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聆聽歷史的靈光:留聲機⿈⾦時代的古典⼤師錄⾳
▪️課程介紹:
19世紀是許多科學發現和發明的時代。
例如,達蓋爾(Daguerre,1787-1851)的照相機,愛迪⽣(Edison,1847-1931)的電燈泡,⾙爾(Bell,1847-1922)的電話,這些科技對⼈類的⽣活⽅式和價值觀、⽂化和審美意識產⽣了深遠的影響。
另外ㄧ個象徵性重要發明則是錄⾳技術(聲⾳的記錄和回放)。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是留聲機的⿈⾦時代,為當時著名的⾳樂家,留下珍貴的聲⾳紀錄,至今仍有不少專家認為,這些原始的聲⾳紀錄,最能傳遞真實的⽣命情感。
講座當天會使⽤歷史銘機:HMV102攜帶型留聲機 (英國1930年代⽣產),現場進⾏實體播放。讓您現場感受,百年前的聲⾳記錄藝術的真⾯貌。
將播放卡羅素(Enrico Caruso,1873-1921)、
卡普希兒(Mercedes Capsir,1896-1969)、
艾爾曼(Mischa Elman, 1891-1967)、
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1875-1962)、
胡伯曼(Bronislaw Huberman,1882-1947)、安奈斯可(George Enesco,1881-1955)、
柯爾托(Alfred Cortot,1877-1962)、
愛德恩 費雪(Edwin Fischer,1886-1960)、
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1867-1957)、
姚阿幸(Joseph Joachim, 1831-1907)
等古典歷史⼤師的真實實體錄⾳。
這些錄⾳之中,特別是艾爾曼與姚阿幸所演奏的⼩提琴,正是台灣奇美博物館所典藏的Stradivari Joachim-Elman (1722)。
▪️講者介紹:
王信凱 |「古殿樂藏」創辦人
經歷
佛光大學文學院歷史系兼任講師
2013年9月創立「古殿樂藏」唱片藝術研究中心 ,至今持續推動關於聲音與音樂中一切具有生命力的事物,希望以歷史研究者的身分致力唱片歷史的研究與聲音記錄的保存,持續將學術理想實踐於平凡的生活文化之中。2019年6月開始致力推廣:「類比生活學」,類比(Analogy)作為一種態度與精神,讓過去曾經存在,從生活中重新喚起,於是集結一批志同的年輕朋友,創立「古殿Analogy」(類比生活學)刊物。
蘇顯達 |北藝大教授兼音樂學院院長
經歷
曾與國外知名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協奏曲,其中包括紐約愛樂室內樂團、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與英國室內樂團等,演奏足跡迄今已遍及全球33國。而與國家交響樂團、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以及台灣國樂團、台北市立國樂團等國內樂團演出次數亦不勝枚舉。曾合作過的音樂家包括Leon Fleisher、Narciso Yepes、Gerard Poulet、Erick Friedman、Guarneri String Quartet、Scherry Kloss、諸大明、陳必先、傅聰、馬友友、章雨亭、林昭亮、胡乃元、白建宇、胡坤、陳宏寬、薛偉與胡瀞云等人。
📍開課地點
聆聽歷史的靈光:留聲機⿈⾦時代的古典⼤師錄⾳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 拱廳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忠孝新生站:1 號出口步行約 3 分鐘)
▪️費用說明及匯款方式
講座 1 | 聆聽歷史的靈光:留聲機⿈⾦時代的古典⼤師錄⾳,原價 500 元,推廣優惠價 300 元。
▪️欲購課程請匯款至: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 忠孝分行 (代號822)
#1853-5000-3342
戶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402專戶
* 匯款完成後,請將姓名、電話、匯款收據影本及帳號末 5 碼,回傳至推廣中心信箱 cec@cec.tnua.edu.tw 謝謝!
📋報名表單: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eKThrylDp4emWQ1Q9d8Hs-lxjI5f1-QP96hBUHfliSYkljA/viewform?fbclid=IwAR2GuSzeUl5xEGEzWUjJ6P84NNNWZSww0F_EKUZTjX_XugFCSszqp5InaLg
博物館學刊 在 舊文化復新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寫下回憶--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120周年學刊徵稿
今年是金瓜石開山120周年,為了紀念這個特別的時刻,黃金博物館今年度學刊推出「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2018年學刊暨開山120周年專刊」,希望能連結、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帶動地方情誼。
這本學刊自2014年以年為期發行,以不同面向和思維看待金瓜石的種種回憶,也盼望能發揚以在地知識為主體的「地方學」思潮。
投稿自即日起至5月31日前繳交題目、300字摘要,及5個以內的關鍵字,並於7月31日前繳交完整全文。
博物館學刊 在 藝文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第二屆香港文學季,「文學好自然」。
香港文學季【文藝銀芽!系列工作坊】
報名連結︰https://goo.gl/forms/VGJIVd5JYWsNsUKf2
第二屆香港文學季以「文學好自然」為題。當走過都巿商業發展的浪潮,香港社會近年愈發注重自然。但自然對我們,可能依舊陌生難解。香港文學季透 過課程與工作坊,以創作、文學、哲學、藝術、圖錄等不同途徑,為大眾揭示自然的堂奧,引入另一種境界與生存方式。工作坊均適合初入門人士,名額有限,據以往經驗,極快滿額。自然是一種存在,也是一種行動,讓文藝擁抱自然,發出響亮的「銀芽!」之聲!
(課程眾多,處理需時,稍慢回覆敬請包涵。)
****************************
中西文化裡的自然哲學
現代人是一群擁有自然定律(natural laws)而沒有上帝的人,人們逐漸將駕御自然宇宙的野心,轉變為要征服大自然的狂熱。這種物理自然觀本來是與「迷信」和「落後」為敵,但是技術霸權心態卻造成我們對大自然的輕率與操控,於是十九世紀激起浪漫主義文學與藝術強烈的反彈。講座旨在追溯遠古的東方與西方,希望重現「自然」的本來面目。
導師:陶國璋(資深大專哲學講師,著有多本哲學普及書籍)
日期:10月8日(六)、10月9日(日),3-5pm
地點:香港文學生活館
費用:$400兩課,文學館會員八折優惠
名額:30人
陶國璋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席助理教授,興趣是人生哲學,主要教授通識課程:中國哲學主流思想、死亡與不朽、幸福論、思考的盲點、愛情哲學、電影、哲學與人生、存在主義等。著作有《開發精確的思考‧新編》、《思考的盲點》、《生命坎陷與現象世界》、《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哲學的陌生感》、《哲學的追尋》、《愛的盲點‧80後篇》、《愛的盲點:電影文學篇》等。
****************************
文創、保育與自然
無論是從書本、報紙、雜誌、電視、電影或是互聯網,都告知我們全球生態正處嚴峻狀況。早於三、四十年代已有藝術家用作品提出警告,揭示人類一味追求所謂發展,必定走向自毀的一天。八、九十年代始,生態藝術(ecological art)更成為一股風潮,藝術家喜歡在大自然實地創作,藉此教育大眾保護生態環境。這工作坊同樣以此為目標,走到山頭現場創作,提高保育意識。
導師:楊秀卓(資深藝術家及教育工作者)
日期:10月16日(日),2-6pm
地點:粉嶺郊外
費用:$500,文學館會員八折優惠
名額:20人
楊秀卓
畢業於香港大學藝術系及比較文學系。曾是一位活躍於八、九十年代的藝術家。人到中年,辭去做了十八年的會計工作,浪遊歐州十三個月。回港後一貧如洗,重返大學讀書,跟相差廿多年的同學一齊上課。畢業後,投身教育,一教又是十八年。相信藝術可以改變世界,相信藝術教育可以為學生充權。至今依然堅持這個信念,未來也會。
****************************
自然書寫與圖錄製作
香港地方細小,卻具有不同生境,擁有原生植物二千種,蘊含不少深刻動人的故事。秋冬自是郊遊好季節,課程將引導學員如何簡簡單單透過一支墨水筆,一本筆記簿,以文字及圖像紀錄途上見到的步步風景、種種可愛小物件。
導師:葉曉文(著有《尋花》等自然書寫圖錄作品)
日期:10月21、28日(五),7-9pm
地點:香港文學生活館
費用:$400兩課,文學館會員八折優惠
名額:20人
葉曉文
畢業於中文系。從事植物相關工作,亦為畫家及寫作人,繪畫及文字作品散見於報章及雜誌。著有繪本《藉著此書說愛你》及短篇小說集《殺寇》。愛好自然郊野,近年投身自然書寫,2014年及2016年出版圖文著作《尋花》及《尋花2-香港植物原生手札》。2016年舉辦首次個人畫展《花未眠》。與中文大學、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濕地公園等合作舉辦講座、創作坊、野外探索導賞等活動。
****************************
小說創作坊:消失的物種—假歷史與真小說
導師:可洛(作家及資深寫作教育導師)
日期:10月22、29日(六),3-5pm
地點:香港文學生活館
費用:$400兩課,文學館會員八折優惠
名額:20人
可洛
原名梁偉洛,喜歡寫小說、讀地圖,遊走在現實、歷史、幻想的縫隙之間。著作包括小說集《繪逃師》、《女媧之門》科幻系列、《鯨魚之城》、《末日絮語》等。
****************************
詩歌創作坊
導師:陳麗娟(詩人及資深寫作教育導師)
日期:11月4、11日(五),7-9pm
地點:香港文學生活館
費用:$400兩課,文學館會員八折優惠
名額:20人
陳麗娟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及後於香港修讀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學位。文字散見《字花》、《明報》、《小說風》、《素葉文學》及《呼吸詩刊》等等。曾任職曾任職藝術行政、現從事寫作、翻譯、編輯及寫作教育,著有《有貓在歌唱》、《不能抵達的京都》等。詩集《有貓在歌唱》獲第十一屆(2011)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推薦獎。
****************************
散文創作坊:寫作的眞實
導師:李智良(作家,作品《房間》曾獲文學雙年獎)
日期:11月18、25日(五),7-9pm
地點:香港文學生活館
費用:$400兩課,文學館會員八折優惠
名額:20人
李智良
著有《白瓷》,《房間》。散文及小說作品收入《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香港短篇小說選2010-2012》,《聲音與象限──字花十年選小說卷》,《浮雲與剃刀──字花十年選散文卷》等,曾獲「香港書獎」及「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個人網誌「處決 1938!」,見 http://www.oblivion1938.com。
****************************
香港文學的自然高度:閱讀吳煦斌
「因為她的作品的確是少數能給與我們溫暖和希望的東西。」——也斯
「中國現代短篇小說浩如煙海,像《獵人》與《牛》那樣具有獨特風格的,並不多見。」——劉以鬯
吳煦斌,留學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生態學碩士。譯有沙特的《嘔吐》、著有短篇小說集《牛》、《吳煦斌小說集》及散文集《看牛集》。厚重、原始、稚真、樸實,在溫順的牛、肅穆樹木與潤澤泥土裡透出她驚人而獨特的生命趣味和哲思。在這樣躁動的城市,能孕育出這樣和煦溫厚的文字,一位游走在叢林與原野的作家,是難以置信的。吳煦斌是香港文學的Best Kept Secret。知道的她的人或許不多,凡知道的都刻骨銘心。
第一節:吳煦斌簡介及詩歌賞析
導師:廖偉棠(詩人及文化評論人)
日期:11月5日(六),3-5pm
地點:香港文學生活館
第二節:吳煦斌散文閱讀及賞析
導師:郭詩詠(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日期:11月6日(日),3-5pm
地點:香港文學生活館
第三節:吳煦斌小說閱讀及賞析
導師:熊志琴(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
日期:12月3日(六),1-3pm
地點:九龍城書節,兆基創意書院
收費:$450三課,單節報讀$200,文學館會員八折優惠
名額:30人
廖偉棠
詩人、作家及攝影師。曾獲香港文學獎雙年獎、臺灣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等,香港藝術發展獎2012年度最佳藝術家(文學)。著作有:詩集《苦天使》、《少年游》、《黑雨將至》、《和幽靈一起的香港漫遊》、《野蠻夜歌》、《八尺雪意》、《半簿鬼語》等十種;小說集《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散文集《衣錦夜行》、《有情枝:廖偉棠散文選》;雜文及攝影集《我們從此撤離,只留下光》、《波希香港・嬉皮中國》、《尋找倉央嘉措》;攝影集《孤獨的中國》、《巴黎無題劇照》;攝影評論集《遊目記》;書評集《深夜讀罷一本虛構的宇宙史》等。
郭詩詠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現任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香港文學雜誌《字花》編委。學術興趣包括中國現代文學、文學與電影、創意寫作教育等。研究及評論散見《現代中文學刊》、《現代中國》、《中山人文學報》等學報及期刊。編有《雲上播種——給寫作導師的10堂課》(合編)、《樹下栽花——寫作教育經驗談》(合編)。
熊志琴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教於香港公開大學,兼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名譽副研究員。編有《文學與影像比讀》(與盧瑋鑾合編)、《經紀眼界──經紀拉系列選》、《異鄉猛步──司明專欄選》;編校《淪陷時期香港文學作品選:葉靈鳳、戴望舒合集》;另有口述歷史訪談紀錄《雙程路:中西文化的體驗與思考(1963-2003)──古兆申訪談錄》(與盧瑋鑾聯合編著)、《香港文化眾聲道1》(與盧瑋鑾聯合編著)、《結緣兩地──台港文壇瑣憶》(鄭樹森訪談錄)。
****************************
報名連結︰https://goo.gl/forms/VGJIVd5JYWsNsUKf2
查詢請電郵 hk.literature.season@gmail.com,或 2333 6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