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上午參加了北醫附醫主辦的全人關懷-實踐工作訪研習,感觸良多,在這與大家分享一點小感想,讓大家在中秋連假享受月光美景時也思考一下生命和活著的意義。
當年還在日本習醫時,教授常常反覆告訴我們醫學裡唯二“絕對”的事-
1. 醫學沒有百分之百絕對。
2. 唯一的絕對就是,每一個人生下來都會面臨死亡
傳統上醫學院所受的教育往往是如何醫治病人,關於死亡這件“必然”的事,反倒接觸的機會不多,甚至有一種“病人的死亡等於醫師的失敗”的感覺,雖然知道“絕對”會發生,但是一直沒有好好學習如何應對。
兒科與其他科不同的是,在執行醫療過程當中,大部分的醫療決策與病情解釋的對象,不是病患本身,而是家屬---病患的父母親。理所當然的也會面臨當病童到了已需要面對緩和醫療或不積極急救的情況。這樣的情境讓我不禁在課堂上,回想起自己在日本接受訓練時的種種情景。
自2010年返台,時間飛快,今年已邁入第十一年了。雖然我現在是一名小兒神經科醫師,但是2001年剛自醫學院畢業的我,嚮往是成為一位新生兒科醫師。因此我在日本十年的醫師生涯中接觸且參與了不少早產兒的治療。日本的早產兒醫療可說是相當先進(依照我的老師的說法,日本人手這麼靈巧,這麼會做模型,非常適合做早產兒醫療…這樣好像早產兒醫師都是愛公仔的宅宅),而當時日本全國1000g的新生兒存活率高達8成,換句話說不管是在東京,大阪等大都市或是像我曾經被外派到,人口可能10萬不到的日本海港口小城 舞鶴市,即便是1000g的早產兒,10人裡面也8人能夠能存活。因此在日本服務的那幾年,我們團隊也常常成功的救活500g甚至是400g以下的寶寶。但是無論怎麼順利,該遇到的還是會來的,實習醫師第一個秋天,負責了一位28周,出生體重800g的單胞胎男孩,出生第一週期間,順利的度過了肺部及心臟等問題,進入了第2周。當時我們醫院的規定是,負責醫師在病童拔管前需全天留院執行第一線照護。因此當時應該是連續住在醫院的第10天左右,心想應該在撐一下,兩三天後就可以回家了。但是事情往往不如人意,就當開始討論何時拔管的那幾天,突然血壓變低、末梢循環變差,身體出現浮腫,檢查電解值後判定是腎上腺功能的問題,因此給予類固醇治療。隨著血壓上升,開始排尿後浮腫也逐步改善,當晚十二點於大夜交班時叮嚀主護理師,目標血壓不超過70mmHg,注意尿量後,我就進去值班室休息。大概凌晨五點左右被大夜護理師叫醒,說血中氧氣含量頻繁的掉至危險範圍。起床一看,小朋友膚色蒼白,活力差,當下立即抽血並立即執行腦部超音波,一放上超音波探頭立刻發現是腦部出血,且是大範圍出血。一向溫和不太罵人的我也忍不住對著大夜護理師說“怎麼顧的,搞什麼啊”。當下護理師早已淚流滿面,頻頻向我說對不起。當時的我應該是氣到神智不清了,回了一句“不要向我說對不起,你應該是向他的父母親道歉”。待當時的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來了之後,我們向家屬說明當晚所發生的事情,並解釋目前情況相當不穩定且就算救起來預後也預期相當不好。說明完後的第二天,家屬回覆決定不採取積極治療。聽了家屬的回覆,我個人覺得應該還有機會,家屬不應該就這麼放棄治療。但是主任告訴我,生命的價值有時不在長短,即使短暫,共處的美好記憶卻是可以永恆活在人的心中。千萬不要將自己定義之醫療成功,單純地建立在病人的生存上。如果有能力,沒有父母不全力愛自己的小孩。也沒有一位父母願意讓自己的小孩比自己更早走,反而有更多的家長會將小孩子生病過世的責任加附在自己的身上。因此我們必須了解,有時做這樣的決定對家屬來說是有多麽困難。當下主任也與我分享兒科死亡宣告的技巧以及兒科如何讓小朋友與家長告別的方式。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若是當下已執行復甦式一段時間,感覺回不來時,一般來說,家長往往無法當下告知醫師停止急救,因為喊停止等於宣告死亡,這對家長來說是難以承擔之重。因此可向家長說明「小朋友已經很努力了,再加油下去對小朋友來說真的太累了,是否讓他好好休息」。另外,最後一定要讓爸爸媽媽抱小朋友,讓一家人能有好好獨處的時間。因為有一些早產兒出生後就住進保溫箱,爸爸媽媽從來沒有抱過自己小朋友。第一次抱他可能也是最後一次抱他,所以抱小朋友時盡可能的把身上的管路都拔掉,監控系統也盡量拿掉,並且轉靜音。醫療團隊則在護理站看螢幕確認心跳等生命徵象。聽完主任的說明後隔天,那位28週的小朋友的生命力也慢慢轉弱,因此我們也急忙的聯絡了家屬來與小朋友做最後的會面。這是我第一次送走我負責的小朋友,也帶給我很大的衝擊。當螢幕顯示心跳逐漸轉慢、停止。主任帶我進去,向家長宣告及確認死亡時間,當下真的有一種非常不真實的感覺,3天前才在規劃是否拔管,而現在這個瞬間我卻在宣告他生命的結束。而讓我印象更深刻的是,當我們團隊送小朋友離開加護病房時,爸爸媽媽轉身像我們深深的一鞠躬並向我們說“謝謝你們的照顧”,老實說當下家長對我們道謝,真的非常意外,就如同主任說的,生命的意義也許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每一個全力燃燒的生命,即使短暫,也可以是永恆的。就如同我,“他”應該也一直活在他父母親的心裡。
小朋友走了不就後,那位主護理師也離職了,一年後某個機會,她回到單位,善良的她還是向我反省,也許那天她再多注意一點,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我不確定,只能說是我們團隊,尤其是身為主責醫師的我實力不夠,為了不讓同樣的事情發生,我們只能檢討,繼續向前走,如同當時的主任說的,我們沒有時間悲傷,因為還有小朋友在等著我們救。所幸那位護理師後來也回到她的家鄉,在京都隔壁的福井縣再度繼續新生兒醫療服務。醫護團隊對病患全心的投入,其實自己也還是需要心靈的依靠,尤其是努力結果不如預期時,精神的支援更不可少。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一些疫情嚴重的國家也發現醫護人員面臨生死交關的場景,心靈的安定對於醫護是多麽的重要,許多一線醫療人員因為無法承擔他人生命的心理壓力而造成許多憾事,台灣日前也發生過,因此北醫附醫也開始關注照護員工們的心靈健康。這不僅是照顧員工,同時也間接地增加醫療品質,給病患及家屬更好的醫療照護。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萬的網紅美上美皮膚科診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痘疤為什麼需要填充?因為裡面缺少了脂肪、一些組織,而用聚左旋乳酸的方式來填充可以讓痘疤治療的效果更好,變得更平整。有關聚左旋乳酸在痘疤治療上的運用,都在這集裡,一起來看看! 病人打完之後需要約一個月甚至到半年的時間,等待這個膠原蛋白能夠長出來。 使用聚左旋乳酸的治療效果會來得更自然,因為這個是我...
十種適合告訴病人的話 在 心理師的呢喃 王映之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封寫給未來的信》📝
#台北市心理健康衛生中心
#專欄 #生死 #面對死亡 #道別
✏️有病人告訴我:#死亡最可怕的,不是生病的辛苦,也不是失去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而是再也沒有了未來。沒有未來意味著,無法再參與、無法得知、無法見證、無法創造關於自己與他人以及世界的任何點滴,是一種無以言喻的可怕與空虛。我們總以為,還有明天,而且明天自然會來臨,然而當面對死亡的事實即將發生,該如何面對?
🔖寄不出去的名信片
三級警戒降級後的周末,我和先生帶著女兒到城市近郊的山裡走走。走進山裡,來到一個頗知名的紫色森林園區,園區裡用花草、用香氣、用裝置藝術以及心靈活動營造著讓人心靈鬆緩的氛圍。在蜿蜒向上的花園步道左側,有幾個目的地不同的信箱,可以讓旅人在明信片上寫下隻字片語,把心意寄送到心之所向的目的地,有人想寫給友情、有人想寫給愛情、有人想寫給自己...當心思化為文字被手寫在紙上,就像看不見的意念幻化為具體而有溫度的物件,能真實切意的被感受。再往上走一點,來到了年輪郵局,是可以指定明信片要寄往哪裡的地方。然而,有一面牆上卻放滿了沒有寄出去的明信片,其中有張用娟秀的字體書寫的吸引了我的目光,店員說:「這面牆,是留給那些『寄不出去』的明信片。」。
誰會寫一封寄不出去的明信片?那該是沒有對象可以收件吧!那張娟秀字體的,是一位媽媽寫給女兒的信。她的女兒還未出世,母女尚未謀面就過世了。信裡寫著:「從妳來到我的生命,我沒有一刻不想像著妳的樣子,以及未來我們一起生活的一切畫面,那會是多麼的美好,可惜,妳提早離開了。雖然我沒有真正見過你,但妳真實存在過我的身體裡,謝謝妳曾經來過我的生命,我永遠會記得妳,會想妳,並且帶著對妳的愛,繼續過未來的每一天。」這位媽媽,寫了一封寄不出去的信,緬懷她那沒辦法參與她未來的女兒,然而,這封信延續的雖然不是生命本體,但 #未出世的孩子卻以媽媽記憶裡愛的形式參與著媽媽的未來。
📥一封寫給未來的信
一樣是一封寫給女兒的信,曾經有個病人,是因為自己要提前離開寫了一封寄往未來的信。
一位單親媽媽因為癌症末期住進5A安寧病床,那是在走廊的底端。那段時間,常常可以看到她漂亮的兩個女兒出入5A,只要有空,就到病房陪媽媽。
有天下午,看她一人在病房,我約了這位媽媽出來大廳曬曬太陽活動,也藉這個機會跟她聊聊天。她有著纖細的身體,但是兩隻腳因為腫瘤壓迫的關係,水腫地好嚴重,光從病房走到大廳,足足花了十幾分鐘,但她一個聲響都沒吭,看她皺著眉、咬著牙走的樣子,渾身散發出一種堅忍的生命力。我好奇這樣堅忍的女人,怎麼面對她的生命以及即將來臨的死亡,甚至是還有兩個年輕的女兒,身為母親的她心情如何,有跟女兒談生死?又該怎麼安排身後?
她坐上大廳的按摩椅,揉捏模式的力道剛好提供了疲憊的身體一個溫柔的承接,淋巴水腫的雙腳不適合按摩,只得把腳抬高,讓體液回流,稍稍緩解雙腿的沉重感。大概是這個輕鬆舒服的氛圍,我和她自然而然地聊了許多,她告訴我,現在的她,有種身經百戰後的坦然,但她曾經非常的不甘願,老天為什麼要這樣硬生生地把眼看逐漸要好轉的生活又給剝奪。單親的她,辛苦養育兩個女兒,一個剛出社會,一個還在念書,都還不是讓她能真正放心的時候,而且她曾經跟大女兒約定好,要牽著她的手走紅毯。聽上去很八點檔的戲碼,在病人身上真實發生。來到安寧以前,她用「#死纏爛打」來形容自己的抗癌歷程,什麼方式只要能多活一天她都願意,因為,她寧願這麼辛苦,只要一息尚存,她就有機會達成跟女兒的約定。
她,就是那個什麼都不怕,就怕沒有未來的病人。
怎麼辦呢?她又怎麼會願意來到安寧呢?解鈴還需繫鈴人,是她的大女兒,不忍心媽媽這樣受苦,出聲喊停。一次,在兩個療程中間的休息空檔,大女兒約她到陽明山二子坪步道走走,那裡是她們母女三人「女生約會」的秘密基地。體力不如前沒關係,對她來說,女兒才是一直以來她努力的動力,女兒也是她幸福的來源,只要能再跟女兒相伴走走,都是老天眷顧了,她心想:「我會繼續努力的!」,可不料,女兒卻向她開口: 「媽,#不要再這麼努力了…」,「妳這輩子都在為我跟妹妹而努力,#妳都沒有好好為自己過,現在明明已經很辛苦了,但妳卻覺得不夠還要繼續努力,妳覺得妳在努力,我看著卻像在折磨妳自己…妳這樣,我不捨得…我很希望妳是牽我走紅毯的人,但比起這個願望,我更希望未來的每一天,換我陪妳開心的過…只要妳不要再這樣受苦就夠了…」。她說她當下震驚的無法思考,她從未想過自己這樣努力反而給女兒帶來壓力,而且她真的從未想過什麼叫做為自己,那一天,她們幾乎再也沒有對話地下山。
幾天後,她想通了,牽手走紅毯只是儀式,但當自己好好過生活不讓女兒擔心、#可以更勇敢的面對生死,這才會是留給女兒真正的禮物。於是,她決定,善待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日子,好好治療但不苟延殘喘,直到了需要停止的時候,就把自己交給安寧團隊,再不舒服,都還能積極爭取有品質的生活,而身後就在陽明山花葬吧!她說:「這樣只要女兒想我,就到陽明山,就能想到我們『女生的約會』,去那裡看媽媽,也看看山林,就不會那麼悲傷了!」然後,她提筆寫了一封給女兒的信,她沒告訴我信的內容,但她說,那是一封寫給未來的信,待女兒要結婚時再看,裡面有留給女兒的結婚祝福。如此,她就不怕沒有親身參與到女兒的婚禮,因為她相信,她的祝福,會被女兒牢牢記在心底,永遠永遠…。
🕊心理師的呢喃
這個故事聽上去很美,而我真正想傳遞的,是人類在 #面對死亡恐懼的心路上每個人有不一樣的坎,但都一樣脆弱無助。然而, #人類的心靈有尋找出口的能力;如同故事裡的女兒看見母親的受苦而萌生與母親對話的勇氣,這是一次冒險,但也帶來改變,讓母親用不同的方式面對自己的害怕,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而我們被感動也覺得美好的,正是他們因為愛彼此而來的勇氣與智慧,在最後留下一個有亮點的生命故事。
#歡迎追蹤我的IG
#hearinnervoice
#心理師的呢喃王映之心理師
十種適合告訴病人的話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的辦公室窗口,擺著一雙荷蘭的小木鞋,這是一位癌友在肝癌治療期間,送給我的最後的禮物。他是一位六十多歲、事業有成的臺商,他在醫學中心治療肝癌,同時找我這個小吳醫師諮詢,直到醫學中心告訴他「癌症無法再治療了。」他選擇了我當他抗癌旅程的最後一位醫師。
住院期間,他的營養攝取狀況很不好,讓他經常覺得很容易累、充滿無力感,加上厭食而導致體力和體重下降。由於疾病本身與療程的不適,癌症病人往往是營養不良的高風險族群,若沒有及時補給營養或攝取熱量不足就會變瘦,這就是臨床常提到的「惡病質」。
我從沒看過病人流眼淚,但陪在一旁的太太,不知道已經流了多少眼淚、在電話另一頭哭過多少次,總是在問「我還可以幫他做些什麼?他都吃不下,一直瘦下去,我真的很不忍心。」惡病質會讓所有癌症相關治療可能被中斷,讓癌友無法有多餘的體力去完成最後的心願。當時,我建議他使用癌症病人專用營養品。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月,他在太太陪同下,去了中國的公司與同事告別,也等到他住在荷蘭的女兒,回來與他道別。意識昏迷前,他送我一雙女兒從國外帶回來的荷蘭小木鞋。這個醫病記憶的溫度,總會在我行醫無助時,燃起我的初衷。
在癌症治療的路上,癌友約有70%體力下降,50%食慾和體重下降。在我的印象裡,每一位癌症病患第一次來我的門診,臉上總是笑笑的,甚至胖胖的。但隨著每次的治療及疾病的進展,最後他們總是一個個長成營養不良、虛弱的樣子,特別是部分癌友連吃個飯都無法好好吃肚子脹痛的不舒服成了他們的噩夢。
國家癌症中心(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針對癌症病患食慾下降方面,建議攝取高蛋白以及熱量的食物,包括豆類、雞、魚、蛋和優格,並可諮詢醫師及營養師來補充額外的癌症專用營養品飲品。針對噁心嘔吐的部分,則建議食用常溫、清淡、軟質的食物,少量多餐。飲食中少喝水,並盡量避免會讓癌友想吐的食物。最後,對於維持體重的營養建議為多吃高纖食物,肉類以瘦肉及去皮雞肉為主,且依循低脂低鹽的烹飪原則。另外,補充維他命C則有助於增加保護力以及促進傷口癒合。
當癌症病患可以回家照顧時,癌友家人最在意的問題是「回家後該怎麼吃、要補充哪種癌症營養品?」因為病友常在回家之後,吃不下、傷口痛,煮什麼都只吃一兩口而已,對於另一半、子女而言,又怕他沒營養,又不忍強迫他,實在兩難。於是,我開始幫病患在市面上找尋適合的癌症營養品。研究顯示腫瘤會搶奪身體營養,造成癌友的代謝發生異常,進而導致營養不良,影響保護力,尤其有惡病質的病人,只靠一般飲食或一般均衡配方常無法提供癌症所需營養幫助維持體重及促進食慾。
看完市售常見配方後,我選擇推薦亞培倍力素,它能幫助癌友順利完成治療。倍力素成分的五大特色為:優質魚油EPA、高蛋白熱量、適醣、輕脂及維生素A、C、D、E、鋅補充,可提供足夠熱量需求、其成分中的蛋白質及多種營養素可幫助肌肉生長及組織修復、增強保護力,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
倍力素屬於特殊營養食品,使用前還是須經醫師或營養師指導使用。我覺得香草口味順口好喝,而且很方便搭配各種食物或飲品一起使用,對於提升病患的食慾有正面的幫助,此外,醫學證據通過我的審核,讓我很有信心推薦癌友,官網上還有食譜可以參考,非常方便。現在亞培為了幫助癌友可以順利完成治療官網還可以申請:https://reurl.cc/KAnpRM (市價200元好禮2選1(優惠券/免費樣品),此外,全年度最優惠活動即將展開:9月份買2箱送4罐
倍力素食譜連結:
https://www.abbott-nutrition.com.tw/prosure/recipe.html
亞培健康活力專家 https://www.facebook.com/AbbottHealth/
#癌友增強保護力首選 #癌友保護力測驗 #亞培倍力素 #符合美國癌症學會 #EPA輕脂適醣才是王道 #癌症營養 #化療 #放療 #癌症飲食
~病患家屬諮詢 (圖片非上述案例當事人)
十種適合告訴病人的話 在 美上美皮膚科診所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痘疤為什麼需要填充?因為裡面缺少了脂肪、一些組織,而用聚左旋乳酸的方式來填充可以讓痘疤治療的效果更好,變得更平整。有關聚左旋乳酸在痘疤治療上的運用,都在這集裡,一起來看看!
病人打完之後需要約一個月甚至到半年的時間,等待這個膠原蛋白能夠長出來。
使用聚左旋乳酸的治療效果會來得更自然,因為這個是我們自己所長出來的膠原蛋白。
#聚左旋乳酸 通常是用來治療哪一些 #痘疤 呢?
通常是用來治療大片面積的臉型凹陷、痘疤導致的皮膚萎縮。
聚左旋乳酸的治療效果在所有填充物裡面算是持久的,大約可以維持到兩年!
嚴重又複雜的 #痘疤治療 可以怎麼做?
莊盈彥醫師用的方法是:Bluepeel+UltraPulse+聚左旋乳酸=#協同式痘疤治療►►https://reurl.cc/R68QxG
痘疤的治療很困難,也十分的複雜,痘疤沒有辦法用單一的雷射或手術的方式,就可以把這些痘疤完完全全的移除,治療痘疤一定是一個協同式的治療!
延伸閱讀-什麼是協同式痘疤治療►►https://reurl.cc/R68QxG
延伸閱讀-#早期痘疤治療 的重要性►►https://reurl.cc/v5o8r1
延伸閱讀-#UP雷射 的完整治療►►https://reurl.cc/Dve8aO
🔍加入Line了解及預約►►https://lin.ee/6tmwYge
🔍撥打電話立即了解►►02-89859060
※美上美皮膚科診所-官網:
https://www.drxmedgroup.com.tw/
※美上美皮膚科診所-電商網站:
https://drx.com.tw/
※痘疤女王『莊盈彥醫師』-個人官網:
https://dracnescar.com/
※逛逛莊醫師蝦皮:
https://shp.ee/944ktrd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63GafWULf9Y/hqdefault.jpg)
十種適合告訴病人的話 在 冷靜的鱷魚醫生- 和信醫院文教暨公共事務部鄭春鴻主任 的推薦與評價
我直覺地認為,這是一本非常適合給醫生看的醫學倫理參考書;但是在仔細 ... 發現它更大的意義是告訴所有的病人,在行形塑良好互信的病醫關係上,病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