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網友林天佑分享他於2009年7月8日在北科大的宏裕科技研究大樓樓頂往西拍攝之街景,可以看到當時光華數位新天地以南還是「希望廣場」的模樣。
位於臺北市八德路與新生南路口的臺北希望廣場,前身為空軍新生社所在地,現在則是全球人壽希望廣場大樓,屬於臺北市資訊園區第三期(第一期為光華數位新天地,第二期為三創生活園區)。
空軍新生社在1950年到70年代是個非常亮麗的場所,空軍廣播電臺就在該地,裡面有非常著名江浙餐廳,也是空軍官員住宿的旅館,每到星期假日,都會舉辦露天舞會。
空軍新生社在日治時期為「植物米穀檢查所」,位於臺北市樺山町113番地(也就是現在的臺北市八德路一段49號),為植物檢查所和米穀檢查所這兩個單位的聯合辦公廳舍,是一棟鋼筋混凝土造的二層樓建築,由總督官房營繕課負責設計及監造,於1936年12月6日動工興建,隔年8月3日竣工。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植物米穀檢查所最先被空軍第23地區司令部所佔用。空軍第23區司令部是第一批乘坐美國軍艦來臺灣的中國部隊之一,因為日本並沒有空軍的編制,所以看到植物米穀檢查所建築良好,就將它當作其駐地。當時來接收臺灣的中國空軍另外還有第22地區司令部,駐地則在臺南。
1946年1月1日,空軍第23地區司令部遭撤銷,被併入空軍第22地區司令部,而第22地區司令部也由臺南移防到臺北的植物米穀檢查所。
1947年2月1日,空軍第22地區司令部因接收日本財產的任務完成而遭撤銷,改成立臺灣空軍地區司令部,同年7月1日再更名為臺灣空軍指揮部。
後來植物米穀檢查所建築被設為「臺北市空軍新生社」,即供軍官娛樂之場所,新生社經營的餐廳與舞廳是當時黨政軍高官以及社交名流飲宴聚會的熱門地點。
1970年代末,空軍新生社建築日趨老舊,於是空軍訓練司令部在臺北市仁愛路三段蓋了新校舍。1981年,位於仁愛路與復興南路口的「空軍官兵活動中心」竣工。
空軍官兵活動中心是由原空軍新生社改組而成,主要提供差勤官兵與軍、榮眷的良好休憩服務,以及做為理想集會及餐敘活動的場所。當年在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軍友社、婦聯會、榮工處、華航、桃勤與臺勤等單位的贊助下,於1981年8月14日「空軍節」正式啟用。
之後,原植物米穀檢查所建築遭到拆除,土地被售予勞工保險局;這塊地原擬用來興建大型醫院,但因勞保局蓋醫院的計畫夭折,土地便一直閒置著。
不過,植物米穀檢查所的建物並非被完全拆除,還留有原本建築物大門的階梯和四根門柱,以及大門兩側部分外牆。
2001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照顧921地震受災區農民生計,利用該空地舉辦農特產品展售會,並將之命名為「臺北希望廣場」,開放給農民擺攤,欲藉由商業生機讓重建區逐步走出地震所造成的巨大創痛。此後,該處成為各縣市農會週末在臺北展售當地農特產的場地。
2015年5月24日,臺北希望廣場因地主要收回土地另作他用而吹熄燈號。農委會遂在臺北市林森北路與北平東路口的華山綠色廣場重新打造新的希望廣場,並於2015年12月6日開幕;佔地約1500坪,設有107個攤位,於每週六、日開賣。
2016年1月25日,財政部國有財產署首次地上權開標結果出爐,緊鄰光華數位新天地及三創生活園區的「希望廣場」逆勢突圍,全球人壽以41.388億元標下,溢價率約12%,換算容積每坪單價72萬元。
當時「希望廣場」所在地可說是光華商場周邊的最後素地,總面積為2,031.9坪,平均容積率為283%,初估可興建樓地板總面積上看1萬坪,開發效益十分可觀。其基地規模達2,000坪以上,使用時間為70年,未來若開發商場完成後,臺北資訊園區的開發將宣告全數到位,吸客能力有望再升級。
2020年7月22日,全球人壽希望廣場新建工程舉行上梁典禮,將興建為臺北市資訊園區三期,預計在2021年第二季完工,且符合即時利用並有收益標準。該大樓建成後,可望有效匯聚人流,成為文化與資訊商圈的核心,引領臺灣資訊產業發展。
全球人壽希望廣場新建工程之面積約為 2059.24坪,地上權設定年期為70年,該地將興建一棟地下4層、地上9層的大樓,完工後將會打造成資訊園區,以「科技」為發展主軸;全球人壽希望能引進金融科技、人工智慧等數位產業,讓這棟大樓成為光華資訊商圈的地標建築。
北科大綠建築 在 第四維度 Photograph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人很奇怪,明明每天都要走路出門卻還是反對人行道,而反對的理由千奇百怪,什麼要停車啦、生意會不好啦,然後小孩老人整天走在車道上,出事了再來怪車子開太快要插紅綠燈。
-
#聽說業配要放前面:
火花羅2021桌曆懇請支持 https://sho.pe/397ht7
-
-
但是事實上,有人行道反而會讓停車更好停,這個違反直覺的理論其實一點也不奇怪。隨便拉一張街景圖就能看到,左側有人行道的新蓋建築側的停車空間利用的極有效率,而右側的老舊建築沒有人行道停車空間利用率甚至不到左側的1/10,為什麼?
-
-
台灣人不要人行道,以為會吃掉車子的停車空間,然後都只想把車子停到家裡面,長久下來習慣成自然,外來的車輛看到房子前面是鐵捲門、房子內有車輛停著的,自然也都不太敢停車,最後就變成停車效率極差的意義不明的路肩,而原本以為沒有了人行道就能把車高枕無憂停在家裡、騎樓的住戶,偶爾還是會遇上車輛停在外面,想出門卻找不到車主來移車的窘境。
-
-
而人行道其實最窄只需要0.9公尺就可以達到法規基本要求,要在現有的道路上擠出0.9公尺一點都不難,但是少了這0.9公尺,我們得付出巨大的代價:
1.停車難停
2.行人難走
3.開車得閃走在路上的行人
4.車禍直線飆升
5.住家出入困難
6.生意沒落
然後久了,外來消費人口自然會往好停車、好走路、好逛街的區域移動,然後老舊沒有人行道的住宅區自然就沒落,商圈轉移就這樣進行著。
-
-
這個理論從台北東區轉移到信義區、苗栗頭份中正路轉移到尚順、高雄新崛江轉移到北高雄等都可以看到一些蛛絲馬跡,但是台灣的一些商人麻~想賺快錢,只想賺那些把車子當輪椅的人的錢,但是當消費者開到店門口,下車買了東西後上車就走了,沒人行道的環境他們自然也不會想去左右的店家逛逛消費,無法形成一個有效的互助商圈,最後自然就被達爾文式淘汰。
-
-
----------------我是快樂分隔線-----------------
以上內容不在我的道安講座中,但是還是歡迎大專院校看到這篇文後可以安排12月或是下學期的講座吧!不要再聽那種只會叫你不要闖紅燈的垃圾道安講座了,一點屁用都沒有。
-
-
今年剩餘道安講座:
11/18 勤益科大 下午5-7點 可開放校外人士,憑捐贈發票入場
12/18 台北科大 時間尚待確認
-
火花羅2021環遊世界桌曆歡迎支持:
https://sho.pe/397ht7
北科大綠建築 在 今周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場次二 優化城市資源 實現高效共享循環路徑
【國際觀點】(預錄)循環共享 創新永續
Circle Economy計劃及業務開發總監/ Annerieke Douma
【專題演講】以AIoT 驅動循環經濟 創造永續發展
微軟物聯網創新中心總經理/葉怡君
【關鍵對談】串聯城市資源循環價值鏈
主持人:
北科大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特聘教授暨循環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張添晉
與談人:
1.微軟物聯網創新中心總經理/葉怡君
2.宜家家居北亞區永續經營經理/汪慶怡
3.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郭英釗
4.EPEA 德商搖籃到搖籃設計顧問公司經理/張宇靖
※場次三 創造企業價值 催化綠色創新商業競爭力
【國際觀點】(預錄)設計多一步 永續進一步
UnSchool創辦人/Leyla Acaroglu
【專題演講】城市採礦 打造綠色供應鏈
Dell 全球環境事務部門亞太區最高主管/戴令徽
【關鍵對談】無限可能的循環商業模式
主持人:
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
與談人:
1.Dell全球環境事務部門亞太區最高主管/戴令徽
2.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李鼎銘
3.REnato lab創辦人暨執行長/王家祥
4.漾拓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