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2019-06-06影音檔
出版社粉絲頁: 時報出版、 時報人文科學線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冥王星任務:NASA新視野號與太陽系盡頭之旅 」新書介紹
訪問企劃:林進韋
內容簡介:
‧20億人次關注的太空計畫
‧曾登上七大洲報紙頭條
‧2018年英國大學生推薦讀物
‧出版人週刊最佳夏日讀物
‧BBC精選十本五月必讀的書
‧電影「十月的天空」作者強力好評
‧隨書附最新版「探索冥王星系統的十大科學發現」
人類登陸過月球、開發過火星,還探索過天王星、海王星…等等,那冥王星呢?
二○一五年美國國慶日,航太總署(NASA)負責冥王星計畫的任務主持人艾倫・史登,手機響了起來:「我們跟太空船失聯了!」整整九年未曾斷過聯繫的太空船新視野號,卻在終於要飛掠冥王星的前十天與NASA失聯,這代表長達十四年的計畫可能付諸流水,而超過兩千五百位同仁的心血也將白費……
熟悉太空天文計畫的人,可能對於火星探測車的進展最為了解;但冥王星任務卻是NASA有史以來最完美又最省錢的計畫,在預算僅四億元的要求下,數學家與物理學家突破瓶頸:在地球跟冥王星對齊的那一年,NASA先將飛行器拋向木星,再用木星把飛行器加速拋向冥王星,十年內就可抵達目的地。
新視野號的成功,標誌著人類終於在二十一世紀再度探索未知星球。本書正是冥王星探測任務最權威的紀錄,無論是太空學者的熱忱、爭取計畫經費的艱困,甚至是NASA內部的權力角逐,在計畫主持人艾倫‧史登與科學作家大衛‧葛林史彭的筆下,這些不為人知的內幕將一一呈現。
作者簡介:新視野號任務計畫主持人/艾倫‧史登博士Alan Stern
新視野號任務計畫主持人(PI)、航太總署對冥王星系統與古柏帶進行探險的領導人、行星科學家、太空計畫的中流砥柱、航太事務顧問、科普作家,累計參與超過二十四次的科學太空任務,並曾以極高層級投身美國太空探索工作。史登博士曾多次獲獎,包括二○一六年獲美國太空學會(American Astronautical Society)授予卡爾‧薩根紀念獎(Carl Sagan Memorial Award),並兩次經《時代雜誌》選為年度百大影響力人物。史登博士現居科羅拉多州。
作者簡介:科學作家/大衛‧葛林史彭博士David Grinspoon
天文生物學家、獲獎的科學評論員暨科普作家。二○一三年,他獲任命成為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首任天文生物學主席。他經常以顧問之姿向航太總署提供策略建言,同時也多次在行星際飛行器任務中擔綱科學團隊的一員。葛林史彭的著作包括二○一六年的《人類手中的地球》(Earth in Human Hands),文章散見《紐約時報》、《頁岩》(Slate)、《科學美國人》、《洛杉磯時報》等知名刊物。葛林史彭博士現居美國華府。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冥王星任務:NASA新視野號與太陽系盡頭之旅 」新書介紹 訪問企劃:林進韋 內容簡介: ‧20億人次關注的太空計畫 ‧曾登上七大洲報紙頭條 ‧2018年英國大學生推薦讀物 ‧出版人週刊最佳夏日讀物 ‧BBC精選十本五月必讀的書 ‧電影「十月的天空」作者強力好評 ‧隨書附...
十月的天空 數學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果你關心時代的變遷,關心教育,也思考過自我突破,《十月的天空》(October Sky)會是個相當有建設性的故事。這是個真人實例與真實經驗,雖然已是十多年的老故事,卻仍相當具有當代意義且充滿啟發能量。
這是個關於人在體制更迭與價值觀轉變之時,如何可以不被時代淹沒的方法。那些看似走向絕境的時代,其實是轉向新價值的時代。如果站在那個轉折的當頭,率先改變視角與行動,就有可能成為建立新體系與新價值的前鋒,不只完全無須與舊體制爭食剩餘價值,還能直接坐在新體制的首位,迎接新價值的利益。
今天早晨,天空晴朗心情清爽,想到還有個庫存數日的好電影,於是便慢條斯理地沖杯東方美人、打開電腦,打算在這熱到冒煙的初夏,時空漫遊到1999年的《十月天空》,看看一個身處時代轉折處的少年,應該如何對抗陳舊的價值與體系,建立全新的視野與希望。
《十月的天空》這個真人真事的故事,根據的是火箭科學家Homer Hickam(1943- )的自傳小說《火箭男孩》(_Rocket Boys_, 1998),由 Jack Gyllenhaal 主演,描述的是關於西維吉尼亞一個煤礦小鎮礦工兒子的故事。這本小說在1998年一發行,馬上成為暢銷書,也名列當年《時代雜誌》的年度最佳書籍。這個故事不只立志,也是關於1957年之後的美國與煤礦工業的沒落。
電影名稱所謂的「十月」,指的就是蘇聯在1957年10月4日首度發射進入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Sputnik 1。美國當時因為這顆衛星,產生了社會集體的心理危機,包括股市的巨大動盪。然而,對於少年 Homer 來說,許多美國人視為危機的事件,卻是他的人生翻轉契機。原本因為住在礦坑村而命中注定的礦工人生,就是因為這顆十月的衛星,從此徹底改變:由地底人生飛躍成為太空人生。
Gyllenhaal 近期也有部電影《崩壞人生》Demolition,是個關於如何由喪妻的悲傷走出新人生的故事。因為這部電影似乎沒有想像中的有趣(爛蕃茄50%),於是先跳過,回到 Gyllenhaal 還是少年時所拍的電影,《十月的天空》(爛蕃茄90%)。
Gyllenhall 在劇中飾演的是火箭科學家 Homer Hickam,飾演他的父親的是Chris Cooper,也就是《崩壞人生》裡的岳父。除了這兩位許多人非常喜愛的演員之外,《十月的天空》裡扮演教師的Laura Dern也是我非常喜愛的演員,雖然消瘦,她的笑容總是充滿溫暖又有力量。
關於時代的轉變:
50年代末期,許多礦坑的煤礦,已經被挖掘殆盡,挖不到煤礦,工人罷工,礦坑必須挖得愈深,也得冒著更多的生命危險。當時的價值觀是,到地底下挖礦不只可以賺很多錢,還是種光榮。住在礦坑周圍的年輕男子,幾乎世襲父親的礦工職業。Homer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價值體系之下,而地底採礦幾乎是人生的唯一選擇。能夠逃避這條地底人生的其他選擇,大概只剩頂尖足球員。偏偏Homer不是這塊料。
由Homer所生活的媒林村(Coalwood)村民眼界看來,所有的人都是如此生活,也生活得好好的,尤其是 Homer 的父親。於是,當然是繼續跟隨下去,不然還能怎樣。可是,若是煤礦存量有限,根本就快被挖空了,大家難道還要一直挖下去,一直耗下去?
這讓我想到我們這個時代的許多窘境。以我的工作來說,也有那種根本就是絕境的現實威脅,一直耗下去幾乎就是直接宣稱等待毀滅。但是,周圍與我有著相同工作的許多朋友,即使恐懼,只能依舊認真工作,堅守崗位。不只我的工作,也有其他朋友在不同的領域工作,面臨著雷同的窘境,加上世代之爭的現實,幾乎也是毫無希望地坐以待斃。就像是媒林村民毫無希望的等待,一種心不甘情不願,卻又不得不的空耗等待。
只是,即使在有限的視野所見的世界,看起來好像是走向滅亡,然而事實卻不見得是如此。例如,當時在媒林村的村民只知道要往地底深處張望,卻沒有想到只要抬頭往天空幻想,也是一種可能的出路。只消透過視角vision的改變,就能產生不一樣的機會,也能創造出不一樣的世界。Homer就是因為改變了他的視角,他就成了那個能夠跨越煤礦滅亡時代的先鋒,進入新的太空時代。
也就是說,看似走向絕境的時代,其實是轉向新價值的時代。如果站在那個轉折的時代,率先改變視角與行動,就有可能成為建立新體系與新價值的前鋒,不只完全無須與舊體制爭食剩餘價值,還能直接坐在新體制的首位,迎接新價值的利益(比如故事結尾,製作火箭的四位同學,最後都成就非凡)。
關於教育:
然而,要能夠勇敢地把視線由舊體制別開,不顧一切地張望新世界,需要的不只是勇氣,適時的推手也是個關鍵。對Homer來說,Miss Riley(Laura Dern)就是將他推向新世界的貴人。這位老師非常與眾不同,無論校長如何保守且不信任學生,Miss Riley 永遠沒有偏見地帶著無窮的信念,將她的學生推向全新的世界。她支持學生所有看似荒謬的夢想,既鼓勵也護航,就是要將這批有想法的學生推到煤礦世界之外。
從她的教育行動看來,知識(數學)無須按部就班也不用威脅逼迫,一旦有了濃郁的興趣,那股學習的動力就會無法抑制地滾滾而上。於是教育的目的,應該不是表面上的知識累積,而是在累積的過程裡,到底有沒有逐漸發現那顆藏在心底的熱情種子。
關於自我突破:
既然是個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那麼也無須多言,就是一直做一直做,大概就在超過一萬小時之後,就有可能成為一家之言,看見新的道路。
。。。。。。
本來想說今天所剩時間不多,只想隨便簡單寫個短文就好,最後竟然不知不覺地,又寫了一大篇。真是天性囉唆的好個性呀,只好請各位朋友耐著性子慢慢閱讀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xJQgYPXjN4
十月的天空 數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冥王星任務:NASA新視野號與太陽系盡頭之旅 」新書介紹
訪問企劃:林進韋
內容簡介:
‧20億人次關注的太空計畫
‧曾登上七大洲報紙頭條
‧2018年英國大學生推薦讀物
‧出版人週刊最佳夏日讀物
‧BBC精選十本五月必讀的書
‧電影「十月的天空」作者強力好評
‧隨書附最新版「探索冥王星系統的十大科學發現」
人類登陸過月球、開發過火星,還探索過天王星、海王星…等等,那冥王星呢?
二○一五年美國國慶日,航太總署(NASA)負責冥王星計畫的任務主持人艾倫・史登,手機響了起來:「我們跟太空船失聯了!」整整九年未曾斷過聯繫的太空船新視野號,卻在終於要飛掠冥王星的前十天與NASA失聯,這代表長達十四年的計畫可能付諸流水,而超過兩千五百位同仁的心血也將白費……
熟悉太空天文計畫的人,可能對於火星探測車的進展最為了解;但冥王星任務卻是NASA有史以來最完美又最省錢的計畫,在預算僅四億元的要求下,數學家與物理學家突破瓶頸:在地球跟冥王星對齊的那一年,NASA先將飛行器拋向木星,再用木星把飛行器加速拋向冥王星,十年內就可抵達目的地。
新視野號的成功,標誌著人類終於在二十一世紀再度探索未知星球。本書正是冥王星探測任務最權威的紀錄,無論是太空學者的熱忱、爭取計畫經費的艱困,甚至是NASA內部的權力角逐,在計畫主持人艾倫‧史登與科學作家大衛‧葛林史彭的筆下,這些不為人知的內幕將一一呈現。
作者簡介:新視野號任務計畫主持人/艾倫‧史登博士Alan Stern
新視野號任務計畫主持人(PI)、航太總署對冥王星系統與古柏帶進行探險的領導人、行星科學家、太空計畫的中流砥柱、航太事務顧問、科普作家,累計參與超過二十四次的科學太空任務,並曾以極高層級投身美國太空探索工作。史登博士曾多次獲獎,包括二○一六年獲美國太空學會(American Astronautical Society)授予卡爾‧薩根紀念獎(Carl Sagan Memorial Award),並兩次經《時代雜誌》選為年度百大影響力人物。史登博士現居科羅拉多州。
作者簡介:科學作家/大衛‧葛林史彭博士David Grinspoon
天文生物學家、獲獎的科學評論員暨科普作家。二○一三年,他獲任命成為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首任天文生物學主席。他經常以顧問之姿向航太總署提供策略建言,同時也多次在行星際飛行器任務中擔綱科學團隊的一員。葛林史彭的著作包括二○一六年的《人類手中的地球》(Earth in Human Hands),文章散見《紐約時報》、《頁岩》(Slate)、《科學美國人》、《洛杉磯時報》等知名刊物。葛林史彭博士現居美國華府。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ybbdCGBV2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