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4小時 2016.04.05 巴拿馬】(好讀版:http://goo.gl/7MHc2o)
全球起風,#PanamaPapers 砸碎全球政界的西洋鏡。
從冰島到巴西,由德國《南德意志報》與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所共同揭露的《巴拿馬文件》(#PanamaPapers)延燒全球,除了讓中共四大家族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尷尬緊張之外,亦打亂各國政壇的一池春水。
在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街頭聚集了2萬2千名示威群眾——約佔冰島全國人口的7%——要求「背叛人民」的總理貢勞格松「即刻下台」;在巴西,原本反政府、打貪腐,要以「貪腐」彈劾總統羅塞芙的司法與政黨領袖,卻一一被發現列名《巴拿馬文件》、甚至在美國坐擁邁阿密豪宅,而逆轉了政局纏鬥的風向。
深陷第一波「離岸風暴」暴風眼的冰島,4日陷入了舉國喧騰。藉由空殼公司,違背利益衝突原則而投入國內紓困銀行投資案的現任總理貢勞格松,在記者會上否認自己的「離岸投資」有不法獲利,在重壓之下仍拒絕下台;但貢勞格松的說法,無法抑制反對派與民眾的怒火,超過2萬2千名示威群眾於是包圍了冰島國會大廈,要求「背叛民眾」的肥貓總理自己離開。
同樣的示威,也在巴黎街頭出現,數百名示威者聚集在巴黎共和國廣場,高喊著「巴拿馬解密,人民已受夠了被詐欺」,這場被稱為「夜之起義」(Nuit Debout)的活動,除了抗議政府對富人避稅、政客發財的現實不滿外,亦是針對歐蘭德政府「獨厚財團」的勞工工時調整政策表達憤怒。
在海峽的彼端,英國的保守黨政府也為了這波離岸解密,陷入政壇風暴。5日英國各大報系皆以頭版頭條的重量級篇幅,質疑現任首相大衛.卡麥隆的家族財富。根據《衛報》的解密調查,英國首相的父親伊恩.卡麥隆,自1980年代開始即利用巴哈馬的人頭帳戶與空殼公司,建立起龐大的離岸投資基金——直到2010年老卡麥隆過世之前,「理財有方」的老卡麥隆與他的基金,30年內皆未曾支付英國政府一分一毫的稅金。
縱然老卡麥隆的御財之道,目前並未有明顯「違法」之嫌,但在浪尖上的卡麥隆首相卻被英國朝野質疑「隱瞞家族財富」:執政6年來,其一手大力推行增稅減支「撙節政策」,另一頭卻利用避稅致富躍身為華麗一族。此來彼往的諷刺矛盾,也讓卡麥隆深陷「離岸暴風」中的倫理與誠信質疑。
然而,《巴拿馬文件》中,最為諷刺而戲劇化的一幕,或許發生在巴西。日前才因為巴西石油公司貪腐與預算挪用案,而身陷彈劾危機的總統羅塞芙與其執政的工黨黨眾,在這波離岸解密中,「全部全身而退」未涉爭議;但參與反羅塞芙的彈劾陣線,卻有7個政黨被扯入巴拿馬風暴——其中,國會眾議院議長,同時也是攻擊羅塞芙最凶狠的愛德華多.昆哈,更再次被踢爆藉由離岸空殼公司,收受葡萄牙商人1,100萬美金的賄款,以換取在「巴西石油公司合約競標中的優惠」。換句話說,震撼巴西政壇的肅貪「洗車案」或有機會風向逆轉,本來的「洗車人」或將因巴拿馬文件而成為「被洗的人」。
▎缺席的《紐約時報》
正當巴拿馬文件席捲全球的同時,4日的《紐約時報》卻屢受讀者來訊,質疑「為什麼紐時不把巴拿馬風暴當一回事?」不僅網路版面權重不高,報紙紙本的頭版頭亦與巴拿馬文件無關(紐時4日頭版,選擇了巴西彈劾風暴的深度調查),在風頭上迥異於競媒的安排,亦讓紐時受到讀者質疑「現在是怎樣?」
對於讀者的「缺席」疑問,紐時的公眾編輯(類似內部的報導監察人)瑪格麗特.蘇麗文則表示:由於紐時並非ICIJ的參與成員,因此並未提前取得巴拿馬文件的調查授權,在未有自信能深度檢閱這些重量級資料的同時,紐時才選擇「謹守報導原則」,將焦點維持在原先耕耘、與規劃的方向(比如說巴西政爭風暴的深度報導),關注那些仍在發生、但不一定該被忽略的其他要聞。
紐時表示,未來文件公開後,紐時也必將加入追蹤,但在時間、熱門話題與報導質量之間,紐時仍將維持原先的規劃政策,「盡全力完遂手中可及之責任」。
圖/英國《衛報》:英國《衛報》4月5日,以頭版全版挑戰首相卡麥隆。
#PanamaPapers #離岸金融 #洗錢 #貪腐 #逃稅
#英國 #巴西 #冰島 #ICIJ #Mossack_Fonseka
(網路版:http://goo.gl/7MHc2o)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