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0928)
有用則取,無用則棄
(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法國《世界報》以「非常有用的白痴」來形容斯諾和某些特定的中國境外人士,真是恰當和妙於形容。「白痴」是指這些人很天真,容易輕信,不過就不是懷有個人利益目的去扭曲事實。「非常有用」是因為這些人沒有明顯的中共背景,不屬於中共宣傳機器中人,故較有公信力。中共數十年來,儘管在世界各地辦了許多隱性的「外宣」,但組織上、財務上隸屬中共,都受中共意識形態束縛,不敢大膽直面事實,難取信於讀者。「非常有用」還因為報導敘事的態度坦誠,生動並有可讀性。說是「白痴」,是作者自己被中共誤導、講自己相信的事,但其實是不了解專權政治的特質和內情。
斯諾1937年的著作《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令全世界讀者對中國共產黨改觀。抗戰開始後這本書以《西行漫記》的書名在中國風行,無數懷著愛國救亡心志的青年因讀了這本書而奔赴紅色根據地。中共以槍桿子和筆桿子兩大武器打贏內戰,建立政權,其中的筆桿子即輿論戰,得力於「非常有用的白痴」至大。但斯諾這本書在1949年中共建政後,在大陸長期都沒有出中文版。原因是書中所述與中共建立政權後此一時彼一時的政策不符。比如書中指中共政權是某種民族主義形態,與斯大林式社會主義不同,這不符合中共宣稱是正統社會主義,尤其建政初期「一面倒」向蘇聯的國策;書中描述的革命史和毛澤東形象,與中共的歷史記敘也有偏離。在要求「絕對正確」的宣傳方針下,這本書的中譯本,只在斯諾1960年訪華時出版了「內部發行」版,目的自是要讓斯諾看到自己著作在中國出版,出自統戰需要。到21世紀,這本書才再在大陸發行。
從《西行漫記》在中共奪取政權之前的廣泛發行、推動閱讀,到建立政權後對此書的冷待,就可以看到,對中共來說,「非常有用的白痴」最關鍵是「用」,也就是說,所有的文化產品、歷史記述、作者的認真寫作、個人的道德尊嚴,都抵不上一個「用」字。有用則取,無用則棄。
2020年6月24日,時任美國國家安全事務顧問的奧布賴恩(Robert O’Brien)在一次演講中,承認幾十年來,無論是美國政界、商界、學術界,還是新聞界,都對中共有誤判,即「相信中國共產黨會變得開明,會滿足中國人日益增長的對民主的渴求」。並說「這個想法被證明是非常幼稚的。我們已經大錯特錯了。這種誤判導致了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外交政策上的最大的一次失敗。」他所說的上世紀30年代這個時間點,正正就是斯諾的《西行漫記》出版的時候。可見這本書對美國政策、對國際局勢有多大影響。
1971年中美關係的突破,其國際局勢的背景,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建立在核恐怖平衡上的冷戰。美國面對主要對手蘇聯,又陷入越戰泥沼,而恰好中蘇對抗在1969年發展到珍寶島武力衝突的階段。蘇聯甚至向美國試探,如果以核武器向中國的核子基地進行一次「外科手術」式的襲擊,美國會否保持中立,而得到的反應是美國堅決反對動用核武,不會袖手不顧,並立即向蘇聯本土134個城市、軍事要點、交通樞紐、重工業基地發出進行準備核打擊的指令。美國的反應遏制了蘇聯的盲動。而蘇聯對中國要進行核打擊的企圖,也促使美國在國際戰略上選擇與較次要的敵人聯手對抗主要敵人的策略。這是中美關係突破的時局背景。
中國在得知美國對蘇聯核打擊的反應後,在1971年四月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問,並同意斯諾發表與毛澤東的談話。美國國務院同時間宣布解除對中美往來的封鎖。於是,隨著中美關係的突破,帶來了美籍中國學者接二連三訪問中國的潮流。走在最先的是物理學家楊振寧。
他在美國解除封鎖後就到中國訪問了四星期,同周恩來進行了五小時的宴會。1971年9月21日,他在任教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作了一次「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印象」的英文演講。《七十年代》很快地取得了談話錄音帶,並翻譯刊登在同年的十一月號。對中共的統戰來說,這個談話也真是「非常有用」。它帶頭引導了旅居外國的學者、作家、名人的訪華潮,以及紛紛在《七十年代》上發表他們在大陸被刻意安排的訪問中所得到的印象和感想。
這些學有專精的人物,不敢說他們是「白痴」,但卻肯定是在中共刻意安排引導下的見聞。在當時的風潮下,刊登這些訪問記亦有新聞價值,但在中共國內局勢翻覆變遷之下,專權政治的特性暴露,我覺得應該對讀者作出認識上的糾正,才是一份負責任的雜誌應有做法。(69)
圖1,楊振寧任教紐約州立大學期間,於1971年首次訪問中國,圖為他在紐約州大的辦公室;
圖2,《七十年代》早年,與老闆方志勇和督印人黎榮合攝。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07的網紅典藏ARTouc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覺得在處理展覽或是作品上,不會急著那麼的強顯,開始會有自己一個方法, 去面對展覽或是做作品的方式。」—— #周育正 「在《九條線》這個展覽,我就突然覺得不要再講這麼多話,所以發現造型物、單純的造型物,會是一個解決的方法,因為它還是可以有語言的性質。」—— #楊季涓 邁入45歲藝術生涯的階段,...
取得 平衡 翻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趁現在記憶猶新,決定來紀錄一下Q姐第一次參加中學升學考的經驗。
在英國,基礎教育的學制和台灣是不太一樣的。這裡是滿4歲的9月進入小學學前班就讀(也就是QDD這個年紀)、5歲念小一,11歲則進入中學就讀然後一路念到18歲上大學。所以目前10歲的Q姐是國小六年級,明年就要升中學了。
關於中學的選擇,每個家庭的考量和選擇也都不相同。有些會直接選填當地學區內的公立中學、有些會為此孟母三遷搬到好學區、有些是從同一間小學直升上去(蠻多私立學校是從4歲一路念到18歲)。 BUT,如果打算讓孩子進入比較 #升學導向 或是所謂的 #頂尖中學 ,這裡通稱Selective Secondary School,那麼就得在孩子升上六年級的第一學期參加廣為英國家長熟知的11plus(11+)升學考試,考題圍繞在英文、數學、NVR(圖像推理邏輯)和VR(文字推理邏輯)四個科目。 也因為這個考試的存在,許多小朋友都是從五年級甚至四年級開始準備,刷題、補習、或請家教算是基本配備。就我所知,Q姐班上大概有一半的同學決定走考試這條路。
至於11+這個制度可說是非常複雜,光用一個篇幅是講不完的,因為英國光是中學就分成私立公學(public school,大家最熟知的就是伊頓啦)、私立中學、公立中學、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等。 有些地區是整個郡舉辦會考然後填志願、某些熱門搶手的文法學校是 #獨立招生 考1-2輪筆試,私立中學甚至是筆試加面試。 重點是,每個區域或是學校的考法都不太一樣,有些是GL題型、有些CEM題型、私校ISEB等…. 看了是否一個頭兩個大?
———
時間回到9月1號當天,是Q姐人生中第一場中學升學考,這天要考的是位於北倫敦傳說中非常難考、獨立招生且錄取率極低的頂尖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歷年來每年幾乎都是3000多人報考,第一輪取300人、第二輪再篩選至最後100人。 其實這間並非我們的主要志願,因為距離我們家1個多小時車程真的超遠,會報名考試單純是抱持著挑戰看看的心情而來。
當天因為QDD有線上家長會,所以我和隊友分頭行動。 我在家和老師開會、DDC帶著女兒舟車勞頓前往學校陪考。 根據DDC的現場回報,在場的排隊隊伍綿延至學校外牆超遠處(而且因為報考的人數太多,考期還分成兩天有上午場和下午場)。 現場的學生人口組成,10個裡頭大概有 👉 6-7成都是印度學生、剩下1-2成看起來是華人臉孔、剩下的1-2成才是白人。 對於這考生比例之懸殊,我們也覺得好奇妙(我和北邊的學校真的不熟啊)
反正當天Q姐看起來是老神在在,排隊等候時還拿著小說蹲著看(可能因為這間不是主要目標)。考試時間是一小時,共78題,等於每題思考+填答案時間不到50秒。考完之後Q姐是說她有寫完,有部分題目蠻難的但沒有想像中難,聽她描述完,我心裡還默默想說「該不會真的有機會考進第二輪吧?!」
然而,上週四我們接到這間學校的email 通知,今年和往年一樣共3000個學生參加考試,可以進第二輪(前300名)的錄取分數是346,Q姐差了3分結果沒進….. 。收到結果的當下,我還在擔心該用什麼方式和Q姐說,很怕女兒信心被擊潰或自暴自棄之類的(畢竟她還蠻常玻璃心 XD),但他爸直接直球對決和女兒講考試結果,並且坦然地說這也沒什麼,妳已經盡力了。幸好Q姐也沒有太在意。
雖然我們早就知道這間學校超級難考、也不在我們的主要志願裡,但Q才考第一間就敗「北」,說沒有一點點小失落是騙人的。 不過,考過之後真的是沒什麼遺憾,畢竟Q已經發揮她最大的實力,只能說這對我們來說算是開眼界了,知道原來在英國、在倫敦,還是有這麼一群更努力、更用功、更厲害的小朋友們!!
總之,由於Q姐一直以來都是讀公立小學,五年級以前完全是在「沒作業、沒考試、沒壓力、甚至不知道 #參考書為何物 」的快樂環境中成長,所以當初決定走上考11+這條路,我和DDC也是從碰撞中學習,公立學校沒教的我們只能靠自己教(但英文我倆程度都比女兒差,只好請家教),更希望這段備考期間她能在適度的壓力和放鬆玩樂中取得平衡。 然後這一切只是剛開始,因為我們大部分報考的都是私校,考試是從11月才開始啊啊啊,要一路考到明年1月才結束。 等考完之後,我一定要報復性玩樂,日子實在是太悶了嗚嗚嗚。
#才10歲就要面對大考其實挺殘酷的
#唯有歷經過這一切
#才能戳破歐美升學完全沒壓力的粉紅泡泡
#輕鬆是可以超輕鬆但一旦要競爭就是和各國的人一起競爭
#一不小心寫好長看完是真愛
補充:蠻多人好奇Grammar school是什麼?字面上直接翻譯是文法學校,但更確切的稱呼可以稱為『重點學校』。簡單來說,就是比較升學導向的頂尖中學,絕大部分的Grammar School都是公立的,完全免學費,但就是要透過這樣學術競爭的方式考進去。如果換成台灣的學校來想,可以想成台灣的北一女、建中、雄中雄女等學校,只是英國這類的學校選擇又更多。
取得 平衡 翻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以下是邱淑媞接受法國媒體專訪,感謝看不下去的法文讀者告知。我 Google translate 大部份她的回答,翻譯不是很理想但是絕對無損她對政府的惡意,還有她不停告訴外國媒體台灣政府很糟的意圖。
這篇文章的導言是:從台灣看:“大多數台灣人在任何情況下都選擇戴口罩” 邱淑媞教授解釋了該島如何通過積極的輿論重新控制流行病,但對疫苗接種的延遲提出了警惕。
整篇報導是很單純的問題+回答,並沒有加上採訪者的看法或是解釋,太空裝愛說什麼就說什麼。
以為沒人看得懂法文她就可以肆意污衊台灣?所有的成績都是民眾和地方政府抵抗無能政府得到的?
★ 當中央指揮部對採取必要行動猶豫不決時,公民和地方政府推動了它。 儘管如此,後者還是非常有建設性地採取了行動,
★ 政府並未尋求在國外大量購買疫苗。 他推遲了而不是加快了三個國家民間組織進口輝瑞公司生產的美國疫苗的提議。
★ 人民的願望與我們政府的願望之間的這種不匹配只會增加我們未來控制大流行的能力的不確定性。
https://www.lexpress.fr/actualite/idees-et-debats/vu-de-taiwan-la-plupart-des-taiwanais-ont-choisi-de-porter-les-masques-en-toute-circonstance_2156797.html
★ ★ ★ ★ ★
我會說自滿已經接管了科學,濫用權力侵蝕了治理。 這導致邊境和組織隔離的酒店出現洩漏,並導致衛生系統癱瘓。 很快就發現,指揮中心不但沒有幫助地方政府和衛生系統應對嚴峻的形勢,反而讓事情變得更加困難,而且國家大流行計劃沒有設想病例激增的情況。
沉醉在 2020 年的成功中,負責管理疫情的中央流行病指揮中心 (CECC) 並沒有意識到當時的任務相對容易,因為關閉邊境只有政治收益。與中國。 在衛生危機剛開始時,以中國為中心的執政黨民進黨,以與中國的緊張關係而聞名,毫不費力地關閉了與中國的邊界。
當震中轉移到日本、美國和歐洲時,事情變得更加複雜。 就在那時,人們意識到政府並沒有尋求系統地消除這種病毒。 它實際上是在推行緩解策略,在健康和經濟之間尋求所謂的“平衡”。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負責人,同時也是衛生福利部部長,不想太激進。 他說他更喜歡靈活性和動態調整。 除了早期採取措施防止從中國輸入病例外,大多數其他決定都是在問題不再被忽視時才做出的。
答案很簡單:這得益於市民的持續壓力和地方政府的決心。 正是通過他們的努力,大規模進行了檢測,改善了接觸者追踪並確定了三級警報,以及關閉了許多城市的學校。
公眾壓力從一開始就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給你一個想法,雖然政府最初聲稱只有生病的人才能戴口罩,但大多數台灣人選擇在任何情況下都戴口罩。 此外,當境內出現病例時,人們自發減少在公共場所的活動,減少乘坐地鐵、減少購物或不再去餐館。 儘管從未下令關閉工作場所和商店,但人們仍將人流量控制在最低限度。 週末,大多數人不用出門上班,街道和公共場所幾乎空無一人。 這是人們自發實行的一種“自願坐月子”。
隨著疫情升級,台北市、新北市等多個縣市市長施壓,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於5月19日對台灣地區整體提升三級警戒。 隨著病例數的不斷增加,這些措施得到加強,禁止在餐館用餐,禁止團體人數,並強制要求外出戴口罩。
輿論確信我們無法與病毒共存。 因此,當中央指揮部對採取必要行動猶豫不決時,公民和地方政府推動了它。 儘管如此,後者還是非常有建設性地採取了行動,以確保他們的努力得到中央指揮官的批准。 這並沒有阻止一些公開反對 CECC 政策的專家受到公眾的猛烈攻擊。
儘管表面上看,我們的國家政府從未明確表示支持“零 Covid”戰略,中央指揮部多次宣布這不是一個現實的目標。 然而,對過去十五個月的分析非常清楚地表明,奉行消除戰略的國家在經濟上做得更好。 我們必須繼續說服中央流行病指揮中心,該戰略將避免因與病毒動態相關的長期重複半措施而浪費我們的未來。 我擔心的是,個人的決心和他們的努力將變得遲鈍,因為他們有可能從這一新事件中取得勝利。 如果他們沒有明智的政治選擇,他們就有投降的風險。 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我們的疫苗接種運動落後於許多國家。
疫苗對於戰勝病毒至關重要。 它們是一個強大的工具。 然而,疫苗不僅僅是一種技術工具。 它們也是一種政治工具。 台灣政客宣布國內疫苗研發事關國家安全,並在這方面表現出極端的保護主義。 政府並未尋求在國外大量購買疫苗。 他推遲了而不是加快了三個國家民間組織進口輝瑞公司生產的美國疫苗的提議。
同時,聲稱疫苗太難搞定,政府倉促批准了國內首支疫苗,無需進行三期試驗。 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接受了第一劑。 在目前註冊接種疫苗的 1200 萬人中,只有 8% 的人接受了國家疫苗,而阿斯利康和 Moderna 分別為 65% 和 90%。衛生系統已經尋找所有可能的方法來滿足要求接種疫苗的公民的需求。 人民的願望與我們政府的願望之間的這種不匹配只會增加我們未來控制大流行的能力的不確定性。
取得 平衡 翻譯 在 典藏ARTouch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覺得在處理展覽或是作品上,不會急著那麼的強顯,開始會有自己一個方法, 去面對展覽或是做作品的方式。」—— #周育正
「在《九條線》這個展覽,我就突然覺得不要再講這麼多話,所以發現造型物、單純的造型物,會是一個解決的方法,因為它還是可以有語言的性質。」—— #楊季涓
邁入45歲藝術生涯的階段,周育正從早期創作作品收支難以平衡的階段,再到40歲左右在創作狀態逐漸取得收支平衡的狀態,以及到45歲在畫廊市場與學術兩端都獲得極大的肯定,他回顧從《很膚淺》、《東亞照明》到最近期的《刷新、犧牲、新衛生、傳染、清新、機器人、空氣、家政、潔客幫、香煙、戴森、現代人。三》三階段,來談藝術創作系列如何流轉於美術館、替代空間、雙年展、藝博會不同的體制間。以及透過並置關鍵字構成計劃或作品名稱,以「造型語彙」及「造型方法」刷新創作元素中身分與物件間的關係。他將作品計畫和商業畫廊作品間相互交疊的關係,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應對機制與判斷標準。
敘事與擬人是楊季涓創作的重點,從《PLASTONKI》、《短篇集:石子臺》、《九條線》到《那些妳曾說過的事》,她創作逐步簡化過於明確的敘事,而是回歸到物質與物件的生產,即便僅以物件仍不斷觸發觀者從感官與記憶回應物件作品提供的情境。貫穿楊季涓創作的始終是私人經驗與記憶,其作品的細膩質感,探索人與人、地點、物件及事件間的種種關係。她將素描、情境式、裝置及聲音等不同媒材的作品,串聯起一系列與事物連結相關的敘事。 數年前,周育正與楊季涓搬遷至 #永和工作室 的現址,二人將此全面改造為工作與生活場域。空間中從生活選物、對於設計風格家具的興趣,凸顯二人的品味與生活方式,而這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創作與生活狀態。
----------------
出品 Presented by|典藏ARTouch
企劃 Director|張玉音 Chang Yu-Yin、鄧韻琴Sapphire Deng
翻譯 Translator|趙士雄 Joey Chao
攝影 Photographer|王士源 Wang Shih-Yuan、蘇家弘 Su Chia-Hung
製片 Producer|陳昕妤 Chen Hsin-Yu
剪輯 Editor|王士源 Wang Shih-Yuan
剪輯助理 Assistant Editor|蔡念栩 Tsai Nien-Hsu、劉禮瑜 Liu Li-Yu、陳美如 Chen Mei-Ju
調光 Colorist|王士源 Wang Shih-Yuan
混音 Re-Recording Mixer|鄭曉駿 Cheng Hsiao-Chun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周育正Chou Yu-Cheng、楊季涓 Yang Chi-Chuan、馬凌畫廊 Edouard Malingue Gallery、TKG+
🔔訂閱典藏ARTouch YouTube 頻道,開啟小鈴鐺,鎖定每個月的V-Touch 優質藝術影音單元: https://bit.ly/2SIbtpL
🔸相關閱讀|
🔸〈錯位,表演性,媒介置換,藝術有機體:周育正於關鍵詞間的創作〉:https://bit.ly/38XjEa9
🔸〈周育正、同卵雙胞胎、動態雕塑、無國界空氣、轉型、畫畫冊、動態結構、犧牲、TKG+、明天〉:https://bit.ly/3cRWEL7
🔸〈「繞道而行」展:望向藝術界的後學運世代與創作離心力〉:https://bit.ly/2P8lvSF
———————————————
🔸V-Touch 介紹
隨著媒介轉向帶來閱聽習慣的改變,《#典藏》延續「#ARTouch」的「Touch」精神,在未來定期出品的「V-Touch」中,將原先雜誌翻頁或瀏覽網站所留下的指紋,轉換為播放鍵,便是希望數位時代下的讀者,在「點擊」播放後,將此一觸覺,經由媒體的引介,穿透至影像中對「#展覽」、「#人物」、「#談話」、「#藝術史」等「觸摸」。而「V-Touch人物」系列將帶領讀者走進藝術家工作室,欲觸摸以揭開的過程面紗,除了是創作的實驗與勞動,更含括生活、養成及職涯的多維向度,藉此更為立體地理解藝術家及其創作脈絡。
取得 平衡 翻譯 在 Bmon's Liv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對啦,我們有模可以用ㄌ(ゝ∀・) (我自己畫ㄉ)
「冬踏取蜜 」 是Garena最近推出的課金活動,玩家們必須先從大獎區選取自選造型獎勵,並且於其他獎勵區選取9個獎勵,並開始採蜜,每一次採蜜都會增加價格,玩家們必須找到最佳的平衡點,以最少花費取得最多的獎勵。(如果你不是盤子)
———各種連結———
▫那個說好的拍立得連結:https://reurl.cc/ygjM4E
▫公主IG:https://www.instagram.com/dorabmontw
▫FB觀眾場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monTeamFight
▫FB粉絲團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DorabmonVideo
▫合作信箱:sam3u7858@gmail.com
———Music used———
Minor_Blues_for_Booker
Elite_Syncopations
Broken Moon
Night on the Town - TrackTribe
Happy_Birthday_Bouncy
A Night Alone - TrackTribe
取得 平衡 翻譯 在 陳寗 NingSelect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陳寗嚴選兩聲道音響:https://lihi1.com/2ecL7
陳寗嚴選客製化音響請洽:https://lihi1.com/qa6pC
--
NOW! 成為陳寗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https://lihi1.com/ZT8bZ
陳寗嚴選 iPad Pro/iPhone 保貼:https://lihi1.cc/VnHIF
陳寗嚴選抗菌靜電濾網/防潑水抗菌強化膜:https://lihi1.cc/x7Sse
──────
B&W 707 S2 貴為 B 家 700 次旗艦系列的小老弟,在台灣卻總是被說「名不符實」、「聲音乾扁」難聽,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用 Dynaudio 的系列規劃來看,700 系列少說也該是個 Contour 系列才能相比,那為什麼 707 S2 卻會背負這樣的「污名」呢?
說到底,還是不懂玩卻愛嫌所致。
這對小鋼炮喇叭體現了 B&W 800D3 系列的最新技術與特質,在用料與成本之間取得平衡,讓大家能用更低的價格(805D3 的五分之一價格)入門 B&W 的超大音場與超大動態。然而多數人在玩 707 S2 的時候,卻忘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是一對 B&W,不是隨便一台擴大機就能搞定的!!
那麼 B&W 707 S2 到底在設計上有哪些特色,聲音又有哪些特質呢?當我們想要入手一對容易入門的 B&W 時,又該理解這對喇叭在聲音上、搭配上有哪些注意事項呢?今天哥就把整支 B&W 707 S2 拆光光,一次說給你聽!
#音響 #喇叭 #室內設計
──────
喜歡這支影片嗎?
請點下面連結加入本頻道的社群計畫,為影片上字幕/翻譯簡介/翻譯字幕:
http://bit.ly/SubtitleNing
感謝你的協力!
──────
本頻道幾個原則跟你約定好:
1. 開箱零業配:
真實使用過後才發表心得,通常試用至少 1 個月,所以你通常不會看到我最早發表,但哥真性情的評論,保證值得你的等待。
2. 理性討論:
我有自己的偏好,你也有自己的好惡,我們互相尊重,時時用大腦,刻刻存善念,不謾罵,不矯情。可以辯論,不可以沒邏輯。
3. 我團購我驕傲:
我很愛買東西,也很愛比較產品,我自己使用過、多方比較過,還是覺得喜歡的東西,我才會辦團購。(簡單說就是挑品很嚴格,至今 80% 廠商找上門都被我打槍。)辦團購我一定有賺,但我跟廠商拿到提供給你的團購價,也會讓你一定有划算感。所以如果你品味跟我相近,或是剛好有需要,就跟我團購,我們互惠。如果你覺得跟我團購,你就是我乾爹,說話不懂得互相尊重,那就慢走不送,你可以去找一般店家買貴一點。
看了以上,覺得可以接受就請你訂閱,訂閱順便開鈴鐺。我們每天晚上 6:00 見。
我的網站連結在這:https://ningselect.com/
也別忘了幫我的 FB 粉絲專頁按讚:http://bit.ly/ningfb
如果有任何問題,包括團購等問題,都可以在影片下方留言問我,同一支影片下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問題會優先用留言回答,如果是比較大的題目,則有機會拍成 QA 影片回答~如果你想問的是針對個人的音響選購、配置問題,可以直接傳 Line 問我:http://bit.ly/ningline
另外團購商品請參考我的商城:https://shop.ningselect.com/
廠商合作請先了解相關原則:http://bit.ly/coopning