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直顧雲林 百工百業挺改革
在各行各業朋友的認真投入下,台灣人一直在努力,台灣也一直在進步,雲林縣士農工商也在各位的帶領下,以正直的態度,一點一滴累積、一步一腳印走出行行出頭天,讓全台灣都看見雲林脫胎換骨的進步,我們終於可以很驕傲地仰起頭說「我是雲林人」。所以,真的要感謝百工百業各界精英的相挺改革、相挺雲林,甚至我們在場有許多來自海外加入雲林大家庭的新住民好朋友、好姐妹,也很努力很打拼,與我們作伙打造安居樂業的生活。
離鄉背井出外打拚,是很多雲林人的共同經歷,其中辛苦,我們都感同身受,所以對於新住民的照顧,我們一直不遺餘力,從生活輔導到就業培力,不僅要讓加入台灣這個大家庭的新住民同胞,生活過得好,也要讓新住民經濟上有依靠,有進入職場的謀生能力。雲林新住民在籍人口將近1萬6千人,我們在三年多前就提出「既來之則安之」的政策,要讓遠渡重洋來台灣建立家庭、安身立命的新住民兄弟姊妹,能夠安全、安心、安穩的在雲林安居樂業。
為了配合中央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雲林縣政府領先全國成立專屬服務的「新住民科」、以及縮短新住民服務與資源分配使用之城鄉差距,提升資源的便利性與可近性的「新住民單一服務窗口」、建置多國語言的「新住民多語服務資訊網」,成立山海線新住民服務與學習中心,提供增加新住民創業就業訓練、專業諮詢、關懷與支持服務;並加強國際語言和文化教育,營造有助於新住民就業和就學的友善社區環境。不僅如此, 2017年台灣燈會首創「新住民主題燈區」,為的是在協助新住民融入台灣生活時,又能促進新住民母國與台灣文化的交流。這些都是以更友善的雙手迎接新住民同胞的具體作為。
因為新住民的到來,讓台灣土地上的多元色彩更加鮮豔亮麗,也期盼新住民同胞以你最熟習的母國語言文化習慣優勢,大家一起攜手推動新南向政策,讓台灣本地文化更多元精彩與豐富,讓台灣的新南向政策,帶給台灣與當地國更富麗的經濟發展與文化交流。
農為國本,雲林長期以來扮演著國家糧倉的角色,根據今年的統計,雲林縣2017年的農林漁牧總產值達794億元,創下歷史新高,連續三年佔全國第一,除穩固雲林農業首都的重要地位,也是給予雲林農民辛勤付出的最大的肯定。
我們也知道,數字不直接等同感受,因此這幾年,縣政府從生產、管理、行銷等方面,不論在農業教育、農業設施補助、農機補助、產銷履歷認證、積極參與國內外食品展等作為,都是要提供農民朋友實質的幫助,我們會持續努力,推出更多照顧農業的政策。未來,雲林更要建構完整農業產銷系統,包括農好力鳩工平台、農創育成中心、農產交易中心、冷鏈物流中心,再創高農業產值、促進農家更富麗的生活。
另外,在台灣新能源政策的方向,我也帶動雲林縣的綠色產業開創藍海,我們秉持著過去打造農業首都的態度與決心,在農業首都的綠色經濟之外,尋找另一個綠金產業,也就是發展綠能產業,打造雲林縣成為農業與綠能雙首都的願景,相信本著過去打造農業首都的經驗,以雲林縣民的能力、智慧與決心,加上縣府同仁上下一心的積極任事,我們的農業與綠能雙首都的願景,絕對可以創造更高的產業價值,給雲林鄉親更多經濟收入、就業機會。
我們可以看到,作為現階段世界明星產業的新能源產業,已經陸續進駐雲林縣,我們希望能形成聚落,提供雲林的百工百業菁英,作伙推動雲林的進步。首先,在新能源的發展上,雲林本身有很好的發展條件,不論是太陽能、風力或是沼氣發電,都讓雲林成為政府在推廣新能源的重點縣市,而縣府同仁也在這一基礎上,積極與雲林鄉親朝著同一目標、共同努力,所以,雲林目前在太陽能發電的建置容量才能有全國第一的成績。
推動綠金雙首都產生的效益,就是在兼顧農業發展的同時,可以盤點農業用地以外的荒廢土地,有效利用;因此,新能源的發展,除了配合國家政策外,也增加在地地主及農民的收益,讓過去本來是耕作不易的貧瘠土地,可以有所收入。
再者,新能源的發展,也讓荒廢27年的台西工業區有了翻轉的可能。在中央前瞻基礎建設的全力支持下,未來台西工業區將轉型為成為亞洲第一的綠能專區,並且,也將透過經費的投入,改善道路排水等基礎設施。同時,我們也將投入資源,將佔地面積50公頃的台西海園打造成為綠能觀光的示範園區。
除了太陽能發電外,在雲林外海在民間業者的投資下,也將開始建置離岸風力發電的工程,投資規模超過1200億元。這一個重大投資案,將帶動在地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在地的就業機會。同時,縣政府、區漁會也一起合作,爭取將箔子寮漁港做為離岸風力發電的補給港口,不僅可以帶動在地產業的發展,也可以在政府與民間業者的共同努力下,解決港口積沙的問題。
這些都是兼顧到解決各鄉鎮地方所面臨的困境,過去不易解決,而現在配合新能源產業政策,我們不僅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協助加速地方發展,也為鄉親找到經濟收入的另種出路。
雲林不僅是農業產值連續三年全國第一的農業大縣;這些年,我們也努力的積極招商,成立「單一窗口」,加速行政程式,排除投資障礙,在縣府同仁的努力下,義美來了、台灣UCC來了,台積電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信越化學、德亞瑪等許多國際知名的產業也選擇雲林作為投資設廠的地方。雲林科技工業區石榴班區目前也即將開發完成,許多廠商的設廠工程也將近完工,預計帶來5000個就業機會。
縣政建設,看得到的要做,看不到的也要做;看得到的建設,像縣內首座的國民運動中心、雲林溪掀蓋工程、虎尾綜合社會福利中心、國家級布袋戲傳習中心 、斗南小東工業區、璀璨之星、北港金水164、口湖椬梧滯洪池、台西綠能專區等等。
看不到的建設更加重要,就是要有清明的政治文化。公務人員要清廉、勤政。林內焚化爐官商勾結造成垃圾去化問題和縣庫損失,是雲林縣民最大的痛。要淨化人心,政治人物要正直,孔子公講:「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但是有一些政治人物為了政治利益,不惜公然說謊,顛倒是非,若乎這款人出頭,一定天下大亂,雞犬不寧。
希望各界領袖菁英與雲林鄉親,發揮您的影響力,除了繼續支持雲林縣政府各項政策的推動之外,大家都能成為正直顧雲林代言人,將我們的努力成果告訴你所認識的周遭朋友,挺改革的人、挺改革的政黨,給做事的人多一點鼓勵、多一點支持。
北港農工農機科 在 蘇治芬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雲林縣新世代農業人才培育計畫」,結合農、食與生活為基礎的魅力農業學習提案,獲教育部國教署經費支持2100萬。
去年九月我提出3*3+4的農業教育規劃構想,希望從國中端銜接高職端,再到業界與大學進修一貫教育規劃,讓技職教育真正落實並農業教育向下紮根,不要將升學當作唯一目標。經歷十多次與相關部會的會議和溝通,並拜訪雲林縣多所學校了解推動的可能性,終於催生出「雲林縣新世代農業人才培育計畫」,獲國教署的經費支持。
從產地到餐桌,農業是一門多元的藝術,含括了農機、育種、生物、土壤、氣候環境.....等等等,連結面甚廣。一個優異的從農者,必然也是個有創造力的藝術家,需要想像力和實踐能力,我們的農業教育不應窄化了學生對農業的想像。
此外,為鼓勵青年從農,教育部與農委會攜手共推「獎勵高中從農方案 培育優秀農業人才」學生年獎勵最高3萬元、升大學農業公費專班還加分。歡迎農家第二代或對從農有興趣的國中畢業生,於 106 學年高中入學填報志願時選擇就讀。
適用本方案的高中職學校共有 11 間,分別為:北科大附農、苗栗農工、興大附農、新社高中、員林農工、仁愛高農、#北港農工、旗山農工、內埔農工、佳冬高農、花蓮高農。
國中畢業升學『農校農經科』 今年起最多可領3萬
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70613/256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