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李國鼎的時候是 2018.02 和威宇去台中聽 Hank 演講
之後進公司不斷不斷聽 Hank 講李國鼎。過程中看了關於他的影片、公司也買了一堆李國鼎寫的書,但兩年過去,我沒有靜下來系統性地讀任何一本
這次的 trigger 點是讀台灣半導體早期的資料,想要把這個歷史拼圖拼起來,就先選了一本比較薄的、1987 年出版的 <工作與信仰> 讀起
這本是整理李國鼎在不同場合的演講、投稿而成,涵蓋很多主題,光是我摘要的內容就超過 7000 字,所以打算分三篇來整理心得
今天先講讀完李國鼎 1983 年在中央大學演講,主題 <求知的過程和經驗> 我非常喜歡這章,從李國鼎小時候講到他 70 歲
曾經老闆問我:阿堯,如果今天要你幫台灣科技化,你會怎麼做?當年蔣中正可是丟了臺灣工業化的題目給李國鼎
那時我完全沒有 idea,怎麼可能,太難了吧。但讀完這章,我覺得李國鼎有這樣的能力,完全不是因為他聰明。幾個 takeaway
1.跟最厲害的人學
2.保持初衷,一路保持初衷
3.每一步都算數,每一件看似困難的事,對往後都會有極大幫助
4.對現狀不抱怨,認真做事、隨遇而安
5.讀萬券書,更要行萬里路。與頂尖人才交流,不要活在自我想象中
-------底下內容摘自 <工作與信仰>-------
- 1934 到劍橋去做研究,因為那裡是核子物理的聖城,1930 年代前後,許多新發現皆從那裡研究出來。做了兩年的核能物理研究,和一年的極低溫下面超傳導現象的研究,這個題目是當時中國學物理的人沒有去學的。大學教科書 Radiation from Radioactive Substance 的作者 Rutherford 就是這裡的主管,另一位實驗室教授兩度得到諾貝爾獎。很多優秀學生都在當高級研究員指導研究生研究,還有發明電子的 Sir J.J Thomson 和發明 Cloud chamber 的 Wilson 雖然退休,但仍到實驗室來,可以常常請益
- 每天下午茶時間,做理論的人就會跟做實驗的人進行交流與辯論。不斷交互、修正,結果就帶來很多新發明。使得那時劍橋物理研究所成為世界物理學的聖地,全世界理論或實驗派的有名物理學家都常來演講訪問,這是他的黃金年代
- 這些研究學問的方法和思路無形中給我很大的訓練和啟示,那就是對任何問題,要先有整個的了解,然後選定優先次序再著手推動進行。
- 回國在還沒找到軍事工作以前,先到武漢大學教物理。第二年在長沙加入防空學校(月薪從 360 下降到 150)做照測總隊修理所的所長,招收了許多大學理工畢業生為技術員和一批機械生,所有後方主要城市的防空部隊都要我們派員工去大修,還要訓練軍隊技術人員的維護工作。因為當時沒電,就將磨米的磨子改成水力發電機。油不夠,就收購玉米和燒酒來練強力酒精,一面又做木炭汽車。這一段時間使我對技術問題和工廠工作,發生了很大的興趣
- 過了三年被邀請到中央研究院,參加 1940 西北日全蝕觀測。做沒多久,覺得這份工作和當初回國的初心不一樣。第二年同學介紹去資源委員會的資渝煉鋼廠做工務組主任,當時後方缺鋼鐵,而四川有鐵、有煤,在技術人力方面,有一批資源委員會送到德國去實習、然後計畫去湘潭參加設計中央鋼鐵廠的年輕工程師。我就和這一群專家中三四位共同來籌畫資渝煉鋼廠。我參加該廠工作期間,得到非常有意義的經驗,管理和技術的
- 在資渝做了三年,資源委員會調我到會本部工業處管理會數五六個鋼鐵事業,同時去戰時生產局也主管協調聯繫鋼鐵事業。因此對後方鋼鐵業的認識增加了解。勝利後,主動收集日本在東北所建設的鋼鐵工業資料。資源委員會擬在上海見一個有規模的造船廠,計畫用日本的賠償及美國的援助來辦,我就參加了籌備工作,技術人員延攬順利、碼頭已建好,但國共內戰,被調到基隆台灣造船公司。在此期間,曾以五十天的時間到日本實地考察其機械、造船等重工業。在台船約五年時間的磨練,最重要的使我對機械、造船工業也能略窺堂奧。
- 1953 被尹仲容徵招到經濟安定委員會下新成立的工業委員會做專任委員,做他主要的助手。一方面設計經建四年計畫的工業部門,尋找可發展的工業與產品。另一方面把這些計畫做出來後,便申請美援支持款項來加以推動,使國家走上工業化的途徑。在這方面我管的範圍很廣泛,除化學、食品工業外,諸如電力、紡織、機械等都歸我主管。這一工作時期是非常有意義的,可以接觸到很廣的層面,每天都接觸到新的事物及新的知識,同時以能代替進口、節省外匯的產品為優先。這段期間也開始參加國際會議,從 1954 開始每年一度的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年會,和其會前的工業分組會議,討論各國工業化的問題。以前只有外交部派人參加,注意力放在代表權問題,對其他專門議程都沒有意見。但我很認真看完議程中工業化涵蓋範圍的每個項目,在每項議程中我也盡量設法將彎的情形介紹給與會各國代表,交換經驗。連續參加三年,得到很多知識,對於推動一個國家工業發展,有了廣泛和整體性的看法。對於其他國家工業發展的途徑和方法或若干措施有助於我們推動工業的,回來即像工業委員會和經濟安定委員會報告並建議。
- 同時開始注意研究工業發展環境的問題。誰願意辦工廠?什麼情況下願意辦?什麼情況下能賺錢?政府哪些措施會影響工業生產?我最早有認識的是租稅問題對工業的影響。那時推動紡織外銷,發現進口的棉花有關稅,棉紗有貨物稅,賣出去有營業稅。我在經濟安定委員會先後建議關稅和貨物稅退稅制度,建議經採納就陸續實施了
- 由科學轉到工程,再由工程轉到社會科學,接觸財稅、經濟許多方面,凡是有關聯的問題或頭痛的問題,只要給我學習機會,都不會放過。一面做、一面學、一面想辦法解決問題,一面探尋新的問題和新方法,在工業委員會做了五年學到很多
- 1958 被派任美援會秘書長,因擔任幕僚長的關係,開始了我和財經首長接觸頻繁的時期。這時期我的三個身份,第一是美援會秘書長,第二是經濟部工礦計畫聯繫組召集人,第三是工業發展投資研究小組(IDIC)召集人。工業發展過程中研究投資環境的知識,當時尚無專門書籍可以參考,幸而隨顏靜波於 1957 參加舊金山世界第一次國際工業會議,會議中所收集的資料全有用處,徵選了十幾位同事,大家用科學的方法分析所謂投資環境有哪些
- 發現第一買土地很難,有很多法綁住。第二影響資本累積和行程得稅法很多,譬如印花稅。因這兩個因素,我邀請稅務專家、土地專家和法律專家來參加我的工作
- 我主持美援會最大信念是怎樣不依賴美援而可以生存,這是很少國家肯這樣做的。1960 提出財經發展 19 點措施
- 同時我想如何把這些觀念、法律功能、時代需要以及經濟學家的許多知識、社會應有的認識等,讓一般人都能了解,唯一的辦法是辦展覽會。這個展覽會將許多經濟觀念介紹給大家,讓大家了解和自行解答這些問題(人口過剩、水庫不足)設計一套圖表,分析一塊地三公頃要生產農作物的話,可以得到多少錢養多少人?若要辦工廠的話,可以生產多少?養多少人?若要外銷,可以得到多少外匯?這個觀念介紹給大家,大家對土地利用觀念很快就由農業社會轉變到工業社會
- 一個國家經濟的進步,同事也需要人民觀念的進步,來互相配合。我很快發現,今天我們所需要的是又懂法律、又懂經濟的人,我在美援會成立一個小組培養此種人才,並在台大及東吳大學設置獎學金鼓勵學經濟的去學法律,學法律的去學經濟,這樣對國家將有更大的用處。如果只懂法律而不懂經濟就會發生很多問題
- 在這期間,我每年有五、六次出國開會的機會,參加國際會議或帶領友好訪問團加強雙邊關係。行萬里路中,結識很多朋友,至今還保持聯絡,尤其在亞洲地去的財經首長,多變成好友。同時藉著外國投資人可知道世界的經濟情況、產品的發展情況,各公司的經營哲學及策略,這些都是學校學不到的,這些只有從談話中、公司年報中得來。知識增加了,而且增加的多半是動態方面的知識,而不是書本中固定的、靜態的資料
- 1969 由經濟部轉任財政部長,在我個人是極不願意的事,但當局既然一定要我做,也只能盡我的力量,仍抱著虛心學習的態度全力以赴。每一個銅幣拿到手中總有兩面,一面是人頭、一面是數字,我唯一可自傲的,看過數字,也看過人頭。我做過經濟部長,也做過財政部長,因此知道,同樣的一塊錢財經兩邊的看法,完全不同
- 從經濟部長轉到財政部,我仍不斷了解農工業的發展,從而綜合財政與經濟的關係。我常常告訴財政部裡的同仁,不要做經濟發展的障礙,假如有就趕快告訴我,如果法律有瓶頸就修改法律,辦法有瓶頸就修改辦法,若是人的話,則人的觀念就要改變。如果不能改變,應該調開原來工作崗位,這是我做事的哲學
- 1975.12 心臟病發,1976.06 請辭獲准,調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新版) 珍寶王國(Jumbo Kingdom)是香港一座歷史悠久、停泊在香港島南區香港仔深灣的兩艘著名的海上畫舫,由珍寶海鮮舫及太白海鮮舫組成(昔日還包括海角皇宮),是香港南區的著名地標。很多人一般以「珍寶海鮮舫」之名概括整個珍寶王國。珍寶王國中以太白海鮮舫歷史最悠久,建於1950年。太白海鮮舫...
「十大建設中國造船廠」的推薦目錄:
- 關於十大建設中國造船廠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十大建設中國造船廠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十大建設中國造船廠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十大建設中國造船廠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十大建設中國造船廠 在 [問卦] 十大建設沒有蓋漁港是不是太沒有遠見? -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十大建設中國造船廠 在 【日月同輝緬懷榮工】第十三集:十大建設中國造船廠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十大建設中國造船廠 在 1976 美麗的遠景(中華民國十大建設紀錄片)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十大建設中國造船廠 在 1976 美麗的遠景(中華民國十大建設紀錄片)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十大建設中國造船廠 在 背台灣十大建設怎麼做最快?這十大建設口訣學起來就對啦! 的評價
- 關於十大建設中國造船廠 在 日本人與台灣十大建設 的評價
- 關於十大建設中國造船廠 在 2022最大造船廠-汽車保養試乘體驗,精選在Youtube上的開箱 ... 的評價
- 關於十大建設中國造船廠 在 [問卦] 十大建設沒有蓋漁港是不是太沒有遠見? 的評價
- 關於十大建設中國造船廠 在 中國造船廠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和網紅們 ... 的評價
- 關於十大建設中國造船廠 在 中國造船廠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和網紅們 ... 的評價
十大建設中國造船廠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此影片旨在介紹中華民國自1973年起在臺灣推動的十大重要建設,包括興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之高速公路、興建臺中港、擴建蘇澳港工程、興建宜蘭至花蓮之北迴鐵路、設置鐵路電氣化工程、興建桃園國際機場、籌建高雄一貫作業大鋼廠、興建高雄大造船廠、推廣石油化學工業、制訂執行核能發電計畫,及其帶來的效益。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在臺灣實施土地改革,將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型態轉為以工業為主的現代化經濟。
1953年起,政府連續實施六期的四年經濟建設計畫,前三期推行進口替代的工業化政策,一面提高農業生產;一面扶植國內工業,增加生產,限制外國商品進口。五十二年,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為世界上以農業發展帶動經濟起飛成功的先例。
後三期改採出口導向的政策,透過獎勵民間中小企業投資、鼓勵出口、設置加工出口區等措施,使得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對外貿易長期持續成長和出超。其結果,達到經濟快速成長和物價相當穩定的雙重目標,被譽為「經濟發展的奇蹟」,而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判,成為開發中國家的楷模。
1973年,行政院院長蔣經國為因應經濟成長,提出近57億美元的十項建設計畫,其中有六項交通運輸建設、三項重工業建設,和一項能源建設,其項目如下(括弧内的年份為當時預定之施工期間):
1. 臺灣南北高速公路(1969-1978)
2. 臺中港(1971-1982)
3. 北迴鐵路(1973-1978)
4. 蘇澳港(1974-1981)
5. 鐵路電氣化(1975-1979)
6. 桃園國際機場(1969-1978)
7. 一貫作業大鋼廠(1972-1983)
8. 高雄大造船廠(1973-1976)
9. 石油化學工業
10. 核能發電計劃(1972-1984)
1975年,受到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警,政府不得不提前結束第六期四年經建計畫,並自翌年(1976年)開始實施國家六年經建計畫,以建立重化工業、加強農村建設為主;前期的施政重點在於完成十大建設,後期則為規劃新的國家建設方向。
1979年,政府按步推動交通、工業、農業、文化等十二項建設。
1984年,政府繼續推動十四項重要建設。
1990年,政府推動「國家建設六年計畫」,以重建經濟社會秩序、謀求全面平衡發展為總目標,使臺灣成為西太平洋金融、交通轉運中心和科技重鎮。
上述前瞻性基本設施,成功帶動臺灣經濟突破發展的瓶頸。
影片攝製:China Art Film Ltd.
影片長度:43分鐘
發行時間:1976年
影片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十大建設中國造船廠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此影片旨在介紹中華民國自1973年起在臺灣推動的十大重要建設,包括興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之高速公路、興建臺中港、擴建蘇澳港工程、興建宜蘭至花蓮之北迴鐵路、設置鐵路電氣化工程、興建桃園國際機場、籌建高雄一貫作業大鋼廠、興建高雄大造船廠、推廣石油化學工業、制訂執行核能發電計畫,及其帶來的效益。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在臺灣實施土地改革,將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型態轉為以工業為主的現代化經濟。
1953年起,政府連續實施六期的四年經濟建設計畫,前三期推行進口替代的工業化政策,一面提高農業生產;一面扶植國內工業,增加生產,限制外國商品進口。五十二年,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為世界上以農業發展帶動經濟起飛成功的先例。
後三期改採出口導向的政策,透過獎勵民間中小企業投資、鼓勵出口、設置加工出口區等措施,使得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對外貿易長期持續成長和出超。其結果,達到經濟快速成長和物價相當穩定的雙重目標,被譽為「經濟發展的奇蹟」,而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判,成為開發中國家的楷模。
1973年,行政院院長蔣經國為因應經濟成長,提出近57億美元的十項建設計畫,其中有六項交通運輸建設、三項重工業建設,和一項能源建設,其項目如下(括弧内的年份為當時預定之施工期間):
1. 臺灣南北高速公路(1969-1978)
2. 臺中港(1971-1982)
3. 北迴鐵路(1973-1978)
4. 蘇澳港(1974-1981)
5. 鐵路電氣化(1975-1979)
6. 桃園國際機場(1969-1978)
7. 一貫作業大鋼廠(1972-1983)
8. 高雄大造船廠(1973-1976)
9. 石油化學工業
10. 核能發電計劃(1972-1984)
1975年,受到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警,政府不得不提前結束第六期四年經建計畫,並自翌年(1976年)開始實施國家六年經建計畫,以建立重化工業、加強農村建設為主;前期的施政重點在於完成十大建設,後期則為規劃新的國家建設方向。
1979年,政府按步推動交通、工業、農業、文化等十二項建設。
1984年,政府繼續推動十四項重要建設。
1990年,政府推動「國家建設六年計畫」,以重建經濟社會秩序、謀求全面平衡發展為總目標,使臺灣成為西太平洋金融、交通轉運中心和科技重鎮。
上述前瞻性基本設施,成功帶動臺灣經濟突破發展的瓶頸。
影片攝製:China Art Film Ltd.
影片長度:43分鐘
發行時間:1976年
影片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十大建設中國造船廠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更新版) 珍寶王國(Jumbo Kingdom)是香港一座歷史悠久、停泊在香港島南區香港仔深灣的兩艘著名的海上畫舫,由珍寶海鮮舫及太白海鮮舫組成(昔日還包括海角皇宮),是香港南區的著名地標。很多人一般以「珍寶海鮮舫」之名概括整個珍寶王國。珍寶王國中以太白海鮮舫歷史最悠久,建於1950年。太白海鮮舫的設立,是因應當時在香港仔避風塘的「歌堂躉」熱潮。「歌堂躉」從1920年代起出現,原為水上人開設的酒樓,只接預約酒席,後來受到經營南北行的商賈的歡迎,使海鮮舫這門生意得以發揚光大。1950年代全盛時期,一度有十多艘海鮮舫停泊在香港仔避風塘,當中就以太白海鮮舫規模最大,由原於中環威靈頓街經營大景象酒樓(鏞記現址)的商人袁容投資,後被商人王老吉收購。太白海鮮舫於開業時原本只是一艘木製的登陸艇,於1952年建造了一艘長105呎的畫舫,到1960年再更換成一艘長達150呎的新畫舫,能容納800多人。當時太白海鮮舫更贈送象牙筷子給客人,藉此吸引遊客。到了1960年代末,擁有太白海鮮舫的王老吉有意發展一艘規模更大的海鮮舫,便集資籌建珍寶海鮮舫,但不幸在1971年開業一個月前,珍寶海鮮舫因發生四級大火而整艘焚毀,並釀成34死42傷。由於王老吉無力重新投資,結果由何鴻燊和鄭裕彤合資買下珍寶海鮮舫的業權。珍寶海鮮舫於1976年10月正式落成,使用4年時間建設,耗資超過港幣3000萬。海鮮舫仿照中國宮廷設計,單是中國傳統手工藝飾物及壁畫已花費了600萬港元,皇帝龍椅更須時兩年才完工。同年,另一艘海鮮舫海角皇宮落成,使香港仔的海鮮舫進入三國鼎立的情況。海角皇宮可容納1,500人,成為珍寶海鮮舫的有力對手。直到1980年,珍寶海鮮舫成功收購海角皇宮和太白海鮮舫,結束了互相競爭的局面。1991年,海角皇宮以珍寶皇宮之名重新投入服務,後於1997年金融風暴後以8百萬美元售往菲律賓。2003年下旬,珍寶海鮮舫和太白海鮮舫花費數千萬港元重新裝修,銳意改變古舊形象,並合稱為珍寶王國。珍寶海鮮舫長76米、闊22米、高28米(樓高三層),排水量達3,300噸,面積達45,000平方呎,可容納超過2,300名賓客,因此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食府」之稱。成為外國遊客必到之地。不少旅遊書籍都推介遊客到這個景點,品嚐海鮮,至今累積遊客人次超過3000萬。其巨型海鮮池養了60多種海產,並設有香港最大的紫外線海水消毒系統。除了海鮮,海鮮舫也提供如點心等粵菜及中國菜。其廚房設於一艘獨立的躉船上,以架空式跳板橋連接海鮮舫各層。1996年,珍寶海鮮舫耗資1,800萬港元建造污水處理船停泊於廚房船旁邊,為東南亞最大的一艘污水處理船。珍寶海鮮舫吸引了不少中外名人親臨光顧,當中包括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國際巨星尊榮、尤伯連納、威廉•荷頓、湯告魯斯等。而很多著名電影都在珍寶海鮮舫取景,例如好萊塢電影《生死戀》、李小龍主演的《龍爭虎鬥》、日本怪獸電影《哥吉拉完結篇之世紀必殺陣哥吉拉vs戴斯特洛伊亞》(1995年電影)電影《無間道2》(2003年電影)和周星馳主演的《食神》等。著名電子遊戲《生化危機6》的「阿二海鮮」場景亦取自珍寶海鮮舫。
鴨脷洲因地形似鴨舌而命名,不過鴨脷洲還有兩顆鴨蛋嗎——原來從前在洪聖古廟附近有一大一小的山丘,被海水包圍(小山丘於潮退時步行可達),形如鴨蛋,加上居民認為在鴨脷洲居住旺丁,故又名「風水蛋」,附近的洪聖古廟建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為香港仔及鴨脷洲一帶歷史最悠久的廟宇,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洪聖為南海之神,有說洪聖原名洪熙,乃是一名清廉的唐代刺史,上曉天文,下懂地理,漁民商旅皆因為他預測天氣而受惠。因此,鴨脷洲村民立廟供奉洪聖,祈求舟楫安全。在廟內參觀時,亦可觀賞不少珍貴文物,例如廟內設置的鐵鐘便是建廟同年鑄造,已有240多年歷史。鴨脷洲風之塔公園Ap Lei Chau Wind Tower Park簡稱風之塔公園,位於香港島鴨脷洲北岸海旁,海濱長廊以西,前身為城巴車廠,佔地2.62公頃,耗資1億港元興建,於2009年9月28日開放,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展覽廊:介紹香港漁業與香港造船業,以及香港漁民的生活及風俗。在19世紀未期,香港仔黃埔船塢落成後,令到該區面向香港仔一帶的海邊,發展成船廠群,直至1985年鴨脷洲北岸,大規模填海計劃進行,造船廠才遷往鴨脷洲海旁道及深灣一帶繼續營業。公園的展覽廳陳列了造船的工具及製造漁船的照片場內裝有風之塔,是仿昔日漁船外型的暸望台,裝有電子顯示燈及太陽能發電版,顯示燈可因應風速而改變顏色。場內裝有風之塔,是仿昔日漁船外型的暸望台,裝有電子顯示燈及太陽能發電版,顯示燈可因應風速而改變顏色。公園安裝了日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bynODg45VA/hqdefault.jpg)
十大建設中國造船廠 在 【日月同輝緬懷榮工】第十三集:十大建設中國造船廠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台灣,美麗的福爾摩沙島從大航海時期開始海運一直是對外聯通的重要管道對於港口和船隻的需求不斷提升也促使 造船 業的誕生 中國造船 公司-高雄總廠工程在 ... ... <看更多>
十大建設中國造船廠 在 1976 美麗的遠景(中華民國十大建設紀錄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一貫作業大鋼廠(1972-1983) 8. 高雄大 造船廠 (1973-1976) 9. 石油化學工業 10. 核能發電計劃(1972-1984) 1975年,受到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警, ... ... <看更多>
十大建設中國造船廠 在 [問卦] 十大建設沒有蓋漁港是不是太沒有遠見? -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