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賽事如火如荼進行中,今天還有哪些台灣選手出賽呢?看這裡就對了!
(括弧中為台灣時間,實際可能因比賽進行而有差異)
#郭婞淳(舉重,14:50):各~位~觀~眾~,舉重女神來了!!!身為舉重女子59公斤級抓舉、挺舉、總和三項世界紀錄保持者,郭婞淳絕對是本次金牌的最大熱門!再加上抓舉前世界紀錄保持人崔孝辛因北韓未參賽而被迫退賽、里約奧運金牌的泰國蘇甘雅遭到禁賽、中國評估郭婞淳實力太強刻意閃避這個量級等因素,你還能不期待郭婞淳的表現嗎?
#莊智淵(桌球,20:30):球技精湛且關心流浪動物的台灣桌球代名詞莊智淵昨天先輸1局後精彩地以直落4擊敗香港選手,今天的16強賽被安排在晚間的賽事,較多的休息時間對年紀稍長的他來說應該是利多,請大家為很有可能是生涯最後一次參加奧運的莊智淵加油集氣!
#林穎欣/ #呂紹全(射擊,12:15):林穎欣和呂紹全雖然先後在個人賽中落敗,但兩人合體威力加倍,曾在2018 年雅加達亞運混合團體賽中摘金,並寫下台灣隊在亞運史上最快奪金紀錄,所以今天的比賽兩人勢必會奮力一搏爭取佳績!
#鄭怡靜(桌球,10:00):昨晚的混雙銅牌賽有出色表現的鄭怡靜在東奧個人賽的首次上場,從幫同是打桌球的姊姊撿球開始,到14歲成為台灣史上最年輕的女子桌球國手,鄭怡靜一路走來卻不是很順遂,曾經有許多次和冠軍擦身而過的她這次將要展現奪冠的渴望和決心,請大家拭目以待!
#林昀儒(桌球,9:00):這是黃金混雙之一的「桌球神童」林昀儒首場個人單打賽,若戰勝瑞典選手,16強將碰上奈及利亞的阿魯納,接下來更有機會在8強與日本的天才少年「張本智和」對決,我說你各位是不是很想看啊!
#王冠閎(游泳,10:35):「台灣蝶王」昨晚在奧運的初登場就技驚四座,不僅打破自己保持的200公尺蝶式全國紀錄,也在所有預賽38位選手中以第2名晉級,今天上午的準決賽,各位不管是要看頂尖的競賽還是可口的小鮮肉都千萬不要錯過!
#王齊麟/ #李洋(羽球,11:00):我國羽球黃金男雙即將遭遇本屆賽事的頭號種子-有當今「世界最強男雙」稱號的印尼蘇卡穆約和吉德翁!雖然晉級之路充滿坎坷,但如果能放鬆心情去拼,說不定反而會有超乎水準的表現,麟洋配加油!
#譚雅婷(射箭,14:02):雖然前天女子團體射箭輸給了德國,但譚雅婷必須趕快整理好心情面對個人賽。已經是第三度參加奧運的她將在賽事結束後退役,雖然團體賽中戰功彪炳,但始終少一塊奧運個人獎牌是她最大的遺憾,此次也將目標鎖定擊敗強權南韓,我們期待雅婷有好的表現!
#陳念琴(拳擊,13:42):有阿美族和布農族血統的陳念琴是台灣史上第一位登上奧運殿堂的女拳擊手,本次也是連續第二屆參賽奧運,世界排名曾高居第一的她霸氣表示這次奧運唯一目標就是拿到金牌!我們也期待念琴能夠說到做到!
#吳詩儀(拳擊,18:06):23歲的吳詩儀是這次台灣女子拳擊代表隊中年紀最小的成員,高中時還只是陪練員的她靠著天份和不斷地努力已成為拳擊界的明日之星,前年亞錦賽更風光奪銀。雖然現在知名度不如學姐陳念琴、林郁婷、黃筱雯,但往往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在比賽中爆發最大的驚奇!
#陳思羽(桌球,11:00):三屆奧運參賽經驗的陳思羽長期飽受僵直性脊椎炎所苦,但她早已經和傷痛和睦相處,並把贏球當成最好的處方。明天首戰美國的亞裔選手張安,期待愛吃棒棒糖的思羽能一路過關斬將,為自己也為台灣的桌球項目添得更多獎牌!
#陳玟卉(舉重,18:50):生涯首次進軍奧運的陳玟卉一開始其實是田徑三鐵選手,但因為不喜歡跑步,在教練連哄帶騙下被說服才去練舉重。陳玟卉在今年亞錦賽橫掃3金一舉成名,本次的目標為突破個人最佳總和228公斤成績,請大家為玟卉加油集氣!
以上是今天全部參賽的台灣選手,希望他們都能盡情在奧運這個大舞台上享受比賽、突破自我,也請大家一起為他們集氣加油!
#東京奧運 #台灣加油
(圖片來源:ETtoday運動雲、中央社、運動視界、美麗佳人、上報、中央廣播電臺、鏡週刊、Yahoo!運動、自由時報,更詳細來源網址請見留言處)
南勢阿美族羽冠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記者筆記:“中華台北”歪曲奧運選手
強制標題:大多數國家的奧運選手都認為是台灣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不是台北人,這為用詞不當增添了另一層荒謬
作者:Jason Pan / 記者
體育界將關注週五開始的東京奧運會,台灣人將再次沒有“台灣隊”可以歡呼,而將被困在“中華台北”這個欺騙性的、做作的名稱上。
這是一個不誠實的名字,在中國和國際奧委會的壓力下,國際政治強加給了台灣奧委會的走卒。
對於大多數台灣人來說,喊“台灣加油!”更合適也更簡單。(台灣加油)。越來越多的人說,“中華台北”是對台灣明星運動員身份、出身、家鄉的嚴重歪曲和欺騙。
照片/ 昨天,蘇貞昌總理在台北國際機場(松山機場)舉行的國奧隊發車儀式上發表講話。(攝影Peter Lo,台北時報)
大多數台灣運動員都不是台北人,而且大多數人在接受采訪時都表示自己是台灣人。
一般來說,他們來自工薪家庭,來自台灣各地的城鎮和鄉村。他們都不是在中國出生的,也沒有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運動員對身份的看法符合國家趨勢。台灣智庫去年12月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85%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只有8.7%的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台灣民意基金會去年 2 月進行的另一項調查顯示,83.2% 的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只有 5.3% 的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現在是政府和體育當局糾正國家在國際體育賽事中的“台灣”稱號的時候了。
奧運獎牌獲得者—紀政—一直是整頓國家稱號的聲音倡導者,他說:“我們是台灣人。這是我們的名字”和“讓世界聽到台灣的聲音”。
遲在參加奧運會時將國籍登記為“台灣”:1960年的羅馬、1964年的東京和1968年的墨西哥。
世界排名第一的羽毛球女單選手戴資穎曾多次在國際頂級賽事中奪冠,是前往東京的台灣明星運動員之一。
戴在高雄民川小學讀書時,在父母的指導下開始打羽毛球。2009年,年僅十幾歲的戴女士代表高雄參加台灣全運會,並於當年參加馬來西亞羽毛球亞洲青年錦標賽,獲得銀牌,開始了她的國際職業生涯。
參加海外賽事後,戴總回到高雄,去年她應高雄市政府邀請,擔任“親善大使”,為高雄市推廣旅遊業。
戴說她很自豪能代表台灣和她的高雄血統。
2017 年她參加了台北夏季世界大學運會,而不是在當年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 BWF 世界錦標賽上追求獎金和積分。
戴當時說:“這不僅僅是贏得第一或第二名。我的目標是在國際舞台上展示台灣。當全世界看到台灣時,對我來說是一種美妙的感覺。”
在世大運會奪得金牌後,戴說:“作為一個台灣人,我覺得留下來參加(奧運會)對我來說很重要,因為台灣主辦了它。”
前往日本前,戴向粉絲發文稱:“相信自己,為台灣加油”,並呼籲人們支持台灣代表團參加東京奧運會。
國家奧運代表隊包括其他國際體育愛好者所熟知的運動員,例如網球運動員詹詠然和詹皓晴,他們是大滿貫和WTA賽事的常客。姐妹倆將參加奧運會女子雙打比賽。
陳家來自台中縣東勢鄉的一個客家人。
加入台灣網球隊陳氏姐妹的還有盧彥勳。其父母來自屏東縣九如鄉,後移居當時的魯出生地桃園縣,後遷居當時的台北縣。
奧運銅牌舉重運動員郭婞淳是阿美族人,她的家鄉在台東市馬蘭部落。江念欣將參加女子55公斤級舉重比賽。她是高雄桃源部落的布農族。
短跑選手楊俊瀚是花蓮縣松浦部落的阿美族人。
即將參加奧運男子高爾夫球比賽的潘政琮來自苗栗縣海濱小鎮萬里,與鄰鎮通霄原是陶卡族聚居地,台灣原住民平埔社區之一。
這些例子說明,全國最頂尖的運動員大多不是來自台北,相當一部分來自台灣南部和東部的原住民社區。
“中華台北”是對台灣運動員的用詞不當、荒謬和錯誤的表述,應予以摒棄,以免誤導世界各地的體育觀眾。
圖文來源/Taipei Taimes
來源網址/https://s.yam.com/0ehqQ
#台灣就是台灣 #台灣隊加油
南勢阿美族羽冠 在 I運動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09年精英獎》拳擊選手第一人 最佳女運動員獎陳念琴
109年體育運動精英獎,個人獎項中,競爭最激烈的就是最佳女運動員,該獎入圍人數為個人獎中最多,共五人獲得提名,包含不同量級的兩位拳擊選手林郁婷及陳念琴、射箭常勝軍雷千瑩、體操新秀丁華恬,還有羽球球后戴資穎。經過評審仔細討論後,宣布109年最佳女運動員獎由今年甫獲奧運資格的69公斤級別拳擊好手陳念琴獲獎。
這並非陳念琴生涯首度獲得運動精英獎,2014年陳念琴於南京世界青年奧運會75公斤級的拳擊項目取得銀牌,同年也榮獲精英獎最佳新秀運動員殊榮。陳念琴沉潛了六年再度獲獎,而這樣的精神似乎跟拳擊運動也有幾分相似:「永遠不會被擊敗,永遠都會再站起來。」
1997年出生於花蓮縣的陳念琴,擁有阿美族及布農族血統。2歲時隨父母的工作移居馬祖,加入馬祖角力隊,首次於角力項目出賽就是在全國總統盃,第一次參賽便奪下銅牌,技驚四座。14歲時被新竹成德高中柯文明教練挖腳,轉移重心改練拳擊。身高僅169公分的陳念琴,面對國外身材較為高大的選手,看似身材區於劣勢,卻十分擅長和對手鬥智,用著速度、敏捷、爆發力和技巧克敵制勝。
陳念琴首次大型國際賽,是2013年的保加利亞世青女拳擊賽,當時接觸拳擊僅3年的她,在75 公斤級的冠軍賽,以3:0力克中國選手陳思敏,替中華隊奪下當年第一面金牌。隔年又於南京青奧拳擊項目女子75公斤級獲得銀牌。在國際賽場上漸漸嶄露頭角的她,於2016年6月的世界業餘女子拳擊錦標賽75公斤級的賽事,攸關里約奧運資格的四強賽時,即便面對身高192公分的摩洛哥選手,仍再次以3:0打敗對手,不僅獲得銅牌,更成為臺灣首位在拳擊項目上取得奧運資格的女子選手。
年僅19歲的陳念琴,在里約奧運遺憾的止步首輪,卻從來都沒有氣餒,依然持續訓練,備戰2020東京奧運會的門票。2017年的某天,柯文明教練突然要求陳念琴更改量級,從原本的75公斤級改至69公斤級,教練認為這樣才能完全發揮陳念琴在擂台上的優勢。起初陳念琴十分排斥,不僅僅是因為此舉將導致訓練停擺、必須節食減重,更難割捨的是必須放棄75公斤級的世界排名,從頭開始競爭。而帶領著她度過這項難關的,是上帝的聲音。
減重成功的陳念琴,於2018年始以69公斤級出賽,教練帶著她征戰各項賽事,希望能透過比賽找回出拳的感覺。而陳念琴也在一次次比賽中,明顯感覺到身體的改變,移動速度加快、步伐更趨輕盈、不易累積疲累感等優勢,帶領她慢慢找回曾經在國際賽上屬於她的地位。
僅僅花了一年時間,陳念琴於2019年3月,以1357.5的總積分,成功爬上69公斤量級的世界第一,並在隔年東京奧運拳擊亞洲及大洋洲區資格賽中,獲得69公斤級銀牌,再次取得東京奧運資格,成為兩屆奧運參賽選手。
2021年東京奧運,陳念琴將偕同女子拳擊好手林郁婷、黃筱雯及吳詩儀,征戰拳擊擂台。就像陳念琴獲得最佳女運動員獎時說的一樣,「最佳女運動員對我來說是種肯定,肯定就是身為運動員,我們能在舞台上被看見。」明年的東京奧運,期待她們能穩定發揮實力,再次站上頒獎台,讓臺灣被世界看見。
#109年體育運動精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