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不疫情都實用」的自煮篇(一)— 到底可以買什麼?
最近開啟自煮之路了嗎?來跟咪那桑分享一下!不只疫情其實用,也推薦給未來想要一次一週備餐的你!
不知道會分成幾篇,但應該不止一篇,預計還會出有用連結介紹給大家,給魚也要教釣魚!趕緊收藏起來!
🌟推薦備有的食材:
🏮生鮮部門:
🥩豆魚蛋肉類(蛋白質):
肉片(豬、牛肉)、雞肉(無骨雞腿排、雞胸肉)、冷凍海鮮(鱸魚、鯖魚、鯛魚、鮭魚、蝦子、干貝)、雞蛋、冷凍毛豆、黃豆製品(豆乾、凍豆腐)、豆漿(利樂包)
🔺註:通常會將肉片、雞肉類醃漬並分裝到冷凍,在料理的前一天拿到冷藏退冰。
🥬蔬菜:
除了綠葉蔬菜(保存良好可以放置3~5天),木耳、菇類(香菇、鴻禧菇、雪白菇、洋菇、杏鮑菇)、豆莢類(四季豆、敏豆)、大番茄、紅白蘿蔔、洋蔥、花椰菜、玉米筍、蘆筍
乾貨:黑白木耳、乾金針、高麗菜乾、乾香菇
🔺註:我會將 玉米筍、花椰菜、四季豆燙好之後冷凍備用,其它可以依照自己實際狀況,先料理起來冷凍,或先處理好分裝。
🍚全穀雜糧類(澱粉):
米(十穀、紫米、黑米、白米)、麵食、麵線、米粉、冬粉
地瓜、南瓜、馬鈴薯、玉米、紅豆、綠豆、腰豆
🔺註:看起來像蔬菜但其實在營養學分類裡面是全穀雜糧類!想要吃的均衡需要注意的小細節拉!
🐮乳品類:一般而言優酪乳、牛奶都能到兩週左右,但是起司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辛香、調味不可少:
對於一人家庭、小家庭而言,雖然無法很快用完新鮮的辛香料,但是辛香料的保存比想像中簡單,清洗完記得把他們擦乾之後切成時常料理的形狀直接冷凍備用起來!
小辣椒(辣椒末)、青蔥(蔥白、青蔥珠)、蒜苗(斜切段)、芹菜(切成末)、九層塔(會黑,但我個人吃起來覺得沒什麼差🤣)
🔺註:冷凍會破壞食材的組織,食材可能會在退冰之後有變軟或者是出水的情況。
蝦米、蝦皮、小魚乾:單純的分裝就可以!
🏮烹調豐富性:
醬油、番茄醬這種普通的就不說了。
蔭瓜罐、蔭瓜鳳梨、咖哩塊、義大利肉醬罐(可以用冷凍盒分裝)、剝皮辣椒罐、破布子、黑豆豉
🌟應該要去哪裡買:
在這裡為了選購避免群聚,推薦大家常見官方的網購網址,當然沒有業配了!如果咪哪桑有推薦的小農也可以私訊給我!讓我跟大家分享!
台灣農產嘉年華 — 網址:https://farmersbuy.cas.org.tw
農委會因應疫情,架設了「臺灣農產嘉年華」網站,鼓勵民眾可以透過網路訂購來支持國產優質且具溯源的農產品
裡面包含了水果、蔬菜、產畜箱
🐟安心防疫在家購 動動手指優質水產品送到家:
https://fishgo.atri.org.tw/static-info/health0518
儲備糧食,以目前的狀況建議儲備1~2週,再去進行採買就可以,不需過度儲糧(也要好好考慮冰箱能不能存放啊!!)
在這裡順便奉上:冰箱應該這樣冰:https://www.facebook.com/eatinnutrition/posts/264007265000488
‼️【營養食間】:下一篇要推薦大家,那些我常看的烹調影片頻道,或是我推薦的幾道料理!雖然這篇出的時程慢了一點,但應該不嫌遲!
✔️還不快分享給那個在家防疫的好朋友!
✔️喜歡這個文章嗎?快留言讓我知道!
✔️追蹤me @eatinnutrition 並設定搶先看
✔️每天花一點時間,讓你生活營養多一些🤗
同時也有1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03萬的網紅5分でできる DI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賢く食べ物を長期保存できる料理の裏技 みなさんこんにちは!今日の動画では、食べ物の保管法を紹介します。果物、野菜、穀物を長期保存しましょう。よく食べ物を腐らせてしまうという人は、動画を見て、料理のスキルをあげましょう。米の虫除けには、ニンニクを使いましょう。レモンを半分に切って、塩のつけると...
十穀 米 保存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民以食為天,但疫情三級仍未平息 #一週採買 該從何下手🤲同時具備耐放又營養呢⁉️均衡飲食的食材👩🏻⚕️讓營養師教你選🥰
🥇 #蔬菜:含有植化素、抗氧化物、膳食纖維🥒🍅
● 根莖類蔬菜:如洋蔥、紅蘿蔔、白蘿蔔;或是高麗菜、菇類、綠花椰、大蕃茄、甜椒、青椒等👉較葉菜類的蔬菜容易保存,且營養素流失較慢。
● 葉菜類:採買量約2-3天的份量即可👉因葉菜類的保存期限較短,建議買回家後,當餐或隔一天就煮來吃,營養素較不容易流失喔。
● 冷凍蔬菜:因已殺菁過,所以耐久存,營養價值也不亞於新鮮蔬菜喔。
● 乾貨蔬菜:綜合蔬菜、乾香菇、海帶芽、紫菜等,因已經脫水乾燥,故不易腐敗存放期長。
🥈 #蛋白質:豆魚蛋肉類都是很優質的蛋白質來源🐟🥩
● 豆製品:嫩豆腐、板豆腐、無糖豆漿、凍豆腐、毛豆、千張豆皮、干絲等。
● 海鮮及肉類:以冷凍的方式延長保存時間,舉凡是冷凍蝦仁、鮭魚、鯖魚、鱈魚、鯛魚片、去骨雞腿排等,都是良好的選擇,建議以密封袋一份份的分裝,方便取用及烹調,且能避免食材反覆解凍。
● 少買加工肉品:香腸、熱狗、臘肉、培根、火腿等,隱藏的油脂及鈉量高,要減少食用頻率。
🥉 #全榖雜糧類:基本熱量來源🍠🥔
● 全榖雜糧:五穀米、十穀米、糙米、黑米、藜麥、紅豆、綠豆等;根莖類:馬鈴薯、地瓜、芋頭、南瓜等👉營養價值都比精緻澱粉高,一天之中選1-2餐替換,更健康。
🏅各地的 #農會 也紛紛推出 #蔬菜箱宅配 的方案🙌能自行搭配水果、袋裝米或是海鮮,非常方便,更能減少與人接觸機會喔🙏
十穀 米 保存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危機就是轉機,居家防疫從培養健康生活型態開始!]
俗話說危機就是轉機,疫情期間與其到處盲目屯糧,或不必要的恐慌焦慮,倒不如 #正向思考,這是難得的機會,減少了聚會跟聚餐的干擾,有更多時間可以在家裡 #實踐健康生活型態。
在家就可以提升免疫的事,提供幾個重點給大家參考:
✔️ 多喝水、 不要熬夜
在家要認真喝水喝好喝滿,只要沒有心肝腎疾病,這麼熱的天喝個3000-4000cc以上絕對有益無害。喝水對免疫的好處來自攜帶營養到全身供給免疫細胞,還有幫忙代謝廢物跟毒素。而近 20 年來的免疫學研究結果都指出,睡眠的充足對於免疫力的正常發揮非常的重要。如果晚上熬夜、睡眠不足、睡眠品質不佳,抵抗力容易下降,就會比較容易被病毒感染。
✔️多攝取🥦纖維跟 🥚優質蛋白質
關於纖維跟優質蛋白質對於免疫相關的文章之前也寫過,蛋白質對好菌的影響在書裡也有詳細的章節,動物性來源可以用乳清蛋白、雞蛋或低脂白肉類及低脂海鮮,避免紅肉。植物性來源可以用大豆蛋白或豆漿豆腐,讓 #植物大於動物。澱粉類也請挑高纖維澱粉攝取,例如糙米、藜麥或十穀飯。
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620114092124892/?d=n
✔️多用辛香料來入菜
關於之前的 《防疫飲食怎麼吃》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647817146021253/?有詳細影片給大家參考。
✔️不要碰過量脂肪
吃 #太多脂肪會抑制免疫系統功能,身體只需要適量脂肪,就能健康運作。美國麻州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的脂肪攝取量 #從32%降低到23%,可以讓 #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的 #活性增加48%。關於「高脂肪飲食」會讓殺手細胞失去功用或減少數量跟活性的研究從1989年到2020年已經太多篇了,有興趣的人自己搜尋關鍵字🔍fat and NK cell。
高脂肪破壞腸道菌相跟增加腸漏症的機率,讓身體對病毒的 #抵抗力下降,研究發現餵食高脂肪老鼠感染流感病毒後的死亡率比吃低脂肪的高,因為抗體的出現有延遲反應(delayed antibody response )。
雖然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好處較多,但 #食物都是複雜的,不可能只單一得到omega-3,話說一盒100克的豆腐就能得到很多的omega-3,真的不一定要吞貴貴的魚油或狂吃鮭魚🤷♀️
✔️不要碰甜食
所有的單醣類(如葡萄糖、果糖)和甜食都會影響人體製造白血球,也影響它的活動力,降低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國外研究報告指出,當人們吃下18~20茶匙(約100公克)的糖,白血球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減少50%以上。血糖上升,會讓許多發炎相關激素上升,例如:TNF-α、CRP、介白素(IL-6),會弱化我們的免疫系統。
✔️不要吃太鹹
很多零食跟保存期限很長的食品,其實都含有大量的鈉離子,而這些過量的鹽分可能抑制正常的免疫功能,抑制抗發炎反應,改變腸道菌結構並促進跟自體免疫疾病的產生,在2016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每天攝入12克高鹽飲食的男性,單核球升高,發炎激素增加(IL-23和IL-6),而且他們還具有較低的抗發炎激素IL-10,表示身體傾向發炎。
✔️少碰加入防腐劑的加工食品
今年3月的一篇研究,發現常用食品防腐劑叔丁基對苯二酚(TBHQ)、氟烷基類物質(PFAS)在動物實驗中發現有免疫毒性,意思是 #這些化合物有可能會損害我們的免疫系統,包括產生過敏、慢性發炎、免疫抑制(損害/降低人體抵抗感染的能力)還有免疫刺激(通過免疫反應引起組織損傷),而這種防腐劑很廣泛的運用在1250多種加工食品中,包含餅乾、薯片、調味醬等等➡️囤餅乾薯片對免疫只有害處‼️
隨著疫情擴大,與其焦慮不如轉念,過去面臨要隔離的人,我也是告訴他們:
「這14天剛好可以做徹底的腸道淨化跟飲食調整,當作閉關修煉健康跟好身型,搞不好14天後妳就有腹肌了呢!!這是過去幾年想做也沒毅力做的事,因為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把自己閉關14天認真做飲食控制。」
對於那些煩惱無薪假損失的人,我也安慰他們,14天的飲食改變,就能讓腸道菌相和身體組成大幅改善,這是無價的,有人花了好幾萬也不一定辦得到這樣的事。
讓境隨心轉,剛好脫離致肥環境,給自己一個打造健康身體的機會,迎戰接下來的抗疫時期吧!!加油💪
#14天有人體重體脂率可以下降10趴
#14天腸道菌相就可以有大幅度改變
#居家防疫要正向思考
十穀 米 保存 在 5分でできる DIY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賢く食べ物を長期保存できる料理の裏技
みなさんこんにちは!今日の動画では、食べ物の保管法を紹介します。果物、野菜、穀物を長期保存しましょう。よく食べ物を腐らせてしまうという人は、動画を見て、料理のスキルをあげましょう。米の虫除けには、ニンニクを使いましょう。レモンを半分に切って、塩のつけると長持ちします。きゅうりの保存法もチェックしてくださいね。ジャーに入れてコーラを入れてみてください。パンのカビを防ぐには、セロリを入れてみてください!チーズの保存には、お酢とビーズワックスを使いましょう。動画を最後まで見て、色々な食べ物の保存法や、レシピをチェックしてくださいね!
タイムスタンプ
00:42 - レモン用ライフハック
01:14 - キュウリの保存法
03:13 - ニンジンの保存法
05:36 - 卵の保存法
こちらの動画は、娯楽の目的で撮影されたもので、当社は安全性や信頼性についての責任を負う事ができません。ご自身で試される場合は視聴者様ご本人の責任、監視下で行なってください。当社は損失、損害についての責任は一切負う事ができません。十分注意した上、ご自身の責任で行なってください。
全動画は安全な環境の下、役者を使って撮影されております。試される場合は視聴者様の責任、監視下で行なってください。
動画に登場するtrademarks™ 又はregistered®が付いた商品や会社名は登録商標を表しています。
使用にあたっての広告の提供や提携は一切行っておりませ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楽しいDIY企画、クラフト、楽しいDIYを体験しましょう!
オフィシャルチャンネル
「5分でできるDIY」は、こちらからチャンネル登録をお願いします:http://bit.ly/2BhbztW
エピデミックサウンド https://www.epidemicsound.com/
画像: https://www.depositphotos.com
十穀 米 保存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4):1、寧波:姚江尋寶;2、寧波:擺渡河姆渡;3、寧波:走進河姆渡遺址;4、寧波:走進田螺山遺址;5、寧波:尋找稀有黃金茶;6、寧波:寧式傢俱製作工藝;7、寧波:余姚土布製作技藝;8、寧波:余姚榨菜收穫忙。
寧波簡稱“甬”,早在唐代就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悠久的歷史和發達的經濟使得寧波擁有眾多歷史古跡,阿育王寺、天一閣、慈城、老外灘、鄭氏十七房村都是寧波的知名景點。本期到寧波下轄的兩個縣級市余姚市和慈溪市去看看那裡的人文風貌和特色物產。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發現了水稻栽培、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河姆渡遺址是"河姆渡文化"的命名地,是長江下游新石器中期文化的首次發觀。它的發現,為研究當地新石器時代農耕、畜牧、建築、紡織、藝術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浙江省 餘姚市地標 河姆渡遺址,位於餘姚市河姆渡村附近。河姆渡遺址曾先後兩次進行過較大規模的發掘,發掘面積2800平方米,出土文物6200件,陶片幾十萬片。1973年11月9日至1974年1月10日在1973年夏天試掘的基礎上,對遺址的南部進行了首次發掘,發現了四個疊壓的地層,揭露了干欄式建築和水井等遺蹟,出土了很具地域特色的夾炭黑陶器、骨耜等一批重要遺物,大量的動植物遺存,特別是栽培稻穀的大批量發現為同時期其他遺址所不見,並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並發現了豐富的水稻栽培和大面積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帶榫卯的干欄式長房子,出土的大批珍貴遺物及動、植物遺存,對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特別是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多學科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又可靠的實物資料,考古實踐表明黃河、長江流域的原始先民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遠古文化。 河姆渡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田螺山遺址是屬於河姆渡文化的一處古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發現於2001年,曾入選「2008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選名單。經考古證實,遺址年代約為距今7000年-5500年。由於其地面環境、地下遺存保存較為完好,被稱為「第二河姆渡」。田螺山遺址發現於2001年。當時,一家熱處理廠在打井時發現陶片、動物骨骼和木頭。隨後,文物部門對當地進行了發掘,認為遺址時間不晚於河姆渡文化第二期,且形式與河姆渡文化類似。2004年2月至6月的大規模發掘證實,該文化遺存出土器物與河姆渡遺址幾乎相同,且出現成片干欄式建築遺蹟和較為完整的村落布局。預計遺址總面積達到30000平方米,擁有6個文化層,年代約為7000年-5500年。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副館長黃建華表示,田螺山遺址的地面環境在河姆渡文化眾多遺址中保存最為完好。田螺山遺址發現了其他遺址不具有的人臉形陶支腳、形似大象頭部的陶塑等陶器,這在河姆渡遺址中幾乎沒有見到。出土的器物中,雙耳深腹夾炭陶罐殘存部分有近70厘米高,這在浙江省範圍內是首次發現。遺址中發現大量鹿角、魚骨、象牙等動物骸骨和木材、菱角、酸棗等植物遺存,這反映了當時這一地區的自然狀況。特別是遺址中發掘出的人為種植古茶樹樹根和壺形陶器證明,當時很有可能已經人工種植茶樹並飲茶。遺址中的干欄式建築範圍和大小證明,當時的先民已經能夠挖掘較深的土坑,且能夠應用重力與承重力關係的經驗進行建築。跟據田螺山發掘的大量稻穀證明,隨著時間推移,馴化稻的比例上升,且發現的稻穀並非原始栽培稻。這證明了長江流域稻穀種植歷史比預想的更長。這一成果於2009年被美國《科學》雜誌收錄。2007年,遺址發掘現場建起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將遺蹟發掘成果與發掘現場進行展示,使參觀者能夠親歷考古發掘現場。
十穀 米 保存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卑南文化公園考古現場 #月型石柱
接下來要帶大家去認識文化公園的考古現場,邀請到遺址公園管理中心的 #楊淑玲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考古現場和月型石柱。
卑南文化公園的發現與搶救:
為卑南遺址留下最早紀錄的是日治初期人類學者鳥居龍藏。鳥居四度來臺進行人類學調查期間,曾為卑南遺址的地表石柱拍攝兩幅照片,時間可能是1896年。鹿野忠雄是第一位將卑南遺址當作考古遺址加以研究的學者。他在1930年發表的文章中敘述,有數不清的板岩石柱豎立於地表上。鹿野採用鄰近卑南族的傳說,推測這裡曾存在一個古代部落,石柱是居屋的殘留。日治五十年期間,學者注意之焦點主要是地表的立石遺構。1945年金關丈夫、國分直一首次對最大立石之周圍進行試掘,始初步發現地下的陶器及住屋遺跡。
二戰以後,陸續前來卑南遺址調查的國內學者不在少數,但都未曾做過發掘。1975年,臺東縣政府將卑南遺址列為地方古蹟,1979年再提升為臺灣地區三級古蹟,只是遺址保護工作並未就此落實。1980年南迴鐵路卑南新站(今臺東站)開工,將地下沉睡數千年的遺構、遺物大量揭露,並造成嚴重破壞,引起輿論及各方的高度關切。臺東縣政府遂委託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宋文薰、連照美兩位教授,進行搶救考古。搶救考古工作共進行13梯次,前後長達9年,成果十分豐碩。無論是發掘面積、出土石棺及遺物數量皆是臺灣考古史的空前紀錄。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重現於世,令人驚艷。卑南遺址為臺灣最具代表的史前遺址之一,已無庸置疑。
遠古的聚落:
由碳十四定年法推算,卑南遺址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至2300年前最為興盛。古卑南聚落的住屋毗連成列,略成南北軸向,遙指都蘭山。每棟家屋坐西朝東,遠望溪流與海洋。家屋主體為長方形平面,東西長11.5公尺,南北寬5.5公尺。以板岩石板、大漂石為牆基,木材為柱,屋牆、屋頂葺以竹架、茅草。屋前以石板舖成方形前庭,屋後有橢圓形砌石圈,用來儲存食物及大陶罐。聚落中還有零星分佈的高架榖倉,支柱上配有防鼠板。狩獵與農耕是卑南文化人的主要生業。他們在山林間獵野豬,在丘陵、平原捕梅花鹿。種植的穀物有旱稻、小米,以「山田燒墾」方式開闢田地。出土的農耕工具相當多,有墾地伐木的石鋤、石斧,收割的石刀、石鎌,舂榖的石杵等。狩獵的主要工具則有石矛、石鏃等。聚落雖然瀕臨卑南大溪,但村民並不擅長捕魚,魚類只是輔助的食物。
長期定居促使族人發展出各類工藝技術。除了農具、獵具等石器外,陶器是日常生活最普遍的用具之一,主要用來盛水、儲物及烹煮。陶器通常是手製,偶而使用轉盤整修技術,以露天方式燒成,火侯較低。外表以橙色素面為主,少有紋飾。主要器形有罐、缽、小口瓶等容器,以及陶紡輪、陶槌、陶勺、陶匙等工具,也有少許裝飾品如陶珠、陶環,隨葬品如陶偶等。精緻的玉器最能顯現族人審美觀與工藝技術能力。包括玉與似玉材質製成的頭飾、耳飾、頸飾、胸飾、腕飾、臂飾,以及一些非實用性的武器、工具,式樣繁多,風格別具。造形上,以玦形耳飾最富於變化。其中人獸形玦造形可作為代表,已成為史前博物館的館徽。製作工藝上,以小玉玲的細緻與長玉管的中空貫穿技術最令人稱奇。這些玉器多為族人平常的裝飾品,人過世後則當作隨葬品長埋地底。
族人相當重視身後之事,主要葬具是長方形的板岩石板棺。石板棺長軸與地面住屋的軸向相同,略呈南北向,指向都蘭山。死者仰身直軀下葬,腳也指向都蘭山,似乎那裡就是魂歸之所。一具石板棺通常埋葬一位死者,也有重複埋葬情況。多數成年人及少數幼兒入葬時都有隨葬品,包含玉、石質裝飾品,武器、工具、陶紡輪、陶容器等。有些階級地位較高者棺具較大,甚至壘石為槨,隨葬品也質精而量多。死去的親人通常埋葬在屋裡或附近,與生人長相左右。出土的家屋與墓葬上下緊密交疊,為卑南遺址的一大特色。
遺址的價值:
綜合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卑南遺址的特殊性可歸納如下:
臺灣考古史上發掘範圍最大之遺址,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公尺。
臺灣出土文物最多之遺址,總計出土石板棺近1600餘具,陶器、石器等遺物兩餘萬件。
臺灣出土玉器式樣及數量最多之遺址。
臺灣規模最大的史前遺址,重要部分面積約20-30公頃,廣義的遺址面積約80-100公頃。
臺灣考古史上具有最完整聚落型態與資料之遺址。
環太平洋及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
行政院文建會自2002年起積極推動臺灣地區世界遺產潛力點之勘查評選工作,卑南遺址列入11處初選地點名單之一,而且是唯一以考古遺址性質列名者。初評結果,卑南遺址與棲蘭山檜木林、太魯閣國家公園、阿里山森林鐵路四者以具有顯著及特殊價值等因素,列入第一類別,也就是最具潛力之點。無論就學術研究、遺產保存、本土教育或知性旅遊觀點,卑南遺址都具有無可替代之價值。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