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運用蓬勃發展 醫院各擅勝場
陳人齊/台北報導
2021年4月25日 週日 上午4:10•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日益成熟,運用在醫學上的用途也越來越廣泛,國內不少醫院,近年來專注開發自家的AI技術,舉凡癌症預防、防猝死監測、骨科手術全都涵蓋,這2年的新冠疫情更是推波助瀾,加速國內醫療AI產業的發展,成為未來幾年的醫療新趨勢。
林口長庚近日就發表全新的骨折AI演算法技術,從外傷資料庫5000張骨盆X光片,發展出一套能判讀發生骨折可能部位的AI演算法,輔助第一線急診醫師診斷及掌握黃金治療時機,平均準確度超過95%,目前連美國史丹佛醫院、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和新加坡樟宜醫院等國際多家知名醫院和外傷中心都已使用此演算法。
長庚團隊利用醫院自身龐大的外傷資料庫,收集過去10年高達5000張骨盆X光片,訓練及新設計出AI演算法,能同時辨識各種不同位置及不同類別的外傷型態,還能利用熱點標示,精準指出病人受傷的位置,呈現給第一線醫師參考。
台北榮總與三軍總醫院去年底也將智慧醫療導入醫學影像與心電圖分析,利用深度學習以及演算法,可從心電圖波形來辨識不同種類的心律不整,連續監測10天可得出超過8成的準確判斷,提前預防猝死性心律不整的發生。
台北醫學大學則透過巨量影像資料庫研究計畫積極發展腫瘤辨識AI,目前肺癌已可直接透過全玻片、不須人工標註的方式判讀腫瘤良性、陰性以及亞型種類;另一套開發中的卵巢癌AI也能辨識出2種亞型,待將來樣本資料數增加,就能加入臨床運用。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志榮表示,過去判斷肺部腫瘤是否為惡性,必須經穿刺或開刀的方式取下腫瘤組織,送到病理檢驗部門先製作成病理玻片才能用顯微鏡判斷,但北醫自家的AI技術不但能降低人為誤判的機率,還能將人工判讀所需的10~15分鐘,縮短至3~5分鐘。
資料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ai%E9%81%8B%E7%94%A8%E8%93%AC%E5%8B%83%E7%99%BC%E5%B1%95-%E9%86%AB%E9%99%A2%E5%90%84%E6%93%85%E5%8B%9D%E5%A0%B4-201000408.html
卵巢癌種類 在 營養師愛碎念-孫語霙營養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吃對食物,癌症可以預防!!】
多年來癌症總是蟬聯國人十大死因,過去也常被視為「絕症」,讓台灣人避之唯恐不及,
現在,科學界已經發現,攝取新鮮蔬果中的 #植化素 就可以有效抗癌。
✔️多酚類-綠色蔬菜類、葡萄籽、洋蔥、綠茶。
不同種類的多酚化合物有助於降低卵巢癌、結腸癌、乳癌等的罹患風險。(女生要多吃!!)
✔️吲哚-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甘蘭菜、青江菜
阻止癌細胞生長與促進癌細胞凋亡,降低罹患肺癌、肝癌、結腸癌、子宮頸癌、乳癌的可能性。
✔️類黃酮素-柑橘類水果、葡萄、蘋果、茄子、葉菜類
藉由抗發炎及抗基因突變來預防癌細胞產生,可以減少結腸直腸癌的發生。
✔️蒜蔥素-大蒜、洋蔥
藉由抗氧化作用來清除體內自由基造成的細胞傷害,可降低結腸直腸癌及胃癌有關。
✔️茄紅素-蕃茄、紅西瓜、葡萄柚
藉由抗氧化作用清除體內自由基來預防癌症,可以明顯降低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男生要多吃!!)
-
💡今健康 全文請看: https://reurl.cc/j7GXDD
卵巢癌種類 在 台灣光鹽生物科技學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醫藥生技資訊>國研院攜手易華、久元開發卵巢癌檢測 獲20億元訂單
#精準醫療 #快速篩查卵巢癌細胞 #子宮內膜癌 #子宮頸癌 #循環腫瘤細胞 #稀有細胞擷取分析系統 #AI人工智慧 #FDA
搶攻全球精準醫療商機,國研院儀科中心攜手醫華生技、久元電子,製作出可快速篩查卵巢癌細胞的生醫檢測平台,獲得開發新藥與細胞治療技術的麗寶生醫公司3年20億元採購訂單。
該產品兩年內已經在臺安醫院與彰化基督教醫院共完成超過600例的癌症細胞樣本數先期分析。
在女性生殖器官的癌症中,卵巢癌的發生率位居第三名,前二名依序是子宮內膜癌及子宮頸癌;但卵巢癌的死亡率卻是第一名,也因此被稱為隱形殺手,主要的原因包括早期診斷困難、腫瘤很快轉移、復發率高等。
國際婦科癌症協會(International Gynecologic Cancer Society, IGCS)指出,卵巢癌每年的罹患人數直線攀升,每年皆有25萬的新案例發生,因此如何進行有效的癌症篩檢與癒後追蹤,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而利用「循環腫瘤細胞」的檢測技術已成為近年來最夯的新興篩檢方法。
所謂的「循環腫瘤細胞」,就是隨著腫瘤的生長,有一部分腫瘤細胞從原發腫瘤上脫落,進入血液系統或淋巴系統,循環到體內的各個部位,會增生出更多的腫瘤細胞,進而形成新腫瘤。若「循環腫瘤細胞」的數量越多,則表示癌細胞本身較具侵略性及癒後較差,因此準確知道「循環腫瘤細胞」的種類與數量,對癌症診斷與癒後監控非常有幫助。可想而知,要從1cc的血液、數十億紅血球中找到約只有1到10顆循環腫瘤細胞,就像大海撈針一樣非常困難。
醫華董事長黃忠諤指出,醫華開發的「稀有細胞擷取分析系統」,是一種新式單細胞捕捉、分離與分析技術,該技術利用全自動化的操作平台及標準化檢測流程,結合架構於生醫晶片的陣列型微結構來辨識及捕捉目標細胞,可以有效地在大海中找到那根針,也就是「循環腫瘤細胞」。此外,醫華生技再透過AI人工智慧,以少量血液即可快速有效地分析目標細胞,因此提高了技術的優勢,成為提供癌症細胞檢測平台的領先廠商。
根據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及Persistence Market Research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醫療器材市場規模估達4,442億美元,2023年上看5,776億美元;其中全球精準醫療市場規模在2024年預估達到1,729億美元,產值並將持續攀升,是一個非常有發展前景的產業鏈。
由於「循環腫瘤細胞」的檢測技術具有高技術含量,過去15年(2004~2019)全世界僅Cell Search一家公司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許可上市。目前醫華生技的生醫檢測平台正在申請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認證,未來也打算申請美國FDA認證。
2019-07-25 工商時報 / 杜蕙蓉報導
資料來源:
https://ctee.com.tw/news/industry/123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