望最深(畢竟所有從中央軍校畢業的人都要稱呼他們為「學長」),由此可見蔣介石已經把德式訓練新軍和自己牢牢地綁在一起。
同一時間,蔣介石的小舅子,當時主掌財政的宋子文找上魏澤爾表示:「我底下有支部隊,希望你們德國顧問能來幫忙訓練 (然後小聲表示:如果你願意,我可以給你很多方便喔)。」能夠跟管錢的建立好關係,魏澤爾自然樂見其成,這也讓一支當時頗為特殊的部隊也染上德式訓練色彩,那就是歸屬財政部管轄的「稅警總隊」。
稅警部隊
稅警總隊是在1930年,原先為了查緝走私鹽以及鞏固海關安全而成立,其性質有點類似今天的海巡署。至於推動稅警總隊的重要創立者,就是當時的財政部長、宋美齡的哥哥、蔣介石的小舅子─宋子文。
有如此雄厚背景的後台,加上當時洋人希望稅警總隊能發揮良好功用,好使他們能在中國擁有較穩定的投資環境,因此稅警總隊在補給裝備上非常佔優,人員素質也要求較高。
以裝備而言,稅警總團在1929年裝備了18輛卡登·洛伊德超輕型戰車(Carden Loyd Tankette)。這款由英國研發的坦克,就算是以當時眼光來看,都是迷你的存在,該車重約1.5噸(被稱為現代坦克雛型的法國雷諾FT-17坦克雖也是輕型坦克,但好歹有7公噸),武器只有一挺機關槍,裝甲厚度5~9公厘……這防禦力大概一把反坦克步槍就能輕易被貫穿。
即便能力值不高,這卻是當時國軍唯一裝備的坦克(順帶一提,最先裝備坦克的中國部隊則是東北地區的奉軍,他們所裝備的,是法國雷諾FT-17坦克,只不過奉軍的坦克沒有坦克炮,而是用機槍作為主武器,也就是說軍的坦克是改弱版)。稅警有坦克而陸軍沒有,用誇張一點的比方,就是今天中華民國海軍最強戰力是驅逐艦,但海巡署卻裝備了輕型航空母艦,形成一種警察比軍隊火力還強大的詭異場景。
(大概是察覺到詭異的現況,這批戰車在同年的3月1日就移交給陸軍教導第一師騎兵團接收,最初這批坦克部隊被叫機槍排,之後很快改名為戰車隊,國軍這才出現正式的出現坦克編制。)
以人員素質來看,稅警隊謝絕文盲加入,並要經過3~6月試用期通過後才算正式錄取,因此稅警的教育程度比大部分陸軍士兵都高的多,這也代表他們可塑性較強,能進一步接收更精深的軍事知識;而許多管理層的幹部更是留美出身,像第一代總團長王賡畢業於西點軍校(順帶一提,王賡最有名的事蹟並不是他的軍事成就,而是他的好友徐志摩綠了他一把,導致他跟妻子陸小曼離婚)、第一團團長趙君邁以及日後新成立的第四團團長孫立人則是維吉尼亞軍校畢業,所以稅警部隊當時洋溢著當時中國少見的美式訓練風格。
何謂美式訓練風格呢?我們不仿看看第四團團長孫立人是如何狠操他的士兵。
第四團的訓練內容如下:「早上四點起床後,先跑個3公里醒醒腦(嫌多嗎?放心,之後會增加到5公里),之後開始進行當天的戰術動作操演。每周操課六天,然後第七天休假......錯!是進行內務及武器檢查,不時再升級成高裝檢一下。行軍訓練方面,官兵一律揹背包(內含子彈50發、炒米2天份、手榴彈2枚、圓鍬或十字鎬、軍服、換洗衣物、日用品,也不過20公斤重罷了),身上掛著乾糧袋(通常裡面會用炒米)、水壺、子彈帶、槍枝(大約3公斤),在這種情形下一天要推進50~70公里(一種從北車跑到新竹車站的概念)。射擊方面,每名士兵需熟練操作步槍、輕機槍、重機槍、迫擊砲,並在每年年中進行實彈測驗,打得好就每個月發津貼2~4元,打不好,孫團長直接下場親自教學......然後把你給幹到飛天。休息時間,孫團長則會把全團帶到連雲港去游泳,時不時組織賽跑比賽。」
以上訓練我想用一句話粗略總結:保證讓你軍旅生涯過得很充實。
雖然軍官組成很美式,不過在中德軍事合作的大環境下,稅警總團的步兵依舊裝備德國軍械,為了學習操作,稅警於是和德國問問團合作,請了8位教官指導器材維護的事宜。
對於魏澤爾以及其他德國顧問來說,稅警雖然也接受指導,但純粹度畢竟不及87、88師等重點培訓部隊。而且稅警的作用也比較不用於戰場上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所以並非關注的焦點。只是誰也想到,日後卻是這批稅警成為延續德式訓練最久的存在。
圖片為:
推測為稅警總團的士兵,可確定的是他們手持原產自德國的毛瑟手槍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旅遊太原風光 聽山西故事 陸軍一級上將 閻錫山 Yan Xishan 中華民國第4任行政院院長 任期 1949年6月13日-1950年3月15日 1883年10月8日(光緒九年九月八日) 大清山西省五臺縣 逝世 1960年7月22日(76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市 籍貫 山西省五臺縣 國籍...
北洋軍閥軍服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國父「們」的故事】
北洋篇:我所認識的老袁─帝制開始
前情提要:
想要登上皇帝寶座的袁世凱
深知要從共和改為帝制
必須擁有各項因素的支持
民意及人心的擁護、外國勢力的肯定、學術輿論的支持
還有很關鍵的一項......掌握優勢的軍力!
無奈當時的北洋軍日漸被段祺瑞、馮國璋把持
此二人則對帝制表示消極的抵抗
為了削弱段、馮二人的影響,以及重掌軍隊
老袁決定提拔背後是讚譽為「民初周郎」的蔡鍔!
__________________
蔡鍔此人文武皆有才
(既修習過軍事,也讀過政治學,甚至擅長詩詞)
從未在北洋軍服役的他,短時間之類無法威脅老袁的軍中威望
而且此人多次展現出對老袁的配合態度
(二次革命聲討孫文、與諸多北洋將領勸進袁世凱稱帝)
綜合以上條件及表現
這才使袁世凱有意扶植蔡鍔削弱段祺瑞、馮國璋二人的勢力
那老袁的企圖有成功嗎?
答案是
.
.
.
.
.
.
沒有!
畢竟「軍心」的聚攏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段、馮二人更是清末數一數二的軍事人才
蔡松坡再能幹,老袁在怎麼幫忙抬轎
最多僅有些許牽制意圖罷了
What?
講了這麼多,老袁畢竟沒把槍桿子搞定啊!
其實任何一件事,有人反對,就會有人贊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了段、馮二人不支持稱帝
當時一些德高望重的名人也不支持袁世凱
好比梁啟超
這位飲冰室主人本來幫老袁籌組進步黨,合作關係良好
但自從得知袁世凱有意稱帝
他立刻想辦法脫離北京,和老袁在政治上劃清界線
又好比黎元洪
這位中華民國副總統,昔日武昌守義集團領袖
面對老袁的拉攏
幾乎都給些不鹹不淡的回應
使老袁感受到這位黎胖子看好戲的心態
而昔日的老夥伴徐世昌
也旁敲側擊的表達自己對稱帝的不贊同
另外盤據邊疆的非北洋系軍閥
像是廣西的陸榮廷、雲南的唐繼堯也是老袁眼中的不安定因素
袁世凱的北洋軍
主要根據地是華北一帶
隨著征討二次革命,部分部隊將勢力擴展至長江中下游
但老袁對這些南下部隊的掌控力已大不如前
(其中代表為鎮守江蘇一帶的馮國璋)
至於位於邊陲的廣西、貴州、雲南、四川,那更是鞭長莫及
這些西南省分
大多由當地實力派軍人管轄
像廣西的陸榮廷
自清末就一直轉戰西南諸省,對抗過法國及革命黨
是徹底的地頭蛇
而雲南一帶的軍事勢力
是由蔡鍔在清末一手培植建立
當初武昌起義後,各省宣布獨立脫離清朝統治
帶領雲南獨立起義的正是蔡鍔!
他在雲南的影響力可見一班
也因此
老袁在民國建立不久就將蔡鍔召見至北京
就是想要拔除蔡鍔這雲南軍閥的影響力
(可見老袁很早就在佈局,以緩進的方式消除各地割據勢力)
但在蔡鍔走後
雲南的軍權大致上由同樣自清末就在雲南辦軍事的唐繼堯承接
(可見要和平的消除地方勢力是多不簡單
好不容易拔走一個他,還會冒出千千萬萬個他)
對於這些西南軍閥
老袁是軟硬兼施
硬的部分,就是派遣部隊威壓
比如
北洋軍將領─陳宦
奉命領軍進駐四川,監視雲南貴州一帶的動靜
老袁還鼓動一向高度支持自己的廣東都督─龍濟光
負責制衡廣西的陸榮廷
軟的部分
就是授予官職,代表和平共處的心意
而這些軍閥大多也恭敬接受
比如陸榮廷
他就接受袁世凱授予的「寧威上將軍」頭銜
總之
要說老袁已經搞定了一切,然後能四平八穩地坐上皇帝寶座
那也實在把改朝換代想的太輕鬆了
畢竟明裡暗裡仍有許多不確定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老袁還是繼續加速他的帝制行動
為何?
因為看官們有沒有注意到?
老ㄕ以上所述的不確定勢力或人物
好似根本沒人明顯反對袁世凱!
(已經流亡海外的孫文不算)
(孫文除外)
事實上
當時袁世凱的確聲勢極高
因為光支持帝制的中央官員數以千計
(其中包含像:
招商局董事楊士琦、稅務處督辦梁士詒
外交總長陸徵祥、農商總長周自齊
這些管錢管糧管官員的一線大咖腳色)
而各地軍事強人有多達19名一線將領表態支持
至於討袁口號叫的最堅決的革命黨勢力……
算了吧
面對這些沒錢沒糧沒軍隊沒實力的嘴砲,沒有認真的必要
甚至講地方老百姓
就也是好幾次組成萬人請願團進北京希望老袁當皇帝啊!
(很多史料敘述
都說這些民眾是不明就理的被收買鼓動
問題是……關鍵就在這個不明就理啊!
對老百姓,尤其是清末民初的廣大民眾
叫皇上或總統那都不重要
能過上好日子才是重點
甚至民眾就是對「皇帝」一詞感到熟悉,對「總統」無比陌生
所以就別指望人民成為反帝制的力量了)
重點是外國人支持!
(請記得順天時報這個點,這個情節非常之重要啊!)
綜觀情勢
為什麼就不能更上一層樓
就當個中華皇帝呢?
眼見袁世凱越加投入帝制事業
袁大公子─袁克定,他非常很開心
他幻想接下來他就會是太子,未來更會是皇帝
之後大權在握無人敢不從的美好願景!
但是袁家二少爺
就是那個研究古文物頗有成就,在文學界也受人認同的袁克文
卻對父親的決定難以贊同
他甚至揮筆寫下:
「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
爹親
您滿心想要成龍,並想要一躍成『飛龍在天』,取得九五之尊的態勢
但您可知道
若是強求,只怕等著你的卻是『亢龍有悔』的囧境
到時進退不得,只怕你畢生努力要毀於一旦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實講這麼多老袁搞帝制的顧忌
但千難萬難
其實只難在第一步……開始推動!
只要核心人物做了決意
圍繞在旁的幕僚及工作人員立馬快速啟動
到時
就是核心人物想喊卡,只怕都無法緊急煞車
以下老ㄕ列舉共和轉帝制期間的重要時間點
1915年8月
主張君主立憲的籌安會開始鼓動更改國體的輿論
1915年9月2日
各地多數軍事將領發表「十九將軍聯合勸進」的電文支持帝制
1915年9月開始
各式各樣的公民請願團體湧入北京請求更改國體
(這些公民團體真的很多樣
舉幾個特別的:
人力車夫請願團……有點將今天的小黃運將公會
乞丐請願團……敢問團長姓洪?還是蘇察哈爾燦?
婦女請願團……哇!婦女投入政治活動在當年算是劃時代的表現!
妓女請願團……這......好吧,我無話可說了)
1915年10月
籌安會改名叫「憲政協進會」
該組織聯合挺袁並主管財政的梁士詒組織「全國請願聯合會」
此聯合會決定在當年12月
由各省選出國大代表表決是否更改國體
1915年12月11日
擁有1993位代表的全國代表大會多數贊成改變國體
並推舉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
大家以為事情就到這邊結束了?
不!
按中國禪讓習俗
當事人可不能馬上答應,而且最好拒絕3次表達謙讓
但是所有人都明白,這不過只是一個形式上的過場罷了
所以……
1915年12月13日
這一天
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宣布正式接受擁戴
此後他將是中華帝國的皇帝!
而明年(1916年)將是這個帝國的第一個紀年
也就是洪憲元年!
想必那天的老袁一定是志得意滿,快樂的不得了!
嗯
好好享受你最後的娛樂饗宴吧
因為接下來迎接老袁你的
不是廣闊無邊的青天,而是要你老命的鬼門關啊!
____________________
圖片為:
袁世凱的二兒子─袁克文所書:
「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
北洋軍閥軍服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旅遊太原風光 聽山西故事
陸軍一級上將
閻錫山
Yan Xishan
中華民國第4任行政院院長
任期
1949年6月13日-1950年3月15日
1883年10月8日(光緒九年九月八日)
大清山西省五臺縣
逝世 1960年7月22日(76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市
籍貫 山西省五臺縣
國籍 大清(1883-1911)
中華民國(1912-1927)
中華民國(1927-)
政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晉系)
專業 軍人
獲獎 青天白日勳章
軍事背景
服役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陸軍
服役時間 1927年-1960年
軍階 陸軍一級上將
學歷
太原國立武備學堂
(1905年)
日本東京振武學校攻讀
(1905年)
東京日本士官學校攻讀
(1909年)
經歷
(清)山西陸軍第二標教練官
(1909年-1910年)
(清)山西陸軍第二標標統
(1910年-1911年)
山西省政府都督
(1911年)
山西省政府民政長
(1911年-1914年)
山西督軍
(1916年-1917年)
(國民政府)山西省政府主席
(1917年-)
(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委員
(1927年5月22日-1947年)
(國民政府)第三集團軍總司令
(1927年-)
(國民政府)平津衛戍總司令
(1927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1927年-)
太原政治分會主席
(1927年-)
(國民政府)內政部部長
(1928年10月24日-1928年12月28日)
(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長
(1928年12月27日-1947年)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
(1928年-1938年)
(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委員
(1928年-1929年)
(國民政府)禁菸委員會委員
(1928年1月-1929年)
(國民政府)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
(1929年1月24日-1933年)
(國民政府)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
(1929年)
(國民政府)賑災委員會委員
(1929年)
(國民政府)國軍編遣委員會常務委員
(-1930年11月15日)
(國民政府)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
(1930年)
北平國民政府主席
(1930年9月9日-1930年11月4日)
(國民政府)太原綏靖公署主任
(1932年)
(國民政府)財政委員會委員
(1932年)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
(1935年12月18日-1938年)
(國民政府)第二戰區司令長官
(1937年-1945年)
(國民政府)山西省政府(兼)主席
(1943年-)
行政院院長
(1949年6月13日-1950年3月15日)
中華民國代理總統(代行時任代總統李宗仁職權)(1949年11月20日-1950年3月1日)
國防部部長(行政院院長兼任)
(1949年6月13日-1950年2月1日)
總統府資政
(1950年3月-1960年5月23日)
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漢族,山西省五臺縣人,清末舉人,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將軍府同武上將軍,中華民國國軍(及其前身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北洋軍閥晉系領袖,曾任行政院院長、國防部部長及總統府資政等職務,1949年11月20日至1950年3月1日代行時任代總統李宗仁職務,是中華民國行憲至今唯一一位代理總統職權、形同國家最高領導者的行政院長。閻錫山主政期間,其管轄之山西省自1911年辛亥革命後建立以來,經歷多場內戰、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依然屹立不倒,直至1949年4月太原戰役結束後被共軍佔領為止,一共歷經38年,是眾多軍閥中紀錄最長者。
北洋軍閥軍服 在 國民革命軍制服(下),中國近代第一套軍服歷經十年混亂終於 ... 的推薦與評價
00:00 前言00:13 自成一體03:43 地方差異07:00 歷史記憶 軍服 ,顧名思義,軍人的服飾。 ... 為何北伐時10萬國軍,能橫掃100萬 北洋軍閥 ?丨北伐戰爭. ... <看更多>
北洋軍閥軍服 在 [問卦] 為何北一女儀隊的服裝要穿得像軍閥那樣?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